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兒科特征(3)

  • 兒科要略
  • 吳克潛
  • 4502字
  • 2015-12-03 12:03:09

十四、囟陷之治法囟陷一證,治宜培本養元,使其氣足血旺。外治宜用烏附膏貼之,或狗頭骨炙令黃,搗篩細末,雞子清調涂,內服宜金液丹、固真湯、圣惠生干地黃丸之屬。至于囟門突起,則有實有虛,實者因胎熱或外感受邪,虛者因乳哺不節,寒熱不勻,贓腑不調,氣虛浮腫,各宜因證治之。

附方(一)六味地黃丸 治腎精不足,虛火上炎,面生雀斑,頭目眩暈,咽喉燥痛,口舌瘡裂,耳聾齒搖,腰膝痿軟,骨熱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遺精夢泄,水泛為痰,自汗盜汗,亡血消渴,尺脈虛大,婦人經事不調,小兒虛損,腎疳腦熱,瘡毒。

熟地(砂仁酒拌九蒸九曬杵膏,八兩) 山萸肉(酒潤炒) 干山藥(炒。各四兩) 丹皮(酒洗微炒) 白茯苓(人乳汁制焙) 澤瀉(淡鹽酒拌炒。各三兩)研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如梧子大。作湯服即六味地黃湯。

(二)扶元丸 治小兒先天不足,后天羸弱。

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 熟地 茯神 黃 (蜜炙) 山藥(炒) 炙甘草 當歸 白芍 川芎 石菖蒲(各等分)姜棗水煎服。

(三)加味六君子湯 治傷寒病后,脾胃虛弱,腸滑泄瀉,發熱微痛,小兒脾疳泄瀉。

人參 白術 茯苓 黃 山藥 甘草 縮砂仁(各一兩) 濃樸 肉豆蔻(面裹煨。各七錢五分)研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飯湯調下。痰多者加陳皮、半夏。

(四)六味丸 六味地黃丸之簡稱。

(五)小續命湯 治中風不省人事, 斜癱瘓,麻木眩暈,涎鳴反張,暗啞厥冷,及風痹香港腳,外顯六經形證者。

麻黃(去根節,泡) 桂枝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研) 白芍(酒洗) 川芎防風 人參 黃芩(各一錢四分) 防己(二錢) 大附子(炮,去皮臍,七分)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后入二味和勻,分作二劑,加姜棗清水煎服。如無汗惡寒,倍麻黃、杏仁;有汗惡風,倍桂枝、白芍;無汗身熱不惡寒,去附子倍甘草加知母、石膏;有汗身熱不惡風,倍桂枝、黃芩加葛根,無汗身涼脈沉而細,倍附子加干姜;有汗無熱,畏寒脈沉,倍桂枝、附子、甘草;肢節攣痛,麻木不仁,脈緩,加羌活、連翹。尚有其他種種加減應用之法不備錄。

(六)加味地黃丸 治腎水枯竭,虛火上炎,咳嗽煩渴,食減形悴,小便頻數,白濁陰痿,或黑夜晴明,口瘡齦爛喉痛,或吐瀉日久,津液虧耗,口干作渴,或五臟俱損,寢汗發熱,或痰氣上涌,手足厥冷,腿腫腳瘦,癰疽等證,常服除渴疾,壯氣血。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山萸肉(五兩) 白茯苓 牡丹皮(各四兩) 澤瀉(三兩) 肉桂(六兩) 五味子(三兩)一方加炙鹿茸二兩,研為細末,入熟地膏煉蜜或米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七)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腎虛火炎,小便秘澀,流注鶴膝,口舌生瘡,或耳 虛鳴,香港腳入腹等證。

熟地(八兩) 干山藥 山萸肉(各四兩) 白茯苓 牡丹皮 澤瀉(各三兩) 肉桂 附子(各一兩)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若乳母命火衰,兒飲其乳致病者,子母同服。一方無肉桂加五味子。

