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論斷還可以向外延伸,任何觀點、陳述或斷言只要用上了“所有”一詞就難以持續(xù),因為它過于極端。因此,對所有使用了“所有”、“每一”、“每個”、“一直”、“絕不”、“絕對”等總括性詞語的論證,只要找到一個相反例子,就能將它輕易駁倒。除非得到充分的證明,否則,任何總括性陳述都應視為偽。所以說,每一個過度概括都是思維的錯誤。
“天鵝都是白的”,如果能找到一只黑天鵝,就能證明這句話為偽。多年以前,科學家仍認為天鵝都是白的,直到有人在俄羅斯發(fā)現(xiàn)黑天鵝,這個概括才不攻自破。概括技巧是思維的核心,但從某種意義來說,概括也可能走向過度簡化。因此,概括是雙刃劍。正當使用概括,將會結(jié)出豐碩的思想果實;濫用則會害人害己。小心別被錯誤的概括給騙了。
這里的重點在于,一小塊真理的發(fā)現(xiàn)往往會開啟大真理或甚至許多真理的大發(fā)現(xiàn)。不管是誰的概括,在現(xiàn)實面前都要重新接受檢討。
馬克·吐溫曾說:“真正造成傷害的,不是我不知道的事,而是所有我已知的事都是不真實的。”你不知道的事可能會對你造成傷害,但是,你以為自己了解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觀念,造成的傷害更大。
迷信與奇跡,被迷惑的思維
把易拉罐綁在新婚車上,是為了用噪聲把不干凈的東西嚇跑,新年的鞭炮也是這個目的。美國人都忌諱13號、星期五,這有道理嗎?本命年穿紅內(nèi)褲能帶來好運,你相信嗎?當然,有些穿紅內(nèi)褲的人的確運氣變好了,但這跟紅內(nèi)褲真的有關系嗎?
有人從梯子下走過,1年后他死了。這能證明從梯子下走過會走霉運嗎?除非我們忽視他是因酒醉駕車追尾而死,除非我們忘記他曾無數(shù)次從梯子下走過卻安然無恙的事實,否則我們不可能認同這種荒謬的說法。
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一切迷信都是荒謬的。”好吧,這句話的確屬于陳詞濫調(diào),因為迷信的定義就是毫無根據(jù),徹底荒謬。迷信也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正因愚蠢,我們可稱迷信為愚信。然而,迷信是怎樣迷惑我們的思維的呢?
迷信使我們從思想上脫離現(xiàn)實,當我們應該關切真實事物時,迷信卻讓我們把時間浪費在思考虛假事物上。不要從梯子下走過,這種說法可能源于明顯的危險:當你從梯子下走過時,可能會被掉下來的東西砸到頭。這個危險是真實的,但不是我們所關注的。我們要談的是迷信:覺得從梯子下走過,就會對自己的人生與運氣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梯子會對你或你的命運產(chǎn)生某些副作用,這完全是胡扯。
很多人都認為黑貓不吉利,看到要躲開。其實,躲避黑貓有其宗教根源,早在中古時代,就有女巫會化身成黑貓的說法,因此只要看到黑貓,人們就認為那是女巫變的。你還在相信那些無中生有的迷信嗎?忘了它吧,沒必要為此浪費自己的時間。
跟迷信密切相關的是奇跡信仰。奇跡信仰要更為普遍,而且有時源于“在此之后”的謬誤。奇跡只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發(fā)生在合適的人身上的好事。有些奇跡聽起來合理,卻經(jīng)不起理性無情的考驗。通常,簡單的自然現(xiàn)象很容易被解釋成所謂的奇跡。
在特里莎修女的自傳里,有這樣一個小插曲。有一次她上樓時,手里拿著點燃的蠟燭,“一陣冷風如貓掌般撲來,吹熄了蠟燭,但過了幾秒,蠟燭又點燃了。”特里莎修女心里清楚,燭火昏暗無光是魔鬼的把戲,目的是要阻止她回房祈禱。魔鬼吹熄蠟燭,而耶穌則奇跡般地使蠟燭重燃。
比較可能的答案是,魔鬼和耶穌都跟燭火無關。事實不過是風吹滅了燭火,而燭火又再度燃起,沒有魔鬼或耶穌的介入。同樣的事我小時候也遇到,那時停電是經(jīng)常現(xiàn)象,或許你也有相同的經(jīng)驗。
我們再探討一個問題,當燭光消失后,它去哪里了呢?
