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戰(zhàn)國霸主 秦宣太后(2)
- 權(quán)力巔峰的女人
- 蔣勝男
- 4607字
- 2015-11-27 16:34:30
可能韓國認為宣太后年輕守寡,于是為了增加游說的力度,最終派出著名的美男子尚靳出使秦國。尚靳不但長得很帥,還擅長辨辭,他先說:“韓之于秦也,居為禁閉,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崤。臣聞之,唇用者其齒寒,愿大王之熟記之。”就是說韓國相當于秦國的門戶,出去打仗也是一齊排行如雁行,如今韓國有難,秦國如果不相助的話,就等于唇亡齒寒,希望秦國盡快出兵。
宣太后聽了這話表示,韓國派了這么多使臣來,只有這位“尚子”說話還有點意思,于是接見了尚靳。雙方見面,尚靳提出了希望秦國盡早救援韓國的要求,宣太后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針對尚靳說的“唇亡齒寒”的故事,對他講了一個同樣與身體有關(guān)的故事。
原文如下:“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解釋:“我當年‘侍奉’先王的時候,他把大腿壓在我身上時,我感覺很重,難以支撐;但當他把整個身子壓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卻不覺得沉重了——因為這個姿勢對我有利。現(xiàn)在你希望我去救韓國,如果兵不夠多,糧不夠足,就無法救韓國,但如果我出重兵糧草去救韓國,那我付出這么大成本,你能給我什么好處呢?”
這段話,相當大膽,也相當直接,揭示了國與國之間所謂的友情和道義,都比不上利益更重要。
兩個大國之間所謂的友誼,不管是呼作“親密的老朋友”,還是比做夫妻好到如同“度蜜月”,最終,朋友會翻臉夫妻會離婚,決定兩國關(guān)系的,只能是利益。
但公然在朝堂之上,面對外交使節(jié),這樣大開黃腔講葷段子,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算什么,但在后來進入相對封閉的大一統(tǒng)時代后,則令得后世的衛(wèi)道者老夫子們覺得如同焦雷劈頂,以至于清朝文人王士楨憤而點評:“此等淫褻語,出于婦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載于國史之筆,皆大奇!”(《池北偶談》)
然而數(shù)千載后的老夫子的口水,傷不著宣太后一根頭發(fā),她的肆無忌憚,是建立在她的功業(yè)、她的權(quán)威上的。
在她執(zhí)政的四十一年期間,她把秦國從七雄之一,打造成了獨霸一國,為一統(tǒng)天下,打下了基礎(chǔ)。
她平定了長達三年的季君之亂,重用秦惠文王之弟樗里疾為相,重推商鞅之法,使得秦國內(nèi)部安定下來;她重新收復了巴蜀之地,派李冰入蜀治理,并建成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她殺了義渠王,并吞了義渠之地,從此秦國東進無憂,并得到大量馬匹裝備騎兵,為秦國屢戰(zhàn)屢勝提供了基礎(chǔ)。
同時,她又在軍事上打敗了魏韓趙等國,吞并了楚國大部分土地,利用燕齊矛盾削弱了齊國實力,最終形成了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
那么,她是怎么一步步推行她并吞六國的計劃的呢?
首先是楚國,宣太后先是利用自己出身楚國的這一點舊情,與楚國建立了友好關(guān)系。此時楚國的統(tǒng)治者是楚懷王,這個人在歷史上出名地容易被忽悠,屈原故事里的反面蠢角就是他。小時候我看屈原故事時,覺得很奇怪,楚懷王之前已經(jīng)上過秦國的當了,為什么還會在秦國邀請他入秦的時候,不顧屈原的阻止一股腦兒就去了?直到寫到這個故事時我才恍然大悟,楚懷王上一次中計,是在秦惠文王時代,被張儀所騙;而這一次中計,則是在宣太后時代。
在楚懷王眼中,如今執(zhí)政秦國的太后是楚女,秦王是楚女所生,秦國和楚國已經(jīng)結(jié)成了同盟,更是結(jié)成雙重親家,秦國的公主嫁給楚懷王最寵愛的兒子子蘭,楚國的公主嫁給嬴稷當王后。這幾重親戚聯(lián)姻,自然是可靠的。他卻不知道,政治上越是親戚聯(lián)姻越是不可靠。
秦楚聯(lián)姻的事,不知為何激起了魏韓齊三國的聯(lián)合抵制,但他們將憤怒一齊對準了楚國,三國聯(lián)合伐楚。楚國不得已,以太子做人質(zhì),求助秦國發(fā)兵。
此時的秦國,已經(jīng)從季君之亂中走出來,開始磨刀向諸侯了。楚太子入秦為質(zhì)不久,就發(fā)生了楚太子與秦大夫斗毆事件,太子橫竟然失手打死秦大夫,匆匆潛逃。秦國遂以此為借口,聯(lián)合韓魏齊三國攻楚。
