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張錫純,中西醫結合的奠基人(3)
- 中醫祖傳的那點兒東西(2)
- 羅大倫
- 4997字
- 2016-03-14 17:30:54
學中醫的也是,上來開的就是方子。說句實話,對這個病,方子里面到底是哪味藥起的作用,自己心里還真含糊,每個方劑里面的藥物越多,對這個問題就越吃不準。
于是就說,療效是這些藥物協同起的作用,誰都離不開誰。
很多中醫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對每味藥的把握不是那么精準。
我剛開始學中醫的時候,有一天,母親突然對我說,中醫里面有兩種人,一種人開的方子里面藥物有幾十味,這種叫漫山圍捕的方法,可能也治病了,但是具體是哪味藥起的作用,恐怕連醫生自己都說不清楚。這就像拿機關槍掃射一個目標,一百多顆子彈打出去,總該有一顆子彈打中吧?
而另外一種中醫,對藥性把握得很清楚,往往是幾味藥,甚至一味藥就解決問題了,這才是高手。
當時我對中醫理解還不深,但是也覺得在理,所以后來一直記得這句話。
當我看到張錫純的醫案時,我明白了,張錫純學習中醫的思路,和我們有點不一樣。
張錫純在本草學上下了工夫,尤其是《神農本草經》,其中有很多我們現在認為是不常用的方法,他都給發掘了出來。
更重要的是,他剛開始學習中醫的時候,經常是用單味藥來治病,這是別人沒有下過的工夫,這樣,他對每味藥的藥性到底有多大,到底是升是降,到底走什么經,到底寒熱溫涼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十分清楚。
所以,日后他在組方子時,對藥物的加減把握得恰到好處,拿捏準確,對每一味藥的使用都得心應手。如果我們把藥物比喻成兵將的話,張錫純對每一個兵將的特點都十分熟悉,他組成的戰陣一定是最強大的。
而且,張錫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面對一些不了解的藥物時,他會自己親自去嘗。這有很多的例子,有一次他為了試驗花椒的力道,一次嚼服了二三錢,結果搞得自己肺不能吸氣而胸悶,猛灌了幾碗涼水,過了半天才緩過來;他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去藥房考察,看看各地的藥材是否一樣,因為有時同樣的藥名,在不同的地方,藥房會給不同的藥。
張錫純是如何做到對每味藥都了然于心的?他會怎樣應用單味藥物呢?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呢?這些在后面的故事中我們都會看到。
網友互動
桂枝飄香問:
看到在張錫純的故事中,提到了苓桂術甘湯的神奇作用,我對茯苓這味藥很感興趣。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說茯苓泡水喝對身體好,所以我今年春天用茯苓泡水喝,喝了幾次,就覺得走路發飄,頭暈,持續了幾個月,提前體會了老年人的痛苦。后來用菊花、天麻、綠茶泡服,才漸漸調養過來。我覺得中醫中藥的知識不能只看書本,需要實踐經驗。不知道羅兄對茯苓有研究嗎?
羅大倫答:
朋友,苓桂術甘湯是我最常用的方劑了,有千軍萬馬之力啊,許多重得連說話都困難的病,就這四味藥,很快就有好轉。
舉個例子,沈陽有個工程師,搞有色金屬的,少年時患過肺結核,現在人消瘦,皮膚黑,哮喘,咳嗽,因為外感病情嚴重而住院。外感治愈后仍然哮喘,疲乏無力。來北京找我診治時,向我說病情,說一會兒就張口抬肩,氣上不來。為他做舌診時,發現他舌苔白膩,滿是泡沫。我判斷為水濕上犯,就用了苓桂術甘湯,茯苓20克、桂枝6克、白術9克、炙甘草6克、冬花3克,具體的方子有些記不太清了,總之是重用茯苓,五服藥之后,他的全部癥狀都消失了,后來又調治了一段時間,就完全康復了。患者認為這是神方,其實就是張仲景的方子。
我認為,只要體內水濕壅盛,茯苓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藥,但是體內沒有水濕,您把它當成零食是不可以的。那么怎么判斷體內水濕是否多呢?要通過脈象,通過舌診,比如舌體胖大,舌體上唾液多、成沫,舌苔白膩等,都是指征。如果自己無法判斷,就要找中醫大夫幫忙檢查一下。
如果沒有水濕,估計服用后就像桂枝飄香兄所出現的癥狀了。所以,凡是藥都是有藥性的啊。誤補人參成毒藥,對癥砒霜是良劑啊。
還有一點我必須強調,中藥的使用方式最好是配合著用,比如苓桂術甘湯中,茯苓與桂枝、白術、炙甘草配合,六味地黃丸中它的量也是很少,并與其他藥配合使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路,通常我們管使用單味藥叫單刀直入,那是要十分的眼力的,是要保證沒有偏失才用的,所以我是很少給人開一味藥熬著喝的。
天平589問:
真佩服古人這種探求新知的精神,為了弄清每種藥的藥性,不惜以身嘗藥,現代人誰還敢這么干?我對中醫的理論不太懂,但是對中藥的興趣倒是很大。我曾經去藥店抓中藥,里面有一味藥叫橘紅,但是藥店給我的卻是陳皮。我想問問羅兄,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嗎?
