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書琴事(墨說附)
辨《廣陵散》
《廣陵散》傳稱嵇中散受之神人。至唐韓皋又從而為之說,云:康制此曲,緩其商弦,與宮同音,臣奪君之義,知司馬氏有篡魏之心。王陵、丘儉諸人,繼為揚州都督,咸謀興復,俱為晉宣父子所殺。揚州故廣陵地,康避世禍,托之鬼神,以俟知音者云。皋誠賞音者,然初不詳考。漢魏時揚州刺史治壽春,廣陵自屬徐州,至隋唐乃為揚州耳。又劉潛《琴議》稱杜夔妙于《廣陵散》,嵇中散就其子猛,求得此聲。按夔在漢為雅樂郎,魏武平荊州,得夔喜甚,因令論制樂事,在夔已妙此曲,則慢商之聲,似不因廣陵興復之舉不成而制曲明矣。政和五年二月十五日,烏戍小隱,聽照曠道人彈此曲,音節殊妙,有以感動坐人者,或疑前后所傳之異,因以所聞,并記坐人所舉琴事,參而書之。
六琴說
《爾雅》大琴謂之離,二十七弦。舜彈五弦之琴而天下治。堯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蔡邕益之為九。漢高祖入咸陽宮,得銅琴十三弦,銘之曰:之樂。馬明生仙游,見神女于玉幾上彈一弦琴,而五音具奏。此六琴雖損益,各有意義,而世所共傳者七弦也。余于是知法出乎堯者,雖亙千古而無弊,非智巧所能變易也。
古琴品飾
秦漢之間所制琴品,多飾以犀玉金彩,故有瑤琴綠綺之號。《西京雜紀》趙后有琴名鳳凰,皆用金隱起為龍鳳古賢列女之像。嵇叔夜《琴賦》所謂“錯以犀象,藉以翠綠,爰有龍鳳之像,古人之形”是也。
古聲遺制
余謂古聲之存于器者,唯琴音中時有一二。不患其器之樸拙,使人援弦促軫,想見太古自然之妙,然后為勝。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無華飾,以最古蛇腹紋為奇。至有縫張池坼,而聲不散者,亦不加完,獨此有三代遺制云。
叔夜有道之士
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言其哀心未忘也。夫哀戚之心存于中,則弦手犁然而不諧,此理之必然者。余觀嵇中散被譖就刑,冤痛甚矣。而叔夜乃更神色夷曠,援琴終曲,重嘆《廣陵》之不傳,此真所謂有道之士,不以死生嬰懷者。若彼中無所養,則赴市之時,神魄荒擾,呼天請命之不暇,豈能愉心和氣,雍容奏技,如在豫暇時耶!惜哉,史氏不能逆彼心寄,表示后人,謂其拳拳于一曲,失士多矣。
明皇好惡
唐明皇雅好羯鼓,嘗令待詔鼓琴,未終曲而遣之,急令呼寧王取羯鼓來,為我解穢。噫,羯鼓,夷樂也。琴,治世之音也。以治世之音為穢,而欲以荒夷洼淫之奏除之,何明皇耽惑錯亂如此之甚。正如棄張曲江忠鯁先見之言,而狎寵祿山側媚悅己之奉。天寶之禍,國祚再造者,實出幸也矣。
蔡嵇《琴賦》
蔡中郎《琴賦》云:“左手抑揚,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按藏摧。”嵇叔夜亦云:“徘徊顧慕,擁郁抑按,盤桓毓養,從容秘玩。”人知藏摧毓養四字之妙,雖試手調弦,已勝常人十年上用。