愛麗絲在夢游仙境時,想知道燭光到底去了哪里。我們知道嗎?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也想破解這種問題,然而就我所知,他們并沒有想出滿意的答案。說燭光哪里都沒去,聽起來像是回避問題,其實不然,消失的燭光確實沒去任何地方。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思維被描述燭光熄滅的隱喻文字給誤導了。有些語言隱含著約定俗成的意義,這些意義根深蒂固,所以人們很容易忽略它們,或被它們愚弄。忽略語言中的隱含成分很容易造成頭腦簡單或?qū)π再|(zhì)的錯誤認識。燭光問題是偽問題,偉大的思想家路德維格·維特根斯坦提出,這類哲學問題通常在“語言度假”時出現(xiàn)。假如我們說“燭光熄滅了”,就不需要作進一步的討論,因為它不會產(chǎn)生問題。所以,如果有人問你:“燭光消失后,去哪里了?”你可以這樣回答:“燭光哪里也沒去。燭光加入了空集,這是由不存在的事物組成的集合,其中包括世俗的教會、方形的圓形、四邊三角形與會飛的鯨魚。”
如果想真正地測試諸如此類的問題,就要問,是否改變用語就可以解決爭論。至于無法通過改變語言或從語言角度來解決的問題,則它的困難點應該不僅在于語言學層次,可能需要提供相關證據(jù)才能解決。
到圣地參拜的腿有殘疾的人可以丟開拐杖獨立行走,并不意味著奇跡發(fā)生。做醫(yī)生的人都知道,用安慰劑可能產(chǎn)生這樣的結(jié)果,即便是那些癱瘓多年的人,也可以借助安慰劑成功地擺脫輪椅。問題的關鍵在于人類心靈的潛意識與甘于肢障的意愿。當病人從安慰劑、醫(yī)生、圣母等取得信心時,甘于肢障的想法就會消失,肢障的問題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這類病人的確有病,但他們患的是心理疾病,而不是生理疾病。他們的病是一種轉(zhuǎn)化反應:心理障礙轉(zhuǎn)化為生理癥狀。許多轉(zhuǎn)化反應可以通過強烈暗示治愈,根本不需要超自然力量。假定超自然力量的介入,只會讓我們遠離真理。那么,一切讓我們遠離真理走向錯誤的想法,都是錯誤思考。
盡管有些奇跡源自“在此之后”謬誤,但也有些奇跡源自其他形式的不完善的推理或錯誤認知,比如,照片效果的錯誤詮釋、自然現(xiàn)象的錯誤理解、宗教意象與自然界隨機形態(tài)的想象同一、“集體幻覺”、公然欺詐、惡作劇、想象與記憶的混同等。你只要記住一點,那些所謂的奇跡都是胡扯,不過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罷了。
出錯是因為失去理性
假如我向你提問,一個球拍加一個球,一共是1.1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那么球是多少錢?請從下文尋找正確答案。你是否跟那些大學生一樣回答錯了呢?沒必要懊悔不已,也許出錯不過是一種本能。
這個問題顯然不需要太過復雜的計算,難度就跟小學生每天功課要演算的題目差不多。但在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家謝恩·弗雷德里克讓普林斯頓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學生來解答這個問題時,給了學生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答案,結(jié)果呢,50%普林斯頓的學生和56%密歇根的學生都答錯了。他們的答案是:球拍1美元,球0.1美元(或10美分);而正確的答案是:球拍1.05美元,球0.05美元(或5美分)。
當?shù)谝淮伪粏柤斑@個問題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會脫口而出10美分的答案。不知道為什么,這個答案感覺上就像是正確的。乍一看,1.1美元的總價可以簡單地分成1美元和0.1美元,粗算一下,兩個量似乎正好相差1。所以,對于我們的大腦來說,10美分的答案就好像是個“自然”的反映——人們下意識地作出回答,但是要答對是不能靠下意識的。而用不同的問法來問同一個問題,似乎就沒那么難了。假如我說,球拍和球一共1.1美元,球拍是1.05美元,球多少錢?這次你的本能還會出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