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兒科特征(1)

  • 兒科要略
  • 吳克潛
  • 4978字
  • 2015-12-03 12:03:09

第一節·臍風

一、臍風之原因嬰兒生下,斷臍之時,必須謹慎,若水濕寒氣,因斷臍不慎而由臍侵入,或手術不潔,當時附有微生物類,混入血中,或斷臍之后,包扎不慎,以致受邪,或臍帶脫落過早受傷,其結果皆足以成臍風,若不速為救治,則邪毒走竄,致命甚速,然初起即力圖救治,亦頗有不易保全者,故俗有臍風難治之說,而知接生斷臍之不可不謹慎將事也。

二、臍風之癥狀臍風將作,初起時無端啼叫,顯不安之狀,若驗其腹部,略有膨脹而臍部作腫者是矣。是時眼之兩角及鼻準略有黃色,吮乳不緊,便更進一步矣。其變象之來,亦有痰涎壅盛,氣高喘急者,亦有身體壯熱,面赤口干者,亦有曲腰而啼,而青嘔吐者,甚則撮口噤口,手足抽搐,少腹青筋一道,由肚腹發生兩丫叉直透心胸,臍邊青黑者,多危急難治。

三、臍風之治法臍風初起,發熱多啼者,治宜解散其邪熱,以驅風散主之,實癥大便不通而壯熱者,可用大黃、玄明粉、黑白丑之屬攻下之;痰涎壅盛,臍腫肢搐,日夜多啼,不能吮乳者,宜天麻丸或定命丹、朱銀丸之類斟酌用之;實癥有似急驚,眼閉口噤,啼聲不出,口吐白沫者,宜量與辰砂膏,此為內服之方,須視病情而對證用之。尚有外治之方,灸法最妥∶一方臍風危急,可搗蒜安臍上,以熟艾灸蒜上,至口中有蒜氣方止,仍以蒜汁滴鼻中;一方用燈火灸之,初起灸之,可免危急,危急灸之,可以回生,方為夏氏所傳。夏禹鑄曰∶臍風初發,吃乳必較前稍松,或啼哭無時,速抱兒于亮處看兩眼角及眉心,有黃色宜急治之,極易愈,黃到鼻準,治之仍易,至人中承漿,治之稍難,口不撮而微有吹噓,猶可治之。若唇口鎖緊,舌頭強直,必不治矣。一見眼角、鼻準有黃色而唇不鎖緊者,曲兒小指,揉外勞宮(手背之正對掌心處為外勞宮)即用粗燈草蘸好麻油點火于囟門、眉心、人中、承漿、兩大指少商各穴灸一 ,臍輪灸六 ,臍帶未落,于帶口火燃,既落,于臍心灸一 ,臍風便止而黃即退矣。病未痊愈,仍照前治。此火靈應無比云云(編者按∶臍風多因舊式穩婆,毫無消毒常識,以致斷臍不慎所造成,現下產科醫生接生,較少此弊,然疏忽從事者,亦所難免,則宜監視其斷臍,庶可認真,至灸法之效,全在藉其暖氣以溫通殺菌,故頗適于用,若邪毒滋蔓,則亦難圖矣)。

附∶撮口噤風撮口噤風,亦同于臍風之類,蓋患臍風之后多見之,或素有胎毒而生下感受風寒以發者亦有之。撮口之狀為直啼、舌強、不乳,噤風之狀,為口噤牙關緊閉,皆屬危癥。撮口初起用辰砂僵蠶散,手足抽搐甚者用撮風散,噤風初起用龍膽湯,藥不能入口者宜開關散以開其牙關,實者均可微利之,治宜參照臍風諸方,而灸治之法,亦可通用。

附方(一)驅風散 治小兒風熱。

蘇葉 防風 陳皮 濃樸 枳殼 木香 僵蠶 鉤藤 甘草(各等分)生姜為引,水煎服。

(二)天麻丸 治小兒食癇有痰,及吊腸、鎖肚、撮口等證。

天麻 白附子 馬牙硝 川靈脂 全蝎(焙。各一錢) 天南星(炮,二錢) 輕粉(五分) 巴豆霜(去油,二錢五分)研為細末,水煮稀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丸。

(三)定命丹 通利痰熱。治急驚、天吊、撮口。

全蝎(七個) 天麻 南星(炮) 白附子(各二錢五分) 朱砂 青黛(各一錢五分) 輕粉 麝香(各五分) 龍腦(一字)研為末,粟米煮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荊芥薄荷湯調下,先研半丸,吹入鼻中。