若虛寒過甚,宜去丹皮、澤瀉,加杜仲、牛膝、五味、鹿茸之屬。

(八)苣勝丹 治發不生。

苣勝(一合) 當歸(洗,焙干) 生干地黃 芍藥(各一兩) 胡粉(鉛粉,五錢)先以苣勝、胡粉研細,次入諸藥搗籮為細末,令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黑豆湯送下。

(九)菖蒲丸 治小兒心氣不足,不能言語。

石菖蒲(三錢) 人參(五錢) 丹參(二錢)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一兩) 赤石脂(三錢)一方無赤石脂,有赤苓、遠志、甘草。

(十)菖蒲丹 治小兒數歲不能語。

菖蒲(九節者,一寸) 遠志(去心) 桂心(各一兩) 酸棗仁 人參 黃連(各五錢)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芡實大。

(十一)五苓散 治水分有熱,小便不利,煩渴,或水飲內停,臍下悸。

茯苓 豬苓 白術(土炒) 澤瀉 肉桂(十二)寬氣飲 消痰,逐水,進食,通利關節,除胸膈痞結,治蓄氣而成搐,傳變急慢驚風,氣逆不和,精神昏倦。

枳殼 枳實 人參 甘草驚風發搐,姜汁蔥湯同調服。

(十三)清肺飲 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治仲夏暑邪。

白芍(五分) 人參 升麻 柴胡 甘草(各四分)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三分) 陳皮(三分半) 黃芩 黃柏(各二分)(十四)雄黃散 外用治癰疽發背,紫暈疼痛不止。

雄黃 黃丹 乳香 沒藥(各五錢) 粟米小粉(三兩) 草烏頭 天南星 絡石 百合(各一兩) 白芨(二兩)研為細末,溫水調敷。

又方∶雄黃 黃柏 檳榔 川大黃 麒麟竭(各七錢五分) 麝香(一錢) 川連(一兩) 白芷 木香 川芎 桂心(各五錢) 當歸(三錢)研為細末,臘豬脂調令勻,涂于絹上,治癰疽赤腫疼痛,未得膿潰(貼腫處,候膿潰后,用膏藥搜膿生肌)。

(十五)碧玉丸 治痰嗽,氣喘胸滿,飲食減少,睡不得寧,煩躁有熱。

青黛 生明礬 生南星 滑石(各二錢五分) 輕粉(五十貼) 全蝎(十五尾,去尖毒) 巴豆(四十九粒)研為細末,姜汁煮糯米粉為丸。

(十六)如意膏 治痰喘。

半夏(炮制) 天南星(炮制,各一兩五錢)研為末,生姜汁和勻,炙干,再和姜汁,候干,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至二丸。

(十七)龜胸丸 治龜胸高起。

川大黃(酒煨) 麻黃(去節) 百合 桑皮(姜汁炒) 木通 枳殼 甜葶藶(微炒) 杏仁(炒黑) 芒硝(各等分)研為細末,以杏仁、芒硝同研如脂,煉蜜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蔥白湯化下。

(十八)圣惠大黃丸 治龜胸,肺熱壅滯,心膈滿悶。

大黃(七錢五分) 天門冬(焙) 百合 苦杏仁(麩炒) 木通 桑白皮 甜葶藶(隔紙炙紫) 樸硝(各五錢)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

(十丸)百合膏 潤腸去積。

百合(一兩) 樸硝 杏仁(湯浸去皮尖) 桑白皮根 木通 川大黃 天門冬(去心。各五錢)研為極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送下。

(二十)水龜溺 即龜尿,治耳聾(滴入)口啞,中風舌喑(點舌下),龜胸龜背(摩患處),亦治小兒驚風口閉,此物走竅透骨,故為治喑聾之品。取尿法∶用三腳竹架頂起龜腹,令足無著,不得爬動,置大盆中以受其尿,若尿不出,以麝香或冰片細末滲其鼻,自下。

(二十一)松蕊丹 治龜背。

松花(洗焙干) 枳殼(麩炒) 獨活 防風(各一兩) 川大黃(炮) 前胡 麻黃(去根節) 桂心(各五錢)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粥飲送下。

