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8章

  • 佛本行集經
  • (北周)阇那崛多
  • 5749字
  • 2015-12-12 11:45:23

爾時菩薩。既已降伏一切魔怨。拔諸毒刺建立勝幢。坐金剛座已。滅一切諸世間內諍斗之心。滅諍斗已。內外調伏。心清凈行。為令一切世間眾生作利益故。為令一切世間眾生得安樂故。為令一切諸惡眾生發慈心故。為斷一切諸惡眾生結垢行故。自已滅除睡眠纏蓋。心得清凈。光明現前。正念圓滿。亦教眾生。令斷一切睡眠覆障。自已斷除一切調戲。得清凈心。無有濁亂。亦教眾生。令滅一切調戲之心。使得清凈。自斷一切疑悔之心。離暗弊行。于諸善惡一切法中。無有疑滯。得清凈心。

爾時菩薩。得斷如是五種心已。煩惱漸薄。所以者何。此等五法。能為智慧。作覆障故。能為智慧。作不佐助。遮于涅槃微妙善路。如是一切悉皆棄舍。離諸欲心及不善法。分別內外。思惟觀察。一心寂定。欲證喜樂入于初禪法中而行。

爾時菩薩。如是思惟。我今已證初增上心。現得安樂微妙之法心不放逸。應當正念舍離聚落。依阿蘭若所行法者。盡令得之。是時菩薩。欲舍一切諸分別觀。清凈內心。一無分別。從三昧生歡喜樂已。證第二禪法中而行。

爾時菩薩。復如是念。我今已生此二增心。乃至舍離一切諸惡。成眾行已入二禪。時菩薩厭離歡喜。舍行清凈。正念正慧。身受安樂。如圣所嘆。舍于諸惡。已得安樂。如是增上。證第三禪法中而行。

爾時菩薩。復如是念。此我第三增益之心。乃至在于蘭若行者。是時菩薩。欲舍樂欲舍苦。如前所舍分別苦樂。無苦無樂。悉舍正念清凈。證第四禪法中而行。

爾時菩薩。復更思惟。此我增心。第四現見法安樂行。已得證知。心不放逸。善男子。應正念一心。在阿蘭若寂靜而行。

爾時菩薩。如是一心。清凈無垢。無障無翳。一切苦患。悉皆除滅。調和柔軟。可作諸業。已住決定。其夜初更欲成身通。受于種種神通境界。所謂一身能作多身。復合多身還作一身。作一身已。于虛空中。上沒下出。下沒上出。隱顯自在。橫遍亦然。穿過山崖石壁無礙。應念而行。入壁便出。出已還入。譬如霧中。沒已即現。現已還沒。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出沒虛空。猶如飛鳥。或放煙熏。或出光焰。如大火聚。日月威德。最大巍巍。能以手掌。面捫摸之。現長大身乃至梵天。譬如工巧。巧師弟子。取清凈金。作諸器皿。隨意即成。亦分別知彼價貴賤如工瓦師。瓦師弟子。成就泥團。置于輪上。欲作何器。即便得成。亦知其價。如善木師。木師弟子。伐取樹木。不腐不枯。欲作何器。即能得成。亦知其價。如象牙師。牙師弟子。得好象牙欲作何器即能作成。亦知其價。如是如是。菩薩亦然。如是成就清凈之心。無濁穢心。無隔礙心。無患累心。柔和軟心。成就業心。真寂定心。于夜初更。修習造作種種神通。成就智心。出現種種神通境界。所謂一身作于多身。略說乃至身至梵天。菩薩心得如是寂定。如是清凈。如是無垢。如是無翳。除滅一切煩惱患累。造諸業已。心得寂滅。

爾時菩薩。還于是夜初更之中。更欲證知宿命神通。成就心行。欲于自心知他人心種種念數。所謂受身一生之處。二生之處。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一百二百一千一萬。無量億萬。半劫小劫。中劫大劫。無量小劫。中劫大劫。我昔某處。我名字某。如是姓族。如是種類。如是飲食。如是受樂。如是壽命。如是死已生于彼處。彼生復死。

爾時菩薩。以如是相如是行。知種種宿世自身既爾。他身亦然。又復自知種種宿命。譬如有人。從自聚落出已。至于他聚落。行于其道路。知何處坐。知何處行。知何處眠。知何處言。知何處默。至此聚落。知彼聚落其間近遠行路之時。何處而行。何處而坐。乃至何處。眠臥言默。至彼聚落。還已聚落。復如是念。思惟悉知。從此聚落。經若干時。至彼聚落。復于某處若干時住。若干時行。若干時坐。若干時語。若干時默。過若干時。復至某邑。復知彼處若干時行坐起眠臥語默停泊。乃至到于已聚落已。悉如是知。菩薩亦然。如是定心清凈之心。無垢穢心。如是軟心。無患惱心。可作業心。于彼初夜初更之中。得宿命智。正念證知。心成就行。

