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公司規模走向大小兩極分化
- 做強小公司勝于做大大公司
- 張俊杰編著
- 1520字
- 2016-01-12 17:02:03
未來是小公司的天下
在美國一般的經濟文獻中,只有大小公司之分,很少使用“中型公司”這一概念。從數量上看,美國的小公司占公司總數的99%,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是老板,可以說,小公司養活了美國人。在規模上,小公司當然沒法跟那些“大塊頭”的世界500強相比,但美國的小公司不僅讓無數人實現了創業夢、發財夢,更把美國經濟這塊蛋糕做得格外大。
目前,我國小公司數量總計290萬家,占全國注冊法人公司總數的95.9%,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
未來是小公司的天下。小公司以自己個性化的生產和運轉滿足著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它們各種類型的組織形式豐富著社會結構,形成了重要的社會力量,它們除了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外,還是社會責任的主要承擔者、社會價值觀的主體創造者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者。
大有大的好處,小有小的精妙。
——佚名
公司是市場的主體,市場規模發生變化將導致公司規模產生分化。目前,國際化與個性化成為市場發展的兩大趨勢。
(1)市場國際化趨勢導致公司規模越來越大。
從地理疆域來看,市場正沖破一切國界,朝著全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給我們論述了這一發展趨勢:“全球化不只是一種現象,也不只是一種短暫的趨勢,它是一種取代冷戰體系的國際體系。全球化是資本、技術和信息超越國界的結合,這種結合創造了一個單一的全球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個全球村。”
當市場規模向更大的方向發展時,有些公司勢必為了適應這一趨勢,使規模變得越來越大。例如,1945年美國最大的500家工業公司中最后一名的銷售額約為5000萬美元,1994年為7億美元,提高了14倍;1954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銷售額為98億美元,占500家制造業銷售總額的7.2%,而到了1994年,雖然通用汽車公司的銷售額達到1594億美元,即提高了近15倍。此外,美國的《商業周刊》,英國的《銀行家》、德國的《世界報》、日本的《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熱衷跨國公司排名,也顯示了公司規模向巨無霸方向發展的趨勢。
(2)市場個性化趨勢導致公司規??s小。
從對象范圍來看,市場還背離著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傳統模式,朝著個性化方向變化,其結果是市場規模向更小的方向發展。于是,就出現了無處不在的“利基市場”。所謂“利基”是Niche一詞的音譯,其意是指一種為某些特定的消費者提供小批量、高檔、對路的產品或市場。道理很簡單,不論哪個行業或公司,都要追求特定的目標市場,只有準確地抓住特定的利基市場,并隨時跳入另一個市場的公司才能成功。
受這一趨勢影響,公司必須為特定的消費者和客戶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于是公司生產規模就會保持在一個特定的范圍內。例如美國有一家化學生產公司,20世紀80年代有70%的收益來自大宗化學品,而目前只有2%,其余的98%都是靠各種高附加值、為特殊利基市場特制的化學品。對此,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斯認為,對任何一個國家和公司來說,已經沒有什么“非利基市場”的存在了。
總之,在市場朝著國際化與個性化趨勢發展的背景下,公司規模分別向大小兩極分化。從國內市場來看,大公司集中在石油、能源、銀行、電信、保險、交通等國家資本壟斷的行業,私營公司在眾多“利基市場”中才有廣闊的發展舞臺,而這些領域的公司規模都不大,表現出行業新穎、經營靈活、成長迅速的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里才是小公司的天下。
公司的生存和發展要在一定的市場環境中進行,仔細分析市場發展趨勢、選擇合適的組織模式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公司規模走向兩極分化,經理人在控制公司規模上就只有“大”和“小”這兩種選擇。私營公司本身就是從無到有的,選擇較小的規模,把公司做強,提升公司盈利水平,是經理人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