(二十二)四君子湯 治嘔吐泄瀉,氣短面白,聲微肢困,食少不化,口舌生瘡,吐血便血,以及胎前產后諸病,凡屬于脾胃虛弱細軟脈象者皆可治。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二十三)四物湯 治一切失血體弱,或血虛發熱,肝邪升旺,或癰疽潰后,晡熱作渴,及婦人月經不調,臍腹 痛,腰中疼痛,或崩中漏下,或胎前腹痛下血,產后血塊不散,惡露不止,凡屬于血液虧少之病皆可治。

熟地(血熱換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二十四)調元散 治小兒先天不足,顱解肌瘦,腹大神昏,及五遲等證。

干山藥(五錢) 人參 白茯苓 茯神 白術 白芍藥 熟地黃(酒洗) 當歸(酒洗) 黃 (蜜水炙。各二錢五分) 川芎 甘草(炙。各三錢) 石菖蒲(二錢)研為末,每服二錢,加姜二片,棗一枚,水煎服。

(二十五)玉乳丹 治嬰兒頭縫開解。

鐘乳粉(根據古法制煉者) 柏子仁 干熟地黃(根據法蒸焙者) 當歸(洗焙干。各五錢) 防風 補骨脂(炒。各一分)共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乳食前茴香煎湯送下。

(二十六)狗腦丸 治小兒喜搖頭,解顱。

狗腦(一個) 五加皮 甘草(炙) 白術 防風 鐘乳石 干地黃(各一分) 牛黃(二分)以狗腦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米飲送下。

(二十七)天南星散 外用,治產后吹奶,小兒重 ,重齦,囟開,鼻塞。

天南星(大者微泡去皮)研為細末,溫湯調,以鵝翎蘸涂患處,小兒米醋調涂緋帛上,貼囟上,炙手頻熨之,立效。

(二十八)王氏封囟散 外用,治囟腦開張,咳嗽鼻塞。

柏子仁 防風 天南星(各四兩)研為細末,每用一錢,豬膽汁調勻,稀稠得所,攤在緋絹帛上,看囟子大小剪貼,一日一換,不得令干,時時以湯潤動。

(二十丸)三辛散 外用,治小兒解顱。

細辛 桂心(各五錢) 干姜(七錢五分)研為末,姜汁和敷貼顱上,面赤即愈。

(三十)烏附膏 外用,治囟門陷。

生川烏 生附子(各五錢) 雄黃(二錢)研為末,用生蔥和根葉細切,爛杵,入前藥末同煎,作成膏,貼陷處。

(三十一)金液丹 治陰極發躁,厥冷脈伏,爪甲唇青,自汗吐利,小便不禁,或陰結畏寒,二便不通,及小兒脾胃虛寒,吐利,肢厥,神昏,多睡露睛,口鼻氣冷,將成慢驚。

舶上硫黃(五兩)研細水飛,入沙罐內,鐵盞蓋定,鐵線纏口,鐵釘旋緊,水調赤石脂封口,鹽泥固濟,候干埋地坑,以三足釘釘于地,將罐置釘上,另用一盞,盛水置罐上,再用鹽泥固濟,慢火燒養七日夜,再加頂火,用炭十斤為度,候冷取出,用柳木槌于乳缽中研細,每末一兩,用蒸餅(小麥面加酵糟蒸成之物品)一兩,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時熟湯或姜湯或米飲送下。

(三十二)固真湯 治吐瀉痢后,胃虛脾慢,四肢口鼻氣冷,沉困不省人事。

人參 附子 茯苓 白術(各二錢五分) 黃 (蜜炙) 山藥 肉桂 甘草(濕紙裹煨透。各二錢)每服二三錢,清水加姜棗煎服。

(三十三)生干地黃丸 治小兒十歲不行。

生地黃 當歸(焙) 防風 酸棗仁(微炒) 赤苓 黃 川芎 羚羊角 羌活 甘草(炙微赤) 桂心(各等分)搗爛,和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溫酒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第六節·疳證

