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忙中善思考——避免陷入愛的誤區(2)

“后來,為了孩子的前途,我狠下心決定辭去工作,一門心思地照顧兒子的起居生活。可是,這個不爭氣的孩子竟然不領這個情,說我辭職了,家里錢少了,他的錢不夠用怎么辦。甚至還說,我這么做簡直是多此一舉,他不用別人照顧,還不如干脆把錢給他算了。”

說到這里,志航媽媽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唉,孩子這么不爭氣了,當家長的還能怎么辦。后來,他退了學就去參軍了。我和他爸倒是希望他能在部隊的嚴格管教下別再讓我們操心了。”

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志航父母這樣的家長,當他們為了工作不得不忽視孩子的時候,就用金錢來彌補自己內心的愧疚,把經濟上的富裕當作給孩子的心靈慰藉,于是,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無條件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零用錢也是要多少給多少。

直到有一天,當金錢無法消除不安,不能慰藉心靈的時候,可憐的父母才恍然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為是那么愚昧和不負責,而當他們下定決心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時,卻已是為時已晚了。因為此時的孩子早已習慣了把父母當成自動提款機,更何談發自內心地去了解父母辛苦工作的疾苦、體會父母的這份良苦用心呢?看看身邊那些嬌生慣養、缺乏責任感的“啃老族”吧,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

固然,給孩子更多的禮物,當然也包括金錢,是彌補父母愧疚感的一種辦法,但是問題是,如果孩子無法在眼前享樂和未來更大的享樂之間做出抉擇,又怎能長成一個有意志力、有責任感、有進取心的人呢?

事實上,愛是一種無法用金錢替代的東西,是從內心迸發出來的關注與行為,而每一個孩子的幸福并非完全依靠金錢來詮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也并非只能用金錢來體現。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職場爸媽千萬不能以忙為理由,將愛定義為物質的滿足,將表達愛的方式定義為金錢的付出。

請記住:父母不是ATM機,孩子也不是一張存有巨款的銀行卡。

為“忙爸忙媽”支招

父母真正的愛并不是用金錢來表現的,由愛而做出的親密舉動,讓孩子親眼看到并親身體會到這份真情,才是父母之愛的最好詮釋。

父母溺愛子女,會養成他們“想要就要”的壞習慣,日積月累孩子就會養成盲目追求物質生活的習慣。

金錢,絕對不是彌補愧疚的最好方式。培養好性格、好品格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零用錢不是給孩子的“賄賂”。

超前教育,是先人一步還是揠苗助長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一句流行語,叫做“先人一步,贏在起跑線!”單純來看,此話確有一番道理。畢竟一個學習底子好的孩子,學習之路可以更輕松些,掌握的知識也能更寬泛些、更深入些。也正是因此,一時間,整個社會刮起了超前教育的旋風,“超前教育,先人一步”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另外,我們也都知道,智力的發育除了遺傳因素難以改變外,無論是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還是在育人環境的營造上,我們可以擁有較大的自主空間。這也就是說,積極主動地優化孩子的教育環境,是為人父母可以選擇和努力的。毫無疑問,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總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急于把幼小的孩子送到專門的機構進行超前訓練,希望借此機會把孩子培養成某方面的天才。當教育方式發展到這一步,做與不做就成了值得斟酌的事情。下面這則故事雖然不能代表所有孩子,但是看過之后,可以幫助忙爸忙媽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月月媽媽是個信奉超前教育的家長,為了讓月月在起點上先于別的孩子一步,她認為,要想讓孩子成為鋼琴家,必須在四歲以前開始進行專業訓練。因此,月月在三歲的時候,就被送到兒童培育中心鋼琴訓練班學習。

起初,月月并不樂意,媽媽就搬起了后援團,鼓勵爸爸盡量滿足月月在物質方面的要求,就這樣,夫婦倆“串通”起來,不是增加零用錢,就是變著法兒地給月月送各種各樣的禮物。

終于,在爸爸媽媽的“賄賂”下,月月學了半年,可以像模像樣地彈些簡單的曲調了。看著月月的變化,爸媽自然覺得臉上很有光彩。

這時,每當月月媽媽看到與月月同齡的香香到處抓蟲、玩泥巴,隨心所欲地在地上涂鴉的時候,就會趁機在香香媽媽面前炫耀,還一個勁兒地給她灌輸這樣的思想:“你要趁早給香香選條道,要不,將來她沒有一技之長,肯定要埋怨你們倆的。”

聽到月月媽媽的規勸,香香媽媽反倒很平和地說:“孩子這么小,就得多玩兒,玩得越開心越好,兒童時期就應該給她們留下快樂的記憶。”

