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兒科特征(8)

  • 兒科要略
  • 吳克潛
  • 2986字
  • 2015-12-03 12:03:09

六、夜啼小兒夜啼,多由乳母不善調(diào)護(hù),以致俾夜作晝,不能安眠。其有不因于此者則為病,病有寒、熱、驚、滯四因,因寒而啼者,脾氣寒冷,陰盛于夜則腹中作痛,故面青手冷,腰曲而啼,治宜用炙黃 、當(dāng)歸、甘草、赤木香等分為末,涂乳頭上令兒吮之;因熱而啼者,心火煩盛,面赤手暖,口中氣熱,仰身而啼,見(jiàn)燈火愈甚,治宜用鉤藤、茯神、甘草、燈芯、辰砂、木通各一錢煎湯服;因滯而啼者,乳食停滯作痛,啼而不哭,直聲來(lái)往,淚液殊少,治宜用生麥芽、山楂各一錢煎湯服;因驚而啼者,心氣不足,神不安穩(wěn),哭而不啼,連聲多淚,宜從驚治,或服天王補(bǔ)心丹以調(diào)之,單方蟬蛻用下半截,不拘多少,研末,薄荷湯送下,治一般夜啼,有效。總之夜啼一類,多由驚熱之相并,愈欲其睡,愈不得睡,非一面服藥,一面使之逐漸改變,固未易奏功也。

七、客忤小兒神氣虛弱,忽觸非常之物,或見(jiàn)不識(shí)之人,與兒神氣相忤,以致口吐青黃白汁,腹中疼痛,水谷不化,面易五色,其狀似癇,但目不上插,脈多弦急而數(shù),甚至心腹脹滿絞痛,氣沖心胸,悶亂欲死,不急治之,亦能殺人。初發(fā)時(shí)宜視其口中懸雍左右,當(dāng)有青黑腫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即以針刺破,或用指爪摘去,以綿裹釵頭拭去血即愈。通治宜備急丸、安神丸、張渙辟邪膏之屬。客忤夜啼者,時(shí)生恐懼,睡中驚惕,或兩手抱母,驚啼不已,治宜先用百解散散表,次用蘇合香丸、琥珀抱龍丸之屬以驅(qū)邪鎮(zhèn)心。大率客忤之證,必先熱于內(nèi),然后忤觸于外,或神氣先虛,忤乃乘之,若健全之小兒,雖偶有所觸,不過(guò)略現(xiàn)驚恐,固不足為患也。尚有觸犯穢氣,而現(xiàn)上述證狀者,謂之中惡,治宜芳香化濁,與客忤大率相同。

八、 乳,不嘔而吐也。小兒吐乳,過(guò)飽或動(dòng)搖之,均足致此,不足為異。惟頻 不已,則宜治之。因過(guò)飽胃弱不化而 者,宜用麥芽、陳皮、白術(shù)、神曲之類;因熱而 者,面色多赤,二便微秘,宜用川連、茯苓、陳皮、竹茹之類;因寒而 者,面色青白,糞清多沫,宜用白豆蔻、半夏、生姜、砂仁之類;胃氣虛弱,傷中頻 ,宜用伏龍肝煎湯飲之,立止。

附方(一)封臍散 外用,治臍風(fēng)臍濕。

當(dāng)歸(五錢,洗焙) 天漿子(三個(gè),微炒) 亂發(fā)(一錢,燒灰存性)搗籮為細(xì)末,用麝香一字,拌勻,每用一字至五分,敷臍上,時(shí)時(shí)用之。

