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否認,如果一個人對其仇敵施加報復,那他跟被報復者不過是半斤八兩;而如果一個人能不念舊惡、寬大為懷,那他就比仇敵高出一等,因高抬貴手乃貴人的行為。據說,所羅門曾言:“以德報怨乃寬恕者之榮耀。”[43]過去的已經過去,且不可能改變,所以明智的人總是努力著眼于現在和將來的事情。而對過去耿耿于懷者,不過是在捉弄自己罷了。
世間并不存在為作惡而作惡之人,作惡者之所以作惡,大多為了獲得名利享樂或諸如此類的東西。既然如此,又何必因人愛己勝過愛我而對其發怒呢?而且就算有人純然是出于惡性而作惡,那這種人也不過像荊棘一般,除了刺傷別人便沒別的本事了。
如果是針對那些沒有法律懲治的罪行,對其施行報復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此時報復者也要注意,最好讓自己的報復行為因無法可依而不受懲治。否則,報復者的仇敵依然占便宜,因為雙方吃虧的比例是2:1,雖然你報了仇,但對方卻冒犯了你,并讓你因復仇受到懲罰。
有人復仇時會讓仇敵明白這復仇來自何方。這樣復仇更為雍容大度,因為復仇的動機不僅是為了讓仇敵受到傷害,更是為了讓其悔罪。不過,那些卑怯而狡猾的懦夫卻靠陰謀詭計來復仇,喜歡在暗中施放冷箭,這種行為未免有些卑鄙了。
佛羅倫薩大公科西莫[44]曾用非常強烈的言辭譴責朋友的背信棄義,他似乎覺得這類惡行不可饒恕。他說:“你可以在《圣經》里讀到基督勸誡我們要寬恕仇敵[45],但你絕不會讀到要我們寬恕朋友的訓喻。”相比之下,還是約伯[46]的精神難能可貴,他說:“我們怎能只喜歡上帝賜福而抱怨上帝降禍呢?”能如此面對朋友的過失,這是何等的豁達啊!
一個念念不忘復仇的人,只會讓自己的創傷新鮮如初,而那創傷本來是有機會愈合的。從歷史來看,報公仇往往會為復仇者帶來幸運,如為愷撒大帝[47]之死而復仇、為波提那克斯[48]之死而復仇、為法王亨利三世[49]之死而復仇,等等。然而,報私仇者卻不會有這般幸運。與報公仇者相反,欲報私仇者過的是妖巫一般陰暗的生活,他們活著時于人不利,死去則于己不幸。
談習慣——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
大部分情況下,人們的性格決定人們的思維,研究了什么樣的學問就會談論什么樣的事情,接受了什么樣的見解就會說出什么樣的言語,而一個人的行為,往往受到日常生活習慣的左右。
所以,馬基雅維利提出,無論天性多么有力量,言語多么能鼓惑人心,假如沒有習慣的支持,這些也是不可靠的。盡管他說的事有些丑惡,但是事理卻說得沒有錯。他這樣說是為了告訴我們,在預謀完成某件陰險的事情時,不要因為某個人天性兇殘或是堅決的承諾就任用他,而應該看對方是否真正行動過,看他的雙手是否被血沾染過。但是,馬基雅維利并不知道刺殺亨利三世的苦行僧克萊芒,還有刺殺亨利四世的瑞瓦雷克、行刺威廉公爵的約爾基和熱拉爾這些人[50]。雖然如此,他所說還是有道理的,就是說,天性的影響和語言上的承諾都不如習慣的力量大。只不過,現在的人們受到迷信的嚴重鼓惑,致使第一次殺人的人基本上跟劊子手無異,殺了人還能面不改色。結盟的誓言也具有跟習慣一樣的強大力量,為了信仰,人們甘愿從事流血事件。
去除精神層面的影響,隨處可見習慣控制一切的強大勢力。那勢力之強大,幾乎到了無法逆轉的程度,因此人們在詛咒、保證、發誓、夸口之后,仍一如既往地那樣做,好像他們是失去靈魂的牽線木偶,只能靠習慣的繩子牽著才可以活動。這種情形真是令人驚訝!
