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培養自律能力是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導年輕人的最佳方法就是同時教導自己;
不僅要諄諄告誡,而且要身體力行。
——柏拉圖
“你只有對自己真心實意,才不會對他人虛情假意。”無論對于任何時代或者任何國家的人們來說,莎士比亞的這句話都充滿了哲理。
莎士比亞的本意是想要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力量。只有喚醒了這個蟄居的超人或者更高層次的自我,并且讓它來掌控我們的一切情感,我們才能摒棄那些毫無意義的念頭,杜絕那些令人痛苦的言辭。
只有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的艱辛思索與親身實踐,我們才能真正懂得自律的含義。這一結論至少已經為諸多的醫療人員與優生學研究者所認可。
我們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詳盡講解讓當代的媽媽們懂得,盡管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著一些來自世俗觀念的強大阻力,但是她們仍然能夠有所成就,并且讓自己的孩子獲得真正的幸福。
在本冊書中,作者強調,改正孩子某些不良習慣的關鍵在于替代方法的運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雜亂無章變得井井有條,讓桀驁不馴變得循規蹈矩,讓滿懷怨恨變得充滿愛心。
如果我們學會了怎樣消除自己本性中好斗的一面,或者將其轉化為更高層次、更為重要的東西,那么我們不僅能夠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得更加自信、勇敢、個性鮮明,還能夠讓那些枯燥無味的任務變成生動有趣的游戲,讓你的家庭變成一個更加溫馨與寧靜的港灣,讓我們的下一代生活在一個更為安全、穩妥的基礎之上。
明智的爸爸媽媽應該懂得,我們不能在不必要的時候對孩子們指手畫腳。實際上,即使是那些對于幼教專業知識所知甚少的普通家長也明白,只有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才能使他們在各種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圓滿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對孩子來說,服從命令是一種美德。然而服從本身包含著自律這一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就是說,孩子只有在出于自己意志的情況下才會遵從你的命令,進而變得循規蹈矩。
自律是人類最為重要的本質屬性之一。很多人正是因為缺乏自律,才鑄成了終生遺憾的大錯。“人性的力量來自兩個部分:意志力與自律能力。”
然而,很多爸爸媽媽平時對自己的孩子過于溺愛,不注重對他們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所以孩子在某些場合往往因舉止不當而惹人嘲笑。其實,這種情況的發生與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有著直接的聯系。
因此,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是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只有當他的言行舉止合乎法度時,他才能真正獲得安全與幸福。
無論孩子的年齡多大,我們都應當注重對他們自律能力的培養,但不能顧此失彼,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在訓練孩子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應當學會寓教于樂、持之以恒。因為無論你想要達到的目標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尤其應當指出的是,孩子自我約束能力的強弱決定了他們與父母、兄弟姐妹或同學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當你的孩子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后,他們就會認識到自律的重要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與視野的開闊,對社會地位的渴望會讓孩子在需要約束自己的行為時反反復復地進行權衡。
我們希望上述問題能夠引起爸爸媽媽的足夠重視。
對孩子來說,自律既不會通過一次簡簡單單的選擇而自動獲得,也不會因為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而瞬間養成。只有經過持之以恒的訓練,他們才能學會如何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只有經過日積月累的培養,他們才能懂得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嚴格要求自己。在這一過程當中,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對孩子富有耐心,并且不斷給予幫助與同情。
