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老子與《老子》
- 老子大講堂
- 李世化
- 14159字
- 2018-08-10 14:44:08
大徹大悟的老子在世間留下了五千言,這五千言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歷經數千年而光芒不減,老子思想猶如一個巨大的寶庫等待我們去深度挖掘。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一生下來,他父母就發現這個孩子耳朵特別大。古人喜歡從一個孩子的特征來取名,于是替老子取名為李耳。老子又叫老聃,聃就是耳朵大的意思,也有人說是耳朵沒有耳輪。
有人肯定要問了,孔子姓“孔”才叫孔子,孟子姓“孟”才叫孟子,那么他姓“李”應該叫“李子”啊,為什么要叫“老子”?《史記正義》引的有關材料,其中有一條說:“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逎左腋而生。”老子的媽媽懷孕竟然長達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她來到一棵李樹下,割開左腋,生下了老子。老子一生出來已經有八十一歲了,連胡須眉毛都白了,人家自然也就稱他為“老子”了!不過,學者還有文雅的說法,《史記正義》就另有一說:老子是個號,“老”是“考”的意思,“子”就是“孳”的意思,也就是“考教眾理,達成圣孳,乃孳生萬物,善化濟物無遺也”。他研究了許多的道理,善于育化別人,濟物又沒有遺留,神圣地孳生出萬物,因此就叫他老子了。當時,稱人的字是表示尊敬,稱“老”更是對師長輩的尊稱,這與今天稱“老某”只是一般的稱呼,稱“某老”才是尊稱不同。
不過,老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還真是個難題。歷史學家司馬遷寫下了52.6萬多字的《史記》,但是在為老子這位道家圣人作評傳時,只寫了450多個字。這是沒有辦法,因為材料太少,司馬遷治學又很嚴謹。他一開頭寫了27個字: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這是介紹了老子的籍貫、姓氏、職務。老子是楚國的苦縣厲鄉曲仁里人。這個苦縣厲鄉曲仁里在哪里呢?有人說在今天的河南鹿邑縣城東,今天在那里還有許多有關老子的遺跡。不過,學者也有認為老子的故鄉在安徽的渦陽地區的。
《史記》記載,他是“周守藏室之史”,這個職務,現在許多研究《老子》的學者認為是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員,一個小官吏;但是,從《莊子》《史記》的有關資料看,“周守藏室之史”這個官可不小。《莊子》記載,孔子第一次去拜見老子,是為了讓自己的著作能被周王室所收藏。子路給孔子出主意說,聽說原來的征藏吏老聃現在退休回家,可以去走走他的門路。在書寫條件十分落后、又沒有印刷術的情況下,著書立說能被王室收藏,非常不容易。退休的老子還有這樣大的影響力,可見其地位之高。
不過老子的作用還不僅于此,他這個藏室應該不僅有圖書,而且有文物和檔案,以及其他的東西,這就可能兼有像我們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國家檔案館這樣的情況。老子就是把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管理的這么一個館長。這樣比擬后,如果我們再往深里思考的話,就發現一個秘密,為什么他寫下的五千多個字就成了中國的一大經典、世界上的一大智慧?為什么他有這么大的學問?為什么他的思想這么深刻?這從他的職業,從他的工作崗位,我們也許可以找到其中的秘密。
他做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兼做檔案館、博物館的館長,那么他有了特別豐富的知識與智慧的源泉。第一,他看到的東西遠遠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圖書、檔案、文物,當然大大超過一般人,因為一般人沒有這樣的便利條件。他不僅看到大量的東西,而且還會看到許多秘密的東西,甚至機密的東西。第二,我們可以再想,他既然是那個時候國家級別的館長,當時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閱圖書的,那么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他碰到的就是這些高層次的文化人、學者,并經常與他們進行交流。當然他的知識、智慧在不斷地豐富起來了。第三,他這個職位在京城,處于王朝、政權的中心。因此,他不僅能夠知道大量的歷史信息,而且能夠和當時王朝政權的核心頻繁接觸,也就是說他能夠獲取大量王朝的時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聰慧,悟性極高,有這樣的智慧,有這樣的素質,又處在這么優越的條件下,當然靈性煥發,有那么深邃的學問,會成為中國的哲學之父了。
