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 培根隨筆
- (英)培根
- 4931字
- 2015-12-28 11:46:58
幸運的時機好比市場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誤,它就將掉價了。然而,時機有時又會像西比拉[57]賣書一樣,剛開始一整本一整本賣,后來就一部分一部分賣了,可價格一直不變。俗話說:“時機總是先給你看前額的頭發,后來她一個轉身,把光禿禿的后腦勺對著你,想抓她的頭發也抓不住了。”[58]或者換一種說法:“時機總是先把瓶子的把手給你抓,如果你不抓,它就要換成圓滾滾的瓶子肚子讓你抓,那就更難抓了。”所以,一定要在開端起始時善用時機,因為再沒有比這種智慧更大的了。
如果危險看上去無足輕重,那往往代表真的很危險了,而不是真的無足輕重。因此,危險更多的是欺騙了人們,而不是想辦法讓人們意識到它們的來臨。不僅如此,最好是在半路上守候危險,雖然危險還沒有逼近過來,這也比原地等著它們一步步逼近要好得多。因為一個人注視危險過久,就會陷入昏昏沉沉的狀態,很容易麻痹大意。另外,危險的陰影拉得過長(當月亮比較低的時候,照在敵人的背上就會是這種情形),也容易讓人上當。不管是沒到時候就提前開槍,還是過早地彎下身子向前移動,都是在告誡危險將會提前來臨。這兩種情況都會讓你倒霉。總而言之,要想知道時機是否成熟,必須時時刻刻仔細權衡。
一般來說,在一切大事業上,人在開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樣察看時機,而在進行時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因為,千眼神阿加斯能密切觀察事態,千手神阿瑞歐斯可以加速處理事情。普拉特[59]的頭盔能夠使精明的人來無蹤去無影,在商議的階段秘而不宣,在執行的階段迅捷無比。因為事情一旦進入實施的時候,任何保密措施都無法跟行動敏捷相比。這就像一顆子彈在空中飛行,它的速度太快了,所以人們用肉眼無法看到。
談革新——不愿用新藥的人也得去承受新的疾病
初生之物往往都其貌不揚,新生事物剛出現時也是如此,因為,一切新事物都是時間孕育的產兒。
但盡管如此,就像那些最初使家族獲得榮譽之人,要比保持榮譽的后人更值得尊敬一樣,好的開端往往會為后繼者提供典范,而且不是憑模仿就能獲得的,需要革新。就人性本身而言,惡如同落體運動,在下落的過程中力量會增大;而善則類似于拋物運動,只有剛開始的那股力最強。毋庸置疑,每一種藥物都是一種革新,不愿用新藥的人也得去承受新的疾病。時間就是世上最偉大的革新者。假如時間循其正道使事物衰敗,而人之智慧與靈性又無法使其好轉,那結局只能是毀滅。
不可否認,那些由習慣形成的舊例,盡管存在缺陷,但至少還算適時合世,且長期并行的陳規舊俗似乎也相輔相成。而新生事物,卻很難與之和諧融洽,一方面,新東西確實因其效用而有所助益,但也會因其跟舊習慣不和諧而引起麻煩;另一方面,新事物就像遠方來客,雖然可敬但并不可親。
時間乃是最大的革新家,它的革新經驗讓我們懂得:如果似箭如梭的時間停滯不前,那固守舊俗的做法也會像開創新風那樣引起動蕩;所以,對舊時代過分崇尚的人只會成為新時代的笑柄。由此可見,世人之革新最好以時間為榜樣,時間對世間萬物的革新不可謂不大,但卻進行得非常平緩,緩得幾乎令世人察覺不出。如若不然,任何革新都會使人深感意外,而且在對社會有所改良的同時也會有所損傷。受益之人固然會視之為幸事,并將其歸功于時代;可受損之人則會視之為犯罪,并將其歸罪于革新之人。此外,最好別搞政體改革實驗,除非情勢萬不得已,或是其功效非常明顯。一定要注意,革新應該是可以帶來變化的改良,而不是那些假裝改良的喜新厭舊之類的變化。
最后講一點,盡管不應該拒絕一切新鮮事物,但也應該對其持懷疑態度,不要盲從,就像《圣經》所言:我們停于古道,然后環顧四野,找出那條筆直的坦途,于是順路前行。[60]
談談吐——慎言勝于雄辯
在談話中,有的人寧愿以能言善辯來顯示其機智,也不愿發揮自己的判斷力去辨別是非和真偽,他們似乎覺得語言形式比思想內容還有價值。有的人對某種陳詞濫調津津樂道,其態度又那么盛氣凌人,這種乏味之舉很容易令人生厭,一旦被察覺也只能徒增笑柄。那些真正談吐非凡的人,往往是善于引導話題之人,他們就像領舞者,雖然先提出交談的話題,卻把發言權交給對方,而且能在適當的時候轉移話題,使內容有所節制。
