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 法苑珠林
- 道世
- 4446字
- 2015-11-27 16:45:20
舍身篇第九十六(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色性無象觸必歸空。三世若假入微終散。雖復回天震地之威。會歸磨滅。齊冠楚組之麗。靡救埃壤。所以形非定質眾緣所聚。四塵不同風火常異。坼而離之。本非一物。燕肝越膽。未足為譬。菩薩利生方窮其旨。而積此淪昏生生不已。一念儻值曾未移時。障習相蕩旋迷厥路。橫指呼空。名之為有。養己傷命。號之為毒。蓄身外之財。以充其欲。攘非己之分。用成其侈。豈直溫肌嗛腹若此而已哉。至于積篋盈藏溢俎充庖。無始迄今供此幻我。亦未厭足。靜思此事。豈不罪歟。今既覺過徒畜壞瓶。物我俱空寶惜何在。是以體知幻偽。大士常心。舍妄求真。菩薩常愿。證知三界。為晨夜之宅。惺悟四生。為夢幻之境。外云生以身為逆旅。死當以天地為棺槨。內云王子投身功逾九劫。刳肌貿鴿駭震三千。將今類古冀望同爾。欲使白牛有長路之能。寶舟有彼岸之力也
引證部第二
如金光明經云。佛告大眾。過去有王。名摩訶羅陀常行善法無有怨敵。時有三子。殊特第一。第一太子名摩訶波那羅。次子名摩訶提婆。小子名摩訶薩埵。是三王子。于園游戲。漸到竹林憩駕止息。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于今日心甚怖懼。于是林中將無衰損。第二王子復作是言。我于今日不自惜身。但離所愛心憂愁耳。第三王子復作是言。我于今日獨無怖懼。亦無愁惱。山中空寂神仙所贊。是處閑靜令人安隱。轉復前行見有一虎。適產七日。而有七子。圍繞周匝。饑餓窮悴。身體羸損。命將欲絕。第一王子見是虎已言。若為饑逼必還啖子。第三王子言。君等誰能與此虎食。第一王子言。此虎余命無幾。不容余處為其求食。命必不濟。誰能為此不惜身命。第二王子言。一切難舍不過己身。第三王子言。若諸大士。欲利益他。生大悲心。不足為難。時諸王子心大愁憂。久住視之。目未曾舍。作是觀已尋便離去。爾時第三王子言。我今舍身時已到矣。我從昔來多棄是身。都無所為。隨時將養令無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復不免無常敗壞。今舍此身作無上業。于生死海中作大橋梁。永離憂患無常變異。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即便語言。兄等今者。可與眷屬還其所止。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還至虎所。脫身衣裳。置竹枝上。作是誓言。我今為利諸眾生故。證于最勝無上道故。欲度三有諸眾生故。是時王子作是誓已。即自放身臥餓虎前。以大悲力虎無能為。王子念言。虎今羸瘦身無勢力。不能得我身血肉食。即起求刀了不能得。即以干竹刺頸出血。是時大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又雨雜華種種妙香。時虛空中有諸天見。心生歡喜嘆未曾有。善哉大士。真大悲者。為眾生故。能舍難舍。不久當證清凈涅槃。是虎見血流污王身。即便舐血啖食其肉唯留余骨。爾時兩兄見地大動日無精光雨諸華香。必是我弟舍所愛身。時二王子心大愁怖。洟泣悲嘆容貌樵瘁。復共相將還至虎所。見弟所著衣裳。皆悉在一竹枝之上。骸骨發爪布散狼籍。流血處處遍污其地。見已悶絕不自勝持。投身骨上良久乃寤。即起舉手呼天而哭。我弟幼稚才能過人。父母所愛奄忽舍身。我今還宮父母設問。當云何答。我寧在此并命一處。不忍還見父母眷屬。時小王子所將侍從。各散諸方互相謂言。今者我天為何所在
爾時王妃于睡眠中。夢乳被割牙齒墮落。得三鴿雛一為鷹食。爾時王妃大地動時。即便驚寤。心大愁怖。而說偈言
今日何故 大地大水 一切皆動
物不安所 日無精光 如有覆蔽
我心憂苦 目睫[目*需]動 如我今者
所見瑞相 必有災異 不祥苦惱
于是王妃說是偈已。時有青衣在外聞王子消息。心驚惶怖。即啟王妃作如是言。向者在外聞諸侍從。推覓王子不知所在。王妃聞已生大憂惱。至大王所具傳此事。王聞悶絕悲哽苦惱。收淚而言。如何今日失我心中所愛重者。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爾時大王 即從座起 以水灑妃
良久乃蘇 還得正念 微聲問王
我子今者 為死活耶 爾時大王
即告其妃 我今當遣 大臣使者
周遍東西 推求其子 汝今且可
莫大憂愁 大王如是 慰喻妃已