月月媽媽覺得香香媽媽不領情,在給自己找借口,私下里常和丈夫嘀咕:“他們兩口子呀,其實是舍不得在孩子身上投入。”

半年過去了,讓月月爸媽沒有想到的是,月月說什么也不愿意去鋼琴班了,哪怕再誘人的物質鼓勵也激發不起她的熱情。這可難住了月月爸媽,只好采用強制手段,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辦法,要么哭哭啼啼,要么練習心不在焉,要么干脆假裝打瞌睡。月月爸媽看到這一切,那叫一個不甘心,又把月月轉到了琵琶班,沒多久,她又厭倦了枯燥乏味的課程。

后來的一天,月月媽媽發現香香對繪畫很有興趣,她就動員香香媽媽,讓香香和月月一起接受繪畫培訓。在她看來,有香香的陪同,月月的興趣會持久一點兒。

可是,香香媽媽卻不同意,對她說:“如果香香真是這方面的天才,她的興趣會一直持續下去,等她大一些,讓她自己選擇吧。”

聽香香媽媽這么一說,月月媽媽急了,忙說:“孩子小,不懂什么,做家長的應該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轉,應該給她們及時引導。”

香香媽媽笑了笑說:“我的引導就是讓孩子多接觸周圍事物,讓她全面發展,只要她對什么有興趣,自然會朝那個方向發展的。”

月月媽媽還是不同意香香媽媽的見解,忙說:“我們做家長的平時都忙工作了,哪有時間去引導孩子,還不如早早地把她們送去培訓,天才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等孩子大了,就來不及了。”

香香媽媽依舊笑著說:“我不刻意追求香香成為天才,只希望她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做一個健全的人。”

看來,在這個問題上,兩位家長始終沒能達成一致意見。那對不斷地給女兒選擇各類超前培訓課程的家長,不僅占用了孩子的時間,更剝奪了孩子成長的自由空間、阻礙了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這樣的超前教育無異于“揠苗助長”,扼殺孩子的興趣不說,更易使孩子缺乏持續學習的后勁。事實也證明,月月并沒有因此而成為哪方面的天才。而在思維能力上,由于孩提時期鋪展不足,后勁兒明顯低于香香。

科學研究證明,人的智力由腦神經細胞的樹突的多少決定,也就是說,腦細胞與腦細胞之間的連接越豐富的人才會越聰明,而這樣的孩子也更容易成為頂尖人才,這就好比金字塔一樣,底座越寬,上面才會越高。相反,如果家長過早地培養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專長,而忽略了他們智能方面的橫向發展,只會錯過孩子生長腦神經細胞樹突的黃金階段,毫無疑問,這對孩子智力的長期發展是弊大于利的。

這么看來,對超前教育這件事,父母一定要謹慎對待,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能力合理安排,而非一意孤行地抱著孩子越早訓練就越能成為天才的教子理念肆意破壞孩子思維的全面發展,剝奪孩子成長的快樂。

為“忙爸忙媽”支招

天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父母來掌控的,年輕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抱不切實際的幻想,避免將來出現過大的心理落差。

占用孩子大量的課余時間,會導致他們沒有時間看課外書、參加課外活動,這嚴重違背了孩子的天性。

與其對孩子灌輸這樣那樣的知識,不如培養他們的愛心和責任感,培養他們做一個有毅力、不畏困難、有進取心的人。

孩子不是拿來跟他人比的

很多終日辛辛苦苦勤勤懇懇的上班族父母,經過一番奮斗,吃了好多苦,才換來有吃有住讓孩子生活安心的環境。在他們的頭腦里,始終會有這么一個觀念: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這樣的父母也總想讓孩子將來更上一層樓,出人頭地。于是,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會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以此激勵孩子表現得比別人更優秀。“人家能得高分,你怎么就考這么點分?”“人家當大隊長,你怎么只當小隊長?”“人家在體育比賽中得了第一名,你怎么只得了第十名?”不僅口頭如此比較,實際行動上也處處要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繪畫,他們就趕緊讓孩子也學起了畫畫;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報了培訓班,他們就趕緊給孩子約培訓老師;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能背幾百個英語單詞,他們也趕緊讓孩子補起了英語。

誠然,父母的這種心情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那些自小家里比較清貧,祖輩和老師常會教育他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父母,更是會想方設法地把孩子培養成人上人。但是,面對父母的這種做法,心理素質稍微好一點兒的孩子也許扮個鬼臉,或是賭氣不理會,而心理素質差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會有一種排斥或逆反心理,即使嘴上不說,心里也會記恨著。