司馬遷在開頭的介紹后,又極其簡單地用161個字記敘了孔子向老子學習的事,用67個字寫了老子出關的事,再后來就拿不準了,只能記下有的這樣說,又有的那樣說了。司馬遷在此文中提到幾個有關人物:一是老萊子,為楚國人,與孔子同時;二是“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有一位“太史儋”,曾見過秦獻公:三是戰國時期魏國將軍李宗的父親。然而這些人到底是否即是老子,也只是“或曰”“世莫知其然否”。這就是說世上沒有人知道那些說法是對,還是不對。再比如有人說,老子活了160多歲,有人說活了200多歲,等等,也不可考證了,大約老子是一位特別長壽的人。
至于到底誰是老子,后世爭論頗多。比如有的認為,當時李姓還沒有形成,老姓卻已經有了;或又有說老子字伯陽,謚號聃。有的學者認為,老子即太史儋,或說即老萊子。有的認為有兩個老子,比如春秋時一個是老子李耳,戰國時一個“老子”是太史儋。如此等等,各有所見,因此從司馬遷的《史記》一直到現代,關于老子其人以及《老子》其書的見解很多。
關于老子其人的時代,近現代學者也還有不同看法:一說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比孔子早些。一說老子是戰國中前期人,應該比孟子早,比墨子晚。一說老子是戰國末期人,比莊子晚。結合當今的出土文物來看,大部分學者都認為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人似乎更合理一些。
老子的故事
中國的民間文化積淀豐厚,不僅有豐富的民間故事,還有美麗的神話、動人的仙話,老子的神話、仙話就不少。
1.孔子向老子求教
孔子很謙虛好學,當時老子名聲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教禮的問題。于是孔子一路風塵仆仆地從魯國山東曲阜來到周王都洛陽。
那天老子剛洗了頭,正在晾頭發。孔子一踏進門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看見老子披著長長的散發,迎風而立,微微抬頭,雙目似閉又似開著,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樹葉飄過,不動聲色;風吹拂臉,聲色不動,就像一株枯樹挺立在那兒!孔子心里打了個問號:這就是當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老子?怎么會這個樣子啊,像個枯木?不過孔子很有禮貌,不打擾老子,而是先退了下去,靜靜等待著。
當老子會見孔子,和他談論時,孔子好像被老子帶到了一個神奇的智慧世界,看到了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智慧,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哲理。
孔子很真誠地又很直率地問老子:“先生,是我眼花了呢,還是真的,剛才先生的形體就同枯木一樣,好像超脫了一切!”老子微微一笑,講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原來老子利用晾頭發的時候,完全進入了一個寂靜的、虛無的、深邃的奇妙世界,遨游到萬物本來開始的地方,即事物的生機活潑的原生態中去了。孔子奇怪地問道:“這種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老子神秘地一笑說:“達到這種境界是最高層次的審美,是最高層次的快樂,能夠體味到這些的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孔子的心靈被震動了,老子的形象在他心目中變得無比高大,無比智慧,無比光輝!
據說孔子拜見老子回去以后,幾天沒有講話。學生們不懚發說,咱們的夫子怎么了?其實孔子是在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孔子從此以后變得眼界更開闊,思想更博大,智慧更豐富了!后來孔子深深感嘆說:“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龍啊!而我只好像是甕罐中的一只小小的飛蟲啊!”