言談要善于變化,最好把當前的話題和論證彼此結合,做到有敘有議、有問有答、亦莊亦諧,因為單調無聊的談話或過度地驅使他人,都會使人生厭。善于言談者還要深諳幽默,當然,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可以拿來打趣,如關于宗教、政治、領袖、個人的隱私以及值得同情的事情,就是不宜玩笑的。然而,總有一些人喜歡隨心所欲地說些尖酸刻薄、令人傷心的話;他們以為,假如說話不夠辛辣,就不能夠顯示自己的才智;這的確是一種需要加以抑制的怪癖。對剛學騎馬的人,古人總是說:“孩子,少揮動鞭子,多拉拉韁繩吧。”
一般情況下,人們能夠體會出俏皮與尖刻之間的不同。所以,那些喜好諷刺的人,他既然想讓別人對他的“妙語”心存畏懼,也就不得不擔心被傷害者的記憶力和報復心了。
談話中善于提問之人,往往能有所獲益,并且受人歡迎。如果一個人所提的問題跟對方的特長相關,那就太令人高興了,因為他無意中給了對方一個展露才華的機會,這比直接的恭維要有效得多。但是,你的問題不應該令人煩惱,否則就變成讓人不舒服的盤問了。
作為客廳的主人,你要盡量讓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談話的機會,最好別讓客人產生受人冷落的不快。假如遇到有人要霸占全部的談話時間,就應該設法轉移話題,談別的事情,就像樂師們發現有人跳加利亞舞[61]的時間太久,就會改奏其他的舞曲。
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談話的一種藝術。因為,如果你能對自己了解的事不動聲色,那么以后遇到你不知道的事,別人也不會覺得你的沉默是因為無知。有關自己的話題最好少說,最起碼要擇言謹慎。我有一位朋友,他曾經這樣諷刺某個喜歡自吹自擂的人:“此人想必是很聰明的了,因為他一直說自己如何如何。”只有在一種情況下,人們的自我夸獎才不會失了體面,那就是通過贊揚他人優點的形式來襯托自己的優點。
會傷及他人的言談要盡量避免,因為交談應該如同一片廣袤的田野,每個行人都可以左右逢源;而不應該像一條單行道,只能容納自己一個人通過。我認識兩個貴族,都是英格蘭西部的人,其中一位以譏笑別人為樂,但又熱情好客,常在家里舉行盛大的宴會。另一位就詢問那些曾赴過宴的人:“老實告訴我,席間難道沒有人受到冷嘲熱諷嗎?”對此客人總是回答:“發生過……”聽完后,這位貴族就微笑著說:“我早就知道,他那張嘴能使一切好菜改變味道。”
慎言勝于雄辯,用得體的語言跟他人進行交談,比措辭優美和條理分明更為重要。能夠滔滔不絕地做一場精彩演說卻不能應對自如的人是笨拙的;反之,只善于詭辯而缺乏原則的人會給人輕浮的感覺。這就好像自然界中,不善于奔跑的動物通常敏于轉彎,獵犬跟野兔之間的區別就在于此。同理,講話中牽扯太多的枝節會讓人生厭的,但是直截了當地切入正題又顯得太過生硬。只有那些把握了其中的分寸的人,在交談之中才不會讓對方反感。
談學習——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
讀書為學,可以給人以樂趣,可以給人以光彩,也可以給人以才干。
幽居靜養時,閱讀可以作為消遣;高談闊論時,學問可以增添情趣;處世行事時,知識可以增長才干。懂得事物因果關系的人是幸運的。有實際經驗者盡管能夠處理個別事務,但如果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離不開學識淵博之人。
在學習上花費時間太多,是延誤;為了裝潢而讀書,是矯情;完全按照書本做事,就是迂腐。
讀書補天賦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天賦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學習來修剪。雖然學問能指引方向,但通常流于淺泛,只有借助經驗的約束才能扎下根基。
狡詐之人輕鄙學問,愚魯之人羨慕學問,而聰明之人運用學問。知識本身并不會告訴人們如何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于書本之外。這運用之道是一種技藝,不體驗是很難學到的。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的本質。為故意找茬去讀書是無聊的,但過于迷信書本也是不可取的。學習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書籍如同食品。有的書只須淺嘗,有的書可以吞咽,只有少數有必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大部分書只需讀其中一部分,或者知其梗概即可;而對于少數好書,則一定要通讀、細讀、反復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自己只需要看對方的筆記摘要就行了。這種讀書方法的效率很高,但僅限于不太重要的和質量粗劣的書,如果一本好書請人代讀,那就像被蒸餾過的水一樣,變得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充實,交談使人敏捷,寫作使人嚴謹。
