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來
王鳳來字瑞周,同安人,籍鳳山。以歲貢補漳平訓導。會臺變,上書制府,陳征剿策。寇平,授蘇州府同知。監漕儲、督運艘、勘太倉水災,皆弊絕風清。太湖多支港,宵小易匿;大吏以鳳來移駐東山,奸民斂跡。踰年,擢刑部(所司職不詳,出知懷慶府。懷民苦豐稔河沙淤,爭水致訟歷百余年;鳳來規畫開浚,率河內、濟源二縣發丁夫決壅塞,引沁水通其流,河以寬廣,二縣田悉變為膏腴。郡有懷仁書院,月必親課,擇尤異者獎勸之。擢兵部武選司員外郎,以母老假歸(道光舊志)。
陳文海
陳文海字匯侯,永安人。父羽鸞,字釆九,監生。耿藩之變,偽校尉蘇某至家,脅令應辟;幾毀家,不少屈。三十六年饑,羽鸞出粟減價平糶;或貧不能成價者,不問姓名,赒恤勿吝。文海以貢生選德化訓導,調臺灣諸羅。擢江南如皋知縣,折獄明敏。縣民陳某婦與某弟通,合謀殺某而移其尸,屨訊不得實。文海往勘,見某幼女,招入署,啖以餅餌誘之,得其情;一鞫盡服。有馮某以鐵擊柳某頭斃之,因同竇、劉二仆移其尸,陰嫁其罪于竇;棄柳頭于江,而以他尸顱骨入柳棺備驗。又恐劉泄其事,毒斃之。及發棺驗,頭骨無傷,文海心異之。細視頭骨乃六片,知為婦人頭。由是嚴鞫馮某,盡得前后諸狀,沈冤得雪;邑稱神明。修學宮、建義塾,勤考課。諸生赴省試,割常祿佐之。歲歉,勸殷戶輸粟散賑,全活無算。縣有育嬰堂,捐資俾勿替。卒于官(道光舊志)。
林謙光
林謙光字道牧,長樂人。康熙壬子副貢生,官政和教諭,延平、臺灣兩府教授。篤學勵行,誨人無倦,多士為立去思碑。擢知桐鄉縣,移分宜,以勸農愛士為本。卒于官。祀鄉賢(道光舊志)。
施德馨
施德馨字聞于,晉江人,南靖籍。康熙庚申舉人,授建安教諭。先是,學官為縣征士子糧,德馨謝之曰:『司鐸聞教士,不聞催科』。遷福州教授,移臺灣;秩滿擢縣令,辭不就。德馨為諸生時,即以文章氣節著。康熙十七年,海寇施亥梏其兄,德馨代之。守者縱之逸,德馨曰:『吾去,子能免乎?何忍求生而貽子以死』!亥聞,竟釋之。其調臺灣也,海疆新辟,初建學設官;巡撫張伯行以德馨文學精粹、居官清謹,任之,士子咸被其化焉。孫世瑚,乾隆庚辰舉人(道光舊志)。
黃式度
黃式度字奕坦,晉江人。康熙庚申舉人,歷沙縣、鳳山縣教諭,與修臺灣志。擢臨泉知縣,盡革催科耗例、定征期,民輸納無后者。受訟牒,輒令里長勸而解之。會云中有事,輸挽絡繹,以勞卒于官(道光舊志)。
傅為霖
傅為霖字石漪,號晦三,南安人。初事鄭氏,由海上納款,總督姚啟圣頗得其力;鄭氏盡殺其眷屬,獨為霖與其父贊逸免。康熙間,授松江府通判,署華亭縣篆;逋餉數萬咄嗟立辦。攝郡篆累年,積牘次第裁決,皆報可。其閑多以援赦請,人嘆其有陰德。
為霖能詩文。初抵通判任,即攜其族祖夏器錦泉集,與云間吳偉業、周茂源、張若義、董俞等校梓之,諸公皆為之序。于廳事之西,葺屋數楹,顏曰「綠綺堂」;延名俊,觴酒賦詩。所著有旸谷詩集、文集、別集(南安縣志)。
