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者生存”,這是自然法則,也是社會法則。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里,無論你看起來多么強大,如果不懂得務實靈活,適時改變自己,都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險。立足生活,“適”時務,主動求變,才是俊杰之人。
一、“適”時務者為俊杰
樂不適時必成憂。
——[西班牙]塞萬提斯
徐某是位美術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去年,他應聘到一家廣告公司。剛一上班,經理找他談話時,他就直接要求“專業對口”,而且反復說,只有讓自己到設計部門工作,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優勢。
可是,經理并沒因徐某的強調而改變想法,仍然安排他到策劃部門工作。這使得徐某很不高興,甚至感到自己被“埋沒”了。帶著這種情緒工作,沒過多久,徐某就無法再呆在這家公司了,只得主動提出了辭職要求。
據調查,每年走上工作崗位的大中專畢業生中,有一半多會出現“社會不適癥”。盡管他們大都對未來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理想,但由于生存環境的改變,角色轉移不到位,使得這群新人倍感緊張,或顯失望。
為此,專家建議,人的特長應該成為自己適應環境的“催化劑”,而不應成為挑剔的“資本”;應該讓特長服從需要,而不是讓需要服從特長;應該主動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適應自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切成長與進步都是通過“適應”而獲得的。即使你想超越別人,你也必須首先從學會“適應”開始。沒有模仿,就無法創新;沒有適應,就不能超越。
無論是面對新的工作崗位還是面對人際關系,你如果碰上了與自己不合的人或事,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舍棄”自己的特長,“掩蓋”自己的個性,把自己歸于“零”,從適應環境或他人開始。
要首先讓自己適應社會,而不要強求社會來適應自己。這就需要調整好心態,千萬不要動氣,也不要心灰意冷。須知,這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唯一不變的定律——“適者生存”。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適”時務者才是真正的俊杰!
二、是金子就該讓它發光
如果是金子,就該讓它發光;如果是人才,就該使他才盡其用。
——佚名
唐代柳宗元曾講過這樣個故事:一木匠連自己的床壞了都沒有能力修好,卻自稱能建造房子,柳宗元對此將信將疑。后來,柳宗元在一個工地上看到這個木匠:其發號施令,操持若定,有條不紊。見狀,柳宗元大為驚嘆。
對于這個木匠,應當如何看待呢?如果只看到他因修不了床就棄而不用,那無疑是埋沒了這位出色的工程組織者。事有主流支流,人有小節大節,知主流者才能知大勢,識大節者才能識大體。
徐邈年輕時嗜好喝酒,而且一喝酒就愛胡說。曹操知道后,大為惱火,欲治其罪。幸好有人出來說情,他才逃過一劫。從此,徐邈汲取教訓,極力克制自己,逐漸得到曹操的好感。
后來,曹操任用他做隴西太守。曹丕稱帝后,更是委派他到邊陲涼州任刺史。在涼州,徐邈克己奉公,一絲不茍。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戍邊事務上,建立了卓著功勛,后來被封為都亭侯。
在這里,如果曹操抓住徐邈當年的一點小事不放,那么,徐邈可能一輩子也翻不了身來,更談不上有所作為。
我們每個人誰能保證沒有類似徐邈那樣的小節問題呢?一時一事當然不能忽視,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主流和大節如何。都知道,孔雀開屏是美麗的,但是,如果不去看孔雀那美麗的羽毛,只看到孔雀開屏時露出的屁股,就武斷地認為孔雀是丑陋的,那么對孔雀來說,就是很不公平的。
在考察、選拔人才時,應當不拘一格,不能因為一個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就將其忽略,甚至打入“冷宮”。如果是金子,就該讓它發光;如果是人才,就該使他才盡其用。這是一條最基本的識人用人原則。
三、人至察無徒
取其長,不問其短。
——王安石
有人指著幾十盆青松,要別人辨認出哪些是真松、哪些是假松。有個人很快辨出了真假。旁人問其原因,他說:“這很簡單,只要細看枝葉,凡有小蟲眼的,一定是真松?!边@就叫無疵不真。辨物如此,識人也一樣。
人無完人,所以,不宜苛求。古人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求全責備是識人的大忌。對人要求過嚴,力圖“完美”,往往見人一短,就不及其余,甚而不予任用。這種態度壓抑著人的積極性,阻礙人的成長,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縱觀歷史,凡用人求全責備的,終不成大業;而講究“貴適用,勿苛求”者,多有奇勛。
眾所周知,諸葛亮足智多謀,但在識人方面,他卻存在著“端嚴精密”的偏見。他用人“至察”,求全責備,正如后人評價說:“明察則有短而必見,端方則有瑕而不容?!?
