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陽關大道,還是獨木小橋,是走過,還是跨過。坎坎坷坷,彎彎曲曲,季老秉著誠信的做人原則一路走了過來。他八十年如一日地保留著自己像土地般樸素、真誠的品質。這樣的季老,值得我們瞻仰,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是的,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品德。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誠信,那么再美麗的女人也會黯然失色;如果沒有了誠信,生命的樂章再華美,也只是白紙一張……
人生哲理諍言
我國有一句古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管你是大丈夫,還是小女子,是一國之君,還是平民百姓,說話都得算話,都必須講誠信。一個講誠信的人,才能增加自己的德行成本,為一生贏利。
6.人要有主見,勿人云亦云
別人寫的那是別人的看法,詩這東西主要靠理解。人云亦云,那是問心有愧的!
——馮至
馮至擔任過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現代詩人、翻譯家。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隨時隨地都會面臨著各種不同的選擇。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首先必須要有主見!
德納姆說:“我們決不可被盲目所左右,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見地。”是的,一個人必須擁有主見,否則,就會受別人的支配,淪為他人的附庸,生活得十分苦悶。下面就有這樣一則故事:
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一個父親帶著兒子和一頭驢走在大街上。父親騎在驢背上,邊走邊哼著歌兒;兒子牽著驢,沒精打采地走在路上。
“真是可憐的孩子啊。”一位過路人望著兒子說,“瞧他的小短腿,怎能跟得上驢子的步伐呢?他父親懶洋洋地騎在驢背上,讓孩子吃力地在地上走,怎么忍心啊!世界上竟有這樣的父親!”
父親聽見過路人的話,感到很慚愧,趕緊從驢背上跳了下來,讓兒子騎上去。可是,沒走多遠,又有一位路人指著他們說:“真是丟人啊!這小子騎在驢背上,神氣活現的,他可憐的老父卻艱難地步行著。”
過路人的這句話深深地刺傷了兒子的心,于是他請父親也爬上驢背,坐在他后面,兩人一起坐在驢背上,趕著驢子前進。
然而,沒過一會兒,一個女人的聲音傳進他們的耳朵:“你們見過這種事嗎?多殘忍啊!這可憐的驢,背都壓彎了,可這老家伙和他兒子卻悠閑自得地騎在上面,就像坐在軟椅上似的——哎,這可憐的生靈啊!”
父子倆一聽,發現自己成了人們攻擊的靶子。于是,爺兒倆二話沒說,趕緊跳下驢背。
可是,沒走幾步,有個人就笑話起他們來了:“我沒見過他們這么愚蠢的人,為什么他們放著這頭不馱東西的驢不騎,卻用腳走路,哪怕騎上一個人也好啊!”
父親聽了后,若有所悟地對兒子說:“不管我們怎樣做人,都會有人反對。我想:我們應該自己考慮考慮,到底怎樣做才對。考慮好后,就應該堅信自己在做什么。”
故事中的父子就是受他人之詞所左右的典型事例,不時地變換著自己的做法。可是,不管他們怎么做,最終都無法盡如人意。父親在最后時刻領悟出一個道理:無論他們怎么做人,都會有人站出來反對。所以,自己應該考慮清楚,決定怎樣做才對。
他人之詞,可信可無,我們千萬不能受他人的影響,喪失了自己的主見。然而,生活中的我們很多時候都像故事中的那對父子一樣,常常被他人的言辭所左右,從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人這一生,可以沒有權,也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主見。但凡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主見。曾在北京大學任教,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林語堂就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人。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
林語堂最開始時總喜歡寫一些“幽默”、“閑適”的散文隨筆。雖然沒有取得多么突出的成就,但林語堂卻樂此不疲。
魯迅讀過他的散文隨筆后,便好心地勸道:“你不要搞什么‘幽默’、‘閑適’的散文隨筆,最好去翻譯幾部英國名著。”
然而,林語堂沒有聽,依然我行我素。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他成了我國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在美國用英文寫的長篇小說也被譯成中文,在內地出版。他的聲譽很高,在國外尤甚。