擊琴
宋柳惲嘗賦詩未就,以筆捶琴,客有以箸和之,惲驚其哀韻,乃制為雅音。后傳擊琴,蓋自惲始。近世不復傳此,正恐失古人搏拊之意,流入箏筑耳。
有道之器
褚彥回常聚袁粲舍,初秋涼夕,風月甚美,彥回援琴,奏《別鵠》之曲,宮商既調,風神諧暢。王或、謝莊并在粲坐,撫節而嘆曰:“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宮商暫離,不可得已。”彥回風流和韻,施之燕間,故是佳士。若當艱危之際,以一家物與一家,亦痛其須髯如棘,無丈夫意氣耳。
聞弦賞音
蕭思話領右衛軍,嘗從宋武登鐘山北嶺,中道有盤石清泉,宋武使于石上彈琴,因賜以銀鐘酒。謂之曰:“賞卿有松石間高意。”余謂促軫動操,超然有高山遠水之思者,故不乏人。而聞弦賞音最為難遇,此伯牙所以絕弦于鐘期之死也。
琴趣
鳴弦轉軫,要先有鉤深致遠之懷,不規規于弦手之間,期較工拙,便為造微入妙。如孫登彈琴,頹然自得,風神超邁,若游六合之外者。桓大司馬謝祖仁于北牖下彈琵琶,自有天際意,此為得之。
焦尾
《搜神記》載吳人有以枯桐為爨者,蔡伯喈聞其爆聲,知其為良桐,請于主人,削之為琴,果有殊聲,而燒痕不盡,因名之焦尾。后人遂效之,如林宗折巾、飛燕唾花,皆以丑為妍也。
雷琴四田八日
東坡先生《書琴事》云:“家有雷琴,破之,中有八日合之語,不曉其何謂也。”先生非不解者,表出之,以令后人思之耳。蓋古雷字從四田,四田折之,是為八日也。
煙香自有龍麝氣
西洛王迪,隱君子也。其墨法止用遠煙鹿膠二物,銑澤出陳贍之右。文潞公嘗從迪求墨,久之,持煙一奩見公,且請以指按煙,指起煙亦隨起,曰:“此煙之最輕遠者。”乃抄煙以湯瀹起揖公對啜,云當自有龍麝氣,真煙香也。凡墨入龍麝,皆奪煙香,而引蒸濕,反為墨病,俗子不知也。
陳贍傳異人膠法
陳贍,真定人。初造墨遇異人傳和膠法,因就山中古松取煤,其用膠雖不及常和、沈,而置之濕潤,初不蒸,則此其妙處也。又受異人之教,每斤止售半千,價雖廉而利常贏余。余嘗以萬錢就贍取墨,適非造墨時,因返金,而以斷裂不完者二十笏為寄。曰:“此因膠緊所致,非深于墨,不敢為獻也。”試之,果出常制之右。余寶而用之。并就真定公庫,轉置得百笏,自謂終身享之不盡。胡馬南渡,一掃無余。繼訪好事所藏,蓋一二見也。緣贍在宣和間,已自貴重,斤直五萬,比其身在,蓋百倍矣。贍死,婿董仲淵因其法而加膠,墨尤堅致。恨其即死,流傳不多也。董后有張順,亦贍婿,而所制不及淵,亦失贍法云。
潘谷墨仙揣囊知墨
潘谷賣墨都下。元初,余為童子,侍先君居武學直舍中。谷嘗至負墨篋而酣詠自若,每笏止取百錢,或就而乞,探篋取斷碎者與之,不吝也。其用膠不過五兩之制,亦遇濕不敗。后傳谷醉飲郊外,經日不歸,家人求之,坐于枯井而死。體皆柔軟,疑其解化也。東坡先生嘗贈之詩,有“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之句,蓋言其為墨隱也。山谷道人云:“潘生一日過余,取所藏墨示之,谷隔錦囊揣之曰:‘此李承宴軟劑,今不易得。’又揣一曰:‘此谷二十年造者,今精力不及,無此墨也。’取視,果然。”其小握子墨,醫者云,可入藥用,亦藉其真氣之力也。