(四)朱銀丸 治小兒胎風,壯熱痰盛,眼翻口噤。

朱砂 水銀(蒸棗研如泥。各一錢) 白附子(一錢五分) 全蝎 天南星(各一錢) 天漿子 蘆薈牛黃(各五錢) 鉛霜(五分,和水銀 研) 龍腦(一字) 麝香(少許) 白僵蠶(炒,七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薄荷湯送下。

(五)辰砂膏 治口噤目閉,啼聲不出,吐乳不化。

辰砂(三錢) 硼砂 馬牙硝(各一錢五分) 玄明粉(二錢) 全蝎 珍珠末(各一錢) 麝香(三分)細微為末,和棗肉,好絹包起,自然成膏。

(六)辰砂膏 治慢脾風,冷痰壅滯,手足冷而微搐者,撮口危急,臍風痙掣,不因實熱者可酌用。

黑附子(一枚,重一兩以上者,去皮臍,頂上挖一孔,入辰砂末一錢,仍用附子塞之,炭火燒存性) 牛膽南星(五錢) 白附子(炮) 五靈脂 蝎稍(各二錢五分)共研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錢,生姜汁泡湯送下。

(七)辰砂僵蠶散 治初生小兒撮口。

辰砂(水飛,五分) 僵蠶(去絲嘴,炒) 蛇蛻皮(炒。各一錢) 麝香(另研,五分)研為極細末,每用少許,蜜調敷唇口。

(八)撮風散 治撮口。

赤足蜈蚣(炙,半條) 鉤藤(二錢半) 朱砂 直僵蠶(焙) 全蝎稍(各一錢) 麝香(少許)共為末,每服少許,竹瀝湯調下。

(九)龍膽湯 治小兒初生,血脈盛實,寒熱溫證,四肢驚掣,發熱吐 ,臍風撮口,及已能進哺,中滿食不消,壯熱變蒸,客忤魃氣,并諸驚癇。

龍膽草 鉤藤 柴胡(去蘆) 黃芩(炒) 桔梗(去蘆炒) 赤芍(炒)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五錢) 蜣螂(去翅足,炙,二枚) 大黃(紙裹煨,一分)上研合為極細末,用大棗去核煎,食前調服一錢。如有客忤及魃氣者,可加人參 當歸各二錢五分。

(十)開關散 治口噤。

南星末(五分) 冰片(少許)研和,以中指蘸藥末,揩齒二三十度,其口自開。

第二節·丹毒

一、丹毒之原因小兒一歲以內,身發赤游風者,皮如涂丹之狀,而其原多由血中熱毒之壅滯,故謂之丹毒。溯其遠因,胎兒先天血中之伏毒,總由妊母血熱流于胎中,熱毒蘊于腠理,此生下之后,發動而宣泄,即為丹毒,亦謂之游丹。以其游走甚速,重者頃刻可以致命也。有時發動之因,為乳母好酒嗜辛,喜啖炙爆,或烘曬熱衣,即與包裹,柔嫩肌膚,感受熱毒所致。發于四肢者易治,由四肢入腹入囊,皆為難療也。故嬰孩初生,最宜服解毒之藥,后天飲食,更須令乳母食清淡之味。起居方面,亦小心謹慎,則丹毒自無由發生,即發生亦不甚為患矣。

二、丹毒之癥狀丹毒之輕者,多發于臀部及四肢,皮膚略有浮脹 赤之狀,或片片如紅云,愈重者色愈紫赤,脹亦愈堅,尤重者熱毒凝壅,堅硬成塊,謂之丹瘤。大凡發于頭面胸背者重,而能漸退以走入四肢者亦尚易治,如發于四肢而倏忽走入頭面胸背者必不易治,發時身如火灼,煩躁脹悶者亦重,古人謂入心必死。蓋熱毒最忌走竄,若頃刻蔓延,壅塞心經,心失其主,必為不救也。