楚國疲于奔命,不得已接受秦國的條件,由楚懷王親自入秦,重談和議。楚懷王不顧昭雎、屈原等重臣勸阻,一臉信任地去了秦國,結(jié)果一到秦國,就被宣太后母子所扣押,逼著他割讓楚國將近一半的土地。這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楚太子橫所謂的失手殺人,亦很有可能是一個陷阱。
直到此時,楚懷王才知道上了當,犯了牛脾氣,死活不答應(yīng),結(jié)果被秦國關(guān)了起來,不久就很悲慘地死在了秦國。
楚懷王被扣押,宣太后趁著楚國無主,派弟弟羋戎和舅舅向壽帶兵攻打楚國,楚國被打了個猝不及防,打一次敗一次。在宣太后起用了天殺星白起以后楚國就更慘了,白起一直打到楚國的國都郢都,殺了個血流成河,直逼得戰(zhàn)國七雄中的大國楚國,遷都再遷都,遷到變成一個小小的弱國。而著名的詩人屈原因為勸諫楚懷王不聽,在看到楚都被滅時,絕望地投江自盡。至今每年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我們還用吃粽子的方式來紀念他。
宣太后執(zhí)政最大的特點,就是打仗,她可謂是秦國歷史上最能打硬仗的統(tǒng)治者。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之前的硬戰(zhàn),許多都是宣太后執(zhí)政時期打的。早期她起用的是她的舅舅向壽和弟弟魏冉、羋戎,而其中最能打仗的是魏冉。后來魏冉在軍隊中發(fā)現(xiàn)了軍事天才白起,向宣太后作了推薦,宣太后力排眾議,大膽地起用了白起這個天殺星,于是,六國哭泣的日子到了。
宣太后一共執(zhí)政四十一年,由于男權(quán)社會的視角問題,這個時期又被稱為昭襄王中前期。而這個時期,恰恰是秦國大敗六國,成為唯一強國的時期。
我們可以從一系列的戰(zhàn)爭中,歷數(shù)各國是如何被秦國打敗的。這四十一年中,由向壽、魏冉、羋戎、白起這些宣太后的嫡系帶兵,先后攻陷趙、楚、韓、燕、齊、魏六國將近兩百余個城池,殺死六國軍隊一百多萬人,光是白起就殺死韓魏聯(lián)兵四十多萬人,殺死趙國軍隊四十多萬人。
天殺星白起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除了他自身的軍事天才和宣太后的破格重用之外,更重要的是,白起的撒手锏就是千里奔襲的騎兵戰(zhàn)術(shù),而當時其他六國卻是以步兵為主的陣營,只有少量的馬車作為指揮。而白起之所以能夠訓練出騎兵來,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宣太后以嫁給義渠王為條件,吞并了義渠,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騎兵之術(shù)和源源不斷的戰(zhàn)馬,成就了白起不敗戰(zhàn)神的美名,也成就了秦國打垮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萬世帝業(yè)之基礎(chǔ)。
當宣太后統(tǒng)治期結(jié)束以后,秦國一統(tǒng)六國,其實只是時間問題,六國再無能力與之作戰(zhàn)了。
回頭再說宣太后的兒子昭襄王,應(yīng)該說昭襄王在母親前面是個很聽話的兒子,一直聽話到宣太后六七十歲,他自己也五十多歲了。此時此刻,他不能不考慮自己的身后事,他曾經(jīng)有兩個兒子,長子在出生后不久,就被立為太子。但這個太子不得宣太后喜歡,一直被派在國外為質(zhì),直到秦昭襄王四十年的時候,死在韓國。
昭襄王就想把次子安國君立為太子,可是向宣太后提了很多次,宣太后還是不同意立安國君當太子。為了討好宣太后,昭襄王將宣太后族中的一位少女立為安國君的夫人,史稱華陽夫人。從這個封號來看,這位華陽夫人很可能與宣太后所寵信的弟弟華陽君羋戎有關(guān)。
這里我想提一下,有人認為秦昭襄王的王后叫“葉陽后”,但據(jù)考證,繁體的“華”寫作“華”,而繁體的“葉”寫作“葉”,兩者字形相似,所謂“葉陽后”應(yīng)該就是指華陽夫人。
但就算安國君再努力,宣太后仍然沒有松口立他為太子,這時候,自然不免讓人懷疑,宣太后心目中是否另有王位繼承人的人選。
此時,秦國之內(nèi),最顯赫的當數(shù)四貴,即宣太后的弟弟“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以及宣太后的兩個幼子“涇陽君”嬴芾、“高陵君”嬴悝這四個人。
而秦國不但有著父死子繼的傳統(tǒng),還有著兄終弟及的傳統(tǒng)。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秦昭襄王不免懷疑,宣太后是否因為疼愛幼子,有將幼子立為儲君的念頭。否則的話,她何以遲遲不肯立安國君為太子?
