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兒科特征(7)

  • 兒科要略
  • 吳克潛
  • 2723字
  • 2015-12-03 12:03:09

人參 麥冬(去心,焙)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黃 大黃(微炒) 白茯苓 柴胡 黃芩(各三分) 訶梨勒皮(煨) 甘草(炙) 鱉甲(去裙 涂醋炙令黃。各一兩) 芎 (五錢)搗籮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丸。

(一○九)千金消癖丸 治五疳,癖積。

蘆薈 阿魏(另為糊) 青黛 木香 濃樸(姜炒) 檳榔 陳皮 生甘草(各一錢) 使君子肉 胡黃連 山楂肉 香附(醋炒) 三棱(醋炒)莪術(醋炒。各二錢) 水紅花子 神曲(炒) 麥芽(炒。各四錢) 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各三錢)上為細末,將阿魏一錢,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

(一一○)木香 砂丸 治脾胃虛寒,宿食不消,婦人 癖積聚,血塊刺痛。

木香 砂(另研) 丁香 官桂 附子(泡) 干漆(炒煙盡) 細墨大黃 乳香(另研) 蓬莪術 青皮 京三棱 沒藥(另研) 豬牙皂角 干姜(泡。各等分) 巴豆霜(減半)研為末,以好醋一升,化開 砂,去滓置銀器中,慢火熬,次下巴豆霜、大黃,熬成膏,將藥末與膏子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按∶一○九及一一○兩方,俱為攻伐之猛劑,用之中病即止。

當服用時,即身體壯實者,亦宜與四君子湯、四物湯等同進,免傷正氣。

(一一一)紅花膏 外用。消癖積。

沒藥(五錢) 血竭 麝香 阿魏(各三錢) 當歸 赤芍(各一錢) 水紅花料(一捆,煎汁去渣,熬膏一碗)共為細末,入膏內攪勻,青布攤貼患處。

(一一二)阿魏保生膏 外用、治痞塊積聚。

先用麻油二十兩浸榆、桑、桃、槐、柳枝各二十一段,熬枯,再下蓖麻仁、巴豆各一百二十粒,大風子肉、土木鱉、番木鱉各五十個,穿山甲(炙)二十片,白附子、當歸、白芷各五錢,大黃二兩,甘草三錢,核桃肉一斤,熬枯濾去渣,復入凈鍋內,熬至滴水成珠,下飛凈血丹八兩,成膏,再下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兒茶、血竭、阿魏各五錢,冰片一錢,麝香三錢,水紅花(熬膏)四兩,攪勻,老嫩得宜,收貯勿泄氣,每用狗皮攤貼。凡不能服藥者,但將此膏貼心口上,即化痞消積,開胃進食(年老之人亦宜)。

(一一三)蘭香散 外用。治癘風及鼻疳赤爛,牙疳齦爛。

蘭香葉(燒灰,二錢) 銅青 輕粉(各五分)研為細末,和勻,貼于患處,干者香油調敷。

(一一四)白粉散 外用。治諸疳瘡。

烏賊骨(三錢) 白芨(二錢) 輕粉(一錢)為散,漿水洗,拭干敷之。

(一一五)熊膽膏 外用。治疳瘡不瘥。

熊膽 蚺蛇膽 蘆薈(各五錢) 黃礬(一分) 麝香 牛黃(各一分) 龍腦(一錢)研為細末,和勻,井華水三合,攪勻,盛銀器中,重湯煮成膏,每用少許,涂患處。

第七節·雜證

兒科特證,種類繁多,就其重要者言之,則已有臍風、丹毒、口證、變蒸、弱證、疳證等類。然此外名目尚多,病情各異,既為小兒所特有者,不得不另辟一節以述之,名之曰雜證。計有臍濕、胎驚、胎風、胎黃、胎毒、夜啼、客忤、 乳諸項,茲逐條分述于后。

一、臍濕小兒斷臍不慎,或衣服尿片受濕,侵及臍眼,重則病邪走竄,發為臍風,輕則病于局部,腫濕不干,遷延日久,亦成危證,故治之不可不早。一見臍濕,即宜以枯礬、龍骨等分,加麝香少許,研為細末,敷于臍中,每二三時看一次,如有稠水流水,即以藥棉收干,換藥再敷,或用干姜、白石脂 灰,同胡粉各等分研末,時時敷臍中,或用張渙封臍散,或用紅綿灰、黃牛糞灰、龍骨、發灰、干胭脂各等分,為細末,摻臍,干則油涂。臍濕初起,《簡易方》用粗糙紙燒灰存性敷臍最效。惟宜勤加更換,勿使再受濕氣,乃可逐漸收功也。亦有臍濕之后, 赤成瘡,以致潰爛,謂之臍瘡,治法與臍濕略同,總宜使局部清潔,不至蔓延擴大,亦不足為患也。瘡上宜用胡粉、龍骨各一錢,川連倍之,共研細末,時時敷用,臍中出血者,白石脂砂研極細末,或龍骨、枯礬為細末,加血竭少許干摻之,以愈為度。又有臍突一證,通常因小兒過于啼哭,努張其氣,而臍眼不加緊封,以致愈啼而臍眼愈突,因衣服之摩擦,遂致受傷,宜以帛緊束,勿使外露,其有因風濕入內,光浮如吹,捻動微響,驚悸作啼者,內服宜用犀角消毒飲或白芍藥湯加薏仁,外用 牡蠣五錢、大黃五錢、樸硝一錢共為末,多用田螺(洗凈)浸水,調一二錢敷臍上,其水從小便出即愈。小兒陰囊腫大者,亦可通用。

