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小公司不容易染上“大企業病”
- 做強小公司勝于做大大公司
- 張俊杰編著
- 1359字
- 2016-01-12 17:02:03
我們不能忘記,一個企業可能一夜之間就完了。
——張瑞敏
中海油前老總衛留成說過:“韋爾奇到中國肯定不行,這種體制他一天也受不了。”
春蘭(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陶建幸更加直接:“假如讓韋爾奇來中國國企當老總,可能也是束手無策,甚至變成一個大笨蛋。因為這個差異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機構的差異,而是社會整體的差異。”
兩位老總的話鮮明地說明了一個問題,公司發展壯大以后容易染上“大企業病”。具體來說,它是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出現的癥狀,表現為機構臃腫、多重領導、人才流失等。
[1]機構臃腫:機構設置不合理、不科學,本來一個人能夠處理的事務卻安排一個小組,一個小組能處理的事務安排大隊人馬。其直接后果就是效率低下,人浮于事,難于管理,容易導致腐敗和公司發展的衰落。
[2]多重領導:隨著公司規模擴大,組織結構也日益復雜,許許多多的中層領導、高層領導、負責人糾纏在一起,結果一個報告需要幾個、十幾個人簽字,大大降低了組織效率。一旦遇到利益紛爭,大家互相推諉責任,還會嚴重影響到公司的順利發展。
[3]人才流失:大公司一旦發展壯大以后,經理人往往難以照顧到方方面面,這就容易失去對員工的照顧,使公司缺乏應有的凝聚力。人才得不到重視,公司就會發展停滯,使一些真正有激情、熱愛事業的人才流失掉。
海爾在發展過程中就曾出現了類似“大企業病”的問題,但它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了OEC管理體系,即“日事日畢,日清日高”,核心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事項,并且盡量的避免重復勞動。直到后來海爾設置SBU(戰略事業單位),倡導“每個人都是一個贏利單位”,都在為克服“大企業病”而努力。
與大公司龐大的組織結構相比,小公司在規模上小得多,這使它少了機構臃腫的煩惱。憑借這一點,許多小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發揮靈活經營的優勢,通過執行出奇制勝的策略,成功擊敗競爭對手。其中,廣為人知的一個案例是格蘭仕打敗“峴華”的故事。
起初,格蘭仕一心要在微波爐市場打出一片天地,但是它面對的是當時最大的白色家電生產商惠爾浦,即上海峴華的合作方。對方是個實力雄厚的公司,格蘭仕想要從虎口奪食,談何容易!但是,格蘭仕的領導者發現對手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從上到下的信息傳遞緩慢。為此,格蘭仕制定了極端的價格戰略,以一周一次大型促銷的方式沖擊微波爐市場。結果,這一招使得峴華毫無招架之力,當時峴華的促銷方案從報批到落實需要2至3個月的時間。最終,格蘭仕登上了世界微波爐大王的寶座。
從中不難發現,格蘭仕的成功,在于它反應靈敏,在商業競爭中靈活機動;而惠爾浦的失敗,恰恰在于公司對市場反應遲鈍,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上下傳遞,結果使公司失去了與對手競爭的機會。由此可見,小公司只要發揮靈活、快速的優勢,抓住市場機會,就能取得不俗的業績,這一點是盲目做大的公司不能比擬的。
許多公司在創業之初,市場表現非常強悍;而當發展壯大以后,就容易陷入“大企業病”,這都是大公司難于管理、組織龐雜的致命缺陷導致的。針對大公司的這一不足,許多領導者都想盡各種辦法提升組織效率、盡可能簡化機構,但是市場反應機制健全、競爭力強大的大公司還是屈指可數。這足以說明,大公司就像食物鏈最高端的動物,注定了數量稀少、難以大量存活。所以,對經理人來說,把小公司做強,使公司保持良好的盈利水平,遠遠勝于把公司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