也許下面的這些建議能夠在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的方面為你帶來一些啟迪。
培養孩子自律,父母先自律
培養孩子自律的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爸爸媽媽以身作則。一般來說,在一個家庭里父母當中總有一個人的性格較為情緒化,這些情緒化行為的后果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性格乖張、反應遲緩的孩子就很難養成自我約束的習慣。
因此,爸爸媽媽必須以身作則。首先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幫助孩子培養自律的能力。
讓孩子自律的技巧
不同的場合與環境在孩子的身上會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爸爸媽媽不妨觀察一下,你的孩子是否只有當離家在外或者家中有客人在場時才表現得淘氣頑劣,是否只有在有人故意惹他生氣或者他的玩具出了毛病時才情緒失控,他是否對某一個人表現出特別的反感,或者有人總是有意惹他發脾氣。還有,在什么情況下,你的孩子更有可能嚴格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呢?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上述情況,那么當你同他講話時,一定要采用較為委婉的方式,并且盡量不要使用挑釁的語氣。“查爾斯,你真得好好管管自己了。”實際上,這句話除了會引起查爾斯的反感以外,對他來說起不到任何積極的作用,因為它暗示著讓孩子通過意志的力量來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這無異于異想天開。
爸爸媽媽應當做的是指點孩子什么才是正確的做法,而對于心中真正的想法最好只字不提。同時,教育孩子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嚴格要求自己,這對于任何危險都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在這里,我們所說的自律,其實就是抑制自己因一時沖動而產生的各種念頭。
對那些勤奮好學的學生來說,積極的自律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美德。只有當一個人對自己想要達到的某種境界(譬如事業有成、聲名顯赫)孜孜以求時,才能真正做到嚴于律己。
和孩子說話時,先了解“語言效應”
和孩子講話時,爸爸媽媽尤其應當注意措辭,針對不同的場合要有不同的講話方式,這一點也是本套叢書最為重要的主旨之一。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為你講解在不同的場合下怎樣同孩子講話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命令和要求得到孩子的積極響應,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思想健康、行為正直,這些都取決于爸爸媽媽的講話方式。你所說的一字一句都會在自己與孩子的心中引起某種想法,這種想法又會與某種情感息息相通,而這些想法與情感會對家長和孩子的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如果你想對某人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對方坦露自己真實的想法與內心深處的感情。如果你總是帶著某種特定的情感同孩子說某句話,那么當你再次說起這句話時,就會在孩子的心中引發同樣的情感。
也就是說,如果某句話會讓孩子產生某種特定的反應,那么無論引發這種反應的因素多么復雜,其中真正觸發孩子情感的信號都是這些特定的詞語。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爸爸媽媽對孩子嘮嘮叨叨,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經常讓孩子“把背挺直了”,那么當你再次提到這句話時,孩子的反感情緒就會變得越來越強烈。
也許你還未曾注意到,這種“語言效應”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讓我們假定房間里有幾個孩子在一起玩耍,如果其中一個孩子想要另一個孩子手里拿著的某樣東西,但是他的講話方式卻不太得當,那么事情的結果往往就不盡如人意。而且,這個孩子索要的次數越多,另一個孩子的反感情緒也就越強烈。如果真的出現了上述情況,我們可以走到這個孩子的面前,對他說:“這還用問嗎?希羅德當然會把球給你了,你只要對他說‘請’就可以了。”你在說這番話的同時一定要面帶微笑,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孩子的抵觸情緒了。
微笑的動作正是“請”這個詞語所引起的自然而然的反應。當我們說“請”的時候,就暗示著期望對方做出善意的回應;而當我們說“我要……”或者“把……給我”的時候,其實是在暗示對方可能會做出相反的舉動,進一步引發對方的不滿情緒。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兒童,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也是如此。當我們對某人心懷敵意、危言恫嚇、肆意侮辱時,我們就不可能不在對方的心中引起強烈的反感情緒。家庭成員之間會因為相互親密無間,在說話的時候往往肆無忌憚,然而這正是我們應當竭力避免的情況。即使是老于世故的成年人也不可能對刻薄的言辭完全無動于衷,所以身為父母我們就更不應當不問青紅皂白,動輒對孩子惡語相加。
