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邢州屬官
匪材備員邢中,無能有益于民。屬歲之不易,不自度其力之不能,為民乞哀。蒙上官之采納,視他年解俵,差為省易。然又皆賢宰之夙夜殫瘁,使鄙人安享受成以無過謫也。茲幸稍遷,念一歲中相敘,自知鄙拙,不周世務(wù),而每辱教誨。便此違別,不能無情。日夕惟冀望內(nèi)召。草草布此為謝。
與傅體元二首
得書,承相念。每讀李習(xí)之文,見其欲薦天下之士,急于若己之疾痛。使習(xí)之得志,真古之所謂大臣宰相之器也。而或有譏之者,隘矣。省足下書意,慘然又自傷也。自歷任以來,覺此官最清高。前在京師,見居要路者,乃日騎馬上,伺候大官之門。高人達士,以此較彼,殆若勝之。此晨門、封人之徒,所以見慕于孔氏也。特中間又有不容久處者耳。兒子落魄,然身世之事,吾亦不能自慮,安能慮此!所謂若夫成功,則天也。有詩寄來,曾見之否?宋廣平墓在沙河,有顏魯公碑,前令方思道于沙土中出之,此碑歐、趙亦未見也。碑文頗有與史異同者,乞?qū)憽杜f唐書·宋瓃列傳》,便附還人,欲相稽考也。文字頗以為戒,絕少作。有一二篇寄兒子,欲觀從彼取之。不悉。
懋儉人來,問之,知有內(nèi)艱,殊為驚怛。仆思歸之心甚切,中秘有書數(shù)萬卷,欲讀一過,為此牽延未能決也。
與王子敬十首
午前托敬甫以文字相示,見否?《可齋記》欲得伯欽書,煩轉(zhuǎn)求也。北窗梅花,如對君矣。
《二石說》奉去。歲事交并,栗家事欲俟新春。平生無一事不嘗,獨不曾對吏,今亦不可不一試也。
見郡丞,自謂老吏,語滾滾不休。緩征之說,殊不可入。蓋自郡中來,受撫公旨也。為壙志作《權(quán)厝志》,視葬志頗詳核,然不能奇耳。孫文亦不高,漫往,乞評之。
來書善敘事理,恐不能復(fù)加文飾也。熊君乃有皇甫度遼之風(fēng),平生悔見貴人,獨此行為無悔耳。事亦已即決,甚明達。向人昏聵之甚,泥團不足盡之也。
道上沮洳,不通信耗。昨人還,得書,并子和書。荷相念。內(nèi)人且就館而久病,疑慮不能出。事未竟,少須不妨。始初猝暴難當(dāng)耳,此易與也。郅都、寧成,自不易為之。盛六來,道其行事,多可笑,令人不復(fù)恨之。
莊渠書求孺亨校定,不出府公意,事體合如此。兒子傳示欲隨年編次,附入《周禮》《春秋》《大學(xué)》諸書,甚善。若了,可封寄宅中,見乞道之。陸子潛《荒政十二解》,即借示。府中敬甫,有名否?
事未能遙度。文書已下,恐無更變,且得的確,乃可行也。計此門一啟,士大夫如墻而進,尚容鄙人置足耶?昨陳子達書來勸入城,答之云:“此間有二奇,不見戴烏帽乘軒人,盜賊數(shù)過門,不肯入也。”此間未嘗不荒,小民習(xí)慣,更安帖耳。
連日臥病,青山綠水,已無緣分。惟有讀書,又不肯假借,使人浩嘆。沈君詩,俟少間作也。
吳興使人還,得書,并惠《橋記》及圖書印,深荷存念。過家,會子欽,又承書惠。仆每相念及,恨不得日日致書左右耳。在試院中托程秀水,竟不果也。錄文,見世情危險,每不欲上人,亦大吏為之。其五策問并前四道,承乏不辭耳。最后丈量均徭,卻竄入鄙語,如所諭,可謂淄、澠之水,易牙能辨之矣。朱守想非俗流,至京當(dāng)候之。
老況不堪,明春非討差,即請老。子長、孟堅,今世何可得也。與麓已進奉常,太巖改璽丞。初到,未相見。阜南衙門熱喧,亦少會,然每見,殊有猜疑。兌隅行邊,久不還,方念之。大抵今日京師風(fēng)俗,非同鄉(xiāng)同署者,會聚少。人情泛泛,真如浮萍之相值,不獨世道之薄,而亦以有志者之不多見也。
與徐道潛
向云萬樹梅花,徒見其枝條。山中猶寒,即今多未破綻,日令慎奴探之。居人云,年嘗到二月中,花始齊。魯叟乘此時來,且有月,益奇耳。今歲節(jié)氣晚,若要桃花,須清明后也。社約,初意合得亦好,但諸人志趣終不同,當(dāng)以閉門為上。魯叟亦豈可受此羈紲耶?仆在此亦甚苦,作文,每把筆輒投去,欲從山僧借《楞嚴經(jīng)》以自遣耳。日夕望面晤,不復(fù)多及。