即便嚴駕 出其宮殿 是時大王
既出城已 四向顧望 求覓其子
煩惋心亂 靡知所在 最后遙見
有一信來 既至王所 作如是言
愿王莫愁 諸子猶在 不久來至
令王得見 須臾之頃 復有臣來
大王當知 一子已終 二子雖存
哀瘁無賴 第三王子 見虎新產
饑窮七日 恐還食子 見是虎已
深生悲心 發大誓愿 當度眾生
于未來世 證成菩提 即上高處
投身餓虎 虎饑所逼 便起啖食
一切血肉 已為都盡 唯有骸骨
狼籍在地 是時大王 聞臣語已
轉復悶絕 失念躄地 憂愁盛火
熾然其身 諸臣眷屬 亦復如是
以水灑王 良久乃蘇 復起舉手
號天而哭 復有臣來 而白王言
向于林中 見二王子 愁憂苦毒
悲號啼哭 迷悶失志 自投于地
臣即求水 灑其身上 是最小子
我所愛重 無常大鬼 奄便吞食
其余二子 今雖存在 而為憂火
之所焚燒 或能為是 喪失命根
我宜速往 至彼林中 迎載諸子
急還宮殿 其母在后 憂苦逼切
與諸侍從 欲至彼林 即于中路
見其二子 號天扣地 稱弟名字
時王即前 抱持二子 悲號洟泣
隨路還宮 速令二子 覲見其母
佛告樹神 汝今當知 爾時王子
摩訶薩埵 舍身飼虎 今我身是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于今父王
輸頭檀是 爾時王妃 今摩耶是
第一王子 今彌勒是 第二王子
今調達是 爾時虎者 今瞿夷是
時虎七子 今五比丘 及舍利弗
目揵連是
爾時大王摩訶羅陀。及其妃后。悲號洟泣。悉皆脫身御服瓔珞。與諸大眾。往竹林中。收其舍利。即于此處起七寶塔。是時王子摩訶。薩埵臨舍命時。作是誓愿。愿我舍利于未來世過算數劫。常為眾生而作佛事
又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略要云。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殑伽河沙劫有佛。號日月凈明德如來。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喜見菩薩樂習苦行。于日月凈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于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滿千二百歲已。香油涂身。于凈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殑伽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善哉善哉。是名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名已后其身乃盡。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后復生凈明德國中。于凈德王家忽然化生。而白父言。凈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我今當還供養此佛。乃至彼佛入涅槃已。收佛舍利作八萬四千寶塔。即于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菩提心。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于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于大眾中立此誓言。我舍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當爾之時。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佛告宿王華菩薩。于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若有發心欲得阿耨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珍寶而供養者
問曰。菩薩舍身得自殺罪不。答曰。依律未舍命前得方便小罪偷蘭遮。若舍命已無罪可屬。所以不得殺人大罪。若依大乘菩薩。厭離生死為供養佛。及為一切眾生興大悲心。無害他意反招其福。何容得罪。故文殊師利問經云佛言。若殺自身無有罪報。何以故。如菩薩殺身唯得功德。我身由我故。若身由我得罪果者。剪爪傷指便當得罪。何以故。自傷身故。菩薩舍身非是無記。唯得福德是煩惱滅故身滅故得清凈身。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垢滅衣在(自外經明。菩薩舍身。非唯一二。如月光舍頭。尸毗割股。或作師子象王舍牙與皮或作鹿身禽王濟厄樵人。或作大龜大鱉救人水難。或作大魚肉山施饑拔苦。如是具列非一。并散配別篇。恐以文繁不可重述)