爾時菩薩。既思惟知自身生處及他生處。所謂一生國土之處。乃至無量無邊億劫所生之處。是時菩薩。如相如教。次第聞說如知自身所生之處及以他身種種生處亦復憶念。

菩薩憶念如是生已。能于處處諸眾生類。受諸生中。得慈念心。此我親舊。此我外人。舍此親已。復生某處。此世彼世。流轉不息。猶如風車。猶如芭蕉。決定無實。煩惱無常。此義決定。心如是知。

爾時菩薩。如是定心。如是清凈。如是無垢。如是無惱。如是柔軟。可作靜業。于彼夜半。欲得成就證知天耳。而發是心。彼以天耳善清凈故。過于人耳。聞種種聲。所謂或聞地獄之聲。或畜生聲。天聲人聲。遠聲近聲。譬如聚落城邑國土。或復市中。其間有人。升上高堂。或復樓上。于彼中住。復有一人。以清凈耳。聞種種聲。所謂或聞吹蠡貝聲。或大鼓聲。或小鼓聲。細腰鼓聲。或箜篌聲。或琵琶聲。簫笛笙瑟種種音聲。或聞歌聲。或聞舞聲。或聞笑聲。或聞哭聲。或婦女聲。或丈夫聲。或童子聲。或童女聲。如是如是。菩薩如是。寂定其心。清凈無垢。無惱無濁。柔軟作業。于彼夜半。聞種種聲。乃至一切地獄等聲。

爾時菩薩。寂定清凈。無垢無惱。于彼夜半。成就欲證彼天眼時過于人眼。遍見一切。或復命終墮落眾生。或生。眾生。上界眾生。下界眾生。端正眾生。丑陋眾生。或墮惡道一切眾生。或生善道一切眾生。行者住者。或造業者。如所造業。悉皆以眼。通能達見。復知如是。眾生所作身業不凈。意業不凈。毀謗師僧。或著邪見。以邪見故。造是惡業。以是因緣。舍此身命。生于惡道地獄之中。受諸苦惱。如是眾生。以囗業故。受于種種諸惡道苦。是等眾生。囗業不凈造惡囗業。一切具足。以是因緣。生于畜生。受諸苦惱。是等眾生。行身惡業。具身惡業。以是因緣。造意惡業。具意惡業。乃至毀謗一切諸圣。若干邪見。以邪見故。邪見因緣。命終舍身。墮于餓鬼。受餓鬼苦。如是眾生。行身凈業。囗清凈業。不毀諸圣。以行正見造正見業。以是因緣。命終舍身。生于天上。若干眾生。以造清凈身行囗行。一切具足。不犯不缺。不謗諸圣。以有正見。如是正見業因緣故。命終舍身。生于人間。如是菩薩。以天眼凈過于諸人。見諸眾生。或墮落時。或受生時。上界眾生。中下眾生。端正丑陋。或身有香。或身患臭。或至惡道。或至善道。如所造業。真實皆知。譬如有人。于國城邑聚落市間喧鬧之處。升上大臺高樓中坐。以凈天眼見于諸人。或東方來。或西方來。或西向東。或東向西。或南向北。或北向南。或從南來。或從北來。或來或去。或住或坐。展轉其間。或有逆行。或有順行。如是如是。菩薩如是。寂定清凈。無垢無惱。柔軟作業。于彼夜半。乃至見于諸眾生等隨業受報。若善若惡。而有偈說。

