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兒科特征(2)

  • 兒科要略
  • 吳克潛
  • 4892字
  • 2015-12-03 12:03:09

朱砂 硼砂(各五分) 龍腦 樸硝(各少許。)研為極細末,每用少許,蜜調,鵝翎蘸刷口內,咽下無妨。

(三)三黃湯 治三焦實熱,煩躁便秘,脈浮,狐惑,疹痢。

黃連(酒煮) 黃芩(酒炒) 大黃(酒浸。各等分)每服一錢五分,清水煎服,或不用酒制俱生用,為小兒落地常用之方,或以大黃易黃柏。

(四)牛黃散 療口瘡。

牛黃 白龍腦 朱砂(各一分) 鉛霜(五錢) 太乙玄精石(一兩)研為細末,先于腫處以鈹針刺出血,鹽湯洗凈,然后摻藥。

(五)清胃散 治脾胃濕熱,中脘作痛,唇口腫痛,齒齦潰爛,痛引頭腦,或惡寒發熱,飲冷作渴,口舌生瘡,或滿面發熱大痛,喜寒惡熱,小兒重舌馬牙,吐舌流涎。

升麻(五分) 生地黃(酒洗) 當歸(酒洗。各四分) 川黃連(炒) 丹皮(各三分)研為細末,清水煎至一半,去滓,候冷細細呷之。如痛未止,可量加石膏;若因脾胃氣虛,寒涼克伐,或虛熱上行,口舌生瘡,弄舌發熱,飲食少思,或嘔吐困睡,大便不實,流涎齦爛者,則宜用五味異功散。雖證狀相類,而虛實判然,其治法不同如此。

(六)柴胡葛根湯 治傷寒及 腮。

柴胡 葛根 石膏 天花粉 黃芩(各二錢) 生甘草(五分) 牛蒡子(炒研) 連翹(去心) 桔梗(各一錢) 升麻(三分)清水二鐘,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七)托里消毒散 治瘡瘍氣血俱虛,腫不能潰,潰不能斂。

人參 生黃 白術(炒) 茯苓 白芍 當歸(酒拌) 川芎 金銀花(各一錢) 白芷甘草(炙) 連翹(各五分)一方無川芎,一方有陳皮一錢,皂角針、桔梗各五分。此為外科內服之要方,有加減應用法甚多。

(八)四順清涼飲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蓄熱,頰赤作渴,五心煩熱,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腸胃不調,大小便澀,欲發驚癇,或風熱結核,頭面生瘡,目赤咽痛,瘡疹余毒,泄瀉不止。

赤芍 當歸 甘草(炙) 大黃(酒蒸。各一錢五分)銼碎,加薄荷葉煎八九沸,去滓,不拘時服。

(九)當門子涂頂法 預防螳螂子。

當門子 朱砂共研細末,用水調和,涂小兒囟門(即頭頂跳躍處),惟須于產后五小時內涂用,可防螳螂子發生。

第四節·變蒸

昔人云∶變者易也生五臟,蒸者熱也養六腑,輕則發熱似驚,重則壯熱煩躁,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一蒸,至五百七十六日變蒸即畢,兒乃成人也。其說似以為小兒自幼而長,必經變蒸,故有發熱似驚,壯熱煩躁之象并非病象,而屬于自然之現象,此未可盡信者也。考小兒平時保護得宜,至長無病,惟當出牙之時,則常有自然之發熱,出牙一次,發熱一次,牙出之后,其熱自退,此殆變蒸之說之由來也。又人身本有抵抗疾病之能力,小兒亦然,往往小兒因起居不慎,飲食不節,感染小恙,隨即發熱,其后因自身抵抗之力,而將疾病消滅于無形,故小兒常有似病非病之象,不久即霍然而愈者,此殆變蒸之又一說也。準此則變蒸之治法,宜就以上之情狀而為相當之治療,決不可漫不注意而貽小兒以后患也。

