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3章

為己為人章全在為人字上,是圣人分別古今學者之心術,而示人以立心之始的說話。夫古今同此一天地也,同此天地則同此人、同此性,而何有古今學者之別乎?蓋天地人物無古今,而學者自有古今。此心此性無古今,而為己為人者自有古今。圣人之學,心學也,劈初只看其立心立志何如耳!一念所志,頃刻之間,合下[圣]愚便別,古今便別,為己為人便別,其終所成亦必如此。譬如樹藝者,樹以五谷之種,則其萌其穗其實無非五谷之美;樹以荑稗之種,則其萌其穗其實亦無非荑稗之惡;自有不可掩者,亦有不可易者。是故學者之要,莫先乎決擇於立志之初,初志既審,如識寶者之愛寶,日日親切,日進日親,今日志之,明日志之,將有[欲已]之而不能自已,雖不期成而自成者矣。宋儒[程子又]為推廣此章之義曰:「古之仕者為人,今之[仕者為己?!古c]此實相表里。蓋學有為己之實心,則[己之性盡,而]能盡人物之性,人物之性皆在己性[分內事了,其仕]也,自不能以不為人矣。學有為人[之私心,則凡]所以損人害物以益己者,無不為之,[其仕也,自不]能以不為己矣。為己為人皆是一為[字,但其萌於]一念邪正之間耳。一念之機甚微,極[而至於古]今圣愚,得失存亡,若天淵之相懸絕,豈非大可畏耶?

良知良能一章,血脈都在這良字與達字。此達字即他章「以其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之「達」,即乍見孺子入井章擴充之義,皆是指出人人這一點初心真心,欲人就這一點心擴充之。孟子說學皆是如此,不但此一章為然。

惠王招得孟子到來,謂此老素有賢名,必是能利吾國者,故以利國之計為問,被孟子窺破他心術渾身病痛都在這利上,便一手落他頂門一針曰:「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褂指彩謭笏会樤唬骸敢嘤腥柿x而已矣,何必曰利?!股w死中求活,如盧醫、扁鵲能視垣一方人,返魂起死的手段也。但只如此說了,又恐惠王卒難覺悟,無入頭處。孟子又善誘開導得人,故又言王若言利,則大夫士庶人化之,皆爭言利;若王好仁義,則大夫士庶亦化之,而爭為仁義,自不遺后其君父,即為君父之利矣,何憚而不為之乎?雖然,此猶為第二義,孟子姑就惠王略下言之耳。設使當時惠王能繼其指再問,則將應之曰:「人只有一個心,曷嘗有義利兩個心來?但一念得其正時,則為仁義之心;一念不得其正時,則為功利之心。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在軀殼上起念頭;仁義之心生於物我之同體,在本體上起念頭。物我同體,痛癢相關,焉得不急先君父?物我相形,則利己害人,利害相攻,賊囗無倫,焉得不至相奪?此又義利得失吉兇之幾,禍福之門也?!够萃趼勚幢夭唬ㄕ`)[悟]其本心,達天德以行王道。惜乎其不能問,終於危亡而不悟也。

樊遲所問崇德修慝辨惑,便是三個頭腦,問得支離了。但三言皆是切己問難,然而未要。夫子喜其切己而善之,未囗攻其未要處。

此仁者知者,二者字皆指人言。此與易「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同,皆偏言之仁知。圣人欲形容仁知之情狀功用,欲學者深體會之,得其情狀,究其精蘊,則仁知全體具於一心,而一貫之道在我矣。是故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偏陰偏陽者非道也。動靜合一之謂神,而偏動偏靜者非神也。樂壽皆得之謂有德,而偏樂偏壽者非德也。蓋仁知難言,仁以厚重為體,仁之體不可見,可見者山,是故擬仁之情狀於山,觀乎山則仁之情狀可見矣。知以流動為體,知之體不可見,可見者水,是故擬知之情狀於水,觀乎水則知之情狀可見矣。擬諸山水而不足,故又言知者動,以見知者之樂水,以其動也,求知於動,則知之情狀得矣。又言仁者靜,以見仁者之樂山,以其靜也,求仁於靜,則仁之情狀得矣。擬諸動靜而不足,故又言知者樂,變動不居,不習無不利,何樂如之!得其樂,則知者之功用著矣。又言仁者壽,與生俱生,斃而后已,何壽如之!得其壽,則仁者之功用著矣。圣人反復叮嚀,擬諸形容,類其物宜,狀其性情功用,不過欲人察見仁知之體合一,體認這個天理,會其全體大用耳。吾恐爾諸生滯於言語見聞,各以性質之偏而求之遠矣。偏動者,求知於水、於動、於樂,而不知其已陷於一偏之動。偏靜者,求仁於山、於靜、於壽,而不知已陷於一偏之靜。此便是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與百姓日用不知者同,而君子之道鮮矣。故今特與諸生說破,諸生其各善體認,各以仁知體認,又合於仁知未分之前體認,乃為體認天理之功,學之至也。