地獄受業苦極殃  畜生各各相啖食

餓鬼恒常患饑渴  人間困厄求資財

天上報盡愛別離  此苦最重無方喻

展轉一切眾生類  處處無有歡樂時

此名死命鬼深淵  亦是煩惱海根底

眾生沒溺無出處  輪轉此彼來去行

如是觀察五道中  以于天眼遍能見

煩惱始終無有實  猶如葉葉破芭蕉

爾時菩薩。如是寂心。如是凈心。無垢之心。如是遠離一切諸惡。心調柔軟。可作于業。已得寂定。還于彼時。后夜將盡。心欲證知如意通故。而自發起。既發知已。復知他意。從何處生。思惟何事。一切遍至。如實通知。若有眾生。發于欲心。欲行欲事。如是真知。若離欲心。遠離于欲。如實證知。若嗔恚心。嗔恚發起。真實通知。厭離嗔心遠離嗔恚。如實通知。若有癡心。癡心發起。真實通知。厭離癡心。遠離癡已。如實通知。如是略說。愛心離愛。乃至有為無為。下等上流。靜亂廣狹大小。有邊無邊。有上無上。得定無定。解脫無脫。如實通知。譬如丈夫。或復女婦。正少年時。常喜嚴身。莊嚴身已。或時凈鏡。或凈水中。觀于自面相皆見盡。如是如是。菩薩如是寂定。其心如是清凈。如是無垢。如是無惱。柔軟調和。可作于業。已得寂定。還彼后夜。以清凈心。欲得證取宿命智通。如是自心他心亦然。從何發心。何處起心。心心遍盡。如實通知。若有欲心。若離欲心。如實通知。乃至解脫。不解脫心。如是通知。而菩薩得如是定心清凈之心。無垢穢心。離一切惡。柔軟之心可作于業。已得寂靜。還彼后夜。欲得證知漏盡神通。內發智心。彼如是念。此諸眾生。沒煩惱海。所謂數數生老病死。從此命終。至于彼處。受后生時。還得如是一切眾苦。不能知離此等眾苦。所謂生老病死等苦。如是思惟。我今當作何等方便。云何得離此等諸苦。作何業行。云何舍離生老病死。度至彼岸。而說偈言。

世間生死沒溺海  數數死已復受生

為此老病眾苦纏  愚迷不能得出離

爾時菩薩。說此偈已。復更思惟。我老病死。從何而來。何因緣有此老病死。菩薩如是思惟念時。知老病死因生故。有此老病死。以有生故。老病死隨。

菩薩復更思惟。此生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是生。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有故故有是生。

菩薩復更思惟。此有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此有。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取故故有是有。

菩薩復更思惟。是取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是取。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愛故故有是取。

菩薩復更思惟。是愛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是愛。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受故故有是愛。

菩薩復更思惟。此受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此受。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觸故故有此受。

菩薩復更思惟。是觸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是觸。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六入故有此觸。

菩薩復更如是思惟。此之六入。從何而有。何因緣故有此六入。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名色故有六入。

菩薩復更如是思惟。此之名色。何因緣有。從何而生。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于識故有名色。

菩薩復更如是思惟。此之識者。何因緣有。從何而生。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諸行故有此識。

菩薩復更如是思惟。此之諸行。何因緣有。從何而生。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無明故有諸行。

菩薩復更如是思惟。緣無明故故有諸行。緣諸行故故有于識。緣于識故故有名色。緣名色故故有六入。緣六入故故有于觸。緣于觸故故有于受。緣于受故故有于愛。緣于愛故故有于取。緣于取故故有于有。緣于有故故有于生。緣于生故故有于老。緣于老故故有病死及以憂悲諸苦惱等。如是諸苦。各相因生。菩薩未曾從他人聞。未曾自見。從法生眼生智生意生慧生明。

菩薩復更如是思惟。有何無故無病老死。有何滅故滅老病死。菩薩如是思惟念知。以無生故無老病死。以滅生故。滅老病死。

菩薩復更如是思惟。以何無故。而無此生。以何滅故。而滅此生。菩薩如是思惟念知。以無有無。則無此生。以滅有滅。則滅此生。

菩薩復更如是思惟。以何無故。乃至一切諸行悉無。以何滅故。乃至一切諸行悉滅。菩薩如是思惟念知。以無無明故諸行無。以滅無明故諸行滅

菩薩復更如是思惟。以滅無明故諸行滅。諸行滅故識亦隨滅。略說乃至生死憂悲苦惱皆滅。如是一切諸苦及集并皆悉滅。

菩薩如是昔未曾聞。如是法中。生眼生智生意生明生光生慧。時菩薩得如是定心。如是清凈如是無垢。如是得離一切諸惱柔軟之心。可作業心。既得靜心。此是無明。真實而知。亦知無明因如是生。亦知無明緣如是滅。真實諦了。此是無明盡滅之相。已得正道。真實而知。乃至略說。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等。如實而知。此是一切老病死集。此是一切老病死滅。此是一切老病死滅。滅已得道。如是悉知。此苦諦集。如實而知。此苦諦滅。如實而知。此是苦諦。滅已得道。如實而知。如是等漏。真實而知如是漏集。如是漏滅。如是等漏。滅已得道。如實而知。此是欲漏。如實而知。此是有漏。此無明漏。如實而知。此處諸漏。悉滅無余。斷絕諸有。

