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人告訴你,一個復雜的問題只有兩種做法或兩種可能的解決方式,不要相信他。假如有人告訴你,只有一種做法,那他一定是錯的。非黑即白的思考通常是錯的,它使我們忽略處境的復雜,并打消我們尋找其他解決方式的想法。
就算不是全部,但至少有一部分納粹黨人認為,假如把猶太人殺光,德國的麻煩就解決了。他們覺得猶太人是德國所有問題的禍首。任何能思考的人,都能輕易看出這是不成立的。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其他種族、宗教、政治團體,都不可能為德國、世界或任何地區(qū)的所有問題負責。猶太人或其他團體或許要為某些時期的某些問題負責,但也應拿出跟特定問題或事例有關的證據(jù)來加以證明。
所謂證據(jù),是指任何能指出真理的指標。證據(jù)有許多種,但最好的不外乎具體可見而能使人確信為真的證據(jù)。既然沒有證據(jù)表明猶太人要為德國的所有問題負責,那么這個想法就是錯的。而且,這個想法過度概括了猶太人,因為它假定每個猶太人都一樣——這明顯不能成立。猶太人因人而異,就跟我們一樣。
無論如何,非黑即白的概括性陳述具有一種誘惑力,因為它們常包含一定程度的真理,但卻非完整的真理。完整的真理需要考慮事實與證據(jù),并且要耗費精力去思考復雜的問題,而不是那些過度簡化的部分事實或證據(jù)。要想正確評估復雜觀點與問題,就要懂得分析所有證據(jù)。
證據(jù)是什么?雖然只有簡單五個字加上個問號,但卻令我們不可小覷。假如你想成為理性的人,每當你聽到有人以非黑即白的方式解答問題時,記得問自己證據(jù)是什么?證明事物為真的證據(jù)是什么?怎樣確定證據(jù)是正確的?這類問題通常會暴露出問題的復雜性與解答的簡化性。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在采取有益的行動或避免無益的行動之前,有必要進一步地思考與理解問題。
你真的認為,希特勒只是個殘忍暴虐的納粹惡棍,即便他有其他的美德,也無法掩蓋他的罪行,相反地,丘吉爾與羅斯福則是完美的典型?事實上,人類太多樣也太復雜,不可能完全符合這種呆板的分類方式。“人只有兩種,不是完全不會犯錯,就是從來不干好事”,這種說法跟我們的經(jīng)驗相悖。而且,世上沒有人是完全始終如一的。在集中營里進行屠殺的納粹分子,會在寒冷的天氣里喂食饑餓的鳥兒。當然,善待動物的行為并不能彌補他們犯下的邪惡罪行。盡管如此,這些不值一提的慈愛行為證明,就算是最邪惡的人,也不會完全沒有同情心的。復雜的事情無法簡單地加以判斷,復雜的人類亦是如此。
所以說,有時候保留、折中與妥協(xié)并不完全是壞事,我們應該避免視事物為非黑即白,避免不適當?shù)耐茰y與過度概括。
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輕視折中的說法,并且要對意見有所保留。對于愛情、婚姻、生孩子等個人事務,應保留自己的看法。假如我們需要對個人事務保留看法,那么對于伊拉克戰(zhàn)爭、修改婚姻法或政府選舉等重大問題,我們更應保留看法。復雜問題不會有直接而簡單的答案。盲目從眾是不可取的,從眾的結(jié)果可能會讓你跌入萬丈深淵。
復雜問題往往有許多解決方式,而不是只有一兩種。而非黑即白的推論,根本無法考慮所有可能用來解決某個處境或問題的方式。只有試著跳出窠臼思考,我們才有機會找到超越現(xiàn)有哲學或理論之外的另類可行選擇。避免簡單的解答,并不是每件事都非黑即白,也不是每件事都“不用動腦子”。
極端的斷言易遭攻擊,適當?shù)臄嘌詣t不會。當一個人過度自信的時候,他就會延伸或簡化自己的論證,并加以美化來贏得辯論。很明顯,這種做法是錯的,其本質(zhì)就是非黑即白。認知真理是復雜的,只有勇于承認自己的解決方式不夠完美,讓自己遠離非黑即白的誘惑,我們才能更接近現(xiàn)實,更接近真理。
感覺經(jīng)驗很靠譜
你一定不相信,一根并不粗壯的柱子,一根細細的鏈子,能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可如果你去過印度和秦國的話,你就會相信了。當一個人憑感覺經(jīng)驗作出判斷的時候,他就是那頭大象。
大象為什么不掙脫呢?因為馴象人在大象還很小沒有足夠力氣的時候,就用一根鐵鏈將它們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不管怎么掙扎小象都無法掙脫鐵鏈的束縛,于是小象漸漸習慣不再掙扎,直到長成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時,也沒有想過掙扎。這是以感覺經(jīng)驗為依據(jù)的典型。
在生活中,有些人習慣于根據(jù)既往的經(jīng)驗來對事情進行邏輯論證,其實這種論證通常是不可靠的。僅靠經(jīng)驗決策,就會犯經(jīng)驗主義錯誤,導致嚴重后果。昆曲《十五貫》改編自《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貫戲言成巧禍》,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無錫縣肉鋪老板尤葫蘆借得十五貫本錢做生意,可他對女兒戍娟開玩笑說這是賣她的身價錢,女兒信以為真,當夜逃走。深夜,賭徒地痞婁阿鼠闖進尤家,為還賭債盜走十五貫錢并殺死了尤葫蘆,過后反而誣告戍娟謀財殺父。
戍娟出逃后,與不相識的客商伙計熊友蘭同行,鄰人見到了他們,于是產(chǎn)生懷疑,而又發(fā)現(xiàn)熊友蘭身上正巧帶有十五貫錢,于是將兩人扭送到縣衙。知縣對此并未詳加審問,就斷定戍娟勾搭奸夫、盜取錢財殺害了父親,判他們二人死刑。
