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特工通過調查得出的結論與丹尼的推斷有著驚人的相似:在母親接受詢問的時候,一個陌生的男子給了男孩子幾根棒棒糖,同時給了他一個足球,陌生的男子說道:“走的時候,你把這個足球向大廈投去,就和你平時玩的一樣,明天我還會帶好多棒棒糖來找你。”丹尼的推斷是對異常行為的心理推斷,這次事件也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在這名FBI特工的推薦下,丹尼結束了他痛苦的求職生涯,成為一名FBI特工。
大名鼎鼎的聯邦調查局局長約翰·埃德加·胡佛認為:一切還原真相的過程都是從懷疑開始的。雖然事后丹尼曾自謙地表示,這種推論多少有一些偶然性,如果將種方法運用到大廈周圍每一個人的身上展開調查,那樣才會得出更精確的結果,但是丹尼幸運地直接捕捉到了那個小男孩。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不同形式的笑表現了人類性格的某一側面,是人類感情的流露、個性的折射。結合實際經驗,FBI也總結出一套通過笑容來揣摩人的性格特征的方法。對訓練有素的FBI特工來說,犯罪分子當時在想什么、是否掩蓋了真相,都能被FBI一一破解。
喜歡暢懷大笑的人本性是孤獨的。他們的性格比較開朗,不拘小節;笑得全身打晃,這樣的人心胸開闊、很直率、很真誠;笑時用手遮住嘴,這類人大多比較內向,謹言慎形,性格溫柔,不會輕易向他人包括好友,吐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笑起來斷斷續續,這類人性情大多比較冷淡和漠然;
掌握并理解以下幾種笑容背后的含義,是十分有必要的:
1.緊抿著雙唇笑
將雙唇抿緊,臉部卻露出非常愉悅的笑意。這種笑容不利于發問的人,會將發問人置于被動的位置,因為很難揣摩到對方的心理。FBI建議,當遇到抿嘴笑的人時,要打起十萬分的精神,多通過言行舉止判斷他們所說的話。這種情況多發生于女性身上。東方女性抿嘴笑會給人一種溫婉的感覺,西方人則會認為她內心平靜。當一個男人看到一個女人抿嘴笑時,千萬不要得意,認為她只是羞于面對你,因為這種微笑的背后代表著一種拒絕。
這種克制的笑容多半是在隱藏什么秘密,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環境的影響,不想說出來。仔細觀察日常生活我們就會發現,當一個女人在談論另一個女人的時候也會露出這種笑。也許她不吝贊美之詞,拼命夸耀對方,當她講完這一切并抿嘴一笑的時候,你就應該明白她的內心想法與她的語言表達著截然相反的兩層意思。
FBI特工建議,遇到抿起嘴笑的人時,要凝聚精神,千萬不要相信他們所說的話,更不要奢望能從他們的嘴里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如果你喜歡看雜志,并經常翻閱一些商業期刊,就會發現,很多商界名人都會露出這樣的笑容。直觀上給人們一種胸有成竹的感覺,顯得親切的同時也帶有一種神秘感。
2.開口大笑
同的笑和不同的性格有關,而不同的笑容也會加強人們對這種性格的印象。性格豪爽直率的人喜歡開口大笑,這讓他更加顯得不拘小節、大氣奔放。在生活中,尤其是生活在閃光燈下的政客、明星、成功人士,笑容已經成為一種包裝手法,很多人都會利用特定的笑容來為自己制造一種形象。
如果你仔細觀察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照片或者視頻,你就會發現,任何時候,鏡頭前的克林頓總是笑瞇瞇的,即使在面臨大選投票、政治彈劾以及緋聞纏身的時候,他的招牌式笑容也沒有變過。克林頓最擅長的笑就是開口大笑,嘴巴大張,嘴角上揚,露出牙齒,始終給人一種非常開心的感覺,給大家刻畫了一個開朗、迷人的男士形象。
雖然這種笑容稍顯夸張,但在社會生活中,它發揮著獨一無二的效力。
3.“長方形微笑”
這個專業術語由伯明翰大學心理學系伊萬·格蘭特(Ewan Grant)教授提出。他認為,當人們發出“長方形微笑”時,嘴唇會從上下牙齒處拉開,是一種非常痛苦的表情,是一種假笑的表現。為什么會出現假笑呢?這是因為,如果你不開心,你就不可能同時動用顴大肌和眼輪匝肌兩塊肌肉,展現出燦爛的笑顏。真正的微笑是均勻的,在面部兩邊是對稱的,它來得快,但消失得慢。它牽扯了從鼻子到嘴角的皺紋,以及眼睛周圍的笑紋。假笑僅僅動用了使嘴角上揚的顴大肌,眼部肌肉沒有被充分調動,笑意永遠無法到達他的眼睛,即所謂的“皮笑肉不笑”,與這樣的人交往一定要警惕。因為他們非常善于觀察別人的一舉一動,分析內心變化來控制他人,也許他們發出的就是“鱷魚的微笑”。
漏洞百出的語言暴露慌亂的內心
有這樣一句話:“言為心聲。”意思是一個人口中所表達的就是他心里所想的。但是這一點也不是絕對的。有一些善于隱藏自己的人,自然不愿意說真話,將心里話說出來,他們會極力隱藏內心的真實想法,禁止將它們表達出來,但過猶不及,越是禁止,表達的欲望就越就越強烈。所以,不經意間他們就會把不想說的話說出來,也就是“說漏嘴”。這時候,他若是以“開玩笑”等借口為自己開脫,就要引起我們的警惕了。