與陸五臺
向者輒敢通書于門下,乃辱不鄙,還答往往多推獎,兼以教誨之語。然如此年時,欲南山射猛虎,其為不自量,可笑也。沈茂才來顧,特因致謝。《水利纂》一部,附奉左右。此為東南利害甚大,使者祗以空文應(yīng)詔耳。幸賜省覽。
與姚畫溪徐龍灣
謹遣小兒拜謁。不與為禮,則長者之教誨深矣。
與馮太守
《性理稿》僅閱一過,草草殊不詳,略加朱點為別。舊有點識,無容改評矣。序文平正通達,殊不類近時軋茁之體,真有德之言也。中間堂聯(lián),再書二聯(lián)奉上,乞賜改教,擇用其一。
與沈上舍
前者見過治所,已束裝,殊恨不能為主人也。夙慕蘇長公之高風(fēng),買田陽羨,聊欲效顰。吾兄杯酒戲言,忽遠遣人來,其重然諾如此,仆遂不欲北行。大丈夫不負國家,何愧?只去就可以自決耳。
與管虎泉
每辱不棄親末,眷念之勤。臨行又不及為蔬飯以謝別,罪罪。諸令舅亦必見怪也。兒婦暴亡,適官舟已在城下,諸役皆集。老來又不堪哭聲,遂不可止。“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逃”。家事如此,且無顯擢可以行道,而為此役,真大愚也。
與顧懋儉二首
奴至,道欲東來,意如飛動,感嘆久之。與世益無緣,乃辱二三君子不鄙夷,真猶菖蒲菹也。日下相見,諸不及。
《五燈會元》,幸為致之。近來偏嗜內(nèi)典,古人年至多如此,莫怪也。
與沈敬甫十八首
五弟來,得書,極荷見念之意。得失自有定命,若以見知,有一毫希覬,便非吾心,所以遲遲而去。俗人不能知也。此回遇大風(fēng),絕江、淮而度。江中景物更奇,略具諸詩中,前日托舍弟,亦不及專錄寄去,今止錄去《江中》一首。日下當(dāng)還,諸所欲言不盡。
親故懶作書。向為公言,鐵劍利,倡優(yōu)拙,固耶?每攬子厚《囚山賦》,亦自無聊也。人還,附此。
去年在京師,一日,與華亭林與成對坐虛齋啜茗。吾問與成:近寄家書否?與成答云:亦自無可寄。吾來三月,親故書問殆絕,祗為無可寄也。敬甫近況何似?《太玄》曾了得否?兒子輩恐遂為俗流,教他看老父《字說》。有信來,未嘗道及書中事,何也?
風(fēng)俗薄惡,書生才作官,便有一種為官氣勢。若一履任,望見便如堆積金銀。俗人說,無餓死進士。此言尤壞人也。
文字殊有精義,然使讀者不能不以文害辭,以辭害志也。為子欽新得寧馨,取小字壽孫,用秦璽意,卻新也。此后湯餅之會,更可使與否?一笑。
子欽為我行,所謂“中流失船,一壺千金”,意甚喜。即為書《陽曲序》,明日可來觀之。
向者無儲,不能久留。北舍數(shù)過不鮮也,前言戲之耳。敬甫近來甚有悟處,一件悟,無不悟也。嫗頗黠慧,往往能隔壁識別人耳。
見來書,可怪,心甚傷之。士之不得志,當(dāng)有此意念耳。然須放胸襟寬大。“死生亦大矣”,此是莊子不覺失語,圣人無此語也。
文字亦佳,但不知與其人平日往來否?如但學(xué)中識面便送之,得無類投人夜光乎?“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圣人言,句句可思也。
吾祖誕辰,在今月廿二日。衰門不能如外間彌文。又諸父在,仆不敢主。允齋有美意,相知者數(shù)人,雞黍為歡可耳,須不可有雜賓也。幸致意。
喉中嘗有痰,殊不快耳。不如意事,不如意人,須勿置之胸中可也。
顧伯剛欲梓三泉遺文,敬甫有所藏,悉付來,或更為之求訪,此亦門人之責(zé)也。吳甥來,數(shù)言之,相見輒忘耳。
性命之說,圣人蓋難言之。欲作一論,紛紛竟未有暇。眼前事無當(dāng)意者,大率六十四卦中一“困”字耳。家姊丈行有期,已托子敬往借宅,可與養(yǎng)吾知也。