知縣推理的邏輯是:“看她艷若桃李,豈能無人勾引?年正青春,怎會冷若冰霜?她與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齊飛之意,父親攔阻,因之殺父而盜其財,此乃人之常情。這案情就是不問,也明白十之八九了。”這知縣判案的依據(jù)僅僅是一番“人之常情”,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主觀臆斷,他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
其實,人們的經(jīng)驗有些時候并不靠譜。人的經(jīng)驗基本上屬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主體在跟對象發(fā)生實際的接觸后,通過感覺器官產(chǎn)生的,它跟認識對象之間的聯(lián)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感性認識只能反映事物的具體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聯(lián)系,而大部分情況下人們認識事物進行實踐的時候,需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因為,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理性認識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內(nèi)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的兩個不同階段,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一次飛躍。在生活中,只有要多一些理性認識,少以感覺經(jīng)驗為據(jù),才能少犯非邏輯錯誤。
愛迪生曾讓一位數(shù)學專業(yè)畢業(yè)的高才生計算燈泡的體積,這個高才生費了半天勁,幾乎把他的平生所學都用上了,可還是沒算出來。愛迪生說:“你為什么不轉(zhuǎn)換一下思維,試一試別的方法呢?”這個高才生又費了半天勁,還是局限在他的數(shù)學計算的經(jīng)驗中。
見此情形,愛迪生有些生氣地說:“你只要用水裝滿燈泡,再用量筒量出水的體積,不就算出燈泡的體積了嗎?”此時,這個高才生才意識到自己的思維受到了局限,只知道拿以往測量規(guī)則容器的方法去測量這個梨形容器。
突破經(jīng)驗以后,他很容易就把那個形狀奇特的器皿的容積算出來了。
很多時候,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會因我們總是憑經(jīng)驗做事而變得復雜起來。全憑經(jīng)驗不僅會限制我們的思維空間,還會制約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讓我們看不到希望,以至于帶來很多失敗和損失。
人們在進行經(jīng)驗邏輯推理的時候,常見的模式為:由于此種情況與彼種情況之間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因而常常同時出現(xiàn),那么此種情況的具備也就意味著彼種情況也會出現(xiàn)。比如,看見一個人衣著華麗,就會判斷他是個有錢人,與之相反,衣衫儉樸的人則被視為沒錢人。這種邏輯為人們認識事物提供了一種便利的思路,而且往往是有效的,但是這種經(jīng)驗依據(jù)大多都是片面的,是不嚴謹?shù)模约偃鐑H憑這種經(jīng)驗來判斷事情,很容易出現(xiàn)錯誤。
請聽題: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跟一個大姐聊天,這時跑過來一個小孩,急沖沖地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大姐問:“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
問: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么關系?
曾對100個人測試過這個問題,但是100人中只有兩人答對了,并且這兩個人都是孩子:“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就是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就是孩子的外公。”
一個如此簡單的問題,為什么成年人回答不正確,而孩子卻很快就答對了呢?因為按照成人的固有經(jīng)驗,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從男局長這條線索去推想,自然找不到正確答案;而孩子沒有成人的經(jīng)驗,更沒有固有經(jīng)驗造成的定型化,因而很快就能找到正確答案。
如果要克服經(jīng)驗對邏輯推理的困擾,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復雜性,并同時意識到自身經(jīng)驗的有限性,更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進行推理判斷的時候要有嚴密的邏輯依據(jù),切忌先入為主,被感覺經(jīng)驗給忽悠了。
一廂情愿的思考
假設你駕駛著飛機,油表顯示燃料不足了,你是選擇落地加油或等著引擎熄火呢?還是找一些其他的解決方法呢?毋庸置疑,有的人會考慮很久,遲遲不能作出決定,真的有必要去花時間思考嗎?
