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9章

所言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三句無病。又云一念事親事君即為物,非若后儒指天下之物為物,則又似以萬物在心之外,是心之外有物矣。不若大其心,包天地萬物而與之一體,則夫一念之發以至天下之物,無不在內,而以其渾淪,則理在天地萬物,以其散殊,則理在事親事君之間,即心而事物在,即事而理在,乃為完全也。

知言養氣是孟子之學緊要處。程子曰:「知言即是知道。」最好。由是言之,知言是知所有,養氣是養所有。知言非謂能觀人,乃為學之事也。

德性第十

德者,我之德性也,非得之前言往行也,因前言往行以開發乎我,以培灌乎我。如種樹然,必根於心乃可,故吾嘗謂根立而不灌焉者死矣,根不立而灌焉者死矣。先生嘗曰:「德者,吾所得於天之理。」朱子謂「行道而有得於心」,似未然。

知是體察以知此,仁是純心以存此,勇是果確而不息乎此。學者只體認天理,三者皆在其中。

心不落於空虛,事不流於用智。

君相須是咸有一德,方可濟天下之事。

程明道先生真王佐才也,真有王道手段,觀其風動處便不同。所言治天下之正風俗得賢才為本一疏,便是王道規模。

吾所謂天理者,體認於心,即心學也。有事無事原是此心,無事時萬物一體,有事時物各付物,皆是天理充塞流行,其實無一事。

鳶飛魚躍與參前倚衡同一活潑潑地,皆察見天理功夫。識得此意而涵養之,則日進日新矣。

應接磨不過者,即親師友簡編時,亦必有走作而不自知也。此皆是一套事,能則皆能。

克己復禮不是二事,然所謂克己者,非謂半上半下也,去之盡乃謂之克己也。己私纔盡,天理立復。若其不繼,又復如初。惟隨處體認天理最緊要,能如是則克復其中矣。

心熟后,雖終日應酬萬變,朝廷百官萬務,金革百萬之眾,造次顛沛,而吾心之本體澄然無一物。

即覺即存,便是知行兼進之功。

自求自得,自信自樂,何與他人?

置鑒於暗,可以照明。物在明而不在暗也,故感在物而不在鑒。詩曰:「潛雖伏矣,亦孔之昭。」君子可以知感應之理也。

惟不於心事合一持養,則心事不能灑然而物來順應,則每事擬議商量,憧憧憒憒,便是意必固我。

史過云:「考中度衷,中也。」故中心為忠最可玩味,中心則實矣。

所謂隨處體認天理者,隨未發已發,隨動隨靜。蓋動靜亦皆心之本體,體用一原故也。如彼明鏡然,其明瑩光照者,其本體也;其照物與不照物,任物之去來而本體自若。心之本體,其於已發未發,或動或靜,亦若是而已矣。若謂靜未發為本體,而外已發而動以為言,恐亦有岐而二之之弊也。

知覺是心,必有所知覺之理,乃為真知。

感是一念初萌,應是去處他,感陽而應陰。

意身心感應國家天下事而理義出焉,故謂之物。

狂者有志崇而無禮卑,狷者有禮卑而無智崇。孔子思得狂狷,蓋欲因其一偏之善抑揚進退之。狂狷交用,則智崇禮卑,天地合德,便是中行,可踐跡而入圣人之室矣。

本體自然合道成圣,天德王道備矣。孔孟之后,自明道之外,誰能到此?

於此著力,則雖病而心不為之累,即是進步處。全放下即是著力工夫。

流行充塞固有是理,然其要只在戒懼慎獨之功。真切積久,乃實見得,乃實有之於己,否則徒說他人寶藏,見他人財之類耳。天地間充塞流行,乾爾何事?

乾知太始,主在念頭上;坤作成物,主在寔踐上。通貫一段功夫乃為佳耳。

此體乾涉最大,若察見而涵養之以有諸己,則宇宙與我通一無二,宇宙在我,而宇宙之化即吾之化,天地萬物位育亦是原來本體,無所加益矣,何等快活!

