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痧痘論治(2)

  • 兒科要略
  • 吳克潛
  • 4211字
  • 2015-12-03 12:03:09

若手足不熱,甚至厥冷,喜飲熱湯而切牙者,多為陽盛格陰之危癥,后必下血,咽喉作痛,痰鳴而死,即與白虎湯,亦多難救。

(二十)痧疹胸高氣促,由肺熱熾盛而作脹,為肺經壞癥,多致不治。

(二十一)痧疹不食,由胃中邪熱熾盛,容熱則不能更容食也,不可強與,雖數日不食,但能少進米湯,亦無大害。在初發正出時,宜白虎湯加荊芥,痧透熱清則能食。若回后不能食者,宜清胃;元氣萎頓者,則需培補。

(二十二)痧疹身冷,至為兇候。蓋痧疹屬陽邪,陽癥見陰象,是為逆證。宜用透達之劑,兼溫養脾胃,用后發熱痧透者可治。至里熱熾盛,外見陰象,則宜用大劑寒涼,不可不細辨之。

(二十三)痧疹世人習知不透為可危,不知透后亦有危證,皆由里熱不清,或邪去正傷所致,故痧疹將沒,不可疏忽失治。

(二十四)凡看痧疹之法,多于耳后或頂上腰眼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凈。頭面多發、胸背多發者為順,四肢多而頭面不出者為逆,至于襁褓中出痧,點粒較少,不必服藥。

附方一、關于外治者(一)痧疹不透,氣喘欲死者,用脂麻(即胡麻子)五合,以滾水泡之,用木盆置帳中,趁熱熏頭面即發。

(二)痧痘倒 出不快者,用胡荽四兩切細。好酒二盞,煎一二沸,入胡荽再煎少時,候溫,每吸一大口,微噴從項至足,勻遍,勿噴面。

(三)痧疹因觸犯霧露風寒,胸膈煩悶,隱現不能出者,用干象糞卷入粗糙紙內,燃熏之,或用干豬矢亦可。

(四)痧疹透緩,小米連殼煎水乘熱熏之,甚良。

(五)痧疹不透,用沉香、木香、檀香不拘多少,于大盆內焚之,抱小兒于煙上熏之即起。

二、關于內服者(一)預防痧疹之法,用絲瓜一枚風干,歲除日新瓦面上 灰,攤地上去火氣,研末以百沸湯沖服,每歲如此,服至三四次,小兒永無痧疹之患。

(二)櫻桃四斤,入瓷瓶內密封埋土中,過二三月俱化為水,遇痧疹不透,危急者,取此汁一杯,略溫灌下極驗。

(三)痧疹表虛肌實,不能疏透,宜一味蔥白濃煎,時時與之,但得微汗即解。

(四)痧疹初起,用茅根或蘆根煮湯,時服甚妥。

(五)痧疹初起方(自制) 治發熱煩悶,口干有淚。

防風 薄荷 象貝 淡芩 淡豆豉 荊芥 牛蒡子 蟬衣 連翹 竹茹有汗或口渴甚者,去防風加白僵蠶;泄瀉者,加葛根;目糊多眵者,加鉤鉤或桑葉,驚搐啼叫者,去防風加鉤鉤、茯神、燈心;便艱者,加栝蔞、知母。

(六)痧疹見點方(自制) 治痧疹見點,發熱口渴,咳嗽,面浮腮赤,小便赤澀。

白僵蠶 牛蒡子 連翹 荊芥 赤苓 蟬衣 前胡 薄荷 知母 梔子心火,舌尖燥,胸煩,加黃連;肺火,口干、咳不爽,加淡芩;肝火,狂熱躁怒,加梔子;壯熱干燥或見衄血者,加玄參或鮮生地;胃熱口氣,加石膏;痰多或嘔吐,加貝母、杏仁、陳皮;泄瀉去知母、梔子,加葛根;挾食挾積者,則改用麥芽、神曲。