我想像嫦娥一樣飛到月球上去,有時我還希望能下一場玫瑰花雨,但這些事都不會發(fā)生。想飛行,我必須搭乘飛船、直升機或飛機等科技發(fā)明,而這些發(fā)明建立在現(xiàn)實基礎上。假如我試圖實踐幻想,揮舞雙臂從大樓一躍而下,那我會性命堪憂。想欣賞玫瑰,我必須到公園,或是去朋友或鄰居家的花園。恐怕到死,都不可能有下玫瑰花雨的那天。
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一廂情愿的思考會讓人覺得快樂、溫暖、愜意,但假如要在真實世界里付諸實踐,就免不了會遇到阻礙:輕者給你帶來不便,重者則會讓你有生命危險。
當理性讓位,一廂情愿的思考獨占大腦,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假設身為飛行員的你,當你又一次看油表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燃料快用完了。此時,飛行任務還有1/3,你會如何應對這個意外?
問題出現(xiàn)了,你該怎么辦?一生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幾次極為重要的時刻。對此,我們通常有許多答案與選擇,有的好,有的不好;有的有用,有的沒用;有的能讓我們安然無恙,有的卻會帶來災禍。該選擇哪一種?如何知道自己作了正確的選擇?如何知道自己是對的?如何知道自己是以現(xiàn)實為根據(jù),作出了最佳的選擇?
思考其中一種選擇:假定油表是錯的,那繼續(xù)飛行。這種思路假定飛機還有燃料,只是油表出了問題,因為從理論上來說燃料應該沒用完。
這種思路有問題嗎?據(jù)此而采取的行動妥當嗎?答案是:行不通。咱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油表出錯的可能性極低,它99%是正確的,因此,你很可能就要耗盡燃料。而飛行離不開燃料,一旦燃料用盡,飛機就會從高空墜落到地面,屆時無法避免人員的傷亡,而這將會發(fā)生在你身上。你只能祈禱自己不會墜機,但假如情況果真如此,至少還有一點值得安慰,飛機不會爆炸,也不會起火,因為飛機上已沒有燃料。
第二種選擇是:完全不去在意燃料的問題,忽視它的存在,忘了這件事;你繼續(xù)像之前一樣凝視無際的蔚藍天空,看著白云飄浮而過。這是典型的鴕鳥心態(tài),即“眼不見為凈”。鴕鳥遭遇危險時,會將頭埋在沙里。它以為看不見問題問題就解決了,然而,問題仍糾纏著它,不會因為它的逃避而遠離。現(xiàn)實不會只因為鴕鳥要它走開就走開:問題會留在原地,通常還會造成麻煩,有時甚至會害了它。假如確實有危險,那么鴕鳥最好選擇逃跑、直接對抗或是采取任何可行的做法,而不是把頭埋在沙里。
當你選擇忽視危險時,危險并不會消失;通常它只會繼續(xù)帶來麻煩,而且是越來越多的麻煩。這也正是考慮與感知現(xiàn)實的重要性所在。
第三種選擇是:假定油表是正確的,而且飛機不需要燃料也可以飛行;或者,假定你的飛機很特殊,消耗燃料的方式跟其他飛機不同。
無論是什么情況,繼續(xù)飛行只會再一次對自己或他人,向現(xiàn)在或未來證明,飛機確實需要燃料才能飛行。同時也再次證明,當飛機耗盡燃料時,不管它是什么機型或由誰駕駛,都一樣會墜落。是的,這就是現(xiàn)實原則,這就是規(guī)范現(xiàn)實情況的法則,沒有方法可以回避,也不存在例外,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你可能知道法則,也可能一無所知,但無論是哪一種,麻煩都會將不請自來。當用盡燃料之時,你只能墜機。
第四種選擇是:做合理的事,依據(jù)現(xiàn)實采取行動,選擇降落加油,先保住性命,第二天再繼續(xù)飛行。
讓我們進一步模擬飛行的例子,將它運用在你的個人生活上,你想起了什么?那些意想不到的狀況、自欺欺人的想法以及其他阻礙,是否會限制你的能力,使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復雜局勢時,不能充分理解與適當反應?別急著否定,假如不會,那我們就不會在這里一起研究清晰思考、邏輯或科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