孔子的學生不懂,請問老師,為什么稱老子是龍呢?孔子說:“如果是只鳥,我當然知道會飛;如果是條魚,我當然知道會游;如果是只野獸,我當然知道會跑。是鳥,就可以用箭射它:是魚,就可以用線釣它;是野獸,就可以用羅網捕它。至于一條龍,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駕著云邀游太空的。所以說老子是龍啊!”(詳見《莊子》)
2.老子出關
老子后來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于是在56歲那年辭官不做,告老還家。他決定出走了,要遠走高飛了。
老子騎上青牛,離別家鄉,一直往西,準備到秦國講學。到秦國去,到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谷關(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函谷關原來大概就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后來關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縣。這里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匣子里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
把守函谷關的關令名叫尹喜,他夜觀天象,見紫氣橫空,知道必有貴人來臨。就派人四下打聽,看近來有誰要來函谷。不久就打聽到了老子棄官西游,將要赴秦講學,從函谷關路過。
關令尹喜早已仰慕老子盛名,知道他生性善良,慈愛百姓,道高德崇,學問淵博,能知天上陰陽,人間禍福,懂得世間萬物既對峙又和合,發展變化無不循道而行,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物。他于是就派人嚴密把守函谷關,將吊橋豎起,如若見到老子,好留著不讓他走,請他在這里住一段時間,寫一部書,一來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安邦,二來可以流傳后世,教化子孫。
這天忽然風送異香,霞光升起,老子騎著青牛徐徐而來。老子來到城壕外邊,見吊橋高豎,無法通過。青牛善知主人心意,看到此種情況,它兩眼一瞪,尾巴一擰,四蹄頓生紫云,馱主人騰空而起。牛身下云朵涌動,錯落連環,自東往西,越伸越長,霎時在函谷關上空仿佛搭起一座紫色的“天橋”。老子就這樣過了函谷關。青牛落到地上,馱著主人,繼續西行。
尹喜聽說老子騎青牛從城頭上飛過,十分驚奇,就騎上白馬,領著隨從,出西門,一直追趕老子,追了十二里,見老子正騎牛緩緩而行。尹喜急忙下馬,上前拜見老子,向他說明了自己的心意,請他答應請求。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于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開始老子不答應,經關令尹喜再三懇求,老子才答應他的要求。
關令尹喜把老子請回函谷關,盛情招待,十分尊敬,不僅一天三宴,三天九宴,而且親自鋪床疊被,早晚問安。盛情難卻,老子就在函谷關寫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書稿完成后,即辭別關令尹喜,騎青牛離開函谷關,繼續西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老子過函谷”。
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著名的意象,青牛后來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騎。到后來,“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詞,所以老子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
3.老子趕山
今天的河南鹿邑縣城內的東北角上有一高約十三米的高臺,叫“老君臺”。臺上有座老子廟,廟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鐵柱子,被當地人稱為“趕山鞭”。相傳老子曾在這里講學,此地離老子家有好多路,老子來來往往都要經過一座“隱陽山”。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見不到太陽,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當空,莊稼枯死,這座山讓當地老百姓受盡了苦難。老子目睹這一切,雖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來騎青牛飛過了函谷關,知道自己已經成仙,于是要青牛一起飛回家鄉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鄉,老子一鞭子打在隱陽山上,山頂削去了,并且飛到了山東,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頂山。這時鞭梢甩斷,甩斷的鞭子飛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個桿子,就順手插在地上,這就是這個鐵柱子的來歷。老子又乘青牛飛走了,而那鞭子桿就永遠留在了那兒。百姓感謝老子趕走了這座大山,因為從這以后老子家鄉的百姓就過起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百姓就把老子揮鞭趕山時站立的土臺叫“升仙臺”,將地上的鐵柱子稱“趕山鞭”。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所以當地人又把這個臺稱為“老君臺”,還修了廟,進行祭祀。
《老子》的微言大義
有人認為,《老子》僅僅五千多字便能包羅萬象,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說到了,任何問題都可以在書里找到答案;甚至認為讀通《老子》,可以得道成仙。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宣揚消極避世哲學的書,什么“不敢為天下先”,也許對奮斗遭受了挫折、有失落感的成年人有撫慰的作用,卻對培養青少年積極進取的精神有妨礙。還有人批評《老子》把“小國寡民”作為理想境界,是要開歷史倒車,回到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去。至于說《老子》是站在沒落奴隸主階級立場上,宣揚唯心主義、陰謀權術,這樣的觀點今天已經不大有人提了,但持有這樣觀點的人其實也不在少數。而另一方面,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統計,《老子》是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僅次于《圣經》的世界文化名著。盡管《老子》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但是以前《老子》的注譯本,存在大量的誤讀與曲解,根據以往的中文注譯本翻譯的《老子》外文本,自然也會錯得很嚴重。所以,其實世界上大多數人了解的《老子》,與《老子》的本來意思是有很大距離的,有些地方甚至是南轅北轍的。流傳兩千多年,目前世界上擁有讀者眾多,而其本意還尚未弄清楚,真正的價值當然遠未被人認識,這樣奇異、矛盾的現象,怎么會發生在《老子》這本書上?《老子》又是怎樣的一本奇書呢?