高飛是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從上小學起,每次開家長會時,他都是班主任表揚的對象。進了初中,連著三年,他都被評為三好學生,而且每次考試成績不光在班里排名靠前,在年級里也是數一數二,次次都能名列前茅。

在別的家長看來,有這么一個好兒子,高飛父母一定是幸福與省心的,但是高飛父母卻不這么想。事實上,在高飛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父母總會拿他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高飛沒有考滿分,父母就拿他和考一百分的同學比;高飛名列班級第二,父母就拿他和班級的第一名比;高飛名列班級第一,父母就拿他和年級的第一名比。

總之,用高飛的話說就是,他的表現很少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因為父母始終會拿他和那些比自己更優秀的孩子相比較。

可是,就在父母給高飛身上所加的“砝碼”越來越重的時候,非但沒有使高飛越來越趕超別人,反而使這個昔日的學習佼佼者越來越自卑。進入高中后,高飛產生了嚴重的厭學心理,經常會脾氣暴躁地說:“我不想念書,我不想念書。”

盡管這個時候,高飛的父母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高飛本人始終走不出這樣一個誤區:在爸爸媽媽眼里,我總是不如別人。最終,高飛選擇了輟學這條道路。

當父母親開始在意“誰贏了或者誰輸了”的時候,教育孩子就會變成一種不愉快的經歷。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感到自己是沒有用的人,而且也會讓父母對孩子產生恨鐵不成鋼的埋怨。

要知道,孩子不是拿來炫耀的,也不一定非要做出一番什么事業來。在這個問題上,如果家長始終沒有擺正自己的態度,孩子可能就要跟著遭殃。正如印度思想大師奧修所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事實上,由于先天條件及后天環境的不同,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發展潛質,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從他自己實際的基礎上去發展,而不是成為其他孩子的“復制品”。

所以,作為家長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可以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拿孩子的成功和失敗比,但是萬萬不能拿孩子的短處和別家孩子的長處比。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一顆細心觀察的心,幫助孩子找到發展的方向;一定要尊重規律和科學,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孩子;同時,還要有一顆平常心,讓孩子帶著自信成長,讓他始終覺得“爸爸媽媽很相信我,我能行”。相信做到這些,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孩子自然也能發揮出最好水平。

為“忙爸忙媽”支招

如果父母明白了孩子不是拿來跟人比較的,你就會想著如何完善孩子的能力,讓他有快樂的人生,你也就不再瞎著急了。

差等生沒有什么大不了,他肯定有考試之外的其他特長沒有被發現,作為家長,要做的就是去發現他的特長所在。

孩子是個小宇宙,自我完善最重要,別跟著社會潮流湊熱鬧。

沒有差勁兒的孩子,只有快樂與痛苦的孩子。

面對孩子,教育者切忌思想不統一

很多孩子一出生,因為爸爸媽媽忙于工作,往往由奶奶或是姥姥帶,條件特殊的,還會由保姆帶。這么一來,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甚至是保姆,就都成了孩子的家庭教育者。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頗為常見的現象——教育者的觀念不統一。

有的孩子,一段時期由奶奶帶,一段時期又由姥姥帶,到了周末,竟然不愿意和爸爸媽媽相處了;有的孩子,白天由奶奶帶,晚上由媽媽帶,爸爸媽媽好不容易下班了,打算好好陪陪孩子吧,孩子卻跟奶奶親,不愛跟爸爸媽媽玩。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確實是在爸爸媽媽身邊長大的,但是即便如此,爸媽的教育觀念也會不統一。

一天晚上,眼看飯菜都擺好了,伊伊偏嚷嚷著要出去玩兒。

張羅了半天飯菜的伊伊爸沒好氣地說:“沒吃晚飯,不許下樓。”

伊伊哪肯聽,繼續發他的小脾氣。伊伊爸沒理他,自己吃完飯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這時,加班的伊伊媽回來了,而伊伊還在發脾氣。從吃飯點到現在將近兩個鐘頭了。媽媽哄了一陣,也不管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匀市| 双桥区| 宿松县| 社旗县| 佛坪县| 曲水县| 嵊泗县| 武平县| 安仁县| 甘谷县| 民权县| 绍兴市| 新疆| 江安县| 蒙山县| 西昌市| 平舆县| 江山市| 灌阳县| 金坛市| 河北区| 乌拉特后旗| 青铜峡市| 文化| 兴宁市| 华蓥市| 遵义县| 安顺市| 曲靖市| 抚州市| 宜良县| 澄迈县| 襄城县| 周宁县| 东城区| 多伦县| 繁昌县| 廊坊市| 乐东| 重庆市|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