三、丹毒之治法丹毒之原因,既由于血中熱毒之壅滯,故其治法總不外涼血解毒,初起之輕者,臀部或足部有紫脹之狀,可以針沿足之兩旁、腿之兩側微刺之,擠去瘀紫之血,脹必漸退。較甚者初刺無血,僅流黃色之汁,宜再刺之,使見血為度。如刺后多時,脹復,作者,則再刺一次,數日之后,脹即松而丹即退。此種刺去惡血之法,蓋即所以泄去血中之熱毒而不使壅滯也。重者結塊瘀脹,宜砭去惡血,如在頭面等處,則不可砭,外治之藥,用樸硝、大黃、青黛為末,新汲水調敷,或芭蕉根搗汁涂,干則再涂,冬月畏冷,則燉稍溫涂上、或用井底泥涂之亦妙。無論赤白丹毒,若用寒涼之品,涂之不效者,將伏龍肝為極細末,以熟雞子黃熬油調涂之,必可見效(按寒涼之品既不效,必非完全熱毒,蓋小兒皮膚嬌嫩,其接觸尿片之處,因摩擦而發腫如丹者亦有之,則宜用此法涂治,或用密陀僧研細末調白蜜濃茶涂之亦可),內服之方,宜犀角解毒飲、藍葉散之類。

附方(一)犀角解毒飲 治小兒赤游風,發于頭面四肢,皮膚赤而腫,色若涂朱,游走不定者。

犀角 牛蒡子(炒) 荊芥穗 防風 連翹(去心) 金銀花 赤芍藥 生甘草 川黃連 生地黃(各等分)燈芯為引,水煎服,或研細末煉蜜為丸,名犀角解毒丸。

(二)藍葉散 治小兒月內發丹毒。

藍葉(一兩) 黃芩 犀角屑 川大黃(銼,微炒) 柴胡(去蘆) 梔子仁(各一分) 川升麻 石膏(各一分五厘) 甘草(五厘)研為粗未,每服一錢,清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加竹瀝五勺,再煎二三沸,不拘時溫服。

元氣怯弱者去大黃。

第三節·口癥

一、口癥之原因初生小兒為純陽之體,甚少虛癥,其由胎中火旺,或胃中有熱者,嬰孩生下,多患口癥。蓋胎毒發動,最易上攻,而胃中火邪,亦最易凌上也,惟口癥發生,種類甚多,治法亦因之各異。茲將各證證狀治法分志如下。

二、口癥之癥狀口癥之最著者,有雪口、懸癰、乳蕈、牙疳、重齦、重 、重舌、木舌、弄舌、 腮、滯頤、螳螂子等。雪口又名鵝口白屑,小兒患之最為普遍,嬰孩初生百日中,口中有白點旋拭旋生,滿口纏遍,內竄入喉,甚至有啼哭不能乳者是也。懸癰一名垂癰,凡喉里上 腫起,如蘆籜盛水狀者是也。乳蕈者,口中有肉腫起,高如菌狀者是。馬牙疳者,牙齦處生白泡者是也,又有走馬牙疳者,則牙床腐爛,崩潰甚速,若已出牙,牙齒能根據次脫落,此為險惡之癥。重齦、重 ,又名齦腫、腫,頰里及上 牙床浮腫,或腫如水泡者是也。重舌之狀,為舌底作脹,如重出一舌之狀,舌根之肉,壅腫疊出,短小如舌者是也。木舌之狀,舌尖腫大,塞滿口中,或僵硬如木,不能轉掉者是也。弄舌之狀,舌出掉弄如蛇也。 腮之狀,小兒兩腮腫硬有核,或在一邊,兒面常現黃色,鼻端起黑瘰,令吮乳困難,啼哭無度。滯頤者,涎自口角流出,滯于頤間,故名。螳螂子者,月內小兒多患之,兩內腮腫硬,口噤不乳,啼聲難出,其狀與 腮大同小異,惟腮面部之外面高腫,而螳螂子則口內腫硬。此口癥各種證象之一斑也。

三、口癥之治法雪口多由于先天胎毒,及脾胃二經之積熱,故治法宜以清熱解毒為主,內服宜三黃湯及梔子、石膏、生地之屬,外治宜用甘草、黃連等分煎湯,以帛裹指輕輕拭去白屑,取桑皮中汁涂之即愈。或用枯礬、朱砂各二錢半,馬牙硝五錢,研極細,再以水攪取汁,調涂舌上頤頰內亦可。《簡易方》用鵝口中水一鐘,作數次服之亦效。然未悉其何所取義也。