《老子》是中國第一本哲學著作。《周易》也是一本哲學著作,而且成書年代比《老子》早得多,之所以《老子》是中國第一本哲學著作是因為《周易》的經文中雖然包含了許多樸素的哲理,但全書基本上還是以占卜為主。直到孔子與他的弟子寫出系列的闡釋《周易》的篇章,才將《周易》的哲理提升了,系統化了,連同《周易》才成為一部哲學著作。所以《周易》成書雖在《老子》之前,而提高到哲學書的地位卻在《老子》之后。
《老子》首先是一本政治哲學著作,而且是專對侯王(諸侯與國王)進行說教的政治哲學著作。西周重教化,開辦官方的學校,培訓王公貴族及其子弟與官吏,這官方學校學的內容叫“王官之學”。我們今天看到保留在“四書”里的“王官之學”,其實只是官學,是培訓官吏用的;《老子》里說的才是王學。
除了《老子》,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政治哲學,都教授統治者怎么做大做強,政治哲學理所當然地成了強者的哲學、大者的哲學。而《老子》則反其道而行之,要侯王“受邦之垢”、“受邦不祥”。就憑這一條,《老子》便高居于世界哲學的頂峰,何況《老子》哲學是一個有本體論的嚴密、深邃、完滿的體系,《老子》是中國第一個自覺運用哲學思維來觀察、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范例。又因為在老子的觀念中,侯王應該是“圣人”,也就是品質高尚的人,侯王只有憑他的道德、修養,才能長久、穩固地擁有統治大權,才能“沒身不殆”;所以,《老子》的政治哲學實際又是好人哲學,可以順理成章地推廣、引申到哲學的各個層面、各個方面,乃至在后世創立道教時被引為修身經典。所以有人說,“中國迄今為止的所有哲學思想、流派都在《老子》創立的哲學體系的覆蓋之下。從世界范圍看,其思想高度可以和佛教哲學比肩而立,比古希臘哲學可能還要高出一籌。”
《老子》中有兩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即“道”和“無為”(由“道”和“無為”雙衍生出一個新的概念——和諧,由于這個概念十分重要,我們將在下一節詳細論述)。這兩個概念非常抽象,很不容易令人理解,在本書中又將多次涉及,下面分別闡釋一下它們各自的內涵。
“道”這個哲學概念,首經老子提出。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色彩的名詞,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亙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如此等等。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深信不疑,這完全有別于那個時代視“天”(或稱為“神”)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老子的“道”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于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無為”的含義有六重。其一,老子說的“無為”通常就是指不做。不是少做,而是不做。不是隨便,而是絕對的堅持。這時的“無為”拒絕一切,是一種智慧的高姿態。
其二,無為就是“勿為”,指不要去做。這是對“不做”這一自我意志的外化,要求別人或自己不要做某事,這本身就是一件事。用事來做事就會陷入事的連環套,多不能得。所以要用人來做事,不要用事來做事。要求別人或自己“勿為”通常是無效的。所以老子自己也承認:“我說的道理是有根據的,也很好懂,可是沒有人理解我。”
其三,無為就是“無以為”,指條件不具備,以至無法下手,無從開展。這時的“無為”是一種缺憾事。
其四,無為就是“以無為之”,指不受約束地做事,用無所謂或無所顧忌、甚或無法無天的態度、方法做事。以無為之是一種極高境界,它既不是用事做事,也不是用人做事,而是用“道”做事,人甘當“道”的工具,把自己交出去是自由的,這時往往不重結果,而重在享受過程。
其五,無為就是“為無”,指做事追求零結果、零效果,不求得失而求均衡,不求勝負而求和諧。這是一種極高境界,“為無”已是道本身。佛經說:“不增不減,不凈不垢。”《古蘭經》說:“他(指安拉)既不生育,他也不被生育。”這就是“為無”的最好詮釋。
其六,無為就是“自為”,指自己規定自身,讓外力失效。黑格爾說:“這時它(指意志)是自為的自由的,是以自由為對象的,它就是自由。”自為就是自由,其程序有三:一是清除外力,不再“他為”;二是自己做自己,自為主宰;三是自己也不做自己,消失主宰,任一切隨便。
但由于繼承、總結了中國上古推舉制氏族社會政治理念的《老子》,不合宗法制封建社會與宗法制集權社會統治者的心意,因此,韓非子第一個以《老子》繼承發揚者的面目,用“解老”“喻老”的方式,將民本的《老子》篡改為君本的搞陰謀權術的《老子》。即使在吸取了秦朝迅速滅亡的教訓,實行“黃老之術”的漢初,也是外黃老而內法,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老子》則被從廟堂(朝廷)放逐到民間,變成政治上失意的知識分子尋求精神解脫的讀物。對《老子》的嚴重誤讀與曲解,主要是由此而生的。
抹去歷史的塵埃,我們今天來讀《老子》,不禁為中華民族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產生了這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而感到驕傲,并且我們可以運用《老子》的智慧來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與精神境界,改進我們的思想方法,分析、研究、解決現實問題。《老子》不是老古董,在當今世界仍然充滿生命活力,煥發熠熠光輝。按《老子》的教誨去看世界、學做人,你一定會覺得內心充實,精神舒暢,心胸坦蕩。祖先留給我們這么一筆豐厚的遺產,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繼承。古人說,“夫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因為忽略《老子》優秀的人文精神,中華民族文化里積淀了多少負面、消極、殘忍的東西;當今世界也是物欲橫流,我們多么需要用老子思想的清流來滌蕩污濁。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傳統民族文化,老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內容博大精深,影響將永不泯滅。
