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因為不知怎樣處理現實而毀掉自己的人生,不要因為一廂情愿的思考而錯失成功的機會。采取合理的做法,直接而理性地接受生活的考驗。了解真相與現實情況,并依照實際情況拿出對策;采取合理的行動,提出合理且可行的計劃。這是解決不合理、不合預期且不可預料的事情的最佳方式,因為它們總是會忽然出現在你面前,讓你措手不及。以飛行員來作模擬,給了我們明顯的答案,如果想解決燃料不足的問題,根本沒必要進行復雜的思考,要么降落加油,要么等著引擎熄火。
答案可以簡單一些
當遇到那些必須面對并解決的問題時,很多人都希望有簡單的答案可以渡過危機。要是真有簡單的答案,那我們就能輕松擺脫麻煩,去玩耍、游泳、看書或看電影,但遺憾的是,現實并不是如此,而且絕大多數問題都沒有簡單的解決之道。
無論面臨任何問題,當你試圖找出解決之道的時候,必須先牢記一項重要原則:簡單的答案是不存在的,因為簡單的問題幾乎不存在。尤其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大多數都非常復雜。簡單答案?算了吧!如果能夠記下這項原則,你將會因此而受用終生。
不只是簡單的答案不存在,隨著文明的發展,我們必須處理的爭議也漸趨復雜,答案當然也越來越復雜。
這種現象并非都是壞事,它或許能激勵我們發揮創造力。假如我們解決了所有難題,人類的精神將會萎縮、死亡。不過也沒必要為此擔心,我們與我們周遭的事物——也就是人類的創造與人類對現實的理解,只會越來越復雜(就算不一定更有深度),并且成為我們擴大力量的基礎。只要我們能保持理性地思考與行動,就能面對與解決生活的各種考驗。
由于簡單答案不存在,所以簡單答案很可能是在誤導我們。因此,要切忌不假思索地接受任何簡單答案,特別是那些回答復雜問題的簡單答案。
近年來,無數投資者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之后,才得到這個教訓:凡是那些口耳相傳并被很多人使用的股市賺錢法,通常由于過于簡單而無法持續。斯賓諾莎在《倫理學》的末尾寫道“一切完美事物,不僅罕見而且難以得到”,這句話除了適用于哲學,還同樣適用適用于股市。所以說,復雜的問題往往難以簡單的回答。
有這么一個問題:“只要目的正確,是否就可以不擇手段?”請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有答案嗎?應該如何來回答呢?“是”或“否”?
不用說,這個問題需要仔細分析。很顯然,有些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另一些則不可以。簡單來說,就好像問:“我要買的這件首飾值這個價嗎?”
答案是什么?這件首飾值得我買嗎?該如何回答呢,請你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有答案嗎?答案是什么?你真能答出來嗎?你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怎么會這樣呢?
你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為答案取決于首飾的價值、當時的行情以及相關對象。我沒有告訴你我考慮買黃金還是翡翠,也沒告訴你價格,甚至也沒透露我的財務狀況。少了這些信息,要得出明智的答案是不可能的。簡單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復雜的問題必要多角度考慮。
有的人之所以一再受騙,就是因為他們認為可能有簡單答案,甚至相信能找到簡單答案。由于沒抓到重點,沒做該做的事,或是做出錯誤或不必要的舉動,思維簡單的人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圈套。
為什么簡單答案如此有吸引力呢?不外乎這么幾個原因:謹慎而遲疑的人,不會給別人留下什么印象;平穩的陳述與詳盡的解釋,似乎意味著軟弱與優柔寡斷;大膽而直率的主張(就算是錯的),似乎傳遞出力量與活力。于是,人們重視簡單的答案,并且致力于尋找簡單的答案。
你的珠寶有鑒定證書嗎
鑒定證書和珠寶真假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嗎?有鑒定證書就能證明珠寶就是真的,而沒有鑒定證書就能說明珠寶是假的?明眼人都知道,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但是,人們需要心理安慰,于是鑒定證書就成了安慰的良藥。
一位女士到商場的珠寶專區買項鏈,由于不敢確定,就一直在柜臺附近徘徊。柜臺小姐看見了,就上前來問:“請問您要買什么首飾?”
女士說:“想買金項鏈?!?
“那您看這一條怎么樣?”