漆煙對膠
沈,嘉禾人。初因販繒往來黃山,有教之為墨者,以意用膠,一出便有聲稱。后又出意取古松煤,雜用脂漆滓,燒之,得煙極精黑,名為漆煙。每云韋仲將法,止用五兩之膠,至李氏渡江,始用對膠,而秘不傳,為可恨。一日與張處厚于居彥實家造墨,而出灰池失早,墨皆斷裂。彥實以所用墨料精佳,惜不忍棄,遂蒸浸以出故膠,再以新膠和之,墨成,其堅如玉石。因悟對膠法,每視煙料而煎膠,膠成和煤,無一滴多寡也。故其《墨銘》云,“沈對膠,十年如石,一點如漆”者,此最佳者也。余識之蓋二十年矣。其為人有信義,前后為余制墨計數百笏。庚子寇亂,余避地嘉禾,復與連墻而居,日為余言膠法,并觀其手制,雖得其大概,至微妙處,雖其子宴亦不能傳也。年七十余終,宴先卒,其法遂絕。有持張孜墨較漆煙而勝者,曰:“此非敵也。”乃取中光減膠一丸,與孜墨并,而孜墨反出其下遠甚。余叩之,曰:廷對膠,于百年外方見勝妙。蓋雖精煙,膠多則色為膠所蔽逮,年遠膠力漸退,而墨色始見耳。若孜墨急于目前之售,故用膠不多,而煙墨不昧,若歲久膠盡,則脫然無光,如土炭耳。孜墨用宜西北,若入二浙,一過梅潤則敗矣。滕令嘏監嘉禾酒時,延致甚厚,令盡其藝。既成即小丸磨試,而忽失所在。后二年浚池得之,其堅致如故。令嘏莊敏公之子,所蓄古墨至多,而有鑒裁。因謂曰:“幸多自愛,雖二李復生,亦不能遠過也。”
洙泗之珍
東魯陳相作方圭樣,銘之曰:“洙泗之珍。”佳墨也。
二李膠法
柴,國初時人。得二李膠法,出潘張之上。其作玉梭樣,銘曰“柴東瑤”者,士大夫得之,蓋金玉比也。
都下墨工
崇寧已來,都下墨工,如張孜、陳昱、關、弟、郭遇明,皆有聲稱,而精于樣制。
買煙印號
黃山張處厚、高景修皆起灶作煤,制墨為世業。其用遠煙魚膠所制,佳者不減沈、常和,沈、汪通輩,或不自入山,亦多即就二人買煙,令渠用膠,止各用印號耳。
軟劑出光墨
九華朱覲,亦善用膠作軟劑出光墨。莊敏滕公作郡日,令其子制銘曰:愛山堂造者最佳,子聰不逮其父。
紫霄峰墨
大室常和,其墨精致,與其人,已見東坡先生所書,極善用膠。余嘗就和得數餅,銘曰“紫霄峰造”者,歲久,磨處真可截紙。子遇不為五百年后名,而減膠售俗。如江南徐熙作落墨花,而子崇嗣取悅俗眼,而作沒骨花,敗其家法也。
南海松煤
近世士人游戲翰墨,因其資地高韻,創意出奇,如晉韋仲將宋張永所制者,故自不少。然不皆手制,加減指授善工而為之耳。如東坡先生在儋耳,令潘衡所造,銘曰“海南松煤,東坡法墨”者是也。其法或云每笏用金花煙脂數餅,故墨色艷發,勝用丹砂也。
蘇浩然斷金碎玉
支離居士蘇浩然所制,皆作松紋皴皮,而堅致如玉石。余與其孫之南字仲容游,其家所藏,不過數笏。而余于李漢臣丈得半笏,持視仲容,云:“真家寶也。”神廟朝,高麗人入貢,奏乞浩然墨,詔取其家。浩然止以十笏進呈,其自珍秘蓋如此。世人有獲其寸許者,如斷金碎玉,爭相夸玩云。大觀間,劉無言取其制銘,令沈作數百丸,以遺好事及當朝貴人,故今人所藏,未必皆出浩然手制。作此墨,亦非近世之墨工可及,實可亂真也。