老子的和諧思想
“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老子的和諧思想是以他“道”為基礎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是和諧的
老子認為道是本原,所以道生萬物,它能夠包容一切,統攝一切,一切事物統一于道。“萬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兩性的變化是有序的,所謂“陰陽相推”,就是指陰陽的有序變化。道就是事物的和諧統一關系,道就是和諧,和諧是道的基本特征。道不僅是對萬事萬物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概括,而且是對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無”和“有”都來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稱。道是萬物的本體和來源,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道不是物質性實體,也不是精神性實體,它是一切關系的總和,是總的和諧關系,是萬事萬物的總根源。道作為本原,是渾然一體的東西。老子指出,“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就是說,道無處不在,恍恍惚惚,在無形之中有事物的影像;在依稀隱約之中有具體的物質;在深遠幽暗之中有真實的東西,即陰陽的和諧關系。總之,道在表面上是無序的,但實質上卻是有序的、和諧的。老子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的話告訴我們,和諧是道的規律,認識了和諧就能夠認識道的無形,道的玄妙,道的規律。
道的運動是和諧的循環運動。老子指出:“道者萬物之奧。”就是說,道是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貫穿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萬物從道起源,又回歸于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復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發展的永恒規律。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動。”就是說,道是周而復始的,循環往復的運動的。周而復始的循環圈本身就是一種和諧有序的結構。再者,道的運動過程也是在陰陽的相互作用下進行的,運動從起點開始,逐漸離開,越離越遠,到了一定限度又返回來,回到出發點,由此構成一個環形結構。道就是這樣的系統,它包括兩個基本的要素:反和復,“反”指的是離開的過程,它可以包含若干階段;“復”指的是返回來,它也可以包含若干階段。老子用一個“反”字表達了兩重含義,即“反”是反與復的統一,二者構成了運動的和諧結構老子經常用“歸根”,“復命”這些語匯,指的都是和諧循環的意思。
2.矛盾雙方是和諧的
老子的道論,講了許多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自然和社會中存在矛盾,諸如,福與禍,美與丑,善與妖這些矛盾,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互為存在條件,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災禍、幸福依傍著它;幸福、災禍潛伏其中。老子認為,美與丑、善與惡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是相對于丑而言,善是相對于惡而言;美與丑、善與惡又都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沒有絕對的美,也沒有絕對的善,美和善都是相對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美和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對立面相互比較而存在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不善。同樣道理,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后等,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老子說的“有無相生”就是這個道理。這種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關系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也就是和諧關系。每一方都包含著對方,每一方都以對方為存在條件,離開了對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矛盾也可能激化,但是那不是老子愿意看到的。