兩次承問,皆失答。所往類多庸奴,適受其戲侮。史稱淮陰家貧無行,乞貸無所得,不幸類此。傳云:“向為身死而不受,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得我而為之。”殊自傷也。
純甫手書,此于其家得之,非欲外人知也。其胸中耿耿如此,三復(fù)為之流涕。今并付去,幸為善藏之。
向借繩索,有書竟不見報。沒田殊苦,然文節(jié)公大石已置之庭中,饑亦可餐也。
城市中耳目日非,來此雖極荒絕,能令人生道氣也。
《游山記》殊有興致,略看一過,僣抹數(shù)行,不知何如?因淚多傷目,不耐久看文字,極困悶也。舊與純甫游此山,山北破龍澗下抵白龍寺,尤奇勝。有泉一道,從破石間下流,可一里。相傳有白龍破此山而去,其形勢真如劈破,幽泉亂石,相觸淙淙有聲,旁多珊瑚瑤草,石隙間時有積雪。賢昆玉不曾到此也。讀記,因懷純甫,為之惘然耳。
與某三首
仆以未造朝,不得至東郊一望車塵。大丈夫豈效兒女子情?只人世知己難得耳,遠別,不能不惘然也。有便,當(dāng)奉聞。
承寄書,比出京方得之,遂不及報。然壯足下之志,必能進于古無疑也。顧非可徒言,在積累而至之耳。昨到家,甚念,欲一見。然久出,應(yīng)接紛紛,知足下以疾不至,雖至亦不能從容論究,奈何?《宋史》,何人乃敢爾?附遼、金,亦儒者之嘗談。即耶律氏猶可,金源奄有中國一百十有七年,此可比之劉、石,為辱載記耶?老大沾一命,恐有簿書之?dāng)_,而此志殊不衰。若天假之年,必能有成也。
還舍時,不覺忙過。未得略從容款坐,此行真愧故人,可謂往來不憚煩者也。佛有兩遇謗,孫陀利、旃遮女者,此自不知佛,于佛何損?修到時,調(diào)達推山,何懼也?邢中極有高僧,土人略不知之,僧家亦無知者。所謂乘志,尤闕陋無征。仆頗訪得之,欲表著其人,此等皆有得者。劉太保見宰官身,不誣。宦途所見皆可厭,思與吾丈一談,何可得?
與王昭明
甲寅之歲,播越山中,得日領(lǐng)教誨。方爾還定,而公遽有遠役,隔闊遂逾一紀。老大以來,惟有孺亨與相親依,不意遂至溘然,身后事極可病心。聞公往來吉水、永豐間,頗以自得。而一二年間,雙江、念庵,相繼凋謝,顧公亦何所向,寧無顧念桑梓之懷乎?恭簡公集,向王知郡委校定,仆不敢自專,并與孺亨商榷,而李純甫不盡依用也。公邇來當(dāng)益復(fù)深造,不知有可以見寧教否?仆晚得一第,而祖父皆不在世,“千鐘不洎吾心悲”,徒增傷痛耳。今當(dāng)為令太湖之濱,采山釣水,聊為吏隱,無足言者。同年胡原荊之任,附此。不備。
與張通府
城外積聚,實為餉賊之資。前日曾面啟,乞下令克日搬載入城。今經(jīng)三日,未有應(yīng)令者。但聞賊在新塘徐監(jiān)生家運米,滿載而來,恐有攻城之計,是我受坐困之勢,而賊反得因糧之便也。更乞嚴督各鄉(xiāng)積米之家,如仍前梗令,即以軍法從事。或聽百姓隨力搬取,或即放火燒盡。及余麥棲畝,亦乞督促即時割刈送城。海上用兵三年,我?guī)熕圆坏弥荆瑢嵲谟诖耍h者不察也。不然,以饑疲之賊,深入吾地,雖百萬之眾,其何能為哉?軍旅之際,非威嚴不行,乞賜采納。賊自新塘載米西行,不由新開河,從真義出,此往蘇州之道也。如有攻城之計,必南來過北,出東門。宜密于北,或北城灣,俟賊船經(jīng)過,用佛郎機鉛銃打破其船。但賊過北門,必從夜來,當(dāng)謹備也。
與凌廉使
承賜《水利疏》,其為東南之利大矣,捧讀太息。昨有奏記,非敢為激發(fā)之行,蓋官守當(dāng)爾。若坐地方言者之罪,毋乃假借豪右,而虐煢獨過甚耶?今更有所陳者:劉清惠公身沒未幾,門戶衰零,孫女初戮辱以死。今幸得昭雪矣,其孫復(fù)坐大辟,劉之夫人至縣庭跪拜,令人泫然。閱其獄辭,殆不至死,似文致之也。以清惠公之賢,庶幾所謂十世宥之者,況先皇欽恤之命,新朝曠蕩之恩耶?惟執(zhí)事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