譬如郭邑。或復城傍。或復聚落。相去不遠。有一水池。其水涼冷。甘美清凈。間無穢濁。水常彌滿。其岸齊平。又岸四邊。多有諸樹。圍繞莊嚴池內。復有種種諸蟲或蚌或螺。黿鼉龜鱉。多諸水性。或石或砂。或諸魚鱔。鱒魴鳀鱧。及摩竭魚。在于水內。東西南北。交橫馳走。求覓飲食。或有住者。或相趁逐。而有一人。以清凈眼。在于岸上。洞徹分明。見于彼等一切諸蟲。知此是[囗豐]是螺是龜是鼉是鱉是砂是石是魚是蟲摩竭魚等。若干求食。若干蟄眠。若干東西南北馳走。若干相趁。如是如是。菩薩如是寂定于心。如是清凈。如是無垢。如是無惱如是柔軟。可作諸業。已得寂靜。此是無明。如實而知。此無明集。此無明滅。此是無明滅已得道。如實而知。乃至略說。此處諸漏。悉皆滅盡。無有遺余。

爾時菩薩。如是知時。如是見時。心從欲漏而得解脫。心從有漏。而得解脫。從無明漏。而得解脫。既解脫已。生慧解脫。生已即知。我生已盡。梵行成立。所作已辦。畢竟更不受后世生。其夜三分已過。第四于夜后分。明星將欲初出現時。夜尚寂靜。一切眾生行與不行。皆未覺寤。是時婆伽婆。即生智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有偈說。

是夜四分三已過  余后一分明將現

眾類行不皆未動  是時大圣無上尊

眾苦滅已得菩提  即名世間一切智

爾時婆伽婆。得智見時。于此世間。梵宮魔宮。天人沙門。及婆羅門。世皆大明。小鐵圍山。并大鐵圍。其間從來恒常黑暗。未曾見光此之日月。如是大德。如是光明。如是威力。遂不能令彼處光明照曜顯赫。今者自然皆大開朗。悉睹光明。其間所有一切眾生。各各相見。各各相知。各各相語。此處亦復有眾生乎。此處亦復有眾生乎。一切樹木。即生花果。隨熟墮地。世尊力故。虛空清凈。無有塵霧。無有煙霞。忽自起云。降微細雨。以用灑地。復起涼風。冷暖調適。諸方澄凈。顯現分明。又虛空中。一切諸天。作天音樂。作天歌贊。而雨種種無量花雨。所謂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復雨天衣憍奢耶等。復雨金銀琉璃等寶。復雨優缽羅拘物頭分陀利。復雨種種末香涂香。散于佛上。散已復散。彼地周匝滿一由旬。種種花雨。末香涂香。積至于膝。時此大地。六種震動。一切眾生。一向皆受極妙快樂。諸苦不惱。當于彼時。無一眾生有欲惱者。有嗔恚者。有貪癡者。亦復不生貢高之心。我慢之心。無有恐怖。不作眾罪。無有疾病。眾患皆差。更不發動。饑渴眾生。悉得飽滿。酒醉眾生。皆得醒悟。更不飲酒。顛狂眾生。皆得本心。盲瞑眾生。皆得見色。聾者聞聲。身體諸根。不完具者。悉得具足。貧窮眾生。皆得地藏。羸瘦眾生。皆得肥滿。牢獄系禁。悉皆得脫枷鎖自然解散。地獄眾生。悉免苦惱。畜生眾生。恐怖皆滅。餓鬼眾生。滅饑渴苦。悉得飽滿。而有偈說。

爾時眾生嗔等無  滅眾苦受大快樂

酒醉狂顛得本性  一切怖者皆獲安

爾時世尊。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即作如是師子音吼。而說偈言。

往昔造作功德利  心所念事皆得成

速疾證彼禪定心  又復到于涅槃岸

所有一切諸怨敵  欲界自在魔波旬

不能惱我悉歸依  以有福德智慧力

若能勇猛作精進  求圣智者得不難

既得即盡諸苦邊  一切眾罪皆除滅

爾時如來初成佛已。最先說此囗業之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荣县| 合阳县| 吕梁市| 札达县| 仙桃市| 龙胜| 乐山市| 佳木斯市| 长治市| 来凤县| 陆丰市| 左云县| 瑞昌市| 宁明县| 会东县| 本溪| 寻乌县| 丰城市| 石渠县| 丹东市| 通城县| 陆丰市| 枣庄市| 上栗县| 肇州县| 北宁市| 会宁县| 柯坪县| 盐源县| 昭苏县| 社旗县| 依兰县| 大宁县| 抚宁县| 邛崃市| 方城县| 榆社县| 江口县| 大余县| 商洛市|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