頌曰
龔勝無遺生 季業有窮盡
嵇叟理既迫 霍子命亦殞
屢屢厚霜柏 納納沖風菌
邂逅竟慨時 修短非所愍
恨我吾子志 不得巖上泯
送心正覺前 斯痛久已忍
既知人我空 何愁心不謹
唯愿乘來生 怨親同識朕
感應緣(略引九驗) 黃帝時寧封子 宋沙門釋慧紹 宋沙門釋僧瑜 宋沙門釋慧益 梁沙門釋道度 周沙門釋僧崖 周沙門釋靜藹 隋沙門釋大志 唐沙門釋會通
寧封子。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遇之。為其掌火。能出入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上下。視其炭燼猶有其骨。時人共葬之寧北山中。故謂之寧封子焉(右此一驗出搜神記)
宋臨川招提寺有釋慧紹。不知氏族。小兒時母哺魚肉輒吐。咽菜不疑。于是便蔬食。至八歲出家為僧要弟子。精勤稟勵苦行標節。后隨要止臨川招提寺。乃密有燒身之意。常雇人斫薪[卄/積]。于東山石室高數丈。中央開一龕。足容己身。乃還寺辭要。要苦諫不從。即于焚身之日。于東山設大眾八關齋。并告別知識。其日闔境奔波車馬人眾及齊金寶。不可稱數。至夜行道。紹自行香。行香既竟。執燭然薪。入中而坐。誦藥王本事品。眾既不見。紹悟其已去。禮拜未畢。悉至薪所。薪已洞然誦聲未息。火至額聞唱一心。言已奄絕。大眾咸見有一星其大如斗。直下煙中俄而上天。則見者咸謂。天宮迎紹。經三日薪聚乃盡。紹臨終謂同學曰。吾燒身處當生梧桐。慎莫伐之。其后三日果生焉。紹焚身是元嘉二十八年。年二十八
宋廬山招提寺有釋僧瑜。姓周。吳興余杭人。弱冠出家業素純粹。元嘉十年與同學曇溫慧光等。于廬山南嶺共建精舍。名曰招隱。瑜嘗以為結累三涂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捐。藥王之轍獨何云遠。于是屢發言誓。始契燒身。以宋孝建二年六月三日。集薪為龕。并請僧設齋。告眾辭別。是日也云霧晦合密雨交零。瑜乃誓曰。若我所志克明天當晴朗。如其無感便當滂注。使此四輩知神應之無晦也。言已云景明霽。至初夜竟便入薪龕中。合掌平坐誦藥王品。火焰交至猶合掌不散。道俗知者卉走彌盛。并稽首作禮。愿結因緣。咸見紫氣騰空。久之乃歇。時年四十四。其后旬有四日。瑜房中生雙桐樹。根枝豐茂巨細相如。貫壞直聳。遂成奇樹。深識者以為娑羅寶樹。克炳泥洹。瑜之庶幾。故見斯證。因號為雙桐沙門。吳郡張辯為平南長史。親睹其事。具為傳替曰
悠悠玄機 茫茫至道 出入生死 孰為妙寶(其一) 自昔藥王 殊化絕倫 往聞其說 今睹斯人(其二) 英英沙門 慧定心固 凝神紫氣 表跡雙樹(其三) 其德可樂 其操可貴 文之作矣 或揚仿佛(其四)
宋釋慧益。廣陵人。少出家隨師止壽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燒身。眾人聞者。或毀或贊。至大明四年始就卻粒。唯餌麻麥。到六年又絕麥等。但食蘇油。有頃又斷蘇油。唯服香丸。雖四大綿微而神情篤正。孝武深加敬異致問殷勤。遣太宰江夏王義恭詣寺諫益。益誓志無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將就焚燒。乃于鐘山之南。置鑊辦油。其日朝乘牛車。而以人牽。自寺之山。以帝王是兆民所憑。又三寶所寄。乃自力入臺。至云龍門不能步下。令人啟聞。慧益道人今就舍身。詣門奉辭。深以佛法仰囑。帝聞改容。即躬出云龍門。益既見帝。重以佛法憑囑。于是辭去。帝亦續至。諸王妃后道俗士庶填滿山谷。投衣棄寶不可勝計。益乃入鑊據一小床。以劫貝自纏。上加一長帽。以油灌之。將就著火。帝令太宰至鑊所請喻曰。道行多方。何必殞命。幸愿三思更就異途。益雅志確然曾無悔念。乃答曰。微軀賤命何足上留。天心圣慈同己者。愿度世人出家。降敕即許。益乃自手執燭以然帽。帽熾棄燭。合掌誦藥王品。火至眉誦聲猶分明。次至眼乃昧。貴賤哀嗟響振幽谷。莫不彈指稱佛惆悵抆淚。火至明旦乃盡。帝于于時聞空中笳筦異香芬馝。帝盡日方還宮。夜夢見益振錫而至。更囑以佛法。明日帝為設齋度人。令齋主唱白具敘征祥。燒身之處造藥王寺。以擬本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