案臺灣志稱為霖見殺于鄭氏,蓋傳聞之誤。
何朝炳
何朝炳字星北,閩縣人。父美,字君范,康熙癸酉知廣東吳川縣。朝炳,乾隆庚午舉于鄉。歷永安、彰化教諭。擢知甘肅環縣,值歲饑,有移民就食之令;朝炳坐堂皇,設食與民別,饑民感泣。所過之地,秋毫無犯(道光舊志)。
王璋
王璋字昂伯,臺灣人。康熙癸酉舉人,分修臺灣府志。后為云南宜良知縣,潔己愛民。丁內艱,百姓數千吁留,璋從間道旋家。服闋,補湖廣房縣,以最擢主事。終監察御史(道光舊志)。
劉琦齡
劉琦齡字稚玉,晉江人。康熙丙子舉人,知澄邁縣。革免漁課羨余,詳寬鹽、堀陷墊。修葺學宮,請增歲、科弟子額。五十六年、海颶壞堤,民多露宿;琦齡戶給銀為治屋資,捐俸修堤,邑人德之。六十年臺灣蠢動,有避難廣民三百艘直抵澄邑,放鶴山營弁懼,將擊之;琦齡詣驗,為修船,使各歸其邑。時有二船飄入他邑,皆被刑禁;聞琦齡所措置,皆釋之。先是,澄邁大饑,而上官竟以年豐奏聞;琦齡力爭平糶,設男女廠煮粥賑饑。疫死者為葬之。上官惎焉,遂以糶榖逾數罷;民遮道跪送,三宿乃出境(道光舊志)。
陳芳濂
陳芳濂字景溪,寧德人。康熙辛卯舉人,授閩清教諭。學宮側有五顯祠,男女雜沓祈禱;芳濂斥之,毀其像。遷臺灣彰化,擢山東朝城知縣。邑本饒沃,多例金;芳濂曰:『受朝廷厚俸,復有私入乎』?不受。后與當事不合,臺歸(道光舊志)。
李倪昱
李倪昱字爾昭,晉江人。康熙庚子舉人。雍正丁未,明通榜,授永福教論,調諸羅。九年,北路諸番梗化,奉檄招安;單騎深入,閱十有二旬,遍諭阿里史、樸子籬、巴荖宛、獅頭、獅尾、描著、大甲東、大甲西八社,番酋傾心歸順。擢清浦如縣,捐資疏浚天寧莊河渠七處。調上海,為讒者所中;解組歸里,主溫陵書院(道光舊志)。
--以上錄自「福建循吏傳」卷一。
朱升允
朱升元字允階,號時亭,晉江人。雍正壬子舉人。乾隆丁已,由明通榜教諭福清;移臺灣,權臺灣府學教授。擢四川萬縣知縣。俗悍政繁,首治嘓嚕,虛衷訊鞫,民無遁情。調河南沈邱知縣。地瘠民貧,又被水,即請散賑;輕騎減從遍往村莊,按戶按口,錢米兼賑,民困以蘇。又責成里甲嚴緝奸宄,盜賊衰息。東西蔡河沖決六百余丈,向屬民修;升元以災黎力有不逮,請動帑堵筑,以工代賑。指畫精詳,日無休暇。歲蝗,令民捕蝗一升者與十錢。又值大軍赴陜,先期儲備,費不累民。以母老,陳請終養;沈邱民焚香泣送,建祠祀之。抵里,母已歿。服除,不再出;邑令方鼎聘主溫陵書院(道光舊志)。
陳日來
陳日來字賓羲,泰寧人。由廩貢訓導漳州,建學署,不取資于眾。署前有池,納稅頗豐;而郡城水道必由池疏泄,舊以有妨池稅,累請不行。日來罷其稅,如所請。移鳳山,捐俸倡建學宮。擢漢中府經歷,權南鄭知縣;籌辦軍需,不以累民,民德之(道光舊志)。
張有泌
張有泌字鄴卿,晉江人。雍正壬子舉人。乾隆壬戌,登明通榜,授政和教諭。移鳳山,權臺灣府教授。秩滿,除宜黃知縣。虛心折獄,期平允;力行保甲,以弭奸慝。修鳳岡書院,捐置膏火,延師課士,文風大振。又勸捐社榖,勸捐田產于普濟堂,廣為收養。值歲暮,復自捐錢米,分給四鄉之煢獨無告者。城垣久圮,捐資修葺。斂不及民,百廢俱舉。上官廉其才,令鞫鄰邑疑獄,皆報可。將疏薦,以病卒。官宜黃,士民伐石紀德焉(道光舊志)。