(七)痧疹透緩方(自制) 治痧疹透緩,咳嗽氣急,舌白口干,煩悶神昏。

天麻 前胡 郁金 竹茹 連翹 僵蠶 櫻桃核 牛蒡子 豆豉 象貝透遲咳艱,熱不甚,汗不出者,去天麻加麻黃;熱甚口渴,便艱或傍流者,去天麻加麻黃、石膏;大便結而不下者,加大黃、枳實;咽痛加山豆根、射干,或山慈菇、板藍根;點色紫而不顯者加赤芍。

(八)痧疹內陷方(自制) 痧疹內陷,點現復隱,或紅紫成塊,神昏氣促,譫語悶亂。

羚羊角 天麻 知母 茯神 防風 玄參 淡芩 燈芯毒盛口臭者加黃連;血分熱極者去防風,加大青、犀角;大便閉結者加酒炒大黃;痰盛氣促者,加膽星、竹茹;譫語悶亂者加至寶丹。

(九)越婢湯 治痧疹不透,毛竅竦栗。

麻黃 石膏 生姜 甘草 大棗(十)葛根解肌湯 治麻疹初起,發熱咳嗽,或乍涼乍熱。

葛根 前胡 荊芥 鼠粘子 連翹 赤芍 蟬衣 木通 生甘草(十一)麻杏石甘湯 治風溫表里俱熱,無汗自汗,頭疼身痛,身重多眠,鼻鼾艱語,煩悶惡熱,脈浮者。

麻黃 杏仁 甘草 石膏(十二)白虎湯 治陽明證汗出,渴欲飲水,脈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者。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十三)消毒飲 治麻疹發斑。

牛蒡子 連翹 甘草 升麻 山豆根 紫草(各等分)研為細末,清水煎服。

(十四)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胃虛而熱,煩渴作嘔。去半夏,治痧疹熱甚煩悶。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五合)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麥冬(一升) 粳米(五合)(十五)涼膈散 治溫病表里實熱,及心火上盛,心癰膈熱,中焦燥實,煩躁多渴,頭昏目赤,面發毒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吐血衄血,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粘,大小便秘,諸風螈 ,胃熱發斑,譫語狂妄,小兒急驚,痘瘡黑陷,一切臟腑積熱等證。

大黃 芒硝 連翹 淡芩 甘草 梔子仁 薄荷 加竹葉(一方加生石膏)(十六)清里解表湯(自制) 治壯熱神昏,驚搐,或煩悶似痧疹不得出者。

大黃 芒硝 連翹 淡芩 梔子 防風 荊芥 僵蠶 蟬衣 石膏 麻黃胃無熱積去大黃、芒硝,加石膏、知母;虛者加白芍、白術、當歸、甘草。其他羚羊、犀角、銀花、黃連、黃柏之類,均可量癥酌加。

(十七)犀角解毒湯 治痧毒倒 ,胃爛。

犀角 連翹 桔梗 生地 當歸 薄荷 防風 黃芩 甘草 赤芍 牛蒡 荊芥 川連(十八)至寶丹 治中風卒倒,中惡氣絕,痰飲不語,神魂恍惚,頭目昏眩,睡眠不安,唇口干燥,傷寒譫語,心肺積熱,伏熱嘔吐,邪氣攻心,大腸風秘,血氣不通,寒熱交錯,中熱疫毒,陰陽毒,山嵐瘴毒,水毒蠱毒,中一切物毒,婦人難產悶亂,胎死不下,產后血暈,口鼻血出,惡血攻心,煩躁氣喘,吐逆,小兒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煩躁不眠,風涎搐搦。

犀角 朱砂 玳瑁 琥珀 麝香 龍腦 金箔 銀箔 安息香 犀牛黃(十九)紫雪丹 治煩熱不解,口舌生瘡,狂越躁亂,瘴疫毒癘,一切實火閉結,小兒驚癇百病,解熱藥毒發。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白滑石 犀角 羚羊 青木香 沉香 玄參 升麻 丁香 甘草 樸硝 消石 金葉(二十)麻黃湯 治傷寒太陽病,無汗,身疼痛,胸滿而喘,及肺經咳嗽,喘急胸滿,風寒濕痹,肺經壅滯,昏亂哮吼。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二十一)大青湯 治毒邪內陷。