(二)犀角消毒飲 治痘瘡發(fā)疔,胃熱咽腫便秘,小兒斑疹丹毒,因熱作驚。

犀角(七分) 連翹 鼠粘子(各一錢) 荊芥(六分) 甘草 防風(fēng)(各五分) 忍冬(一錢五分)清水煎服。

(三)白芍藥湯 治小兒臍突,冷疝腹痛,壞癥傷寒。

白芍藥(酒炒,一兩) 澤瀉(五錢) 生甘草(一錢二分) 肉桂(一錢)共研粗末,每服二錢。誤汗誤下,加人參、南木香各二錢;臍下痛,加生姜一片,食鹽五厘。

(四)青金丸 治小兒胎熱,化痰涎,鎮(zhèn)驚邪。

人參 天麻(煨) 茯神 白附子(炮) 牛膽南星(炒。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青黛(一錢)研為極細(xì)末,煉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鉤藤、皂莢子煎湯化服。

(五)鉤藤飲 治小兒胎驚夜啼。

鉤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dāng)歸 木香 甘草(炙) 白芍(各一錢)研為末,每服一錢,加生姜、大棗,清水煎服。驚啼,加蟬蛻、防風(fēng)、天麻,驚搐,加蝎尾五分。

(六)銀朱丸 見(jiàn)前第一節(jié)。

(七)太乙散 治胎驚。

天漿子(去殼,微炒) 蝎稍(各二十一個(gè)) 防風(fēng) 天麻 朱砂(各五錢) 麝香(一錢)研為末,每服五分,人乳汁化下。一方有天南星、白附子、茯苓。

(八)白金散 治諸癇潮發(fā)不省。

白僵蠶(湯洗,炒微黃) 天竺黃(二錢五分) 牛黃(一錢) 麝香 龍腦(各五分)研為細(xì)末,拌勻,每服五分,姜汁調(diào),放溫灌之。

(九)祛風(fēng)散 治胎癇多啼。

胡黃連(五錢) 全蝎 犀角 天竺黃 麻黃(去節(jié)。各二錢五分)各研細(xì)末,和勻,每服五分,加麝一字,乳汁調(diào)下,(十)涂頂膏 外用。治天釣風(fēng)。

蕓苔子 生烏頭(去皮臍。各二錢)研為末,每用一錢,新汲水調(diào),敷頂上。

(十一)清胃散 見(jiàn)前第三節(jié)。

(十二)逍遙散 治肝氣抑郁,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口苦,倦怠煩渴,寒熱咳嗽,兩脅作痛,臍部脹痛,小腹重墜,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脈弦大而虛。

柴胡(七分) 白術(shù)(蜜水拌蒸) 茯苓 當(dāng)歸(各一錢) 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 甘草(炙) 陳皮(各八分) 薄荷葉(五分) 煨姜(三片)清水煎服。

(十三)地黃湯 治濕熱郁結(jié),經(jīng)絡(luò)阻滯。

生地黃 赤芍 天花粉 赤苓 川芎 當(dāng)歸 豬苓 澤瀉 甘草 茵陳(各等分)銼散,清水煎服。

(十四)犀角散 治小兒胎黃。

犀角 茵陳 栝蔞根 升麻(煨) 甘草 龍膽草 生地黃 寒水石( 。等分)清水煎服。

(十五)白術(shù)散 治吐瀉已久,虛熱而渴,并治霍亂煩渴,虛損氣弱,及酒積嘔噦。

白術(shù) 人參 白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炙,各一兩) 干葛(二兩)研為末,每服三錢。

(十六)三黃湯 見(jiàn)前第三節(jié)。

(十七)柴胡清肝散 治肝膽三焦風(fēng)熱怒火,憎寒發(fā)熱,寒熱往來(lái),耳衄,頭瘡,鬢疽,發(fā)脅,陰縱,婦人陰癢等證。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三分) 梔子(炒黑) 川芎(各五分) 連翹 桔梗(各四分)清水煎服。

(十八)小柴胡湯 治傷寒惡風(fēng),往來(lái)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口苦耳聾,脈弦而數(shù),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不渴,身有微熱,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凡屬少陽(yáng)經(jīng)半表半里之證之宜和解者。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姜 半夏 大棗(十九)立效散 外用。治鬢瘡,耳瘡,瘡疥。