一、出牙發熱之治法小兒第四個月至第十個月內,齒牙漸次出生,最初出生之二齒,為下牙床之門齒,繼則出生上牙床之門齒一對,若上牙床門齒先出,或先出一枚者,皆為不良之現象。其出生之遲早,亦因人而異,早則四五月出生,遲則至十月方出,亦有落地時已有牙者,亦有一周歲方出牙者,則百人中偶有一二也。至于出牙之時,最普通之征象,常為身體發熱,胃口不良,甚則睡眠不安,時時驚惕,或兼有泄瀉,或兼有嘔吐,此時可驗其牙床微脹或作浮腫,漸露白色齒頭者,即出牙證也。牙齒頂穿牙床而露頭之時,因生長之力較速,故現發熱之狀,發熱雖非病征,然引起他種之病恙,則不得根據法治之。譬如因發熱則消化為之遲鈍,胃中失其常序,而嘔吐之證見矣,腸中失其常序而泄瀉之證見矣,皆宜酌用清涼退熱及輔助消化之劑。體實者多佐以退熱、消痰、清火之藥,體虛者多佐以健脾、扶氣、化積之藥,雖見證治證,與一般疾病之治相同,然切忌過于苦寒克伐香竄之品,以暗耗其生長之氣,此于出牙時之所宜注意者也。

二、感冒發熱之治法小兒無端發熱,若不因于內傷者,非屬感寒,即屬傷風,非屬受濕,即屬受熱,均宜按證治之。

發熱無汗者宜微汗之,發熱有汗者宜和之,熱輕者輕清解表,熱重者清涼退熱,因寒因風因濕因熱,俱于成法之中,酌為變通,用其小劑,蓋小兒臟腑嬌嫩,不耐過劑之藥,若投藥中病,則體力恢復甚易,輕微小恙,自必退除,所謂平淡有奇功,于此恒最適用也。

第五節·弱癥

昔人謂小兒有五軟、五硬、五遲等證,又有雞胸、龜背、解顱、囟陷諸名,揆其原因,皆由營養不足,化育之力薄弱所致。無論其為胎中缺乏營養,生而先天不足以成此病,或為生后乳食不足,后天失調,因循誤事以成此病,病狀有不同,其為積弱則一也,故此等疾病,統可名之曰弱癥,亦可名之曰軟癥。屬于此類者,當俟其病未全成之時,力加調護,時進藥石,則病可逐漸以退,若任其遷延,則鮮有不終身成為廢人者。嘗考小兒軟弱之成,以先天性者為較多,亦較為難治,譬如父母皆為積弱之體,雖能幸而受胎,然所生之兒,必伶仃弱質,數歲不行,或父老母少,陰陽懸殊,所生之兒,必細小嬌弱,動輒致病,或父母曾患梅毒,或父母皆嗜鴉片,所生之兒,非患軟證,即患硬證。凡此之類,中途之夭折最易,即他日幸而長成,則智力體力,兩不如人,徒寄于世,無裨家國,此世所謂低能之兒,各國皆所深切注意而為預防取締之謀也。編者于此,敢敬告吾國人曰∶人之欲求生育,小之為家庭嗣續,大之為國家種族,責任綦重,則于選擇配偶之時,以及種子求嗣之夕,切勿茍且以造成低能之兒,實為至要,即不幸而成矣,則宜為之多方醫治以使其儕于常人,如是方無負于家,無負于國,無負一己,無負小兒,若惟欲念之是圖,一任低能兒種之增加,于國于家,皆為罪人,寧僅一身受害而已哉。茲將各種弱證逐一述其證治如下,深望國人側重其病源而加以注意,俾于種族上謀偉大之補救則幸甚。

一、五軟五軟者,頭軟、項軟、四肢軟、肌肉軟、口軟是也。小兒身體嬌嫩,過硬本所不宜,略軟應非所忌,惟軟而至過于其度,或當逐漸發育之時而仍綿軟無力者,是則病象顯然矣。頭軟者,頭骨不固,囟門虛大;項軟者,頸項無力,東倒西歪;四肢軟者,手臂無力,足難行立;肌肉軟者,皮肉寬軟,如絮如綿;口軟者,口齒俱柔,唇薄無力。之五證者,雖病狀不同,而其源則初無大異也,蓋非屬骨胳痿軟,即肌肉柔弱,氣血不充,不足以資長養也。先天性者,由于稟賦之不足,后天性者,屬于乳期之失養。茲將其治法述下。