老子認為矛盾方面的對立和沖突必然發展為和諧與統一。他指出:“沖氣以為和。”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萬物負陰而抱陽”,陰與陽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它普遍存在于萬物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沒有矛盾的事物是沒有的。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使事物達到和諧和統一,即“沖氣以為和”。“沖”是涌動,激蕩的意思,可以引申為沖突、對立,象征矛盾的不平衡和對立狀態,它是事物實現和諧與統一的內在動力。
3.和諧的原則適度
根據和諧規律,老子提出了和諧的原則,即適度。和諧就是適度,達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最佳狀態。他以設問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名譽和身體哪個更值得愛?身體和財富哪一個更重要?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那一個是病害?當然,老子肯定的是后者。這說明老子是看重身體(生命)的價值的。因此,他提出了凡事都要適度,不要過分。過分的吝惜,一定會造成巨大的耗費,過多的保藏一定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人們要“知足”“知止”,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有危險,這樣的人可以長泰永存。
現代辯證法認為度是質的數量界限,量變必然引起質變。凡事都有個度,超過了一定限度,事物的質的穩定性就會被破壞,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要保持事物的質的穩定性,就要堅持適度原則,使量變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內,做到無過無不及。老子強調“去甚、去奢、去大”就是這個道理。老子用了一些隱喻論述他的觀點,他說,天下萬物,有的在前面行走,有的在后面跟隨,有的送暖氣,有的吹冷風,有的強壯,有的羸弱,有的得勝,有的失敗。當時,大小諸侯就是這樣,你爭我奪,爭戰不已。老子最后得出結論,從政者要戒除走極端,戒除奢侈,戒除過分。這是老子的“中庸”思想,其要旨是不要走極端,不要奢侈,不要過分。核心是不要走極端(去甚)。有人說,老子的思想意在取消矛盾或消解矛盾,這是不公正的。老子是提出一種解決矛盾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和轉化,保持事物的相對穩定。解決矛盾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即促使矛盾激化,實現矛盾的轉化的方法。這要看是什么矛盾,解決“甚,奢,大”這樣的問題,不必等激化了再著手解決,那樣就麻煩了。當然去甚,去奢,去大之后,還是存在矛盾的,雖然老子沒有談及,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說,他并沒有取消矛盾或消解矛盾。老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合理性,中庸作為文化心理現象已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組成部分,作為傳統思維方式也一直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我們常用“太極端了”,“太過分了”等說法描繪某人的不良行為。這說明中庸思想是深入人心的。“去甚”是正確的,極端不代表事物的主流和發展趨勢。事物普遍具有中心和兩端三部分,不論從空間角度看,還是從時間角度看,都是這樣。偏離中心,離開軌道,就會走入歧途,適度才是最好的。
4.和諧的政治觀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道是無為的。他告訴人們要“唯道是從”,愛道,循道,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是他和諧思想的精髓,老子強調“無為”的理念。他指出,道永遠是無為的,君侯王公如果能遵守道,即客觀規律,萬物將自然而然發生變化。老子的無為原則不是別的,是要人們守道,行道,遵循規律。堅持無為原則,萬物將自化,天下將自定。而無所欲為,胡作非為,倒行逆施是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他主張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讓老百姓認為統治者的作為是順應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事。另外,統治者要很好地進行統治,還得處理好人與物的關系。維護萬物的“自然”之狀態,使之能保持不變。也就是統治者在處理人與人和人與事的關系時,應遵循“法自然”的原則。老子所說的自然并不等同于我們現所說的大自然或自然界,而是一種自然狀態。老子所關心的不是自然界,而是人類和人類社會,是與人類社會生存有關的狀態,是一種類似于自然無為、自然而然的和諧狀態。自然狀態包含事物自身內在的發展趨勢,是原有自發狀態延續的習慣和趨勢。老子眼中的“自然”是一種排除外力干擾的情況下的事物自發狀態的保持與延續的習慣與趨勢,或者說是事物內在的規律性。老子所描繪的這種“自然”狀態下的人類社會,統治者與老百姓之間自是互不干擾,相安自得,怡然自樂,從而使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自然和諧的田園式理想狀態。