石國任
石國任字樂莘,侯官人,閩縣籍。乾隆庚午舉人,授安溪教諭。調諸羅,適黃教滋事,國任招募鄉勇保守城池,民賴以安。俸滿,遷湖北興山知縣。蒞任七年,未嘗晉省于謁,惟盡心民事。善折獄,鄰縣有疑獄,輒令訊鞫。府治旱,知府求雨未應,檄召往禱,甘霖立霈。大吏用卓異薦,以憂歸。服闋,補陜西西鄉知縣,遷四川崇慶州知州。舊例借民籽種,春發秋收皆派富戶,歲可得萬余金;國任下車,即除其弊,曰:『朘脂膏以充囊蠹,吾弗為也』!性仁慈,治嘓嚕不用嚴刑而強暴自戢,民稱之曰「活菩薩」。三年,以疾告歸(道光舊志)。
張錦
張錦字上芝,晉江人。乾隆壬申舉人,授大田訓導。移漳浦,又移臺灣。選知廣西陽朔縣,以一子一仆幞被往。鄰郡有挾私遷怒者,譖諸當路,欲置下考;臬司重其清節,力為維持。請假歸,鳩族眾浚湖中溝、又捐筑壩外洲,引水灌田,數十萬戶受其賜。生平言動必以禮,與官獻瑤、方翀同推名宿。卒年九十四(道光舊志)。
黃繼伯
黃繼伯字符長,南安人。乾隆間貢生,權連江、歸化二縣訓導,遷鳳山教諭。擢粵西理苗知縣。縣地新辟,民俗刁悍;繼伯恩威并濟,苗民帖服。值鄰縣械斗,死者枕藉,檄令窮治;繼伯往諭之,民皆感泣,愿受約束。乃請于軍門,治為首者,余置不問。歷官龍英知州、隆安知縣,調河南布政司都事、彰德府同知,皆有惠政,以老歸(道光舊志)。
郭文鋕(兄廷筠)
郭文鋕字可典,號書屏,閩縣人。乾隆辛卯舉人,出為邑宰。在浙江二十余年,歷十有一縣。始蒞鳥程,鋤莠衛良,不遺余力。清理積案,曲直厘然;士民共稱為「郭青天」。時同郡歸安有拒捕案,郡守欲臨之以兵,遠近洶洶然,文鋕請操小舟獨往;鄉民素識郭,皆喜迎,犯者亦自首,莫不輸服。其署寧海也,邑有巨憝,積歲未除;文鋕陽不措意,乘履勘之便,躬率村民夜逼之。山徑險隘,文鋕徒步先進,賊倉皇就縛;盜患遂清。既由嵊縣調長興,以振興文教為首務;前此長興少科名,至是膺鄉薦、登館選者踵相接。鄰邑收漕,倉胥經理未協,眾數千爭嘩不下;官至,眾以米袋堵倉門,不得出入。郡守召文鋕往視,則撤袋入之,事驟解。值計典卓薦,旋調鄞縣。鄞為海疆,劇于夷寇,文鋕悉力巡防。是時舟師銳于立功,所獲間系難民及脅從服役者;省檄委訊期迫,文鋕日夜研鞫,無枉無縱。嘗遇東城失火,海艘水手爭上岸敓取財物。火甫熄,文鋕盡收各船牌照,仍婉諭令各還所鋕,物主酌量酬謝;商民便之。在鄞最久,判斷庶獄日以百計,雖刁民猾吏咸知感愧。巡撫阮元再以卓異薦,加通判銜。嘗三為省試同考官,以得士聞;阮元稱其以學為政。
文鋕幼孤力學,受知于學使者王杰,后迭游朱珪、紀昀之門。又主昀家塾者十年,充四庫館謄錄者五年,自是學益進。故其為治皆本經術而變通之,以宜其民。中間轉餉海上于海氛甚惡之日,百十二艘安然由浙達閩。嗣復采銅于云南,泝桐江、逾太平,入江西境,歷湘、沅、黔省而至昆明,乃督運至廣南、達百色,經蒼梧、桂林由陡河而浮湘、漓,度洞庭,沿漢涉江入京口,過常、蘇兩州,始至嘉興入浙境,蓋計程二萬余里。行役歌勞,一見諸詩。著有鸛井集、書屏詩文鈔。