我們也可以走進受習慣左右的統治或者專制,去弄清它是怎么一回事。印度的一些哲人會自愿躺在柴堆上,然后引火自焚,以性命獻祭。不只他們這樣,他們的妻子也會毫不考慮地爭著陪丈夫殞身于火海之中。古代,斯巴達的青年們習慣在月神狄安娜的祭壇上接受鞭笞,并且能夠一聲都不吭。我還記得,女王伊麗莎白統治英國之初,有一個愛爾蘭叛黨被判處死刑,那個死刑犯呈請總督,要求執行絞刑時用荊條絞死他,而不要用繩索。因為按照他們本族的舊例,叛黨都是用荊條行刑的。在俄羅斯有些修道士,為了能贖罪,會成夜坐在水盆里,直到身體凍在冰里為止。
習慣對于人的思想和肉體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這方面有很多的例子。由此可見,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主宰著人生。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一定的,這個我們叫作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這種情況我們經常遇見,比如,在學習語言上,年幼時的舌頭比長大后更為柔軟靈活,什么樣的語法和聲音都能學習;小孩子的肢體關節也更加靈活,適合各種運動和技能。事實的確如此,跟成年之后才練習的人相比,從小就開始練習的人能更加伸縮自如。但是,也有一些人,他們從來不讓固定的思想限制住自己,而是保持開闊的心胸,隨時準備著接受新鮮的思想,改善自己。當然,這種情形畢竟是少數。
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于個人的習慣。因此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境,是最有利于培訓好的社會公民的。因為聯合起來后,人們可以從別人的教訓中得到借鑒,將別人的經驗收為己用,增強自己的實力;再加上在集體中,互相競爭的氛圍會刺激人不斷前進,享受成功讓人覺得無限榮耀,在這種情況下,習慣的力量幾乎能夠登峰造極。毫無疑問,要想使天性中的美德不斷發揚光大,就要先建設一個井然有序和紀律良好的社會。當然,國家與好的政府僅僅是已經成形的美德的傳承者,而不是播撒美德的播種者。更為可悲的是,這種最有效的工具,眼下被用在最不值得的事情上了。[51]
談韜晦——沉默使別人無法得到任何探悉秘密的機會
韜光養晦,是弱者所需要的智慧和策略。而強者有過人的智慧和膽識,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話、做什么事,所以沒必要掩飾自己。在政治中,韜晦是一種自我保全的防御之術。
塔西佗曾說:“里維婭[52]兼有她丈夫的智慧和她兒子的深藏不露。”這句話是在說:她的謀略來自奧古斯都·愷撒,她的韜晦來自提比留斯。塔西佗又說,當莫西阿努斯[53]建議韋斯帕斯[54]進攻維特利烏斯[55],并取而代之時,他這樣說:“我們所面對的敵人,既不具有奧古斯都的神機妙算,也不具有提比留斯的深藏不露。”由此可見,謀略與韜晦的確屬于兩種不同的素質。對此二者,我們應該認真加以辨別。
假如一個人具備塔西佗所謂的那種政治藝術,那他必須有深刻的洞察力,能夠適時判斷什么事應當公開做、什么事應當秘密做、什么事應當若明若暗地做,并深刻地了解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而他本人,必定是一位通曉以退為進的韜晦之術的高手。
要是一個人不具備這種明智的洞察力,又將自己掩飾得過于徹底,以致在應該講話時也畏畏縮縮,這就將他的軟弱暴露出來。君子坦蕩蕩,強者通常具有光明磊落的精神以及能謀善斷的能力。他們就像那種訓練有素的良駒,懂得何時可以速行,何時應當轉彎。這類人不僅能恰到好處地運用坦率,還懂得在何時保持沉默。由于人們的一貫信任,就算他們因不得已而有所隱瞞,也不易被識破。
一般來說,韜晦之術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即沉默。沉默使別人無法得到任何探悉秘密的機會。
中策即施放煙幕,轉移注意。也就是說,可以適當暴露事情中的部分信息,以便掩蓋真相中更重要的那部分。
下策即散布謊言。也就是故意設置假相,掩蓋真相。
關于上策,經驗表明,善于沉默者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并被譽為“具有牧師的美德”。守秘密的牧師肯定有機會聽到更多的懺悔。有誰會愿意對一個多嘴多舌的人敞開心扉,或者披露隱私呢?如同真空能吸收空氣一般,沉默者能了解很多人深藏于內心的隱密。人性使人只愿意把心事傾訴給那些他認為能保守秘密的人,進而減輕自己的心靈負擔。因此,善于沉默的聆聽者總能獲得更多的隱私。
另一方面,不管在肉體上還是在精神上,赤裸裸的暴露總是令人害羞的。那些善于沉默的人,往往顯得更加具有尊嚴。從這個意義上說,善于沉默也是一種修養。我們不難發現,那些饒舌之輩都是些空虛可厭的人物,他們不僅議論知道的事情,而且妄加談論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俗話說得好:“善于沉默既是處世之道,也是修身之法。”