杏虎答:
橘紅和陳皮均為橘皮,中藥房有單獨的飲片陳列。二者味苦,同歸肺脾二經,均具有行氣滌痰化濕之功。但橘紅的原產地為嶺南化州,所以處方名叫化橘紅,其溫燥之性強于后者,偏重于治療外感風寒、咽癢、氣逆、咳嗽且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等。代表成藥為橘紅丸與蜜煉川貝枇杷膏。陳皮正宗來源于江南西道的三湖紅橘(又名大紅袍),理氣和中,在內科虛證有廣泛用途。
羅大倫答:
杏虎說得好啊,現在很多人都不注意這個了,我有時候去中藥鋪,發現很多人就把橘紅和陳皮混成一個藥了。其實橘紅會把里面白色的肉盡量刮干凈,其藥性偏重于表,有散寒化痰止咳之效;陳皮保留了里面依附于表皮的白色的綿狀肉,藥性偏重于里,所以可以和中理氣。
小小香888問:
聽好朋友介紹到老師知識的淵博和為人熱心,好幾次都想提交這個問題,又怕老師太忙,今天終于鼓起勇氣,盼老師能在百忙之中幫我一下,謝謝!
女兒在15歲的時候來月經,一直也不正常,原想青春期本來就紊亂,就沒去調理,結果到前年10月份左右的時候就沒再來了,其間去看了中醫也吃了中成藥,可是還是沒有來月經。前后大概有一年時間,一直到去年的7月份就帶她去看了西醫,配了3個月的藥,在吃第二個月的時候就來了,可是自從來之后就變成了半個月就來一次,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子,現在女兒睡不好,容易偏頭疼,請問是什么原因,我應該怎么辦呢?可以用什么辦法來調整呢?萬分感謝!
羅大倫答:
朋友,我不知道你女兒的更多情況,但是我認為她現在還是有瘀血的可能,你找當地的醫生診斷一下,因為瘀血也可以導致例假來的次數多。很多醫生見例假每月兩次,就不敢活血化瘀了,其實出血也正是血不歸經的表現,通常需要把瘀血去掉,這樣也就不會再異常地出血了,我的意見可供當地的醫生參考。當然,也有虛損的可能,具體還要看患者的情況。
小院菜農問:
請問羅老師,是不是所有的食物、藥物歸人體的什么經都是按照顏色來分的?
羅大倫答:
朋友,有的是,有的不是,原則是以臨床的檢驗為依據。比如枸杞子是紅色的,但它入的是肝腎經,并沒有因為它不是黑色就入不了腎經。菟絲子也不是黑色的,但它也是入腎經的,所以不能完全說成食物、藥物歸人體的什么經都是按照顏色來分的,基本是臨床的效果說了算。但是有許多藥物的確有這樣的特性,所以經常會用這個顏色的理論來指導一下,現在這也成了一種特色,靈活掌握吧。
lushanni問:
羅醫生,您好!我從天涯追到這兒,一直關注您的文章,深為您及您的文章所感動。我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希望您在百忙之中能抽空指導一下,謝謝您。
我今年30歲了,自2004年來,我一直感覺身體比較虛弱,容易疲倦,愛躺、愛睡覺,頭發落得很多,非常怕冷,不愛運動。例假經常推遲,一般周期為37、38天,量少,色初淡后暗。2007年生下寶寶后,經常感覺腰酸痛,走路兩三小時,即痛得直不起腰。晚上還經常夜尿,色清淡,但是喝水很少。去年11月的時候在一個中醫院看過,把脈情況有兩種,一個是脈弦,一個是脈弦細。開了點藥,好像腰好一些,不痛了。我還有一個特點,常年不出汗,最多也就是鼻尖出點汗(我媽媽,我姐姐也極少出汗),不過自己也熱得挺難受,但總體上來說,夏天比冬天好過得多了。夏天再熱我都要蓋被子的。而且我長年扁桃腺發炎,然后引起感冒,遇冷會感冒,吃熱東西還是會感冒,工作或生活忙一些,又是感冒,苦惱啊。南方的龍眼、荔枝、芒果我都不敢多吃,吃點就上火。所以有時候想吃補藥,又怕虛不受補。
不知我把自己的癥狀描述清楚了沒有?希望能得到羅醫生的指導和幫助。再次謝謝您!祝您一生健康平安!