懸癰由胎毒而肺胃之熱上蒸,故發生于喉間,治法宜以針刺破之,流出毒血,泄去毒瓦斯,即可自愈。

若一日未消,來日又刺之,不過三刺,自能消盡,若延久不刺,令毒聚而皮亦難破,故不可姑息從事也。刺后宜用鹽湯洗拭,急用如圣散或一字散摻刷之。

乳蕈、馬牙疳多因腸胃之火而發生,治法宜清涼消毒,內服可用三黃湯及石膏、知母之屬,外治宜以指摘去其頭,倘有血出,以帛或藥棉拭去之,輕者京墨搽之即愈,重者以直僵蠶三條去絲嘴炒,人中白四分,冰片少許,研細擦患處,略停片刻,用藥棉花蘸苦茶洗凈,再擦,日三四次自愈。如未愈加硼砂、血竭、青黛各三分,兒茶分半,藥珠一分為細末和入前藥,每日洗擦三四次無不愈者。

《簡易方》以馬齒莧根瓦上焙,少加雄黃研末擦。至于走馬牙疳,則其病勢兇險,又迥乎不同,蓋其發生之因,由于胃中毒火燎原,而其崩潰齒落之時,每已不及救也。內服宜以綠豆煎濃汁頻飲,使化毒從小便而出,外以人中白四分,醋制銅綠、杏仁各二分,冰片少許,為細末敷患處。此癥痧后余毒不消,最易發生,即或得治,常有唇缺腮穿之禍也(參看第四章)。

重齦、重 ,由胃中有熱,熏蒸而作,治宜先用針頭刺破,流去紫血,以鹽湯拭凈,外敷牛黃散或一字散,內服清胃散。

重舌、木舌、弄舌三者,多由心脾積熱所致,重者皆能殞命,宜急治之。重舌用竹瀝浸黃柏一宿點舌上,木舌用蓖麻子油蘸紙捻,點火吹滅,以煙熏之即消。若舌下有如螻蛄或如臥蠶,急于腫處砭去血,以鹽醋調釜底煤或井花水調釜底煤濃敷之,脫去再敷,用真蒲黃頻刷舌上亦愈。弄舌輕者燈芯煎湯與服,重者黃連煮湯與服。

腮治法,用蜒蚰一條,朱砂錢許同研爛,搽腫硬處,勿令擦去,即消,或用染坊靛青花敷之亦消。

內服初起宜柴胡葛根湯,口渴便秘者宜四順清涼飲,勢將成膿者宜托里消毒散托之。

滯頤之治法,因于脾虛不能攝津者,宜用白術、陳皮、青皮、炮姜各五分,熟半夏、丁香、木香各一錢,為末面糊丸黍米大,一歲每下十丸服之。由于脾熱津泛者,宜用白術、滑石各五分,扁豆、茯苓、石斛各三分,黃連二分,葛根一分半,甘草一分為末,燈芯湯調下,每服一錢。

螳螂子之治法,俗尚割治,手術宜清潔靈敏,乃可無礙,然割不得其法,反致危殆。宜用青黛、硼砂各一錢,玄明粉三錢,薄荷五分,冰片一分,同研,細擦口內兩頤,一日四五次,治之可愈。一方用斑蝥三個,蝎尾五個俱炙脆存性(不可太焦,致藥無力),研極細,麻黃一錢煎湯少許去渣,入棗肉一粒收干,麻黃汁打爛和斑、蝎末丸如桐子大,放小膏藥上貼兒印堂及左右兩頤,一周時三處皆起泡,毒泄即愈。至于一般口癥通治之法,內服俱宜清涼解毒如黃連、生地、木通、當歸、石膏、玄明粉、甘草、連翹、梔子、黃芩、黃柏、大黃、丹皮、赤芍之屬斟酌用之,外治則兒茶、薄荷、冰片、人中白、甘草、硼砂、青黛、馬牙硝、石膏、黃連、黃柏、犀黃、麝香之屬斟酌配合為末調敷之。

附方(一)如圣散 治小兒口癥,時時摻之。

鉛霜(鉛合水銀制成) 牛黃 太乙玄精石 朱砂(水飛曝干。各二錢五分)研為極細末,和勻,入白龍腦五分,再研勻即成。

(二)一字散 治口內白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南省| 西峡县| 江川县| 中西区| 和静县| 内丘县| 安庆市| 天柱县| 芦山县| 同德县| 谷城县| 泸西县| 沂源县| 吉林省| 望奎县| 子洲县| 元谋县| 祁东县| 龙山县| 丹巴县| 阜平县| 鄂托克前旗| 房山区| 德安县| 新疆| 从化市| 丰原市| 正定县| 潜山县| 齐齐哈尔市| 买车| 井陉县| 边坝县| 温州市| 礼泉县| 会昌县| 介休市| 平安县| 科技| 措美县| 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