明道先生云:「中庸只無聲無臭,總括了多少,何用一言?」今只消一敬字,便總括了多少天下國家萬民萬化之事!諸生豈不聞篤恭而天下平之理乎?只消道修己以敬一句,便總括了多少天下國家平治之事!諸生又豈不知中庸盡其性則能盡人盡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乎?蓋性者,天地萬物同體者也,盡則皆盡。人物之性未盡,則己性分事尚未盡。人物之性、天地化育已於盡己性上都了,故安人安百姓已於修己以敬上都了。若顏曾之徒聞此修己以敬之一言,便徹首徹尾都悟了。子路不知而少之,故復疑問,而夫子不得已告之,亦在修己以敬之蘊內推出來。夫子又見子路屢少之,恐鶩於高遠,故言「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欲其反求諸近,知要約也。

人之生也直,此直字最可玩,與孟子「至大至剛以直」之「直」同,與易「直方大」之「直」、論語「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之「直」同。試看小兒初生之時,饑寒疾痛即啼,只愛其親,離其親則啼,更無他慕他念,何等是直上直下,直遂而不曲。故孟子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謂不失此直耳。

諸生有言博約之功者。曰:「若如此說,還是將圣賢說話牽搭在自己意思上,恐不是原初指。以精一為執中功夫,則是以博文為約禮功夫,則猶有說。圣人立教直是萬世無弊,全體不息。」

今日為學須是有一國非之而不顧,天下非之而不顧之心始得。若或一面為學,一面怕人贊毀,幾時能彀出脫得此身出來?

或論岳飛班師事。曰:「第恐違詔后將士解體耳。要之社稷為重,若能真見得,則雖執閫外之義,矢心滅賊,束身待罪以明其心,可也。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須是自家心上打量得過,始能乾得此事。」

兩廣徭獞,中間良善耕種者即與平民無異,未可因其出掠,概以大征之法施之,惟有立巡檢土官,分界約事,為百世之利。束約后自有許多可考究處,此以夷治夷之道也。

渭囗言監國疏頗切直。覺山問:「此事終當如何?」曰:「此公言事多就利害處說。利害有時不然,其說便不行。人臣告君,還以敷明義理為正,故惟大人為能格君心?!?

呂仲木每言:「明道話頭亦有高處,難盡信得?!乖唬骸复吮闶侵倌拘挪患疤??!?

一陰一陽則便是中,故謂之道。文公乃謂「一陰一陽者氣也,所以一陰一陽者理也」便似覺多了?!溉粍t爻之不中不正者如何?」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故吉兇悔吝皆易也。但以其偏陰偏陽,不可謂之中正,非易之全體,故難以語道。比如犬之性、牛之性,天地間自是有此許多物事,然以其偏了,謂之天地之全體則不可?!?

「當時處大同事如何?」曰:「以予觀之,到遣大臣勘處以后,便不免有幾分遷就,無全善之策。大段此事全在卻永盡殺關廂居民一著乾得不是,失了許大事體,使城中良民疑有屠城之舉,叛將亦以此言疑良民之心,為其守城益堅。當時若即究正卻永之罪以安城中良民之心,諭以利害禍福,使知征討之罪,城中豈無知逆順者?守之彌月,即良民自能執叛將求受賞,則不難破矣。只為朝議不一,許多浮言便自打動了。」

天下事自有至簡至易道理,乾來不費手段始得。然惟大智能知而用之。

后世以來,有志國家事,亦只是半截上做起,所以與古不似。

「曾子問:『婚禮既納幣,有吉日,而婿之父母死,已葬,使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喪,不得嗣為兄弟。」女氏許諾而弗敢嫁,禮也。婿免喪,女之父母使人請婿,弗取而后嫁之,禮也。女之父母死,婿亦如之。』莫是古有此禮否?」曰:「三年亦易過耳,此處終有可疑?!?

求善於未可欲之前,乃真知所可欲之實。

勿忘勿助之間,正如規矩一般。欲為方圓者必於規矩,欲見中道者必於勿忘勿助之間。千圣千賢皆是此路,此路乃中路。今之謂不用勿忘勿助而可以見道者,乃未知學者,又焉得見道?伊尹、伯夷、柳下惠蓋不知此路,是以知之未至,亦未見天地萬物一體之意。若知勿忘勿助之間,便與天地相似。

「無有作好,無有作惡」,「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皆是言本體,本體原不著些意思在。

林廷俊問:「二程見周茂叔后,吟風弄月以歸。象山卻謂伊川后來失卻此意,何如?」曰:「伊川所見畢竟與明道不同,恐亦不是后來失之。學者合下便當以明道為則,此則更無初終與愚不肖?!?

學患不知頭腦,無安腳處。

囗囗[揣摩]人情憶料事變囗囗囗囗然卻[是]囗囗囗囗必先覺

「[六言]六蔽何以有六?莫是隨病變化否?」[先生]曰:「子路學未知頭腦耳。若知頭腦,則一破百破,只是好學?!?