昭襄王這一年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不免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在老化衰退,而歷代秦國的國君,壽命長的并不多。而他的母親宣太后七十歲了,老太太依舊精明能干,他甚至會懷疑,自己有可能走在母親前頭。
昭襄王也許不在乎自己一輩子聽母親的話,因為不管怎么樣他都是秦王,而且他母親的能力有目共睹,秦國再強大,也是他的秦國。
但如果他的兒子可能會失去王位,他就不能不行動了。這時候魏人范雎入秦都咸陽,游說昭襄王:“四十一年,國人只知有太后、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大王。”昭襄王悚然而驚,于是請范雎為謀士,于秦昭襄王四十一年,設(shè)計除魏冉兵權(quán),請?zhí)髿w政。
這話聽起來似乎很有英雄氣概,但事實上這一年宣太后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魏冉也將近七十了,還不還政也已經(jīng)差不多了。
這一場政變,看似是范雎游說,改變了政治格局,但是很明顯,“國人只知有太后、穰侯,而不知有大王”的情景,已經(jīng)存在了四十多年,昭襄王又不是傻子,豈有不知。縱然昭襄王是傻子,這么多年,天下游說秦國的策士多如過江之鯽,豈會沒有人看出這一點,沒有人指出這一點?昭襄王做了一輩子的聽話兒子,他若是想當“有權(quán)威的大王”,又豈會到了自己白發(fā)蒼蒼時才因聽了一句策士之言就跳起來!
無他,時候未到而已。
在此之前,不管誰看出來、說出來,都無法撼動老太太的權(quán)力,都無法令得昭襄王下這個決心去和自己的母親站在對立面。只有到了和老太太比賽最終時間的時候,只有到了昭襄王怕死后繼位之人不是自己親生兒子的時候,才會采取行動。
范雎,只是在對的時間,說了對的話而已。
但是自宣太后還政,昭襄王迅速立了自己的兒子安國君為太子的結(jié)果來看,昭襄王發(fā)動政變的最大原因,顯然還是為了太子之位,而不是和母親爭權(quán)。
所以在昭襄王達成愿望以后,他那長期以來對母親的服從感又占了上風,宣太后雖然還政,但是所有的待遇依舊不變,而昭襄王對她恭敬如故。
歷史記載宣太后在生命最后的時光里,依舊有許多情人,其中最出名的一個叫魏丑夫。宣太后十分喜歡他,她在病重將死時說:“為我下葬時,必以魏子相殉。”
對于魏丑夫而言,自己還年輕,還有無限的未來,奉承太后得到榮寵固然是好事,但是要他去殉葬,則是萬萬不愿的。
大夫庸芮便向宣太后進言:“人死后可有知覺?”
宣太后自然回答:“沒有知覺。”
庸芮則推演勸說:“如果人死后無知,何必讓魏丑夫殉葬?假如人死后有知,那地下還有先王呢,這幾十年來他豈不是怒火攻心,太后死后若遇先王,帶著個魏丑夫豈不更麻煩。”
一番話說得宣太后打消意圖,轉(zhuǎn)而去考慮自己的后事了。
宣太后歸政后兩年,壽終正寢。
數(shù)千年后,現(xiàn)代人在秦陵附近挖掘,發(fā)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兵馬俑,剛開始大家認為這么大規(guī)模的兵馬俑理應(yīng)屬于千古一帝秦始皇,但是近年來卻有專家進行論證,這個兵馬俑更有可能屬于宣太后的陪葬俑。
這是有可能的。俑是陪葬之物,一般是人在生前為自己準備后事時燒制,或者由子女在其死后燒制作為陪葬,而秦始皇是在外出巡游時暴死的,之前未必會想到自己的死期,是否準備好兵俑也未可知。而篡位的秦二世以及趙高,在二世篡位后把秦始皇其他的兒子女兒統(tǒng)統(tǒng)殺光,秦二世他們是否有這個心為秦始皇燒制這么宏大的俑陣,也是難說。
而宣太后退政后有五年時間養(yǎng)老,有不少記載她曾為自己大肆修陵準備后事甚至準備讓男寵陪葬的記錄,更兼她有一個孝順兒子秦昭襄王,應(yīng)該說更有充分的理由燒俑。而宣太后身為楚女殺楚王;身為秦惠王妾而殺盡秦惠王諸子;嫁于義渠王而滅義渠;得趙國之助而坑殺趙國數(shù)十萬人,一生做出種種肆無忌憚的逆天行為,必然會為了自己死后在黃泉之下的命運而擔心,而作為一個曾經(jīng)統(tǒng)帥百萬雄師的女霸主,她必然迷信武力,因此為了自己死后著想,帶著一支龐大的軍隊下黃泉,也是非常可能的事。
目前,秦兵馬俑究竟是屬于宣太后還是她的后嗣秦始皇,只能留待考古專家更多地發(fā)現(xiàn)和論證了。不管怎么樣,宣太后為秦一統(tǒng)天下所做的貢獻,是無可抹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