寄寂堂墨如犀璧
晁季一生無它嗜,獨見墨丸,喜動眉宇。其所制銘曰“晁季一寄寂軒造者”,不減潘、陳。賀方回、張秉道、康為章,皆能精究和膠之法,其制皆如犀璧也。
精煙義墨
余嘗于章序臣家,見一墨背列李承宴、李惟益、張谷、潘谷四人名氏。序臣云是王量提學所制。患無佳墨,取四家斷碎者,再和膠成之。自謂勝絕,此其見遺者。因謂序臣曰:“此亦好奇之過也。余聞之制墨之妙,正在和膠。今之造佳墨者,非不擇精煙,而不能佳絕者,膠法謬也。如不善為文,而取五經之語,以己意合而成章,望其高古,終不能佳也。”序臣又曰:“東坡先生亦嘗欲為雪堂義墨,何也?”余曰:“東坡蓋欲與眾共之,而患其高下不一耳。非所謂集眾美以為善也。”
唐高宗鎮庫墨
近于內省任道源家,見數種古墨,皆生平未見,多出御府所賜。其家高者有唐高宗時鎮庫墨一笏,重二斤許,質堅如玉石,銘曰“永徽二年鎮庫墨”,而不著墨工名氏。
十三家墨
余為兒時,于彭門寇鈞國家見其先世所藏李廷下至潘谷十三家墨。斷殘璧,粲然滿目。其廷小挺,歲久不見膠彩,而書于紙間視之,其黑皆非余墨所及。東坡先生臨郡日,取試之,為書杜詩十三篇,各于篇下書墨工姓名,因第其品次云。
墨工制名多蹈襲
墨工制名,多相蹈襲。其偶然耶,亦好事者冀其精藝,追配前人,故以重名之也。南唐李廷,子承宴;今有沈,子宴;又有關。國初,張遇后有常遇,和之子;又有潘遇,谷之子。黟川布衣張谷,所制得李氏法,而世不多有;同時有潘谷;又永嘉葉谷作油煙,與潭州胡景純相上下,而膠法不及。陳贍之后,又有梅贍云,耿德真,江南人,所制精者不減沈,惜其早死,藏墨之家不多見也。
雜取樺煙
三衢蔡舀,雖家世造墨,而取煙和膠皆出眾工之下。其煤或雜取樺煙為之,止取利目前也。
油松煙相半則經久
近世所用蒲大韶墨,蓋油煙墨也。后見續仲永,言:紹興初,同中貴鄭幾仁、撫諭少師吳于仙人關回舟自涪陵來,大韶儒服手刺,就船來謁。因問油煙墨何得如是之堅久也。大韶云:“亦半以松煙和之,不爾則不得經久也。”
墨磨人
一日謁章季子于富春之法門寺,出廷墨半笏為示,初不見膠彩。云是其大父申公所藏者。其墨匣亦作半笏樣,規制古樸,是百余年物。東坡先生所謂“非人磨墨墨磨人”者,不虛語也。
桐華煙如點漆
潭州胡景純專取桐油燒煙,名桐華煙。其制甚堅薄,不為外飾以眩俗眼。大者不過數寸,小者圓如錢大。每磨研間,其光可鑒。畫工寶之,以點目瞳子,如點漆云。
廷四和墨
余偶與曾純父論李氏對膠法,因語及嘉禾沈與居彥實造墨再和之妙。純父曰,頃于相州韓家見廷一墨,曰“臣廷四和墨”,則知對膠之法寓于此。
唐水部李忄造制墨
王景源使君所寶古墨一笏,蓋其先待制公所藏者。背銘曰“唐水部員外郎李忄造制”,云諸李之祖也。黎介然一見,求以所用端石研易之。景源久之方與。后攜研至行朝,有貴人欲以五萬錢易研,景源竟惜不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