諸葛亮用人總是“察之密,待之嚴”,要求人皆完人;而對一些確有特長又有棱角的雄才,往往因小棄大,見其瑕而不重其玉,結果,使其“無以自全而或見棄”。
比如,魏延“長于計謀”,而諸葛亮老是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點,將其雄才大略看做是“急躁冒進”,始終用而不信;劉封本是一員勇將,諸葛亮卻認為他“剛猛難則”,勸劉備趁其上庸之敗而除之;馬謖原是一位既有所長也有所短的人才,諸葛亮在祁山作戰中先是對他用之不當,失街亭后又將其斬首。
正因為諸葛亮對人“求全責備”,處之極端,而致使許多官員謹小慎微,以致他臨終前將少才寡,正應了“人至察無徒”之斷。
與諸葛亮相反,春秋時的齊桓公可謂高風亮節。他對曾輔佐對手公子糾,并對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不僅不計前仇,相反,還委以重任,堅持用其長。而管仲也是感恩不已,竭心盡力,輔佐桓公,終使齊國雄霸諸侯。
四、立足現實,量力而行
反抗障礙沒有好處,自憐也沒有好處。人應該有勇氣接受自己認為各種可能性的組合的事實,并從事世上最有趣的游戲——盡自己最大的能力。
——[美]福斯狄克
古時候,有位知名武術大師,他隱居深山,但遠近的人們紛紛前來跟他學藝。
人們來到深山,發現大師正從谷地往山上挑水。大師水挑得不多,只有大半桶。有人不解,問大師:“這是什么道理?”
“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大師語重心長地說。
眾人有些不解。這時,大師笑道:“你們看看這個桶?!北娙隧樦髱煹氖謩萃ィ灰娡袄锂嬃艘粭l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決不能超過它,否則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立足現實,既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底線應該定多少合適呢?”
大師說:“通常情況下,往低處定比較好。因為,較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銳氣不易受挫,進而還會培養起更大的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我們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誠然,挑水如同武術,武術如同做人??磥?,大師的話還真有道理。
立足現實,量力而行,這是制定和實施目標的基本要求。
所謂“立足現實,量力而行”,就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全面考慮,通盤運籌,既不能只強調需要,不考慮可能,也不能只強調有利因素和成功機會,不考慮不利因素和失敗風險,更不能腦子發熱,不顧客觀條件,以理想代替現實,制定過高的指標,選擇不切實際的方案。
在制定目標時,一定要“取法平上”,但又不要太脫離實際。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去實現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如果貿然行動,不僅浪費資源,還會造成工作被動,鑼齊鼓不全,以至在目標實施的過程中矛盾重重,最后歸于失敗。
五、士為知己者“用”
人并不僅僅為金錢而工作……要使人們努力工作,還應該以誠相待……就像對每個家庭成員一樣尊重他們。
——[日]盛田昭夫
在領導素質方面,孫權既比不上曹操,也比不上劉備,但他信任下屬,大膽起用新秀,在這一點上,他又遠遠超出了曹操和劉備。如果說曹操手下對曹操是個“怕”字,劉備手下對劉備是個“敬”字,那么,孫權手下對孫權則是個“親”字。在吳國,君臣上下真誠互信,親如一家。
信任是相互的,孫權對部下以誠相待,換來的是部下的極力擁戴。在吳國陣營里,將士們競相發揮自己的忠勇才智,哪怕是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也毫無怨言。顧雍總理朝政,嘔心瀝血;呂蒙絞盡腦汁,奇兵敗關羽,終因積勞成疾,40歲就英年早逝;周泰在火與劍的嚴峻關頭,“膽氣逼人”救駕孫權;諸葛謹父子至死都未動搖過對孫權的忠誠。
從古至今,不論是個人、組織還是國家,沒有互信就難以成就事業。大家只有以誠相待,有了信任感,才能激而勵之。物質獎勵盡管必要,但要和精神鼓勵相結合,才能有更大的功效:獎金再多也有價,真誠信任價無比!
用人,就要誠懇,讓下屬充分施展他的才能。要做到這一點,對領導來說,關鍵是要“知人”。有言道,“士為知己者死”,如果把它改成“士為知己者用”,也是非常貼切的。士能否被用(即人才能否施展出才能),關鍵在領導能否“知己”,能否以誠相待。
相互真誠,會使人受到感化,從而在內心產生積極的感情。日本企業家盛田昭夫說得好:“人并不僅僅為金錢而工作……要使人們努力工作,還應該以誠相待……就像對每個家庭成員一樣尊重他們。”
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佚名
觀察力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人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手段。能準確抓住細節,并發現問題之所在,這就需要不斷訓練自己的觀察力。
首先,學會有目的地去觀察。
在觀察之前,要制定觀察任務,尤其要去注意不易覺察的地方。例如,到某地參觀,事前要先了解參觀的重點,明確參觀的目的。參觀時,在導游的指點下,注意力就能集中,觀光的效果才會好。
其次,了解觀察的順序和方法。
你的觀察目的雖然明確了,但也會因觀察順序不對或方法不好而影響觀察的效果。例如,觀察油畫就應離得遠些,而觀察一幅工筆畫就要靠得近些。在觀察時,要弄明白首先要觀察什么,然后再觀察什么,這才可能對觀察對象進行完全而正確的觀察。
同時,要掌握觀察的方法,提高你的觀察效果。例如,搞清楚某個觀察對象需要觀察的重點是什么,哪些是可能對揭示事物的本質有關的,而哪些是無關緊要的。
最后,要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
人的觀察類型有三種,即分析型、綜合型和混合型。
分析觀察型的人,其特點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人能發現事物的特點,但不善于把許多特點聯系起來,在一個整體上看問題。
綜合觀察型的人,其特點是“只見森林,不見樹木”。這種人把觀察停留在事物的整體上,而對事物細節,卻難以有重點關注。
混合觀察型的人,其特點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這種人既能把握事物的整體,又能細致地看到事物的細節。
一個能適應社會的人,就應該把訓練自己的混合型觀察能力當作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