二、五軟之治法頭軟、項軟、四肢軟之類,多屬于骨胳不強,治宜補其骨髓,俾之堅壯,可用鹿角、牛骨髓、骨碎補、牛膝等加以補氣養血之劑。肌肉軟、口軟之類,多屬于筋肉不強,治宜健脾扶胃,俾其充實,可用白術、山藥、人參、巴戟等加以補氣養血之劑。通治之方有六味地黃丸加鹿茸、五味及扶元丸等。

三、五硬五硬又名五 ,小兒仰頭、哽氣、手足心堅、口緊、肉硬也。夫小兒身體,本屬柔軟,今硬過其度,是病象顯然矣。仰頭者,項頸硬直也;哽氣者,氣壅作痛也;手足心堅者,四肢僵木也,口緊者,環口拘急也;肉硬者,皮肉干硬也。之五證者,雖病狀不同,而其源則亦初無大異,蓋非屬骨胳中缺少柔嫩之質,即為皮肉不能吸收營養也。先天性者,亦由于稟賦之不足,后天性者,亦屬于乳期之失養。常按之生理學所載,凡人之骨胳,為礦物質及動物質二者所組成,礦物質主骨胳之堅,動物質主骨胳之柔,堅柔相濟,骨之發達乃不至偏欹。其有過軟者,則礦物質之過少也,其有過堅者,則動物質之過少也,總由營養不良,故成此偏欹之狀,浸假久之,軟者益軟,硬者益硬,即無法以挽此沉 矣。茲將其治法述下。

四、五硬之治法五硬之證,既屬于骨胳過堅,筋肉失榮所致,故證之初起為津耗陰傷,漸成獨陽無陰之候,陽無陰則失所根據附,再至陰陽俱傷,元氣不續,則為不治。當初起時,宜急進養血補陰之劑,使其血足氣旺,陰陽無偏勝之患,硬癥自漸歸消失。及其既成之后,則宜宣通行氣為導,庶幾使氣血得灌溉于骨胳皮肌,再加補虛扶弱之品。硬癥亦可由重而輕,由輕而痊也,惟此際飲食起居之調護,最宜遵循醫者之諄囑,必須合乎攝生之法,乃能漸奏功效。通治之方,有六味地黃丸及加味六君子湯,腹筋青急者宜六味丸加麥冬、五味,風邪內襲者宜小續命湯去附子。

五、五遲五遲者,小兒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是也。小兒達適當之時期,均應逐步發育而無所遲滯,有一于此,即為身體方面,有所虧損。立遲、行遲者,腰膝無力,骨胳空虛;齒遲者,骨氣不充,皆屬腎氣過弱,先天不足所致,由于后天者,則乳食不良(如乳母有宿疾及年老)或過少,亦有以致之;發遲者,血分不充,不能上華;語遲者,氣血衰弱,舌本無力。凡此征象,雖無五軟、五硬之甚,然足以喪失健康,危及將來則一也。茲將其治法述下。

六、五遲之治法立遲、行遲、齒遲之證,其病根由于腎氣不足,骨髓不充,有類于軟,故治法宜加味地黃丸以補腎養血,身體過弱者可用八味丸。發遲者宜養血,用苣勝丹。語遲者,氣血不足,心肺俱怯,用菖蒲丸。總之,五遲之證,俱屬于虧弱之類,用藥切勿伐其生生之氣,當可免釀大患也。

七、雞胸雞胸者,胸骨彎出,胸前高脹,形如雞胸,故名。龜背者,脊柱彎折,背部突出,其形高尖,形如龜甲,故名。此二證者,雖可保其生命,然終身不治,考其病源,約有三端,一為生前稟賦不足,骨質柔弱,生后調護失宜,積漸以成,一為大病之后,本元驟虧,起居不慎,亦能致此,一為跌撲受傷,坐立過早,漫不注意,亦能致此。而雞胸與龜背,二者常相并而起,龜背漸高,雞胸常被累而成,雞胸方作,龜背常被累而成。亦有雞胸而不龜背,龜背而不雞胸者,則猶此中之幸也。原其所以相累成病,實以小兒胸骨脊柱,兩俱柔弱,此傾則彼折,彼折則此傾,幸而得免,固弱中之強而治之亦較早者也。夫胸前之骨與背后之脊,因人身之俯仰靈捷,不能生成過堅之骨以阻礙之,因是胸骨雖支持身前之重,而硬中帶軟,在小兒尤易彎曲,脊柱雖支身后之重,而每節連串疊置,在小兒尤易脫榫,此小兒之所以易成雞胸龜背,亦固其宜,惟是證一成,最難撤消,乃早提防,庶乎可免。