定粉(即粉錫) 松香 黃柏 黃連 枯礬(各一兩)研為細(xì)末,用清油調(diào)搽。

(二十)地黃丸 即六味地黃丸,見(jiàn)前第五節(jié)。

(二十一)解毒散 治癰瘡初起。

犀角屑 川升麻 樸硝 赤芍 木通(各一兩) 石膏(二兩) 玄參 麥冬(去心) 生甘草(各五錢)每服四錢,清水煎服。

(二十二)天王補(bǔ)心丹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qiáng)志,清二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治思慮過(guò)度,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涸,咽干口燥,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證。

生地黃 人參 茯苓 遠(yuǎn)志 石菖蒲 玄參 柏子仁 桔梗 天門冬 丹參 酸棗仁 甘草 麥門冬 百部杜仲 茯神 當(dāng)歸 五味子研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二十三)備急丸 治中惡客忤,鬼?yè)艄泶颍媲嗫卩洌馗勾掏矗洕M氣急,卒死暴厥,以及寒氣冷食,稽留胃中,胸腹?jié)M痛,便秘。

巴豆(去皮心膜油,研如脂,一錢) 干姜(生泡去皮,二錢) 川大黃(濕紙裹煨,三錢)先以大黃、干姜搗為細(xì)末,入巴豆霜,合搗千杵,和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四丸,未醒,更服三丸按∶此方峻猛,用者宜慎。

(二十四)安神丸 治心經(jīng)虛熱,睡中驚悸,夜啼。

人參 酸棗仁(炒) 茯神 半夏(各一錢) 當(dāng)歸(酒洗) 橘紅 赤芍(炒。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 甘草(炙,三分)研為末,姜汁和丸,如芡實(shí)大,每服二三丸。

(二十五)辟邪膏 治小兒客忤,經(jīng)犯鬼物粗惡暴氣,吐下青黃赤白者。

降真香(銼) 白膠香 沉香 虎頭骨(微炒) 鬼臼(去毛) 草龍膽 人參 白茯苓(各五錢)搗羅為細(xì)末,加水磨雄黃(飛)五錢,麝香一錢,拌勻,煉蜜和丸,如雞頭實(shí)大,每服一丸,乳香煎湯化下。又另丸如彈子大,用綠絹袋盛貯,佩兒衣帶上,或于臥室常燒之,以辟邪惡之氣。

(二十六)百解散 治胎驚丹毒之火毒攻里者。

干葛(二兩五錢) 升麻 赤芍(各二兩) 生甘草(一兩五錢) 黃芩(一兩)麻黃(七錢五分) 肉桂(二錢五分)研為粗末,每服二錢,加生姜、蔥白水煎服。

(二十七)蘇合香丸 見(jiàn)前第四節(jié)。

(二十八)琥珀抱龍丸 治小兒諸驚,四時(shí)感冒,風(fēng)寒溫疫邪熱,致煩躁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fā)搐,常服祛風(fēng),化痰,鎮(zhèn)心,解熱,和脾胃,益精神。

琥珀 天竺黃 檀香 人參 白茯苓(各一兩五錢) 生甘草(三兩)枳殼 枳實(shí)(各一兩) 朱砂(飛凈,五兩) 山藥(一斤) 膽南星(一兩) 金箔(一百片)遵古法為丸如芡實(shí)大,用瓦瓶入麝香同收,毋使泄氣,每服一二丸,蔥湯或薄荷湯化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昌市| 南昌市| 赣州市| 太原市| 乌兰浩特市| 盈江县| 易门县| 漳浦县| 庆云县| 合肥市| 蒙自县| 乡城县| 城口县| 迁安市| 龙陵县| 锦屏县| 洛阳市| 道真| 贵南县| 民县| 新野县| 三原县| 皋兰县| 延边| 分宜县| 衡南县| 固始县| 富源县| 裕民县| 额敏县| 广东省| 吴川市| 光泽县| 西宁市| 双流县| 太原市| 永春县| 邵阳县| 思南县| 武乡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