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忙中善思考——避免陷入愛的誤區(3)
- 多忙也能做個好父母
- 王佳
- 2354字
- 2015-12-28 11:48:59
后來,伊伊媽想順著兒子,干脆帶他下樓玩一會兒再上來吃飯。可是,伊伊爸就是不同意,還說出去了又會纏著買零食,晚飯還吃嗎?這時,伊伊反倒大哭大叫,鬧得更厲害了。
伊伊爸最近工作有些不順,心情比較差,看到伊伊這么不可理喻,再也忍不住了,拿起塑料尺就朝孩子的屁股打過去。
盡管站在一旁的伊伊媽知道,伊伊爸只是想嚇唬一下孩子,確實沒有真打。但是,看到伊伊邊用手捂著屁股,邊喊“爸爸”那副讓人心疼的樣子,伊伊媽忍不住跟伊伊爸“唇槍舌戰”了一番。
后來,打也打了,吵也吵了,伊伊也老實了。
你看,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教育者總是常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
然而,孩子天生就是一個機靈鬼,善于在矛盾的教育觀念中鉆空子。當孩子在你面前唯唯諾諾的時候,只要你一轉身,他做的就是另一套,甚至與你背道而馳。殊不知,孩子的這種習慣并非天生,而身邊的每一位教育者恰恰扮演著言傳身教者的角色。但是,這些言傳身教者的立場又是那么的不一致,就像一群蜜蜂圍著孩子嗡嗡直叫。比如說,孩子要去玩兒,爸爸不讓去,媽媽又同意他去;孩子要看電視,爸媽不同意,可是爺爺奶奶卻答應了。
面對這么多形形色色的觀念,孩子又該怎么辦?別急,如此聰明的他們自然會找一種趨利避害的辦法,其實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早就有一桿秤——誰寵我,就聽誰的,跟誰親;誰管我,就不搭理誰,不跟他親。
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是老人帶孩子的話,總會把對兒女的愛加倍傾注到孫輩身上,誠然,我們常說愛的教育永遠是必要的。但是,這種愛里包含了溺愛,而且老人家還容易把一些世故的生存哲學灌輸給子孫。也許,突然有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孩子竟然用奶奶教的一套來對付爸爸媽媽了。這樣的做法不免讓爸媽感到措手不及,無可奈何:“嘿,翅膀硬了,沒法治了。”
而另一方面,在教養孩子的時候,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會常常出現雙重標準。就如故事中的伊伊爸爸扮演的是板著臉,甚至是動拳頭的“黑臉”,而伊伊媽媽則扮演著懂得安慰孩子,為了孩子甚至會跟“黑臉”父親爭吵的“白臉”,其實伊伊爸媽的這一行為很容易使孩子誤入歧途。
事實上,在一個家庭里,教育者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應該保持統一,不能一個讓孩子這樣,一個讓孩子那樣,更不能爸爸認為這樣對,媽媽卻認為這樣不對,或是家長中的一方聯合孩子與另一方作對,這樣的話,不僅孩子會覺得無所適從,不明白是非曲直,也容易助長他們與大人作對的“歪風”。
那么,教育者的思想又該如何做到統一呢?簡單地說,就是需要教育者做好溝通工作。當一位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家中其他成員都應表露出支持的態度,要默契配合,不讓孩子發現內部有何分歧,即使某個成員教育不當,也不要當即否定,而是要背著孩子統一思想,統一方法,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到真正的愛。
同樣,如果孩子由保姆帶,你也必須跟保姆溝通好,讓她了解孩子有哪些習慣,當然也要了解孩子的不良習氣,跟保姆一起討論教育方法。要知道,家長需要受教育,保姆也需要,做到這些,才能談得上怎么教育孩子。
為“忙爸忙媽”支招
爸爸教育孩子的時候,祖輩最好不要幫孩子說話,也不要埋怨爸爸,等事情過后,再找機會跟孩子談,讓他知道剛才錯在哪,使孩子真正認識到錯誤,而不至于太難堪。
成功的教育需要一個家庭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尤其是年輕父母和年老祖輩之間應當互相信任,而不是相互抱怨。
只要教育理念通了,具體方法自然也就找到了。
打能解決的問題,不打照樣能解決
自古以來,父母打罵孩子似乎就是件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不少家長也甘愿受“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這些觀念的支配,相信只有通過體罰才能讓孩子明白道理,讓孩子對父母“絕對服從”。于是乎,只要孩子不合心意,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輕則大發雷霆,重則大打出手,在他們看來,似乎只有這么做才算是盡到了父母的責任。殊不知,以打為手段教育出來的孩子,其性格有多么的扭曲,下面兩則故事就足以說明這一切。
故事一:
肖彬,正在念初中,成績中下,不愛說話,性格有些內向。對于同學的玩笑話或是嘲諷,他總是會記在心里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在一次端午節和同學去看賽龍舟時,他竟然將一個平時總愛欺負他的男同學推下河去,這一舉動讓周圍人都大吃一驚。事后,班主任到肖彬家做了一次家訪,經過一番了解,才終于發現原來肖彬一直在父親的臭罵和拳頭下成長,對外界充滿恐懼。
故事二:
蘇凱,現在已經為人父,可是小時候的他卻是在媽媽的暴力教育下長大的。因為那時家里經濟拮據,媽媽又是個好勝心強的人,為了教育好蘇凱,只要考試成績不合媽媽的意,他就會受到懲罰,不是被扯耳朵,就是被打屁股。
在這種環境下,蘇凱終于從鄉村考上了大學,但是大學畢業后,蘇凱所有的事幾乎都是和媽媽對著干。找了個媽媽不同意的女朋友,他主動提出與女友同居,最終奉子成婚,母子倆幾年不說話,直至現在也很少有聯系。
現在每當蘇凱看到別人孝敬母親,他總會無奈地說,我們母子倆別說生活在一起,就算是看上一眼,都會有一種敵對氣氛,相處就更沒有辦法了。
很顯然,在肖彬的世界里,打得過別人已成為他的一個目標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成長的經歷告訴他,能夠解決問題的手段只有暴力。所以,當他需要傾瀉屈辱和苦悶的時候,會選擇實施暴力這一手段,而不是把心中的苦惱向別人訴說。而在棍棒教育下成長的蘇凱,雖說還是個有出息的、健全的孩子,但是母子關系卻被活生生地扭曲了,這也實則是他人生中的一種莫大損失。
然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男孩經常被父親打,會變得退縮、幼稚、缺少男子氣、逆反、不愿服從社會規范;女孩經常被父親打,會變得缺乏自尊、自愛和自信,而且容易早戀,學習成績也很差;如果孩子經常被母親打,會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沒有安全感。總而言之,打孩子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造成新的心理問題。
那么,既然打孩子實屬一種落后的教育方式,父母為什么還要打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