老子從“道”出發,推演出治國理念,在原則上要求“法自然”,按事物自身應有的規律辦事,不要人為地干涉事物的發展;在實踐層面上就是要求統治者不要為所欲為,利用手中的特權橫加干涉老百姓的生活。統治者應該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在政治統治的操作上做到“無為而治”,從而達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相安無事,和諧共存。老子反對統治者干預民眾的生活,而倡導讓民眾按其自然本性而活。老子認為,治理國家,特別是大國,就像烹小魚一樣,不要隨意擾動,簡單處理就行了。老子主張以道治國,實行無為而治的原則。以道治國,即使妖魔鬼怪也不能顯靈,即使顯靈也不能傷害人,即使圣人也不傷害人了。這就是以道治國取得的結果。總之,老子認為,只要順應自然,就會取得成功。要統治天下,就不要做擾攘百姓之事。反之,苛政褥節,禁令繁多,令百姓無所適從,最終只能失天下。統治者要治理好一個國家要以“清靜無為”為原則,以安定不擾民為上,只有這樣,才能各守其靜,天下也就相安無事,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這就是老子的“內政”方略。
現代社會結構復雜,事物繁多,現代國家的治理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老子的治國原則還是有其合理內涵的,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這一寶貴的政治經驗,往往為歷代賢明的從政者所接受。
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關鍵是實行平等的原則。老子從自然界的平衡法則引申出人間的平等法則,主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平等。他特別指出,當時人間的法則不是這樣,剝奪不足而供養有余,這就是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根源。老子這里論述了社會平等的思想,體現出他的社會政治觀。應該說,老子的社會平等思想是一大創見,比歐洲近代啟蒙思想家用自然法則解釋社會現象要早兩千多年。老子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雖然在他那個時代根本不可能實現社會平等,他還是執著地追求這樣的理想社會。
老子描繪了一幅古代理想社會的圖景,他的參照物是周代的社會制度。周在入主中原以前,國家規模很小,這正是老子“小邦寡民”的原型。他主張國家的規模要小一點,人口數量要少一點,好的器具也不用,使人民重視生命而不隨意遷移。有車船不乘,有甲兵不去打仗。吃什么都覺得甘美,穿什么都覺得式樣好看,對古老的風俗覺得很快樂,住什么居室都覺得安全舒適。鄰邦之間,雞犬之聲都能聽到,但是民眾一直到死也不相往來。這是一種古代的烏托邦思想,它的實質不能認為是歷史的倒退,而是向人們展示未來社會的狀況。希望用一個理想的社會取代當時的社會。
在“外交”方面,老子針對“國際”上常出現的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情況,提出了處理國與國之間所應遵循“謙下”的基本原則。大國對小國謙下,小國就如百川匯之于江海,自然就能聚攏于大國周圍;小國謙下就能被大國所容納。這樣,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皆得其欲”,從而能做到和平相處。
5.和諧的自然觀
老子認為,生物來源于自然,人也來源于自然,人和生物必須在自然給予的條件下求得生存。生態系統是道循環運動的產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道締造了生物,德養育了生物,周圍環境使它成為一定的形態,各種力量制約它的成長。生態系統遵循道所固有的規律運動,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生態系統變化的動力來自它的內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的相互作用是生態變化的內在動力。
道使生態系統趨向平衡。“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這種平衡是自然本身的動態平衡,不是神或上帝的力量促成的。現代生態學表明,各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水和大氣的循環,各種食物鏈的能量轉換,構成了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現代系統科學揭示了耗散結構的系統循環的內在機制。老子指出,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都是道締造的,都遵循著道的規律。自然的協同,穩定與和諧給予人的啟示是:人與自然應該保持和諧一致,同時也要維護自然的穩定與和諧,特別是維護生態平衡。美國著名學者卡普拉對道家的這一思想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以及兩者潛在的一致。”老子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應順從天道,唯道是從,自覺地維護生態平衡,保持與大自然的和諧。
老子思想研究概況
秦漢以后,學者對于《老子》的注疏,最為重要的有西漢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經章句》,東漢嚴遵的《老子道德經指歸》,三國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在此三家以外,各種研究注疏著作極多,有書上說達到了3000余種,今天所能見到的有400種左右。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種帛書本《老子》。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戰國楚墓出土的三種竹簡本《老子》,是目前新見的《老子》的最早版本。這兩批《老子》古本一經出土,就成為國內外古代史研究、考古學研究、古代文獻學研究、古文字研究、哲學史研究等眾多學科領域所共同關注的焦點,成為近二十年來學術界研究的一條主線。
