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當今主流公司的企業文化

除了高校和科研院所,IT人才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各個公司的。而各IT公司因為文化背景、行業領域、公司規模等方面的差異,也存在著不同的企業文化。IT人在入行之前研究清楚什么樣的公司唱什么樣的歌,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公司,防止自己“入對了行卻選錯了鋪子”是很有必要的。

1.2.1 歐美企業的特色文化

計算機技術起源于美國,當然歐洲也貢獻了大量的優秀數學家和計算機學者,所以歐美(當然也包括日本)的IT技術是全球領先的,歐美公司大概是每個IT精英都想去一展身手的地方吧。因此,歐美公司的特色文化必須先搞清楚。

“蔡佳娃,上回讓你看了編程語言的排行,現在做決定了嗎?”

“不急嘛,師兄。你再給我多介紹介紹唄?!?/p>

“OK,今天我來跟你說說現如今各個公司的企業文化?!?/p>

“企業文化?有必要嗎?甭管什么公司直接進去干不就行了嗎?”

“哎,你總是逼我鄙視你的無知啊。不同的公司當然有不同的文化,聽我講完你就大概明白了?!?/p>

“呵呵,那師兄你趕緊給我講講吧。”

“先說說歐美公司的企業文化,歐美公司的技術含量是最高的,而且歐美公司是每個IT精英都最希望去的理想企業。”

“這是為什么呢?高薪吧?”

“不全是,主要是歐美公司比較人性化,工作氛圍十分自由開放,而且上下級各個階層交流都非常直接,有些地方還會實行彈性工作制,就是盡最大限度讓員工感到安逸,進而很自愿、很自覺、很自發地努力工作,證明自我。”

“的確啊,看來歐美公司的確是我們的天堂?。 ?/p>

“不過,一分錢一分貨,沒有真本事,歐美公司的門檻我們是很難擠進去的哦!”

“千真萬確,不過我很期待自己能有一天得償所愿,呵呵?!?/p>

歐美公司(主要是美國的公司)比較根本的原則就是以人為本。歐美公司認為一個企業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是人才,而人才是需要被尊重、保護的,所以那些企業鼓勵員工學習培訓,努力讓員工感到適應,從而心無旁騖。

歐美公司重視人才,也體現在其招聘人才、構建最適合工作的環境、員工福利方面,不過就像故事里講的那樣,多大飯量多大碗,雖然歐美公司招聘人才不拘一格,但是想要進去,恐怕還是需要自己頭上頂上了“精英”的光環才行。

這里需要提一下德國的IT企業文化,德國素來是科技實力比較高,學術氛圍比較濃厚的,高斯、哥德巴赫、萊布尼茨等偉大的頭腦都來自德國。德國的企業嚴謹踏實,紀律嚴格,跟中國比起來可以說毫無人情味兒,不過也不完全是壞處,只需要搞好技術,可以不必研究煩瑣的人際關系,這也是很多IT人所不擅長的一項。

最后,以微軟為例,簡要說明一下歐美IT企業的基本團隊模式,如圖1-2所示。

圖1-2 微軟項目團隊模式圖

首先從圖1-2中可以看出,歐美企業內部的各個團隊角色是平等的,沒有森嚴的等級制度。下面來介紹一下這個團隊模式中的各個角色及其職能。

? Project Management:項目經理,負責整個項目的總籌,掌握資金、人員等。

? Development:開發人員,負責按照項目需求進行項目開發。

? Testing:測試人員,和開發人員合作進行項目測試。

? Logistics Management:質量管理,項目測試無誤后,內部或外部試用,驗證項目軟件的可用性及易用性。同時,也包括其他一些與項目相關的后勤工作。

? User Education:用戶培訓,負責培訓用戶項目軟件的用法。

? Product Management:產品經理,他是開發人員和用戶之間的紐帶,綜合用戶的需求,將項目的設計方案交給開發人員,或者將項目人員的觀點反饋給用戶。

另外微軟項目管理主要是協調三個因素的平衡:

? Resources(資源)

? Features(功能特性)

? Schedule(時間表)

上述三個因素也稱為黃金三角,如圖1-3所示。

圖1-3 項目管理的黃金三角

其中資源主要包括人力和財力,在實際開發中需要根據客戶的要求,將3個方面的因素進行調整。比如客戶要求進度,那么在功能實現上可能需要妥協一些,資源要求也會比較高。

1.2.2 日韓企業的工作模式

日本和韓國的IT企業在中國也有不小的規模,尤其是日本和韓國(主要是日本)的軟件外包業務占中國的軟件外包業務總量的比重很大,所以那些日韓外包的接包企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日韓企業文化的影響。

“剛才我們討論了歐美企業的文化,現在我們來講講日本和韓國的企業文化。”

“日本和韓國的企業也很不錯吧?應該比國內的好吧?”

