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 甘泉先生續編大全
- 湛若水
- 2867字
- 2015-12-01 17:21:22
人者,天地之心;而氣者,天地之氣。充也者,非但體之充也,充之而天地塞焉也。直者,正者,中也;中正者,勿忘勿助之謂也。氣自浩然,直養之而已,無[害之而已也,非]有所加之[也]。囗謂诐淫邪遁而知其蔽陷離窮,囗知人乎?自知乎?曰:自知也。孟子之學,知言養氣,[知]行并進乎道者也,何遽而及於知人乎?知人者,成德事也,非初學者之事也。知言者,先知之也。先知之,必明於心,而見夫所謂道焉,夫然后養氣之功有所措而力行之矣。诐者,陂也,其辭陂者,知其能蔽乎我之本心也。淫者,放也,其辭淫者,知其能陷溺乎我之本心也。邪者,僻也,其辭邪者,知其能離叛乎我之本心也。遁者,逃也,其辭遁者,知其能窮困乎我之本心也。四者備則外邪不入,而本心之良知日明,天理見矣。子程子曰:「孟子知言乃知道也。」得之矣。
簞食小而道非小也,天下大而在道非大也。圣賢之心,虛而已矣。小虛則小賢,大虛則大賢,至虛者圣也。是故圣人之學,虛而已矣。虛者,仁之原而德之聚也。
仁政者,致道之具,所以達其心之蘊以行於天下者,致中和之規矩六律也。致其禮樂之道而天[地塞]焉者也。是故天地好生之心,得日月繼其明以[暴囗]之,得雨露以繼潤之,得風雷以繼[鼓動之而生]生化化於無窮矣。
君子之道無可無不可,而於可不可之中有時焉,時也者,道之大也。
固所愿,不必不行也。不敢請,不必於行也。圣賢之心,不必行,不必不行,時焉而已矣。
心體無怨尤,怨尤者,情之流也。反其情以正其性,圣人之心學也。
仁之實、義之實、智之實、禮之實、樂之實,實一而名五焉者也。自其愛根乎此者謂之仁,自其敬根乎此者謂之義,自其知本乎此者謂之智,自其序本乎此者謂之禮,自其和本乎此者謂之樂,故曰:「孝弟,百善之本也?!?
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符節以言其驗,用也;揆以言其度,體也。然則心一而已矣,道一而已矣。
仲尼不為已甚,不違乎天則也。人之性分,天地之中,所謂天之則也。圣人盡性者也,易曰:「范圍天地而不過。」其惟圣人乎!
君子深造之以道,道也者,路也。勿忘勿助,必有事焉,中正之路也。得其路而造者或寡矣,造之不深,深造而不以中正之路,不自得也。自得也者,自然得自我也。左右逢原即本,本即道也。一念正時,天理也,君子所以為君子也。一念邪時,逆天理也,小人之所以為小人也。仁義根於心,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由中生者,由仁義行之學也。徒以仁義為美而效法之,言必信,行必果,由外襲者,行仁義之學也。故知內外之辨,則知君子小人之歸矣。
惡旨酒,去人欲也;好善言,存天理也。大禹大圣也,何以於好惡言之?好惡也者,性情也;性情也者,心也;此大禹所傳於堯舜之心學也。
文王視民如傷,如傷己也,人己一體者也。書曰「痌瘝乃身」,視人猶己之心也。望道而未之見,如未見也,道體無窮者也。如傷未見,文王之心學也。
故也者,其已然者也,其跡也。利也者,其自然者也,其理也。知其已然之跡,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乃其自然之理,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也,何足以論天下之性也?「何居?」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遂皆嘐嘐然曰:『性善!性善!』是但知其故而已,而不知其故之故,乃順利而出於自然者也。非納交要譽,惡其聲而然也,是自然之理也。自然者,天之理也,是所謂利之本也。故論性驗之以其故,本之以其利,夫然后可以盡天下之性。言其故而不本其利,非善言性者也?!?