茲將其治法述下。

八、雞胸之治法雞胸之為病,在胸骨及肋骨之失其常形,病因種于先天之衰弱者為多,法宜先用正骨夾板夾持之,阻其外突之勢,再服補益之劑,以培其本。其由于后天者,則痰濕停飲,積聚心胸,復感風熱,肺熱脹滿,因而胸骨高起,宜用五苓散合寬氣飲,入姜汁蔥湯調服,次用清肺飲、雄黃散、碧玉丸、如意膏之屬,或乳母過食膏粱濃味五辛之品,以致胸中漸高者,宜以清胃散母子并服,其他有龜胸丸、圣惠大黃丸、百合膏之類均可斟酌施用。然必須視其病之由于本者,或由于標者,如因熱脹標急者,則宜先治其標,如標去而胸仍高者宜治其本,此不可不慎重將事者也。

九、龜背龜背,以其狀名其病也。其原因已見前述,在小兒多患之,則以小兒 骨未堅,強令獨坐,或由風寒之侵襲,或由大病之未復,均易委頓而成此病。若在成人,則骨質堅韌,罕有此病矣。

百日以內生者不治,背已折者亦不治,世稱雞胸龜背,無法可施,蓋有由也。茲將其治法述下。

十、龜背之治法龜背初起,法宜先用正骨夾板夾持之,先阻其外突之勢,然后再用藥調治。由于虛者,宜服補益之劑,由于熱者,宜服清熱之劑。外治有灸法,灸肺 、心 、膈 三穴,各三五壯,艾炷如小麥大。有摩法,取龜尿點骨節間,摩之使其內透(雞胸亦可通用)。通治方有松蕊丹,可斟酌用之。

十一、解顱小兒囟門開大,頭縫不合,如開解之狀,謂之解顱。此證屬于稟賦薄弱,氣血不足,腦髓虧少所致。患此者必難養育,即能長大,亦往往成為廢人,蓋人無腦髓,如草木之無根,雖有良方,亦難奏效,惟神氣充足,能飲能食,投補藥即應者可治。茲將其治法述下。

十二、解顱之治法解顱因父體怯弱,稟賦不足者,宜服錢氏地黃丸加鹿茸,因乳母氣血俱虛者宜四君子湯或四物湯,有熱者加黃連、甘草。通治宜調元散、張渙玉乳丹、狗腦丸之屬。外治宜天南星散、王氏封囟散、三辛散之屬,或以帛束顱,用白蘞末敷之,或防風一兩五錢,柏子仁、白芨各一兩,為末,乳和敷囟上。

十三、囟陷小兒囟門微陷,本不足為病,其有囟門過期猶未長足(大概小兒漸長,則囟門漸縮,至一歲半而全合),或竟低陷不平者,則屬于虛弱之證,或因先天不足,血氣虛弱,不能上充腦髓,或由泄利慢驚,病后氣虛,以致囟門陷下,病原雖有不同,其總因實由于虛則一也。早為調治,自易撤消,若因循坐誤,亦可漸成不治之證。茲將其治法述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安市| 金乡县| 山阳县| 抚顺市| 邵武市| 青龙| 遵义市| 桑植县| 图木舒克市| 孟村| 东至县| 宁远县| 荥阳市| 辛集市| 灵石县| 西昌市| 云南省| 通榆县| 安图县| 密云县| 互助| 兴海县| 绥中县| 桂阳县| 饶阳县| 承德市| 都匀市| 金山区| 彰武县| 盐池县| 泗阳县| 大城县| 邯郸县| 白朗县| 衡山县| 嵊泗县| 颍上县| 南安市| 文山县| 黄大仙区|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