值得注意的是,沉默之術不僅表現為節制語言,而且還包括控制表情。通常在觀察人的時候,最微妙的顯露內心的地方,莫過于其嘴部線條。表情是內心的首要敵人,其引人注意和泄露秘密的本領勝過語言千萬倍。
再說中策,掩飾和偽裝有時非常必要。特別是在一個人對某事知情,卻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情況下。對一個知情者,世人一定會提出各種問題,誘使他說出實情。就算他保持沉默,聰明人也能從這種沉默中發現蛛絲馬跡。所以,必要時免不了說些模棱兩可之詞,這樣就能為隱藏真相披上一件罩衣。
至于下策,也就是作偽或說謊,我覺得,就算它可能發揮某種作用,但其惡果終究會遠遠超過其益處的。一個騙子必定不是一個高明的人,而是邪惡的人。一個人剛開始說謊也許只是為了掩飾事情的某一點,但后來他就不得不編造更多的謊言,以便掩飾跟那一點相關連的一切。這很容易讓自己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一般來說,作偽有三點好處:第一,能迷惑對手,麻痹敵人,讓自己有機會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第二,能給自己留一些余地,掩護退卻;第三,以謊言為誘餌,探悉對方的意圖,這就像西班牙人的那句諺語:“拋出一種假的意向,換取一種真的實情。”與之相對,作偽還有三種害處:第一,說謊者永遠是不堪一擊的,因為他不得不時刻提防被揭發;第二,偽裝可能讓朋友產生迷惑,從而失去合作者;第三,同時也是最根本的害處,即偽裝將使人失去人格,失去人們的信任。
因此,比較明智的做法,就是努力營造真誠坦蕩的形象,恰當地運用韜晦之術。除非萬不得已之時,盡量不要作偽或說謊。
談迅速——反復重申問題的實質最能節省時間
貪快求速是做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大忌。就像醫生所謂的“預先消化”或“快速消化”,它肯定使身體里填滿尚未消化的食物,埋下了隱秘的病根。因此,衡量是否迅速不能以占用的時間來衡量,而應該看事情的進展程度。比如賽跑,速度依靠的并不是步幅大、抬腳高;同樣的道理,辦事要迅速靠的是抓得緊,而不是攬得寬。有的人一心追求短期完工,或者把沒辦完的草率了結,以求得辦事迅速的美名。然而,以簡練求快是一回事,以省略求快又是另外一回事。結果幾經會商,處理的事務也沒什么進展,甚至反復無常、搖擺不定。我認識一個聰明人,每次看見人們求成心切,他總是說:“等會兒,這樣我們會更快地了結事情。”[56]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真正的迅速是難能可貴的。因為時間是衡量辦事的尺度,如同金錢是衡量商品的尺度一樣。不講迅速的地方,辦事的費用自然要高很多。西班牙人和斯巴達人不在乎速度是出了名的。有句諺語說:“但愿我的死神從西班牙而來。”意思是說,希望死神像西班牙人一樣姍姍來遲。
當有人向你匯報事務的第一手信息時,你務必要仔細聽取。如果你對匯報者有所指示,不妨一開頭就做出指示,切忌人家正講話時把話頭打斷。因為講話的順序一旦被打亂,匯報者就要跋前躓后、搜索枯腸,這就比順著自己的思路講下去更加費時費力。所以,有些時候,人們覺得提問的比答辯的更令人生厭。
重復通常是在浪費時間,然而,反復重申問題的實質最能節省時間,因為這樣就可以排除一些無關緊要的話,直指主題。冗長而玄妙的講話,不利于快捷,就像長袍裙不利賽跑一樣。引言、承轉、辯白和其他有關個人的言談,都是對時間的極大浪費。這些話盡管聽上去好像出自謙虛,但本質上卻是浮華的表現。要注意的是,跟對自己抱有成見的人交談時,切不可單刀直入,一定要謙和委婉。因為心存偏見,所以需要一段引子,這就像上藥之前先熱敷片刻,以便使藥膏滲入皮膚一樣。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迅速的關鍵在于各個部分的順序、安排、選擇。只要安排不過于錯綜復雜,就沒什么問題。因為,如果一個人不善分類,那他永遠不能深入事情的核心;如果分理過細,那他永遠不能爽利地脫手。把握時機本身就是節省時間,至于那些不合時宜的行動,無異于吹影鏤塵、費日損工。辦事一般要分三步:準備、審議、執行。假如你想要迅速一些,那中間一步可由多人參與,以便集思廣益;而前后兩步,只讓少數人參與即可,有助于提高效率。
真正迅速的人,并非僅僅事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事先擬好一個議事日程對迅速是有益的,因為就算把它全盤推翻,那種否定也比漫無頭緒強得多,這就好比灰燼比塵埃更有肥效一樣。
談時機——最好是在半路上守候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