大青 木通 玄參 桔梗 知母 山梔 升麻 石膏用路東黃土末濾水煎。大便閉、口干、腹脹,加酒大黃。

(二十二)羚羊角散 治毒邪內陷。

羚羊角 防風 麥冬 玄參 知母 黃芩 牛蒡(炒研。各八分) 甘草(二分) 加淡竹葉(十片)清水煎服。

(二十三)黃芩湯 治熱邪下行于腸而自利。

黃芩 甘草 芍藥 大棗(二十四)香連丸 治下痢赤白,白多于赤。

木香(五錢) 黃連(二兩)共研細末,陳米飯或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二十五)導赤散 治心移熱于小腸,小便赤澀,莖中作痛,熱淋不利。

生地(五錢)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各一錢)研為末,每服三錢。

(二十六)甘桔湯 治咽喉腫痛。

甘草 桔梗(各一錢) 又方加山豆根、玄參、牛蒡子、荊芥等分,麥冬加倍。

(二十七)犀角大青湯 治斑出大盛大熱,心煩狂言悶亂,不能發透。

犀角(二錢) 大青(錢半) 黑參 升麻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錢) 甘草(八分)無大青用青黛。清水煎服。

(二十八)茅花湯 治衄血。

防風 荊芥 甘草 牛蒡子(炒) 生姜 茅花(二十九)黃連湯 治多汗。

黃連 黃柏 黃芩 黃 生地 歸身 麥冬 浮麥清水煎,去渣,調蒲扇灰服。

(三十)清咽滋肺湯 治麻后余熱,咳嗽聲喑。

黑參 牛蒡子 荊芥 玉竹 貝母 栝蔞根 馬兜鈴 桔梗 麥冬(各等分) 甘草(減半)清水煎服。

(三十一)清熱透肌湯 治麻疹未透,熱甚而咳。

黑參 石膏 牛蒡子 荊芥 防風 前胡 葛根 杏仁(各等分) 甘草(減半)清水煎服。

第二節·痧證分類

痧疹之種類,大率如下∶一、灌膿漿之痧疹號行漿疹子,其狀頗似痘而實則不同,痘必有頂盤,疹雖有漿而顆粒必不堅,根盤必無紅暈。此由平日其人濕盛,或脾胃虛弱所致。若貫膿后不結痂者,此元氣虧損也,當大補脾胃為主,不可誤認邪熱未盡而與清熱退火之劑。

二、疹夾痘乃痧疹之中,夾有痘瘡者,此由毒瓦斯太盛,故一齊涌出。疹以風邪外感之毒為多,痘以胎毒內發之毒為多。二者相雜,癥號難治,蓋治痘宜溫,治疹宜涼也。然細察虛實寒熱,亦有活法可求。譬如虛者熱不盛而疹痘俱少者,則宜參用治痘之法,以托痘為主;實者赤暈發 者,則宜用治疹之法,或頻進化斑湯,則疹毒自解,而痘自起。

三、奶疹子小兒初生未盈月,忽遍身發紅點也。此證由于胎中受熱,又適染時行癥而起,故生下便發。小兒臟腑嬌嫩,不必服藥,宜以治痧痘套方大劑,與乳母飲之,更令乳母避風寒,忌房事,食淡茹清,切忌冷水、瓜果、雞、魚、炙、 、酸醋、五辛、糖蜜、香鮮之物,犯之則皮毛閉塞,毒瓦斯難泄,遂變黑而死。如渴極欲水,只與蔥白湯以滋之。