圣人之學全在幾上,好惡者,此心發動之端,乃所謂幾也。故孟子欲人於四端上擴充,大善大惡,莫不於此分路頭。好惡不作者,天理之本體;好好惡惡者,天理流行之大用。

調習此心熟后,酬應萬變,吾心實無一事矣。

人但能於此心勿忘勿助時喜怒,豈有失處?喜怒有失,乃此心忘助不存時錯了。

圣人豈無體認?但天機熟,故自然耳。中庸「聰明睿知達天德」,便是圣人體認。

見其參前倚衡,卓爾躍如,此是自然真見,都於勿忘勿助之間見得。或不善體認,則多著於想象。

此心時時常明照,如懸明鏡,物無不照,不待臨時纔去照管他,如此則又多一照管矣。

佛氏有「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知覺乃人心之靈明處,而便以此為性則不可。惡如盜賊,皆有知覺,故謂知之正當處為精明不昧、為天理則可,謂知為精明不昧、為天理則不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吾但見前輩未曾說破,及此理有缺則生人之道未備處,有意即隨筆而書,無意即止,亦必如明道作字時甚敬,功夫不離本體也。

當明瑩清虛時,這一點大公之心便是天理。若明瑩清虛而一無所見,恐又向別路去了。

靜時念頭紛起,由於思之未真;動時似乎無累,由於心之隨物。吾子以此反觀內省是矣。

學者只是終日乾乾,體認自家本來天理,則人欲自消。人欲皆於心有懈怠時生,懈怠便是欲勝理之機也。

此樂是樂於天理則不是,得此天理則自樂。

不離於物而不滯於物。

節度是自然之節度,是自然之工夫,便可合自然之本體,可合天然自有囗囗。人欲強為之者,不足以合天,不足以合道矣。

天理無間動靜,理無二故也。動靜合一,此是中道,中道而立,能者從之。然此在學者自家審己量力,若於動靜未得力,且先兼靜坐涵養,俟力漸大后應接亦可。

應接時被引,則恐未應時亦未停當。惟知止乃有定,有定則動靜皆定矣。

終日終日勿忘勿助,一了百了。臨時下手,滅東生西,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輾轉纏障,不惟不得力,而又害之。

理一分殊本是一體,分殊即在理一之中。

勿忘勿助,思不出位,如明鑒止水,萬象畢照,是善思也。天下何思何慮!

吾儒與釋無累同而本體異。

惟息字最可玩。息者,止也,生也,不止則不生。

未睹自然之本體,即不知自然之工夫,便不是圣賢中正之路,更學何事?

惟其同體,是以感應。

堯舜之圣,猶兢兢業業,無可脫駕處。可欲之善,純亦不己,至誠無息。

心病於怠惰,故須一提省。提省不可常用,常用則憧憧朋從之私起矣,一提省后須放下。

禮樂由心生者也,生理亡則禮樂亡矣。

人徒以神之幽不如人之明也,而不知神之知也幽不如人之明也,而不知神之知也幽而遠,人之知也明而近。是故知神明之知遠,聰明正直而不可欺,如祖考百神之在,則一物不交,一念不生,而誠敬全矣。

君臣朋友,其義同也。盡分而言,分盡而止,無取必也,有取必之心則過矣。疏與辱,自取焉耳。又曰:友道盡而后則止,不止則辱矣。友道未盡而未可止,[止]斯虧矣。

文章其顯者也,性天道其隱者也。性,道體也,渾然於文章之中者也。文章,用也,粲然於性道之外者也。體用同原,隱顯同本,非夫見大者,其孰能與於此?

可怒在物而己無與焉,故不遷。不善則知,不遠而復,過於心不過於事,故不貳。皆於幾而致力焉,其乾知太始,學之至乎!

道無精粗,理無大小,自正心修身以至於物理之微,自灑掃應對以至於精義入神,皆一貫也。

圣人之志,老安、少懷、朋友信之也,盡乎天下矣。與天地同大,與四時同流。(配義第十)

其為氣配義與道,配者,合一之謂也,非以此合彼為有助之謂也,言有助則二也。其浩然者,即氣即道義也,非道非義,何以浩然?而不浩然,何有道義?故曰:「無是,餒也。」道義者,氣之中正者也。氣之不中不正,則索然而餒。集義所生,可以見理氣之合一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安阳县| 阿城市| 卢龙县| 灌阳县| 和硕县| 莆田市| 永和县| 闻喜县| 菏泽市| 新宾| 黄梅县| 金平| 宁国市| 井陉县| 崇阳县| 山阴县| 嘉义市| 古蔺县| 红桥区| 梁平县| 炉霍县| 南皮县| 穆棱市| 柞水县| 乌什县| 肇庆市| 沾益县| 蓬安县| 革吉县| 三亚市| 新竹市| 平江县| 民乐县| 北流市| 务川| 隆回县| 浑源县| 嘉禾县| 太仆寺旗|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