兄廷筠字可遠,又字有堂。乾隆庚寅,順天舉人。于臺灣林爽文之亂,以南安教諭倡率義民,隨大將軍深入番社,縛渠魁,邀特擢,官至廣東惠州府知府。著有臺灣紀略。子二:長仁圖,嘉慶戊辰進土,刑部河南司員外郎;次禮圖,刑部河南司員外郎(林希五文集、書屏詩鈔、紀昀、阮元、李賡蕓、伊秉綬各序跋、干嘉全閩詩傳)。
許懿善(子德樹)
許懿善字繼之,侯官人。先世居金門,五世祖盛,以軍功任鎮朔將軍,世襲騎都尉;曾祖瑤,以蔭官刑部陜西司郎中,歷湖南常德府、河南衛輝府知府,宦績稱最;祖臣驥,歲貢生,早世。祖妣鄭氏,依其父于福州籍焉。父崇楷,乾隆己卯科舉人,歷任山西翼城、聞喜、徐溝等縣知縣,遺愛在民。
懿善,乾隆辛卯舉人,任廣東博羅、歸善、陸豐等縣,剛正廉明,一以愛人為本。蒞博羅任旬日,結積案四百余,囹圄一空。父丁憂,耗至,先為戚友所得;幕客某私言曰:『東人遇我厚,吾欲有以報。今耗自其家來,外無聞者。吾為渠急征收,半月間可得萬金,為歸裝計;關移尚未至也』。比夜,戚屬密以聞。懿善愕眙曰:『吾于官帑無所負,若輩何為我切切也』?言已,大哭舉哀。后以買銅差往云南,為煙瘴所侵,卒于滇中。
子德樹,字大滋、又字逮孜,號蔭坪、又號春甸,生于歸善官舍。承先人業,居有廬粟足以飽妻子,有園池亭臺之勝、琴書圖史之蓄足以肆志誦讀。于經史有端緒,尤勤于梅氏算術。嘉慶丙戌成進士,以知縣歸班銓選,請借補教職。在籍,捐資倡修福州府學并侯官縣學文廟;自經始迄落成,凡工費出入悉任之。補漳州府學教授,進謁者諄諄垂誨,朝夕無倦容。調臺灣府學教授;是時匪亂初平、民心未靖,德樹一至,以端土習、挽頹風為任。郡文廟歲久莫修,祭器、樂器率多殘缺,捐金千兩為紳士倡,新之、完之。臺灣道劉鴻翔請兼主海東書院講席,院規久弛,德樹創立條約;于文詞詩賦,拔其尤者鈔粘院壁,俾多士得所觀摩。臺郡初入學者皆具束金,有某生家貧如洗,郄其贄,且厚贈焉。俸滿后,調漳州府。署后舊有朱文公七星池,請于郡守,訪故址重浚之。學舊無尊經摟,捐俸建焉。學宮泮池近在街衢,居民多擲穢物,手諭嚴禁;令匠開鑿一清,以石欄環其外,俾可經久。芝山書院漸就傾圯,力請修葺。上官命往鄉查收洋煙,不假手胥役,召鄉老使遍諭各村,其愿自呈繳者不下數百家;所至無擾。以風疾卒(孫福昌等撰行述、二勿齋文鈔)。
童浚德
童浚德字君照,同安人,彰化籍。乾隆戊申舉人。嘉慶六年,挑發山東,補齊東知縣。因解犯逸,被議奪宮;旋獲犯,未復職。十八年,曹州教匪滋事,巡撫同興以浚德赴軍營效力。敘功,奏復原官,攝福山知縣。縣民王守謙等三十人為殺人者株連,在省五、六載,獄未定;浚德請于巡撫訊釋之,士民獻「慈惠清信」額頌其德。補費縣,旋卒于省。費民懷之,葬于顏魯公之廟東(道光舊志)。
--錄自「福建循吏傳」卷二。
史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