與其它體現在肢體動作上的破綻相比,語言更容易暴露其真實的內心。FBI在審問的時候,常用這樣一種方法:同一樣的問題,他們會問上兩遍。那個希望掩飾自己的人,必定會牢牢記住答案,第二遍詢問之后,被審問者會產生一種過關的心理,從而放松下來。這時,FBI就會適時提出第三遍問題,犯罪嫌疑人往往會驚慌失措,答案與前兩次的回答有較大的出入,這是因為,在完全放松之后,他很快就會忘記他的標準答案。
雖然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有被審問的情況出現。但是語言是我們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我們幾乎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為了掩飾某種情況說出的話,幾天之后,當別人再問起時,就是另一種答案。即使當初你完全出于善意而說謊,但是仍然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懷疑你的品格。
除了字面意思,語言同時還包含著深層次的含義。受到說話語氣、說話方式的影響,這些深層次的含義有時候會揭示出字面意思所不能表達的含義。比如:
周末,小李到朋友家做客,一番愉快的交談下來,賓主盡歡,不知不覺就到了晚飯的時間。小李起身告辭,朋友的妻子說:“留下來吃飯吧!我去買菜。”小李說:“謝謝了,我還有事,下次再叨擾。”小李從對方的言行中發現,朋友并不是真心留他吃飯,如果是出自真心,不必等到吃飯的時間到了才去買菜。所以我們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不但要聽其言,同時也要觀其行。
以下就是一個FBI探員只顧聽其言,沒有觀其行的案例:
一個流竄犯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又犯了案。FBI接到報案后,立即展開了搜尋。根據目擊者的描述,FBI把目標地點鎖定在流竄犯最后出現的地方,他們懷疑,流竄犯很有可能潛入了附近居民的家中以逃避搜捕,于是分頭敲門查看。梅特爾德夫妻結婚不久,還在蜜月期間,聽到敲門聲后,梅特爾德夫人匆忙披了一件衣服就去開門。看到衣衫不整的梅特爾德夫人,FBI探員詢問她是否遭遇了什么事情。夫妻二人之間的甜蜜怎么好意思告訴FBI呢?于是梅特爾德夫人說謊了,她結結巴巴地說是自己身體不舒服,剛從床上起身而已。
結果,FBI探員只注意到梅特爾德夫人并不流暢的回答,而忽視了屋內浪漫的蠟燭和香水味,他懷疑梅特爾德夫人被劫持了!房間門被關上以后,FBI探員破窗而入,槍口對準了床上赤身裸體的梅特爾德先生,幾乎扣動了扳機……
梅特爾德夫人一句善意的謊言,險些釀成大禍,這也提醒我們,當面對警察這樣的特殊群體時,還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的好。
新入職的FBI成員,都會聽到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個窮人有一天遇上了麻煩。究竟是什么麻煩呢?原來,竟是因為他在一家餐館的門口站了一會兒,餐館老板就讓他付費,說他聞到了餐館傳出來的飯菜的香味。窮人哪有錢付給老板呀?于是餐館老板把窮人告上了法院。窮人的弟弟得知了這件事,決定去法院為哥哥討回公道。
到了法院,餐館老板正與法官大人聊得熱火朝天,看到窮人哥倆進來了,法官傲慢地說:“你必須為你聞到的飯菜的味道付費!現在我宣布,法院判決你馬上把錢付清。”這時,只見弟弟不慌不忙地走上前,對法官恭敬地說道:“真的是十分抱歉,我哥哥他沒有錢,我來替他付吧。”只見弟弟從懷中掏出一個錢袋,在餐館老板的耳邊使勁兒搖晃了幾下,然后問道:“先生,您聽到錢的聲音了嗎?”老板見錢眼開,此刻已經顯露出得意忘形的趨勢,他點頭不迭,連聲說道:“聽到了,聽到了,快給我!”只見弟弟從容地把錢袋收起來,“好了,我哥哥聞到你飯菜的味道,你聽到我錢的聲音,我們誰也不欠誰的了。”語音剛落,弟弟就領著哥哥頭也不回地走了。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把這個故事講給FBI的新人,就是要告訴他們怎么從語言中尋找破綻,識破謊言。窮人的弟弟從餐館老板的話語中找到了破綻,餐館老板用“聞到了飯菜的味道就要付錢”這個謊言來欺騙窮人,而窮人的弟弟“以彼之道,還之彼身”,以“聽到了錢的聲音,就等于拿到錢”,進行了犀利的反擊,從而戳穿了餐館老板的話。
在辦案期間,FBI探員遇到的犯罪嫌疑人都會用假話來為自己脫罪,他們企圖用這種招術使自己遠離法律的制裁。殊不知,FBI探員不乏測謊的高手,他們擅長從語言中找到點滴的漏洞。
1995年,FBI接手了一起離奇殺人案,死者名為珍妮,父母雙亡,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哥哥住在休斯敦,與妹妹關系惡劣,不經常來往。死者的妹妹住在紐約。死者已婚,丈夫叫詹寧斯。案發地點在洛杉磯郊外,當地警察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都沒有破案,甚至一絲線索都沒有找到。
FBI接手后,決定先從他的家人查起。FBI趕到休斯敦,首先向他傳達了妹妹的死訊。“無不遺憾地告訴你,你的妹妹被殺害了……”在聽到這個消息后,死者的哥哥情緒非常激動,他哭著說:“天呢,怎么會發生這種事情,珍妮才29歲啊,是誰這么狠心!”