熟知林語堂的人都知道他一生譯作很少。我們試想一下,假如林語堂當年聽了魯迅的話,從事翻譯,他也許會作出不凡的貢獻,但未必會高于他現在已取得的成就。
上面的故事告訴我們:對別人的意見,即使是像魯迅這樣目光如炬的偉人,也不要只是服從,而要善于擇取。因為別人對你的了解,永遠比不上你自己。
有主見的人總是用事實征服別人,沒主見的人總讓別人征服自己。所以,人要有主見,要學會自己支配自己,不要讓別人牽著你的鼻子往前走。因為人一旦失去了主見,就會像拉磨的驢一樣,只知道繞著石磨不停地轉,只能受別人的支配,終究活不出自己的精彩。在面對別人的質疑、批評和非議時,我們要勇于承受住他人的質疑、批評與非議等壓力,堅定自己的信念,讓陽光驅散籠罩在心頭的烏云。
人生哲理諍言
一個人有主見,才會有思想,有思想才會有思路,有思路才會有結果,有結果的人一生才會充滿幸福。假如一個人缺乏主見,做“墻頭草”而隨風倒,那將會一事無成,只能接受被人欺騙的命運。
Lesson3
人不能選擇命運,但可以選擇心態
心態決定命運,好命運源于好心態。雖然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不能決定自己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中,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心態。不管世態如何變化,我們依然安守著心里的那份坦然與寧靜。
1.用平常心對待人生百態
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或認識的程度,卻是隨年齡的大小和處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絕非大家都一模一樣。我在這里發現了一條定理:年齡大小與處境坎坷同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成正比。年齡越大,處境越坎坷,則對世態炎涼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齡越小,處境越順利,則感受越膚淺。這是一條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理。
——季羨林
《幽窗小記》中曾載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我們常常為一段離去的愛情獨自落淚,常常為工作的升遷而黯然傷神,常常為生活的艱辛而疲憊不堪……這便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的真實寫照,都活得很累,不堪重負。
外界因素使我們喘不過氣來,也并不是我們一時可以改變的,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人世間的紛紛擾擾。平常心就是一種平常心態。假如你擁有一顆平常心,那么幸福就圍繞在你的周圍,快樂就充滿你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如果在生活中沒有一顆平常心,那么再美好的生活也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磕磕絆絆,變得極不平常。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職場的沉浮讓人殫精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自己所追求的夢想難以實現,一旦自己所做的事情難以成功,一旦自己的希望落空變成了幻影,我們就會感到無比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人生在世,那些能夠隨遇而安、笑口常開的人,才是真正值得稱羨的人生路上的成功者。下面有這樣一則故事:
中秋的禪院里呈現出一片荒蕪的景象,點綴著稀稀疏疏的雜草。有一天,老和尚見此,便去集市買了一袋草籽回來,交給小和尚,并對他說:“你自己選個地方撒種去吧。”
小和尚樂滋滋地拔掉那些雜草,小心翼翼地把草籽撒在選中的地上。望著那撒有種子的土地,小和尚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片綠油油的草地,蜂飛蝶舞。
然而,就在這時,突然刮起了一陣風。小和尚十分驚慌,立即跑去告訴師父:“不好啦!師父,草籽都被風吹走了!”
老和尚很鎮靜地回答道:“慌什么,隨它去吧!被風吹走的都是癟的、空的,沒關系。”
小和尚聽了師父的話,便安靜了下來。可是,不一會兒,很多麻雀飛來了,在土地上空盤旋。小和尚更加驚慌,又大叫道:“不好啦,師父!麻雀把咱們的草籽都吃了!”
師父依然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慌什么,隨它去吧!反正草籽多,鳥是吃不凈的,肯定還能剩下好多的,沒關系。”
小和尚撇了撇嘴,不再吭聲。沒過一會兒,天空下起了雨。小和尚又急了起來,急忙跑到師父那里去,大聲叫道:“這下子完蛋了,師父!大雨把咱們的草籽都沖走了!”