更有發斑一證,形式與疹不同,治法亦有稍異。考痧疹為點形,斑為片形,痧疹顆粒突起,視之有形,摸之有物,斑則一片紅紫,視之有形,摸之無物,此斑與疹之分別也。然發斑亦有 腫者,大都斑而兼痧疹,其上微突者為疹,其下成片者為斑也。斑有陽斑、陰斑之分,凡其色淡者,微如蚊跡者,但胸背或手足間有稀少微紅之點,而其人安靜者,此陰斑也。陰斑決不夾于痧疹之中,可姑置勿論。若陽斑者,或由胃熱,或由血沸,或獨發,或痧疹透后血分郁熱亢甚,亦多發斑,大都以鮮明紅赤為順,色紫為重,色黑如煤者百無一痊也。故病至發斑,大忌用辛溫以助其熱勢,輕者猶可用辛涼,則參照治痧疹之法以治之,亦可通用。至于重者,則概宜寒涼之劑,以平其炎炎之勢,或酌通瘀之劑,以泄其壅塞之毒,倘誤用溫劑,勢必紅斑變紫,紫斑成黑也。此外,有所謂風疹者,由脾虛血熱,或受風邪而作,其形浮腫成片成塊,愈搔愈甚,宜疏氣除濕之品,不可專用風藥。又有癮疹,由脾家蓄熱,更兼風濕,故隱隱發點粒,似腫非腫,多發癢或不仁,以其隱現于肌肉,故曰癮疹,時或壯熱惡寒有若似疹,實則非疹也,宜宣發風濕主之。又有痱疹,即夏月痱子之極盛者,其粒大如粟米,皮膚盡赤,多生項下夾窩內胯,肥兒易患之,外科書謂之暑毒,宜居涼爽之處,不必服藥。若爪破皮,易變成膿瘡,宜用藥敷撲,以免潰爛。又有凍疹,因寒冬天地之氣閉塞,交春風動,易襲虛人之皮毛,則發色白形如魚子之疹點,惟不遍及一身,周時收沒,即無痕點,亦宜宣發風濕主之。凡此數者,雖非正痧疹而有似之者,故同類而共論之。

附方(一)保元加減湯 治痘家虛者,及行漿疹子,灌膿后不結痂(通常痘疹及水痘白 之類,不可用)。

炙黃 (三錢) 人參(三錢) 炙甘草(一錢) 肉桂(五分) 當歸(二錢) 白術(二錢)猶有余毒者,加連翹、綠豆,宜升者加升麻,宜利氣者加陳皮,宜收者加白芍。

(二)化斑湯 治毒留肺胃。

人參 甘草 知母 石膏 桔梗 連翹 升麻 竹葉 牛蒡 地骨皮一方有玄參、犀角、粳米,無桔梗、連翹、升麻、竹葉、牛蒡、地骨皮、人參,體實去人參,熱甚加鮮生地、犀角。

(三)消風散 治脾熱風濕,癮疹凍疹。

茯苓 蟬衣 川芎 僵蠶 人參 藿香 防風 荊芥 甘草清水煎服。

(四)調中散 治風疹。

藿香 枳實 砂仁 甘草 蒼術 茯苓 陳皮 青皮 半夏濃樸清水煎服。

(五)苦參湯 治痱疹。水煎作洗湯,臨洗入豬膽汁四五個。

苦參 菖蒲(六)鵝黃散 外用。治痱疹,作粉撲用。

綠豆粉 滑石 黃柏 輕粉

第三節·痧后證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翼城县| 淮阳县| 东乡县| 海林市| 苏州市| 五寨县| 登封市| 丹棱县| 玉环县| 博爱县| 依兰县| 崇文区| 松潘县| 商洛市| 南华县| 三穗县| 南昌市| 明星| 河北省| 永福县| 普兰店市| 呼伦贝尔市| 高邮市| 祁连县| 常山县| 图木舒克市| 常山县| 波密县| 昆明市| 谢通门县| 广宁县| 永嘉县| 通州区| 琼海市| 黑龙江省| 西城区| 闵行区| 利川市| 卢氏县| 西华县| 三门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