因此,假如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須很狡猾,才能掩人耳目;假如一個人懶于動筆,那他必須有強而可靠的記憶力;假如一個人不喜歡交談,想要只身探索,那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敏捷。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確,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陶冶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方面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補救——就像身體上的缺陷,可以借助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比如,打球對腰背有利,射箭能擴胸利肺,散步能幫助消化,騎馬有益于大腦,等等。同樣的道理,那些思維不集中的人,最好去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容易出錯;那些缺乏分析判斷力的人,最好去研習哲學,因為這門學問非常講究細瑣的辯證;至于不善于推理的人,最好去研習法律案例,等等。這種種心智方面的缺陷,都可以通過學習而有所改善。
談榮譽——嫉妒是榮譽的天敵
榮譽的獲得不過是個人之美德和價值的體現。要知道,很多人的全部生命就是為了追逐名譽,結果他們不時被公眾掛在嘴邊,但卻很少贏得人們的真心崇敬。與之相反,有些人在展示其美德時總是有所遮掩,所以輿論通常會低估他們的價值。
如果有人能完成一項從未被人嘗試過、或嘗試過但沒有成功、或成功了卻不夠圓滿的事業,那他所獲得的殊榮,跟完成一項雖更為艱巨或高尚但已有人曾圓滿完成的業績相比,要高得多。如果有人行事講究中庸,結果他的某項中庸之舉對各黨派、政派、教派、學派都有利,那為他唱出的贊歌就會更加動聽了。
假如一個人在著手行事時不善珍惜自己的名聲,那失敗對其名譽的毀損將遠遠超過成功為他帶來的榮譽。因戰勝他人而獲得的榮譽最值得驕傲,這種榮譽就像經過琢磨的鉆石一樣耀眼。我們應努力戰勝任何有聲望的競爭對手,假如可能的話,最好在他們擅長的領域勝過他們。
謹言慎行的門客和家仆對主人的名聲大有好處,[62]西塞羅說:“主人的名聲出自仆人之口。”[63]嫉妒是榮譽的天敵,所以,消除他人對自己的嫉妒之心非常重要,首先,最好表明自己所追求的是功績而非名望;其次,把自己的成就歸功于上帝和幸運,而不是自己的聰明才智。
對君主或最高統治者來說,其榮譽可分為五等:
第一等榮譽,應屬于那些江山社稷的創立者,如羅穆盧斯[64]、居魯士大帝[65]、愷撒大帝[66]、奧斯曼一世[67]、伊思邁爾一世[68]。
第二等榮譽,應屬于那些立法者,即被稱作第二奠基人或“萬世之君”的人,因為他們創立的法典造福后世。比如,萊克格斯[69]、梭倫[70]、查士丁尼一世[71]、埃德加[72]和編纂并頒行《七法全書》的阿方索十世[73]。
第三等榮譽,應屬于那些國家的解救者或拯救者,他們或結束了長期的內戰,或從異族或暴君的奴役下解放了祖國。比如,奧古斯都[74]、韋斯帕斯[75]、奧勒良[76]、狄奧多里克[77]、英王亨利七世[78]和法王亨利四世[79]。
第四等榮譽,應屬于國家的拓展者和保衛者,他們或在輝煌的戰爭中擴展了自己國家的領土,或在崇高的自衛中擊敗了敵人的入侵。
第五等榮譽,應屬于有道明君,就是那些在執政期間勵精圖治、創造出太平盛世的君主。由于后兩類君主不可悉數,所以就不舉例了。
對為臣者來說,其榮譽可分為四等:
第一等,應屬于分憂之臣,即那些能為君王分擔重任的大臣,他們常被稱作“左輔右弼”。
第二等,應屬于統兵之臣,即那些代君王出征,并屢建戰功的將帥。
第三等,應屬于心腹之臣,即那些能夠給君王帶來慰藉,且不禍國殃民的內臣。
第四等,應屬于稱職之臣,即那些身居高位且效忠君王、日理萬機的股肱之臣。
此外,還有一等少有的殊榮,堪稱臣民的最高榮譽,它應屬于那些勇于為國家利益捐軀或赴湯蹈火的忠烈之士,如雷古盧斯和德西烏斯父子。
談幸運——一個人的不幸常常成就另一個人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