“別急,聽我說完就知道了。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下面我只談談我的看法。”

“嗯,你說吧,我洗耳恭聽?!?/p>

“我聽我一個朋友說日韓企業的管理方式就是吸血鬼式的管理,千辛萬苦地榨取員工的每一滴血,千方百計讓員工拼命。在那里,不加班是不合群的表現?!?/p>

“啊,這么殘酷啊?!?/p>

“這就是日韓企業的最大特色,不過這并不能算是壞處,你想想看二戰過后日本和韓國為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就迅速成長為經濟發達的國家,就是靠著這種玩命的干勁。你肯定聽說過日本是世界上工作壓力最大的國家吧?!?/p>

“嗯,不過這樣應該還不錯吧,至少可以讓公司和個人都得到發展呢。”

“光是這樣當然還可以,不過日本企業的等級制度比較嚴格,和中國的企業有些類似,所以辦個什么事情比較麻煩?!?/p>

“嗯,這樣一來還不如咱中國的公司好呢。至少是為自己人拼命。”

“呵呵,你看,憤青了吧。其實日韓的IT企業主要講究的就是團結,跟歐美公司最大的不同就是日韓企業講究團體實力,而歐美公司更加側重打天才戰術。就好比美國的NBA或其他體育項目喜歡打明星戰術,而不像日韓的團隊體育精神?!?/p>

其實故事里關于日本IT公司有一個方面沒有提到,那就是日本公司對員工的福利特別好,也算是對員工玩命工作的一種補償吧。

韓國的IT公司和日本差不多,不過韓國的公司對員工的企業文化培養比較重視,真正工作之前會接受比較全面的培訓,再有就是韓國IT公司的紀律也是非常嚴格的,這一點和日本公司差不多,所以有時會感覺很受限制。

其次,韓國的升職制度也比較成問題,所以在韓企升到高層比較困難,不過韓國公司的堅強干勁還是很值得大家學習的。

1.2.3 中資企業的傳統特色

既然是中國的IT行業,存在最多的公司必然是中國自己的公司。中國的IT公司在IT大發展的三十年間逐步改進,受到歐美和日韓等國家的公司文化影響,再結合中國傳統企業文化的積淀,逐步形成了比較中庸的企業文化,這也比較符合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

“講到了最后,終于該提提我們自己國家的IT企業文化了?!?/p>

“就是啊,我也納悶呢。為什么不先說我們國家的呢?”

“我這么做是有原因的。歐美和日韓的企業文化差異比較大,而中國的企業文化比較中庸,前兩者的特點兼而有之,所以我們放到最后說。”

“哦,那師兄你說說怎么個中庸之道吧?”

“雖然中國的官本位文化比較濃厚,但是在IT這個比較前衛的行業,中國的公司受歐美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還是有一些以人為本的特征的?!?/p>

“是嗎?這樣可太好了。”

“我有一個朋友就任職于一家中國的IT企業。他們那里就很有人情味兒,上級和下級的關系都很好,紀律也不是特別嚴格,也很少加班,但是很多事情還是領導說了算?!?/p>

“這也不錯哈,工作環境應該比日韓企業要好一些?!?/p>

“其實有些地方也和日韓企業比較相像,比如也會有很多籃球、足球之類的社團,公司也會找時間組織員工去旅游啊什么的?!?/p>

“哦,看來中國的IT企業的確比較中庸,比不上歐美公司的激情,也沒有日韓公司的嚴格?!?/p>

跟歐美其他國家不一樣,我國的IT發展時間不長,而IT在短短的歷史中誕生了大量的技術。因此大量技術更類似是“涌入”的,再加上歐美等其他國家公司的進入,對我國的IT企業造成了多方面的影響,所以顯得中國的IT企業看起來就像是歐美和本國傳統企業的混合體。