師父還是那樣鎮靜地回答道:“慌什么,隨它去吧!雨沖到哪兒,草籽就在哪兒發芽的,沒關系。”
小和尚這下非常生氣,心里暗自想道:怎么碰上這么個“隨它去吧”、“沒關系”的師父呢!然而,讓小和尚沒想到的是,第二年春天,禪院里居然到處都長滿了綠油油的小草,比小和尚原來設想的最好的情況還要好上幾倍。
這時,老和尚摸著小和尚的頭,很親切地說道:“我早就說了隨它去吧,沒關系的,你看是不是這樣子啊,好徒弟?”小和尚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萬事隨緣并不是看破紅塵后的一切無所謂,更不是在無所追求中游戲人生,而是在培育一種寬容博大的淡泊情懷與一份平常心。故事中老和尚口中的“隨它去吧”就是一種萬事隨緣的心態,也是一顆平常心的表現,正是這種平常心孕育出了綠油油的小草。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凡事保持平常心,成功不值得驕傲。因為那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驛站,我們不知道走出驛站的下一步是什么,也許是更大的成功,也許是失敗;失敗也不值得傷心,因為那只不過是一不小心走錯的一段路,糾正方向從頭再來;失意不要沮喪,一年四季,有風和日麗的時候,也有雷電交加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只有狂風大雨才能一洗空氣中的塵埃。如果能這樣看待世間的種種,那么這就是平常心,就是人生路。
有了平常心,也就有了一份可貴的平靜,人生便有一個月亮般的美麗的精神家園。
人生哲理諍言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難免磕磕絆絆,我們唯有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我們的生活才會過得更美好,我們的人生才會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2.少計較,寬容他人就是寬容自己
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兇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季羨林
寬容是一種智慧的境界,是一種非凡的氣度,是對人對事的接納,是一種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寬容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如果你學會了包容,那么你的生命中就會多一點空間,你的生活也會充滿陽光。
荀子曾經說:“群子賢而能容墨,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雨果說:“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
是的,人的性格不同,對事物的見解也就各不相同。如果我們缺少寬容的意識,人人都各執己見,那么見面就只有爭吵,哪里還能一起共事、創造和諧美好的生活呢?寬容是人與人之間友好溝通的橋梁,是維系情誼的紐帶……所以,人與人之間更需要寬容。下面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古代有一位老禪師。一天晚上,他在禪院里散步,突然看見墻角邊有一把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越墻出去溜達了。老禪師并沒有聲張,而是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
過了一會兒,果然不出老禪師所料,一個小和尚便在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脊背跳進了院子。當小和尚雙腳著地時,他才發覺自己剛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是讓小和尚沒想到的是,師父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小和尚紅著臉龐跑進了房間。此后,小和尚再也沒有違反寺規,擅自越墻出去過。
故事中的老禪師就具有寬宏大量的性格,他明知道小和尚違反寺規了,但他并沒有訓斥他,而是包容了小和尚的錯誤。在他這種寬容的無聲的教育下,小和尚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如果當時老禪師怒斥小和尚,那么小和尚表面上也許會信服,但心里一定會不服氣,認為老禪師管得過嚴,管得過死,那么下次還可能做出違反寺規的事情來。老禪師這種做法不僅寬容了小和尚,也寬容了自己。假如他很生氣地訓斥小和尚,那么小和尚會傷心難過,老禪師自己心里也難過。
其實,任何人際關系中都存在著分歧、爭吵以及矛盾、沖突,這往往令雙方不快甚至造成傷害。面對這種情況時,我們是忽視這些分歧、沖突,還是因此而放棄彼此間的親密關系?其實,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前者類似于掩耳盜鈴,后者無異于因噎廢食。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包容對方的過錯。包容不僅意味著理解和通融,還能表現出一個人寬宏大量的氣度、堅強和力量。
下面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中午,埃德蒙先生剛到客廳門,就聽見樓上的臥室里發出輕微的響聲,那種響聲對于他來說太熟悉了,是阿馬提小提琴的聲音。
“有小偷!”埃德蒙先生立即反應過來了,他便一個箭步沖上樓。果然,一個大約13歲的陌生少年正在那里擺弄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