那位女士拿著項鏈左看右看,用手來回掂掂,最后搖搖頭。
隨后,柜臺小姐又拿出幾種不同款式的項鏈給那位女士,她還是看看就放下了。
柜臺小姐說:“您看這是咱們店的鎮店之寶,黃金純度達到99.9%。”
那位女士看了一會兒,忽然抬起頭問:“有證書嗎?”
柜臺小姐說:“有?!?
“那拿給我看一下。”
“好,您稍等,我這就去給您印?!?
“有鑒定師嗎?”
“有,我給您叫。”
“鑒定師有沒有資格證書?”
那位女士是擔心上當受騙,所以才會猶豫不決。就算是真的,但是口說無憑,有證據才更為可靠。然而,這種因果關系真的成立嗎?
所謂的邏輯推理,就是將不同排列順序的意識進行相關性的推導。但是,鑒定師和珠寶真假不存在任何的相關性,所以銷售商的這一邏輯推理是不成立的。進行邏輯推理的時候,事物之間不會將內在的聯系直接表現出來,假如真是這樣,那么福爾摩斯就沒飯吃了。所以只有通過一步步的推理,才能找到關節點。就像做證明題,條件和結論之間看似沒有任何的聯系,但是到最后卻能由條件得出結論。邏輯推理只不過是將證明題抽象化了,本質上并沒有變化,還是要由條件到結論。
一個人在早餐店點了一碗酸辣粉,酸辣粉上來了。他又要求換一碗米線,吃完米線便走。
老板要他付賬。他說:“我用酸辣粉換米線吃憑什么付錢?”老板說:“可是酸辣粉你也沒付錢的呀?!彼f:“酸辣粉沒吃付什么錢!”
吃飯人認為自己是拿酸辣粉換米線,一物換一物,兩者之間是等價交換,根本不用付錢。老板認為酸辣粉是我的,米線還是我的,既然點了就要付錢,況且不吃還浪費了我的成本,沒有不付錢的道理。所以,推理所得的結論就不一樣:一個認為不用付錢,一個認為應該付錢。很多荒唐事正是由于吃飯人的邏輯而造成的,吃飯跟付錢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是最后所得的結論卻將兩者的關系完全撇清,這是狡辯。
進行邏輯推理的時侯,事物之間應具備相關性或者是因果關系,這樣才能一步步由條件得出結論。而無邏輯的推理就像是把沒有聯系事物拉到一起,得出的結果自然牽強。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還是讓它們回歸原位的好。
有效溝通就是觀念明確
思維混亂不可能帶來有效溝通。假如一個人連自己在想什么都不明確,又如何能夠清楚地向別人表達呢?可是,明確的觀念就能保證有效溝通嗎?不是的,因為我們還要受到語言及表達方式的限制。
語言和邏輯是密不可分的,它們之間的緊密聯系我們可以透過語言和觀念之間的關系看得更清楚。雖然有的專家對這個觀點頗有疑議,但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我們試圖跟別人就某個觀念進行溝通,語言就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語言和觀念的匹配度越高,就可以越清晰、有效地進行溝通。
語言和觀念的匹配不過是溝通最基本的第一步,接下來是為觀念建立連貫的陳述。假如我對你說“貓”或者“狗”,你的反應必然是靜聽下文。你一定想知道,“貓”或者“狗”怎么了?盡管你明白我說的詞語的含義,但是你不知道我說這些詞語到底是想表達什么。我僅僅是說了一個簡單的詞語,但沒有說任何相關的信息。只有在我將相關的信息闡述出來后,你才可以做出積極或消極的反應。注意,假如某人只說了一個詞“狗”,我們無法對此作出真假判斷。但是,假如某人說出某件和狗相連的事情,比如,停車場里有只狗,我們就可對此作出真假判斷。在邏輯學中,陳述有其特定的含義,它是語言上的特定表達方式,只針對能夠作出真假判斷的命題。
詞語是語言的基石,而命題是邏輯的基石。因為只有在命題的層面上,才牽涉到真假問題,而邏輯本身就是發現真相并將其從謬誤中分離出來的學問。在命題容易理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輕易分辨出真假。但是,假如命題本身表達得含混晦澀,我們就會面臨雙重問題。因為我們必須先弄清命題本身的含義,然后才能作出真假判斷。由此可知,清晰有效的表達極為重要。
也許我們很清楚自己要說什么,但很可能一張口就詞不達意,表述混亂。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忽略了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
◎不要覺得聽眾可以領悟自己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
問題越復雜,這個原則越重要。有時,我們想當然地認為聽眾跟我們一樣了解問題的背景信息,可以全面把握所要討論的問題,但實際上,也許大部分聽眾對這些信息根本一無所知。當我們拿不準的時候,最好能花點時間講明背景信息;嘮嘮叨叨總比百密一疏好。
◎說完整的句子