同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國的中小型IT企業遠多于大型IT企業,這也就使得中國IT行業中的團隊模式一般規模不會很大,分工也不是很細致,比較類似于歐美的自由模式,但又很像日韓的官僚等級,其實官僚主義并不是什么特征,任何比較大型稱得上“帝國”的公司都會滋生這種東西,比如IBM。

中國的IT企業文化還在不斷地探索自己的道路,既接受著外國企業的文化沖擊,又摸索著自己的道路。國外的文化不一定全有用,不可單純地搞“拿來主義”,中國的企業需要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國的員工私下關系都很好,而外國的企業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工作才交際。

1.2.4 兩種不同的軟件外包方式

在1.2.2節中,本書向讀者介紹了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的行情。軟件外包產業將會是中國軟件出口的一項重頭武器,所以本節將繼續向讀者介紹現今存在于中國的兩種不同的軟件外包方式:人員流動和項目流動。

“蔡佳娃啊,還記得上次我們說到的IT軟件外包產業嗎?”

“記得記得,主要面向日韓歐美的嘛?!?/p>

“嗯,不錯。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軟件外包產業的兩種不同方式?!?/p>

“這還有分別???不就是人家讓干啥就干啥唄,完事了給錢就行了嗎?”

“此言差矣,哪有這么簡單啊,老是這么簡單地想問題遲早會吃虧的。中國的軟件外包產業分為兩種方式:人員流動和項目流動。”

“那師兄你給我講講吧。”

1.人員流動

人員流動,即發包方向接包方要求開發人員的租用,接包方將開發人員送到發包方進行工作,實際上就是外包的內容是人。被租出去的開發人員便會去發包方公司上班,而薪水和其他福利政策則由接包方負責發放和實施。

外包出去的人員并不一定都是開發人員,很多公司并不缺少開發人員,而是缺少軟件測試人員,所以外包軟件測試人員的也很多。

“我們先談人員流動,人員流動其實說白了就是‘人口販子’。比如說A公司打算開發一個軟件項目,需要外包,但它不希望把項目拿給人家去做,所以它與B公司簽約,從B公司借來一些開發人員,讓他們參與到開發的過程中。”

“那些被借來的開發人員到底算是哪邊的人呢?”

“可以說生是A公司的人,死是B公司的鬼吧,呵呵。也就是說上班去A公司,做的工作也是在為A公司創造財富,但是薪水由B公司發,出了什么合同或者福利方面的問題也是去找B公司,從這一方面也說明,IT人才的流動性是很大的?!?/p>

“哦,這樣也很不錯啊,有種雙重間諜的味道,呵呵?!?/p>

“不錯個鬼啊,就是因為有了這層關系,給很多假冒的獵頭公司或者經營外包業務的公司帶來了一些可乘之機,用來行騙?!?/p>

“行騙?那是怎么做的???”

“你比如說B公司招聘過來一些人,‘販賣’到A公司去,而A公司自然不會為那些人的薪水、醫保、保險等方面操心,而B公司又總是閃爍其詞,一般會發發工資,但是其他的就不管了,這樣員工一旦出了什么事情,A公司和B公司雙方踢皮球,最后受苦的還是員工本身?!?/p>

“哎,看來做什么都不能太急,必須研究無誤了才能做決定,就像簽合同?!?/p>

“是啊,‘You can never be too careful.’”

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中采用這種外包方式的還有很多,如比較出名的如軟通動力、文思創新等。這種情況下一般發包方(即故事中的A公司)是一家規模比較大的公司,當其遇到比較大的項目時便會找像故事里B公司這樣的公司來解決人員缺口的問題。

接到項目再去找人開發,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公司運營模式,很多大的公司如IBM的CSDL就是這樣,正式員工只有50%,其他大部分都是“販賣”過來的。所以被販賣過去后如果表現上佳,還會被發包方聘為正式員工,那樣就算是“從良”了。

人員流動是針對很多公司的這種節約成本的運營模式而產生的。較項目流動還是有一定先進性的,不過正像故事里說的那樣,再遇到人員流動的外包情況時,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位置,保證自己出了什么事情都有人來管,切勿上當受騙。

2.項目流動

項目流動,即發包方直接把項目的供求說明告知接包方,接包方收到后組織自己的開發人員(這時候的主旨人員就有可能用到人員流動)進行項目開發,然后在完成開發和測試后,將項目交給發包方。整個過程雙方只有項目的交流,并沒有人事上的走動。

“好了,介紹完人員流動,接下來再講一講項目流動?!?/p>

“嗯,是不是A公司把項目交給B公司做,然后A再把錢給B公司啊?”