小兒腸胃受傷,變生諸證,以疳證為最劇,亦最為復雜難治。推其起因,實由初生調護無方,其后飲食失節所致。一由小兒一面吃乳,一面恣食肥甘,積郁既久,熱傷腸胃;一由小兒食不運化,積久生蟲,蟲既內生,雖能食而不肥;一由小兒數歲,猶戀乳食,生養不足,脾胃之氣暗耗;一由小兒吐瀉之后,妄施攻伐之藥,津液枯竭,腸胃疲憊;一由乳母喜怒失常,飲食乖度,或交合之后以乳哺兒,均足致此。疳證之初起,常現身體發熱、面黃肌瘦之象,及時治之,十愈八九;其已成者,多見頭皮光急,毛發焦稀,腮縮鼻干,口饞唇白,兩眼昏爛,揉鼻 眉,脊聳體黃,斗牙咬甲,焦渴自汗,尿濁瀉酸,腹脹腸鳴,癖結潮熱,酷嗜瓜果、咸酸、炭、米、泥土等物,諸般證狀,此時按證施治,亦可十愈六七。若因循坐誤,或治失其法,則生生之氣日薄,未有不由重而危,由危而不救者。或日在大人為癆,在小兒為疳,疳者干也,明為精血敗竭之病,故疳之一證,其造因雖為腸胃受傷,而其流所及,變化無窮,若病至腳指觸物不知痛,手足垂 無力,身無暖氣,瀉青涎或沫不止,項筋舒展無力者,均屬不治。茲將疳之類別如五疳、疳積、雜疳各證,條列于后。

一、五疳疳證名目繁多,而治法總不離乎脾胃。曰五疳者,有心疳、脾疳、肝疳、肺疳、腎疳等癥,其病狀雖間有出入,而其源初無大異也,心疳者,多見身體壯熱,面赤唇紅,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口渴飲冷,喜眠于地,下痢膿血,時有盜汗、嚙齒、虛驚等狀;脾疳者,多見面色痿黃,頭大項小,喘促氣粗,多啼咳逆,困倦喜睡,乳食懶進,目生白膜,唇赤發焦,口鼻常干,胸膈壅滿,喜暗憎明,晝涼夜熱,口渴引飲,腹脹腳弱,吐逆乏力,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喜食泥土,合面覆臥等狀;肝疳者,多見搖頭揉目,流汗遍身,合面而臥,面色青黃,發竦頭焦,筋青腦熱,周身瘡癬,腹中積聚,膈上伏熱,痰涎壅塞,下利頻仍,或下鮮血,或下青苔,若肝風入目,則赤腫翳生,眵淚爛眶,昏暗雀盲,痛癢揉擦等狀;肺疳者,多見咳嗽氣逆,皮毛干焦,多涕時啼,咽喉不利,壯熱憎寒,唇邊赤癢,腹內氣脹,乳食漸稀,口有腥氣,面色 白,手足枯細,皮膚起粟,腸胃不和,頻頻泄利,鼻下生瘡等癥;腎疳者,多見肌骨消瘦,齒齦生瘡,寒熱時作,口鼻干燥,腦熱如火,腳冷如冰,遍身瘡疥,喜臥冷地,乳食減少,瀉利頻仍,肛門潰爛,或生濕瘡,牙縫潰爛,傳為走馬疳等狀。茲將其治法述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家居| 叶城县| 贡山| 松桃| 桐梓县| 高安市| 二手房| 沅江市| 连云港市| 西藏| 安远县| 中超| 承德县| 江川县| 平潭县| 德钦县| 延寿县| 内江市| 峨边| 樟树市| 卫辉市| 江孜县| 白水县| 新绛县| 濮阳县| 平顶山市| 固始县| 汕尾市| 汕头市| 石柱| 张家口市| 镇平县| 扬州市| 礼泉县| 萝北县| 闽清县| 巩义市| 深州市| 桦甸市| 都安| 卓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