中熱而喘,乃陽熱內乘,陰寒外閉,故刺足少陰,所以調其陰陽水火,而內外安和也。太陽陽明厥陰少陽少陰,未知所刺之處,故申明刺 中出血,言刺太陽,則如上文之刺 中出血。則知陽明之刺,在 前。厥陰之刺在 踵,少陽之刺在成骨,少陰之刺在內踝。此舉一以例其余,上文言穴氣而不及太陰,故此亦不言太陰也。
腰痛上寒不可以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陰。衍文。舊本注云,古本并無,王氏所添也。
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 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髁,窠同,音科,余篇仿此。此舉太陰腰痛,為繆刺之法,言太陰之脈,行于腹中,而其孫絡,亦在于外也。本經繆刺論云,邪客于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今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是邪客于足太陰之絡也。又云∶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生死為數,發針在已,左刺右,右刺左。今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 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是亦繆刺之法,不同于上文諸經之刺也。蓋繆刺者,有痛而經不病者也,病在孫絡之間,毫毛之氣,不相通貫,故以毫針通其孫絡,左取右,右取左,刺數宜多,不循俞穴,故但以月生死為 數。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與解脈腰痛,刺太陽之 中者,又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