羅大倫答:
沒有舌脈,只能針對你的病癥分析了,我認為你是腎精虧虛造成的,夜尿多,這就是證據。其實腎精是虧虛的,腎精可以算是陰,但是說完全了也有腎陽的成分,我寫的張景岳的鎮陰煎的故事你可以看看,同時我在書里寫了兩個類似的病例,都是腎精不足,這種情況會引起虛陽上浮,總是覺得上面熱,嗓子發炎,同時吃不得熱東西,涼的其實也不行。所以應該補足腎陰,引火下行。怕冷是陰虛,血液很少能供應肢端,所以感覺冷。不愛出汗是陰不足了,無以化汗,怎么能出汗呢?在補陰之后,再用疏肝的藥物調理一下就可以了。
(二)
去天津趕考
就這樣,前來找張錫純看病的人越來越多。開始的時候,張錫純很有顧慮,覺得家長一定會反對他的,所以總是猶豫再三,或者是偷偷地去給別人看病。
后來,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就對他說:“兒子,如果你真的有本事治好人家的病,那你就去給人家看吧,我們不阻攔你。但是,有一件事你一定要切記。”
張錫純感激地望著母親問:“什么事情呢?”
母親說:“給人家看病,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一定要認真、仔細地思考,這樣才能不耽誤了人家的病情,記住了嗎?”(病家盼醫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急往救之。然臨證時,須多加小心,慎勿魯莽誤人!)
這句話,張錫純記了一輩子。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張錫純對中醫掌握得也越來越好,他在臨證中,不但使用單方、經方,還自己創立了一些方子。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張錫純已經是成績斐然了。
一轉眼,就到了公元1893年。
這一年的春天,張錫純去了一次山東,他先到了濟南,參觀了一下大明湖和千佛山,覺得非常美麗。參觀完后,他直奔泰山。
等見到了泰山,張錫純不禁感慨,果然是“氣象莊嚴,不同諸峰之秀麗”。
張錫純和朋友住在了泰山南邊的旅店中,半夜時,幾人吃飽了飯,點著燈籠,開始登泰山。
估計去過泰山的驢友們都知道,泰山一般是要先上到半山腰,然后凌晨開始登,這樣才能在山頂看到日出的景象。我曾經去過一次,只是記得半夜里登山,根本不用看前面的路(也什么都看不到,大家都沒有經驗,誰都沒帶手電筒),因為全是人,跟著走就可以了,現在想想,很有一腳踏空跌落下山的危險。
等張錫純登到泰山的頂上,天開始亮了,他看到了蒼茫大地,看到了南邊“白光界地如衣帶者”的汶水。登上了泰山果然是可以“小天下”的啊。
回來后,張錫純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實在是按捺不住,于是提筆賦詩一首。
過去的文人很有趣,總是要寫幾首詩來表達自己的感慨,然后還大家互相唱和,你來我往地情致盎然。而現在人都不會一激動就賦詩了,都改卡拉OK了,周杰倫寫,大家唱。
張錫純的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夜氣蒼茫里,來登第一峰。
群山丹嶂列,古徑白云封。
旭日觀初出,青天問可通。
汪洋滄海闊,極目到蓬瀛。
從詩的氣勢上來看,此時的張錫純還是壯志凌云的,有種書生笑指江山的豪氣,總覺得有遠大的前途在等待著自己。
因為這一年的秋天,張錫純就要再次參加科舉考試了。
這一年,張錫純已經33歲了。我們必須承認,張錫純此時的醫術算是不錯了,但是八股文還是欠些火候,這事兒他自己沒意識到,于是又大老遠地跑到了天津,參加科舉考試。
到了天津,水土不服,張錫純病倒了。
他患的是什么病呢?是泄瀉,就是我們常說的鬧肚子,吃進去的食物似乎與胃不和,剛吃完沒一會兒,肚子開始咕嚕咕嚕響,然后就去瀉肚子了。
張錫純自個兒就琢磨,說此時不應該是有邪氣啊,就是一個腹中不和罷了。于是,他就用甘草煎湯,然后調服赤石脂的粉末。結果呢?沒有任何效果。
怎么辦呢?張錫純又琢磨,什么能夠澀腸止瀉呢?
張錫純思來想去,靈機一動,對了,就是它——山藥。
山藥是藥食同源之品,我們在菜市場里能經常見到。但很多人不知道,山藥可是個寶貝啊,它色白入肺,味甘補脾,汁液黏滑益腎,可以滋潤血脈,固攝氣化,寧嗽定喘,強志育神。
張錫純對山藥情有獨鐘,用它治療了很多重癥。大家可能都想不到,一般都認為山藥是做菜用的,還能治療危重病癥?您還別不信,我們后面會講到的。
此時,張錫純就用山藥和大米放在一起,熬爛做粥,并“盡量食之”,當時他就感覺脾胃舒暢,肚子里面也不響了,就這樣,腹瀉就痊愈了。
后來,張錫純就管這個山藥熬的粥(不用大米了)叫薯蕷粥,因為山藥也叫薯蕷。
張錫純用這個薯蕷粥治療一切羸弱虛損之證,其中包括陰虛勞熱,或喘,或嗽,或大便滑泄、小便不利等。
口說無憑,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吧。
曾經有位婦女,生孩子后十幾天,開始大喘大汗、身上發熱,同時咳嗽,家人都很著急,因為這產婦身體本來就虛了,再這么折騰,能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