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人生三要素:生存、繁衍、游戲
游戲是勞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是本身不帶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種行為活動。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數百萬年前,人類祖先的平均壽命只有10歲左右;在40~50萬年前,“北京人”的平均壽命為15歲;到了新石器時代,6000年前的“半坡人”,壽命也只能到30~40歲。
在原始社會,8歲前的兒童不分性別地生活在一起,由婦女照管;8歲后的男孩子則在男子的指導下,學習男子應做的事,女孩子由婦女指導,練習女子應做的事。
每一個留下后代的原始人都經歷過游戲的童年,都經歷過8歲以前的美好時光,每一個原始人都希望停留在8歲以前可以整日游戲的歲月。人類和動物只有在幼年,才能拿出大把的時間去游戲,成年后必須為生存和繁衍奔波,幼年幸福生活中的游戲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最美好的回憶。
游戲是幼年的人類和動物學習生活技能、情感發(fā)育以及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沉迷游戲到了上癮的程度,那么他很有可能是存在以下問題:
●生活技能缺乏。
●情感發(fā)育不完全。
●社會化程度比較低。
而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他在應該進行游戲的年齡,也就是幼年時期,沒有充分進行游戲。
那么結論就出來了,如果我們不想我們的孩子玩游戲成癮,那么就要在他很小的時候,讓他不被限制地接觸到各類游戲,讓他充分體會游戲給他帶來的樂趣,這樣,他在未來的人生中,就不容易被那些更炫酷的游戲所迷惑,沉迷而不可自拔。
我們常說女兒要嬌養(yǎng),讓她從小有比較優(yōu)越的條件,接觸各種高檔的事物,抬升她的眼界,這樣她長大之后,就不大容易被物質所誘惑。這和預防孩子玩游戲成癮,道理是一樣的。
生存就是讓自己溫飽、安全地活著,甚至有些情況下是不擇手段地活著。這樣的活動占據了原始社會人的人生的絕大部分時光。在當今,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這些為了生存而必須從事的活動在我們人生中的比例已經被大大縮減,但依然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我們每天上學、上班、為養(yǎng)家糊口而奔波。
繁衍就是孕育下一代的行為,讓我們的基因傳遞下去的行為。這種行為同樣占據了我們幾乎二十年的人生歲月,包括求偶、結婚、交配和撫育后代。
在這兩個行為的間隙,我們需要放松身心,需要讓大腦得到愉悅,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游戲。
在原始社會,成年人幾乎都在為生存和繁衍奔忙,幾乎沒有時間進行游戲。如今,生產力的發(fā)展,讓人們產生了大量的空閑時間,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游戲。這也就是游戲從小孩子的專利逐漸轉變?yōu)槿竦闹髁鲓蕵坊顒拥脑颉?/p>
電子游戲具有更豐富的體驗、更華麗的效果,跟傳統(tǒng)游戲相比,是黑白和彩色的差距,因此更有吸引力,也更適合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