“很正確,這個應該比較符合你們對軟件外包的基本想法吧?”

“嗯,這個聽起來就很像外包了。不過我覺得這種方式應該沒有人員流動好吧?”

“從某一方面上講,大概是這樣,因為如果作為開發人員被外包到別的公司,你就會學到很多在原公司所沒有的東西,同時也有可能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創造另一條路。我有一個朋友剛剛大學畢業居然在應聘的時候打敗了有三年工作經驗的一名老手,而那名老手之前就是就業于主營這種業務的外包公司的?!?/p>

“嗯,師兄所言極是,我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人就是喜歡安定,喜歡重復熟悉的事情。而項目流動方式就可以提供這些保障,而且項目流動方式并不是不好的職業生涯?!?/p>

項目流動是中國軟件外包的另一種運作方式,這種外包目前在對日韓的一些外包業務上還是很流行,比如大連的一些外包公司都是采用的這種方式。

不過這種外包對開發人員的前途一般不好,因為有的時候發包方或者接包方已經把要開發的項目做了十分精細的分工,交到開發人員手里,開發人員只需要按照特別詳細的設計做填空題就行了,設計類,編寫函數,一切都是制定好的規則,有時會精確到把參數和返回值都規定好了。

所以在這種方式的開發中,開發人員并不能對項目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并且也失去了思考的機會,腦子也就停止了高層的運轉。這樣時間長了,在思維等其他方面自然也就落后于其他同行了,不過這種方式倒是很適合初入行的新手鍛煉磨合。

1.2.5 加入什么樣的公司

“怎么樣,蔡佳娃?聽了這么多介紹,心里有點譜了吧?”

“嗯,聽師兄你這么一說,我想了想,還是優先要追求一下歐美的IT公司。追不到也沒關系,至少知道自己不行了,可以繼續再追,呵呵。”

“呵呵,精神可嘉啊。其實就算追不到,可以先去國企歷練歷練,因為中國的IT一直都是以歐美為模板發展的。”

“對,我就是這么個打算,最好不要去那些日韓的企業,雖然那些地方福利好,精神足,干勁強,不過我想還是讓自己優先學習些新的理念和技術,最好還是少做些拼命的工作,畢竟身體是革命的第一本錢嘛?!?/p>

“你很會為自己著想啊。不過你的想法也沒有壞處,如果我建議你的話,大概也是這么個策略,畢竟是搞IT的,就得向技術最先進的方向看齊嘛?!?/p>

“嗯,歐美的技術先進,混進去至少能蹭個臉熟呢?!?/p>

故事中的建議內容大概只能作為參考,畢竟隨著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迅速,歐美、日韓和中國的IT企業都在慢慢地融合和交流。很多企業雖然還保留著自己的傳統,但都在互相取長補短。真正的IT行業該走向何方,或許將由正在閱讀本書的讀者來決定。

不過請讀者謹記,光嘴上說去哪是沒用的,沒有真本事是哪里都不能去的。有才能走遍天下,無才是寸步難行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脱县| 黔南| 滁州市| 嘉兴市| 盐亭县| 博客| 奇台县| 定襄县| 东阿县| 阳信县| 邵阳市| 沛县| 金乡县| 鹤峰县| 通城县| 濮阳市| 嘉定区| 潍坊市| 天祝| 九龙城区| 民丰县| 揭阳市| 蒙山县| 江油市| 绍兴市| 昂仁县| 繁昌县| 凤冈县| 乳山市| 永和县| 南江县| 北宁市| 张掖市| 江西省| 开远市| 大兴区| 柘荣县| 防城港市| 紫金县| 玛纳斯县|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