邏輯中最常用的是說明句,說明句類似于命題。假如我說“狗”、“海龜”、“7月下跌的股票價格”、“那座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別墅正面”,你可能會猜測我在試圖把不同的觀念聯系在一起,但是你不知道它們是怎樣產生聯系的。這是因為我沒有做出完整的陳述。我需要用完整的句子,比如“那只狗攻擊那只海龜”,“7月下跌的股票價格使趙總很喪氣”,“那座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別墅正面有一群保鏢”。
◎不要將主觀看法與客觀事實混淆
泰山在山東和山西之間——這是個基于客觀事實的命題,它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是,假如我說泰山是秀美的,那這個命題就糅合了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絕不能隨意對主觀命題的真假做出判斷??陀^命題的真假判斷是沒有爭議的,但主觀命題有。假如想讓某個主觀命題被大家接受,那我們必須為它做論證。
◎避免使用雙重否定
在西班牙語中,雙重否定被用于增強語句中的否定意義。在英語中,雙重否定相互抵消,句子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有時候,這會制造困擾,因為語句雖然表面上聽起來是否定,但實際上是肯定。為了避免歧義,最好直接表明本意,不要使用雙重否定句。比如,最好別說“這里不是不歡迎她來”,而應該直接說“這里歡迎她來”。
◎根據對象選擇合適的語言
假如你是個物理學家,在一個學術會議上跟其他物理學家討論“測不準原理”,你可以盡情地運用你的專業術語。但是,假如你是在向一群普通人解釋這個原理,就必須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以便于大家理解。不要對外行人使用專業術語,溝通的關鍵是理解。溝通最忌諱兩件事:一是,講話態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讓人摸不著頭腦。
這里很重要的一點是,假如不了解聽眾的背景,我們就沒辦法選擇合適的語言及表達方式。因此,溝通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對聽眾的組成及其背景進行準確的判斷。
概括的知識都是好的
只有在對經驗概括的基礎上,人們才能進一步發現真理,而發現真理有助于我們遠離麻煩,確保幸福。生活中常聽人說:“某某專家總結的,肯定沒錯”、“祖輩傳下來的秘方,肯定好使”……于是問題來了,那些概括的知識都是可信的嗎?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這一次的經驗居然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跟專家概括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雖然大部分人都可能對此感到懷疑,但大家習慣選擇忽略,因為大家覺得之前概括的肯定不會出錯,可能這次不過是錯覺罷了。
我們需要了解概括的本質,只有了解概括的本質,我們才能更接近真理。所謂真理,指的是實際存在之物。假如知道了真理,我們就能知道什么為真、什么為偽,而這是讓我們在真實世界里安身立命的關鍵。請記住,假如你想生存與富足,唯一的道路就是面對現實。從現實出發,我們就應該明白一點,概括是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概括都是好的,比如過度概括。
概括給予了我們描述事物本質的簡短規則,幫助我們面對真理與現實,所以它是好的。而過度概括,它給予我們無法描述事物本質的簡短規則,損害了我們面對真理與現實的能力,所以它不好。因此,概括是好的,因為它接近真理;過度概括是不好的,因為它背離真理。
日常生活中過度概括的例子很多,但我們只需要一點小常識就能輕易識破。某個神經學家非常愚蠢,于是有人說“所有神經學家都是愚蠢的人”。想想看,這句陳述是否為真?又應該怎樣去進行證明?
神經學家是處理大腦、脊髓、神經及肌肉方面疾病的醫學專家。他們通常已經完成高中與大學的學業,而且應該具備醫學院學歷。神經學家至少要實習一年,并且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住院實習三年。此外,還要通過專業領域內的各種書面與實務考試,最后拿到執照才能執業。能夠通過這些考驗的人是愚蠢的人的可能性有多少?
答案:幾乎為零。
因此,所有神經學家都是愚蠢的人的可能性有多大?也許個別人是,也許占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絕不可能“所有”人都是。這點非常重要?!八小笔莻€簡單的詞語,但意義卻很重大。假如我們能從帶有“所有”一詞的陳述中找到一個例外,那就可證明該陳述為偽。也就是說,只需找到一個不愚蠢的神經學家,我們就可證明“所有神經學家都是愚蠢的人”這句陳述為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