二、胎驚小兒生下即病,壯熱吐 ,翻眼握拳,切牙噤口,身腰強直,嘔吐涎潮,搐掣驚啼,囟開腮縮,此胎驚也。病原由妊娠之時,飲酒嗜欲,忿怒驚撲,或外挾風邪,內傷胎氣,致成此狀。視其眉間氣色,赤而鮮碧者可治,青黑而黯者不救。治宜解散風邪為先,再以化痰調氣,方用青金丸、鉤藤飲,甚者銀朱丸利之,或其驚常發者,瘥后宜服太乙散調治。凡小兒百日內發搐,真者二三次必死,假者頻發不為重,宜試其口氣出熱者為假,可治。其驚發痰升不省人事者,宜白金散,啼叫不已者宜祛風散,并用涂頂膏涂于囟門。大抵小兒臟腑脆弱,不可隨便取用朱砂、銀粉之重墜,蜈蚣、蝎尾之毒物,宜疏風行滯、達痰開肺宣竅之品,循序漸進,不效,方可酌議前述之峻劑,則貽誤取咎,庶可免歟(參看第五章)。

三、胎風小兒生后,身熱皮紅,狀如湯火潑傷者,謂之胎風。病原由妊娠之時,脾胃積熱或父母本有宿疾,遺傳胎兒。治宜清胃散、逍遙散與乳母服之,小兒亦服少許。其身無皮膚而不 赤者,宜粳米粉敷之;身無皮膚而 熱發赤者,宜石膏粉敷之。若腦額生瘡,腳上生瘡,未盈月而撮口握拳,腰軟如隨者,此必父母俱患梅毒,胎兒感毒甚深,彌漫血中,比生則一齊發作,法為不治,亦有幸而得愈者;或肌肉腐潰,常年不痊,或筋骨穿爛,形體不全,固不免終其身為一廢人也(參看第一章第四節第六段)。

四、胎黃小兒生下后,身體略現黃色者,此生理自然之變化,初無大患者也。若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黃如梔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者,此由產婦孕時,濕熱傳于胎兒所致。宜母子同服地黃湯,不自乳食,與乳母服之,甚則犀角散;若色淡黃而兼白者此胃怯也,宜白術散。微黃者不必服藥,即欲服藥,酌用三黃湯以清胃熱,數日之后,其黃自退矣。又有遍體紅赤者,用生地、花粉、甘草、連翹等分煎服,外用浮萍、藍葉、水苔搗爛,絞汁,調樸硝土砂涂之,其赤亦退。

五、胎毒小兒生下后,頭上生瘡,或如干癬,或膿水淋漓,或結靨成片,謂之胎毒。此證多由稟受胎熱,或欲火之毒,或飲食之毒所致。發于耳邊發際,漸延頭面作癢者,此肝膽之實熱,治宜柴胡清肝散;發于眉際,延及遍身四肢,膿水淋漓者,此肝脾之實熱,治宜清胃散、小柴胡湯、立效散之屬;發于頭額者,屬心經之熱,治宜連翹心、梔子仁、川連、牛黃之類;頭面生瘡,作癢出水者,此腎經虛熱,宜地黃丸并解毒散。外治用陳鍛石、黃柏、滑石各五錢研細末,桐油調搽;或用紫甘蔗皮一兩,兒茶五錢,血竭二錢,梅花冰片四分共為末,豬膽汁調搽;或用雞蛋二三枚蒸熟,去白留黃,加亂發一團如蛋大,于鐵器中炭火干煎,初甚干枯,少時發焦,蛋有油出,俟冷,取油和苦參末搽之,數日即愈。《簡易方》用黃連、黃柏、黃芩等分為末,濕則干摻,干則油涂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石河子市| 诸暨市| 横峰县| 丰都县| 自贡市| 忻城县| 新宁县| 东乌珠穆沁旗| 锡林浩特市| 周宁县| 和龙市| 达拉特旗| 中阳县| 钟祥市| 临泽县| 米脂县| 枞阳县| 汝州市| 吉安县| 资中县| 赣州市| 广河县| 宿州市| 丹东市| 山阴县| 辰溪县| 张掖市| 峡江县| 诸城市| 天全县| 嵊州市| 孝义市| 瓦房店市| 泰顺县| 三亚市| 长泰县| 上虞市| 泰和县| 襄城县| 绥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