現代以來,老莊哲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時代精神的產物,以及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晚清至現代初期,學術界在對儒學進行改造和批判的同時,曾經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諸子的學說,其中對于老子關注尤多,當時最為優秀的學者幾乎對老子都有研究,著作眾多,推動了老子學說的深入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后,老子的思想學說繼續得到普遍關注,先后出現了兩次高潮。20世紀80年代對于老子思想學說的討論,有更多的學者參與其中,這期間僅對于《老子》的通俗白文注解,就出版了50余種。
清末至民國初年,自乾嘉古文學派、桐城學派、常州今文學派,到康有為、嚴復、劉師培,再到章太炎、王國維、胡適,對老莊道家學說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西方思潮影響下,以疑古派為中心的論爭,以及馬其昶、馬敘倫、高亨的現代考釋,梁啟超、馮友蘭、金岳霖、鐘泰的西方式哲學研究,老莊道家學說仍然為一大核心。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道家研究呈多元化發展趨勢:李澤厚、湯一介、馮友蘭、陳鼓應等人的哲學解讀;張舜徽、徐梵澄、崔大華的綜合詮釋;李學勤、李零的考古學與古文獻學的最新論證;有劉師培、蒙文通、王明等人對道藏進行整理;許地山、劉咸忻以及陳寅恪、湯用彤、陳垣等人對道教史進行研究;陳攖寧、劉仁航等人,對仙道思想進行了闡揚;還有目前方興未艾的著眼于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新道家”等。
港臺地區對道家學說的研究,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一直持續不斷。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錢穆、吳康等人從事老莊學說研究,錢穆著有《老莊通辯》一書。到六七十年代,一大批學者涌現出來,出版的各類研究著作十分豐富。其中嚴靈峰的《老子集成》卷帙浩大。進入80年代以后,港臺地區的老莊道家學說研究呈現出一派更為繁榮的新氣象,出現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方法更為靈活多樣,既有較為專深的學術著作,又有許多適合于學生和普通人閱讀的著作。
就港臺老莊學說的研究狀況來看,對老子的研究仍然盛于莊子,老子在道家學說中仍然居于最重要的地位。20世紀80年代在老莊研究方面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特點,就是生命與智慧成為老莊研究中的一大主題,語譯類、文學傳記類比較淺近通俗的著作占了較大比重,甚至出現了蔡志忠《漫畫老子:智者的低語》《漫畫莊子:自然的簫聲》那樣深受一般讀者喜愛的系統的漫畫作品,標示了現代社會對于古代文化繼承與認同的一個新方向。
國外研究老子已有悠久的歷史,對于老子的評價較孔子高出許多,特別是西方科學家對于老子有普遍的關注和贊同。在近鄰日本、韓國,老子具有巨大影響,近年來更在韓國成為熱門話題。日本和韓國,從更早時起,已有各種漢文版本流傳。在亞洲其他國家,越南文、印度文以至梵文、女真文的《老子》譯本,都可以找到。
西方學者,對于老莊道家思想向來懷有很大興趣。北京大學教授李零1993年訪美,回國以后著文說,“西方人對中國思想一見鐘情的必然是道家,對儒家老是提不起興趣”,因為道家“所表現出來的東西,無論是對宇宙、生命、社會,還是其他問題的關心,都比較容易同他們的傳統合拍,比較容易同他們作心理溝通”。
西方文明從19世紀上半葉黑格爾著《哲學史講演錄》時,就開始注意道家了,認為“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里面我們不能獲得什么特殊的東西”,而說道家“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這就是‘理性’”“道就是道路、方向、事物的進程、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與基礎”,從而給予很高評價。黑格爾此處體現出的自然是西方的學術立場,但是其觀察問題的方法也是值得注意的。
現代以來,有一大批西方和東方的科學家、科學哲學家,都曾關注老子。其中最為著名的如英國人文主義物理學家卡普拉、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和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卡普拉所寫的《物理學之道》專門探討現代物理學與東方哲學的會通,對于老子道家思想作了極大肯定。該書出版之后很快暢銷全球,幾年之內就多次再版,行銷50萬冊,并被譯成多國文字。李約瑟從20世紀30年代起就獻身中國文化,他的巨著《中國科技史》是這個領域中最偉大的著作,他自己因為熱愛道家學說,甚至取了道號,叫作“十宿道人”。
由此可見,老子思想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將會對老子思想有越來越深刻的認識,老子思想也會對人類的明天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