既然如此,當我們同孩子講話時,就要盡量避免使用那些可能會引起孩子痛苦、憤怒或者敵意的詞語。要想做到這一點,爸爸媽媽首先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反省自身的過程。
學會運用緩和的語氣
對爸爸媽媽來說,還有一點要引起注意,那就是當你同自己的孩子講話時,一定要養成語氣緩和的習慣。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孩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包括對任何人)惡言相向,更是因為那種大呼小叫、聲嘶力竭的聲音只會令人覺得難以容忍。因此,你語氣上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會在孩子的心中引起相關的反應,不同的講話方式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情感與行動。
如果你說話的時候語氣堅定、毫不遲疑,那么孩子就會明白你的決定沒有絲毫商量的余地。同時,這種堅定的語氣還可以讓你的期望與要求變得更為明白、有效,但是,語氣堅定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呼小叫。因此,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只要在同孩子說話的時候能夠做到語氣溫和而堅定,孩子都會欣然從命。
用自律的游戲幫助孩子成長
經常對孩子進行自律訓練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長。不過,在進行這項訓練時,你的做法一定不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也許下面這個故事中媽媽所講述的方法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家教案例】
游戲室里傳來的一陣陣孩子們的吵鬧聲,幾乎要把房子掀翻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孩子們的媽媽仍顯得無動于衷,只顧和客人們聊天。其中有一位客人忍不住問道:“天啊!你怎么能讓孩子們這樣吵吵嚷嚷的?他們會興奮得睡不著覺的。”“以前的確如此,”那位母親回答,“不過,自從我們開始做一個叫作‘自律’的游戲以后,孩子們已經不再有這方面的問題了。”
說著,她走進游戲室大聲宣布:“孩子們,現在是四點五十分。”
屋子里似乎稍稍安靜了一會兒,可是,當媽媽關上門以后,游戲室里又像剛才一樣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吵鬧聲。
“他們真的懂得什么是‘自律’嗎?”又有客人問。
“您就等著瞧吧。”媽媽回答說。
游戲室里的吵鬧聲絲毫沒有減少的跡象。這時,五點的鐘聲“咚咚”敲響了,只見媽媽又一次走進房間,向孩子們宣布現在的時間。奇怪的是,等她回到客廳以后,游戲室里竟然一下子就變得鴉雀無聲。其中一個年紀較大的男孩走了過來,雖然他的小臉因剛才的興奮而漲得通紅,但是卻一言不發地朝客人們點了點頭,然后輕輕地拿出一本他最喜歡的書,認真地讀了起來。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客人們紛紛好奇地問。
“現在是我們家的‘靜息時間’,”媽媽答道,“到這兒來。”只見她一邊說著,一邊把客人們帶進了游戲室。
房間里安靜極了。一個9歲的男孩正在角落里全神貫注地畫畫,另一個男孩坐在桌子旁邊靜悄悄地讀著自己的小人兒書,而他的雙胞胎妹妹正在饒有興致地擺弄著幾件布娃娃的衣服。在房間最亮的那個角落里,一個3歲模樣的小寶貝正在安安靜靜地搭著積木。
“靜息時間!”客人們不無驚訝地贊嘆道,“還真是這樣。不過,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們在做游戲啊,”媽媽向客人們解釋道,“這個游戲每次持續20分鐘的時間,等時間到了以后,孩子們就可以盡情玩耍了,不過卻不能像剛才那樣再大聲吵鬧了。盡管孩子們并不情愿,可是到時候他們很快就會把興趣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所以,我們的‘靜息時間’常常可以一直持續。”
“但是小家伙們怎么就會乖乖地聽你的話呢?”客人們都大惑不解地問道。
“因為我們是在做游戲呀,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表現超過別人。孩子們告訴我,生活就像是一場比賽,而稍事休息可以讓他們養精蓄銳,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說得很有道理!”客人們嘖嘖稱贊。
如果我們能夠認真探討孩子各種行為的不同特征,那么我們也許就能夠更加有效地教給孩子自律了。在接下來的章節里,我們會分別就啼哭、暴躁易怒、爭吵以及戲弄他人等方面的話題來探討怎樣教你的孩子學會嚴于律己。爸爸媽媽都知道,對于年齡尚幼的孩子來說,想要讓他們做到自律,最大的難題就是怎樣才能讓他們不再哭哭啼啼。因此,接下來我們首先要討論的話題就是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