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不知圣人制歷本乎天運之自然,而徒求其已然之跡,是所謂則故而已之類也。
圣人之學,存心焉盡之矣。以仁存心,以禮存心,豈有二乎?豈有跡乎?其理一也。存之而愛心生焉,仁也;存之而敬心生焉,禮也。故心一也,在仁為仁,在禮為禮,非有二也,發而后仁禮之跡可見也。
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地,其位也;位,其時也。隨時變化而不居,道也。易地皆然,以其心之同而知其事之同也,因體而知其用也,體一而用兩,兩在故不測,不測之謂神。
書曰:「合止祝敔。」是始終以木音也。其次則紀綱以鼓,是革音也。而云「金石始終之」者,何也?祝敔以木者,一奏始終之紀綱也。鼓以革者,一句始終之紀綱也。金石之聲之振之者,一字始終之紀綱,以與絲竹匏土眾音同作而先后之者也。
孔子何以有三仕也?其義一也。知三仕之義一,然后知三去之義同也。夫圣賢之辭受進退,義而已矣,亦何心哉!
本心也者,其初心也。死而不受呼蹴之食,此其羞惡之初心也,此一心也。今為宮室妻妾所識窮乏而受無禮義之萬鐘,此又一心也,非其初心之本然也。是故君子之心莫善於其初,莫不善於失其初。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也。熟之者,熟之也。熟之者,力也,而至於無所容力焉,熟之至也。勿忘勿助,渾而化醇,熟之之方而無所容其力也。
道一而其教五,同理而異方也。方者因人變化,如彼醫者因病而加藥也。
高明廣大,心之本體也。敬以去其蔽之者,則心體全盡而天理見矣。性也者,心之生理,與天一者也。是故盡心即知性,知性即知天,皆知之之事也。其存心養性事天者,即此心此性此天也;無別心別性別天也。或蔽則失,或開則存,心之客感也。敬以繼其所盡之心而不息焉,則心體常在而天理存矣,存天之理者,敬天之至者也。是故存心即養性,養性即事天也,皆行之之事也。何居?天人無二理,知行無二心也。程子曰:「學貴知所有,養所有。」此之謂也?;蛟唬骸浮罕M心知性知天,圣人之事也;存心養性事天,賢人之事也?!蝗缓??」曰:「信斯言也,是圣人有知而無行,賢人有行而無知也,其可乎?(妖)[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者,修身即上知行并進之功,所謂盡心知性、存心養性者也。夫如是知天之至,事天之至,天理之出於天者在我,而天之命由我而立矣。命也者,天道之中正者也。天命之性本無間於人,人自不立焉耳。
天地之間,陰陽迭運,寒暑推遷,而四時成者,時為之也,天地有不得已焉者也。湯武革命,人心歸之,天命歸之者,亦時為之也。圣人亦有不得已焉者也,天地圣人亦何容心哉!
聞之曰:未濟則未窮也,未窮則有生生之義,是故六十四卦以終焉,其深矣乎!
五霸當作夜矣,若非天理,即屬陰矣。故三王沒,萬古如長夜。人若一有伯心,即是陰險小人,即不可以入皇帝三王之道。五伯不可與三王并列,此邵子之誤也。
萬物皆備於我,物我同體也,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同體也。同體故義親,義親故道生也。書曰:「百姓不親?!勾髮W曰:「在親民?!褂H也者,同體之義也。
恥者,進德之基;希賢,希圣之本也。
韓魏之家自視欿然,識量之大也。識量之大者,見大者也。見大也者,見道也。道大而物小,物有盡而道無盡,道無窮而物有窮。是故見無窮之體,則極天下之貴,有四海之富,建堯舜之事業,如浮云之過太虛耳,而況於韓魏之家者乎!
霸者之民驩虞如者,喜之狀也。喜之也者,必有喜之者也。王者之民皞皞如者,無喜無怒之狀也。無喜無怒也者,必有無所喜怒之者也。觀其有所喜之者,而霸政之有心可知也。觀其無所喜怒之者,而王政之無心可知也。觀其(字)[有]心無心,而其誠偽純雜可知也。
過化存神也,化則不留,神則無跡,天德也。上下與天地同流,生殺變化,如天之無所不覆,如地之無所不載,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王道也。天德者,王道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