鄭重執問:「格物何以至其理?」覺山曰:「先生常云:『只於感應自然時見。感寂俱是一理一功夫,然寂則難言?!挥衷唬骸焊裎锸谴箢^腦,必知格物,則所致、所誠、所正、所以修齊治平者,方有著落。不然恐無入頭處,比囗老氏之學者亦非不言誠意,只為其不知[此]一著,便不知止了,與[吾]儒異?!弧?

今日強暴蜂起,民不聊生,只是紀綱[未]立,善惡未[明]?!秆孕懈袘灰猿跄顬闇剩绾危俊乖唬骸肝崛薣見]在未必即是原來本體,初念恐亦未可全據。故吾體認天理功夫更不分初終內外,直是全[體]不[息],故能不[遠]而復,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只[苦]說[初],吾猶以為緩了其幾,已后不知不覺便入義襲去。若說常知常覺,吾猶以為少了里邊一層,連卻知覺亦不是?!?

囗囗囗宋,見陽貨,皆圣人本體自然流行,囗若囗囗囗囗囗是道惟[明道]白沙先生囗之囗囗囗囗囗[微]露處。

「先師自然之說,初時聞之,猶似打量不過,蓋緣不[知]本體由來如是,予欲無言,夫子直是真實語?!褂衷唬骸阜鹄厦髯匀?,何曾自然?自然生理不是可遏塞得,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則與己不相乾?!?

君為輕,社稷為重;社稷為輕,民為重。孟子當時告齊王行王政,及(藤)[滕]公筑薛之問,直是此意。公天下俱從仁義命脈上說來,區區善謀國者見不及此。

有白刃在前而不避,且安心受之者,只是見得是處。既見后,則死生去就,辭受語默,只是一般看了。

古人用字俱是實說,如「萬物皆備於我」、「明於庶物」、「不過乎物」、「在格物」,物字皆以理言,有物有則。

問行一段,吾嘗有發明,今少汾言之亦覺痛快。前輩謂參前倚衡,所見指是忠信篤敬。吾詰之云:「見忠信乎?見篤敬乎?二者雜見,便不是天理矣。」其字指天理,發於言則為忠信,發於行則謂篤敬。須察見天理參前倚衡,方有頭腦,知之真乃可行也。故曰「夫然后行」。此知行之行,非問行達之意。

呂氏學者變化氣質之說最好。氣質變化,然后見學力。士而可賢,賢而可圣,只以其能變化耳。體認此天理,無內外、無將迎,有何動靜剛柔也?如甜瓜脫蔕,如蟬蟲蛻殼,方是變化了手。務要自強不息。

康齋先生與白沙先生非不欲仕。時康齋先見石亨之禍,石翁亦見一時妒忌之人,所以決去,學者不可一概而論??谍S石翁與區區皆地不同,故出處亦各異??谍S處士布衣,故得不受官;石翁監生,故不敢辭官;吾一向循資格而起,又有嫌隙,故屢引年不獲允,宜在南京閑散,故遲遲也,此便時。

勿忘勿助四字不可兩開看,明道恐人如此,故有勿忘勿助之間之語。

古人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確實用功,是以成材。今之人未行先言,這一點誠實意思已先發了。如草木之花,先發必先萎,無足怪也。

一發五豝作兩事,文似未通。騶虞乃治花苑囿畋獵之官,謂為仁獸者,臆說也。茁然之葭,草木蕃矣。草木蕃故鳥獸育,而一發則獲五豝矣。一發猶言一舉也,一舉而得五豝焉。國君仁厚,故虞官能育物,故嗟騶虞之美,以見國君之美。山林川澤亦仁政之大端也。

曾記先師石翁云:「當時卲康節只消擊壤集囗囗囗矣,不須作經世有許多弊病?!谷魴M渠則伊川說他小出入處多有之,當時只作西銘亦足矣。

尊德性道問學及存心致知,乃一段工夫。

吾少汾之疑似是,但其中各有源委。欖山靜坐見大意,若熟了即知行合一矣。為窺見而未有於己,是以未得合一,非禪也。石翁言會此則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言得后便如此耳,非便許之也,與后截捄之不相妨。蓋據南川欠處捄之,似偏,若論道體,一本萬殊,豈得有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唐山市| 大洼县| 称多县| 东城区| 札达县| 泌阳县| 兰溪市| 溧水县| 上栗县| 柘城县| 高陵县| 南康市| 邹城市| 阿克苏市| 来安县| 东平县| 柳江县| 福泉市| 临江市| 平利县| 信宜市| 会昌县| 浪卡子县| 岑溪市| 托克托县| 临漳县| 改则县| 平乐县| 清流县| 斗六市| 慈溪市| 吴川市| 游戏| 汝南县| 延长县| 承德县| 中阳县| 会泽县| 黄浦区| 安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