FBI特工馬上捕捉到了男人語言中的疑點,他們并沒有通知他是哪個妹妹,他為什么一語道破就是珍妮呢!這個男人一定與珍妮的死脫離不了關系!
FBI立刻把他作為重點偵察對象,試圖從他身上尋找突破口。果不其然,找到了他殺害妹妹的證據,在證據面前,這個男人承認了所有罪行。
上面這個故事,死者的哥哥一句不經意的話便暴露在自己的內心。由此可見,語言可能透露一些你極力隱藏的東西。FBI就是利用這一點,快速識破對方的謊言。
要想知道一個人是否在說謊,想方設法讓對方開口說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為一旦開口,再精明的說謊都也會流露出破綻,說得越多,透露出來的信息和破綻就會越多。
鳥兒會被自己的雙腳絆住,人也會被自己的舌頭拖累。古語有云:“禍從口出”,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原來是眼睛出賣了你
心理專家認為,若想探知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首先要觀察其眼睛的動作。在他們看來,人的眼睛中蘊藏了豐富的非語言行為,即使語言、肢體動作可以造假,但眼睛是真實的,透過這扇心靈的窗口,可以感知或揣摩被調查者的真實意圖。
眼睛很脆弱,具有自我保護的功能。比如突然遇到強光的刺激時,瞳孔自然收縮,眼瞼下落將眼睛遮蔽,進而保護眼睛不受強光的刺激。但是眼睛的脆弱不僅在自然面前發生變化,他還會對喜怒哀樂等情緒做出反應,就像眼睛會說話。我們在閱人的過程中,如果能充分解讀這些變化,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說,瞳孔的擴張是快樂情緒的重要表達方式。當一個人看到或聽到高興的事情,大腦就會下達愉快的指令,這時,他們的眼睛就會睜大,瞳孔也隨之擴張。科學以戀愛中的男女作為觀察對象,證明了這一點。戀人之間會不斷地睜大眼情注視對方,仿佛永遠也看不夠似的。這表明他的內心非常快樂、滿足。一旦人們產生了倦怠,甚至厭惡等壞的情緒時,瞳孔就會縮小。
雖然,瞳孔的變化反應人的心理變化,但是要注意還有一種變化與情緒無關,那就是當人的眼睛受到光線的刺激或健康的影響時,瞳孔也會發生變化。
受到快樂的感染時,眼睛會睜大,受到壞的影響時,眼睛同樣會睜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聽到不愛聽的,或者對某人某事非常反感的時候,眼部的動作就會變得不自然,這種睜大較為夸張,看起來眼球像爆出來一樣。
受到驚嚇時,眼睛的反映同樣的是睜大,這時就會有人產生疑問,為什么是睜大而不是閉起來呢?原來,眼睛與大腦緊密相聯,它是大腦采集信息的窗口,通過眼睛獲取外界信息,提供給大腦讓大腦做出判斷。當人受到驚嚇的時候,下意識地采集更多的信息,睜大眼睛和擴張瞳孔則會使更多的光線進入眼睛,而這些光線帶來的是更多的信息。當大腦獲得了足夠的信息可供判斷時,原本因為驚嚇而擴張的瞳孔就會收縮起來,瞳孔也會恢復正常的大小。甚至與平時相比,瞳孔更為縮小,這是因為需要集中精力去辨別事物的本質,所以要聚焦在某一信息點上。無論眼睛是睜大還是縮小,這一切都是眼睛自我保護功能的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