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 東周列國志上
  • 馮夢龍 蔡元放
  • 7515字
  • 2015-11-24 15:49:10

盟召陵禮款楚大夫會葵邱義戴周天子話說屈完再次來到齊軍,請求面見桓公。管仲說道:“楚使再次前來,一定是想請求和解。請主公對他以禮相待。”屈完拜見桓公,說道:“我國因不向周天子進貢而招致貴國討伐,我家主公已經知罪。如能言和撤兵,我國愿服從貴國號令。”桓公應允。屈完道謝歸國,見到成王說:“桓公已答應撤軍,臣也已答應每年按時向周天子進貢,主公可不能失信于人。”不久,就有聯軍拔營撤兵的諜報傳來。成王聞聽各路諸侯撤兵,說道:“齊國撤軍,一定是因為害怕我國。”于是想反悔進貢之事,子文一旁阻止道:“人家以國君之尊,尚且不失信于一個小民,難道主公還想使一個小民失信于國君嗎?”成王無言以對,又派屈完帶上禮品八車,到召陵去犒勞八路聯軍。桓公在召陵聽說屈完再次來到,吩咐各路諸侯將軍隊排開,打算讓楚國使者見識一下中原軍隊的威勢。屈完進入齊營,向桓公獻上犒勞禮物,桓公命人將禮物分送八路諸侯,然后問屈完道:“屈大夫可曾見識過我中原的強盛?屈完答道:“我僻居漢南,未曾到過中原,今日愿一觀貴國軍威。”桓公與屈完一同登上戰車,看見各路大軍各占一方,連綿數十里不絕,齊軍一聲鼓響,七路響應,鼓聲驚天動地,桓公見此情景,喜形于色地向屈完說道:“我有這樣強大的軍隊,怎能不百戰百勝,無堅不摧?”屈完答道:“君之所以能成為諸侯盟主,是因為君輔佐周室,愛護百姓。但若說到武力征服天下,楚國雖小,卻有方城為堡壘,漢水作天塹,城高水深,即使有百萬大軍來攻,也未必能使我們屈服。”桓公聞聽此言,很是慚愧,說道:“屈大夫真是楚國的良臣,我愿與貴國結為友好盟邦。”屈完大喜,當夜即在齊營中留宿,桓公設宴款待。第二日,桓公命人搭起祭臺,舉行盟誓,桓公執牛耳為盟主,管仲為司儀,屈完代表成王與各國定了盟書。儀式完畢,屈完再次向桓公、管仲致謝,管仲私下告訴屈完,請楚國將鄭將聃伯放回,屈完也代表蔡穆公向齊國道了歉

管仲下令撤軍回國,途中鮑叔牙向管仲問道:“楚國的罪狀,本來以僭號稱王最為嚴重。而你卻以其拒貢包茅為借口,我實在不明白你的用意。”管仲答道:“楚國僭號稱王已有三代,如果硬逼他們革除王號,他們勢必不服,到那時我們只好交兵開戰,而戰爭一起,彼此報復,齊、楚兩國就再也別想得安寧了。我以包茅為借口,使他們易于接受,而一旦楚國有了認罪之名,我們既可以因此向諸侯們夸耀,又可以向周天子交帳,這樣難道不比兵連禍結更好嗎?”鮑叔牙贊嘆不已。胡曾先生有詩道:楚王南海目無周,仲父當年善用籌

不用寸兵成款約,千秋伯業誦齊侯

楚成王見八路諸侯軍隊全部撤走,又想反悔進貢包茅一事。屈完奏道:“不能失信于齊國。只因過去楚國與周室斷絕來往,才使齊國獨自操縱周室,挾天子以令諸侯。現在我們若能借進貢包茅恢復與周室的關系,就可以和齊國共同控制周天子。”成王應允,便派屈完為使節,命他攜帶包茅金帛十余車向周朝進貢。周惠王大喜,說道:“楚國不盡職守已有多年,現在如此忠順,實在是先王神靈感召所致。”于是率人在宗廟向祖先進行禱告,又對楚國大加封賞,最后對屈完道:“好好鎮守南荊,別再進犯中原。”屈完叩頭退下

屈完剛離周朝,就有桓公使者隰朋來朝報告桓公征服楚國一事。惠王重禮招待隰朋,隰朋請求拜見太子,惠王面有不喜之色,命人召次子帶與太子鄭一同出來相見。隰朋觀察惠王神色,感覺他好像正為某事猶豫不決。隰朋趕回齊國,對桓公道:“周朝必將大亂!”桓公問:“怎么見得?”隰朋道:“周天子有長子名鄭,是先皇后姜氏所生,現已列為東宮太子。姜后去世,妃子陳媯得寵,立為繼后。陳媯有子名帶,帶人品不佳,卻甚得惠王喜愛,被稱為太叔,臣看惠王神色不安,心中定是在為廢鄭立帶一事猶豫。主公身為諸侯盟主,不能不對此加以干預。”桓公于是召來管仲商議,管仲道:“臣有一計,可以安定周朝。”桓公問道:“何計?”管仲答道:“太子鄭所以失寵,是由于他在朝中勢單力孤,現在主公可以向周天子上表,就說:‘各國諸侯想見太子,請讓太子出朝與諸侯們相會。’太子一出周朝,與我們的君臣名分就定下了,此后周天子即使想加以廢除也難以做到。”桓公贊道:“很好。”隨即向各國諸侯傳書,約定第二年夏天在首止相會。隰朋再次趕到周朝,告訴周天子說:“為了表明對周王的尊重,諸侯們想與太子相會。”周惠王本來不想讓太子鄭離國,但因懼怕齊國強大,又因諸侯們此舉名正言順,實在難以拒絕,只好應允

第二年春天,桓公命陳敬仲先行來到首止,建筑宮舍,以等待太子駕臨

仲夏五月,齊、宋、魯、陳、衛、鄭、許、曹八國諸侯齊聚首止,太子鄭也隨后趕到。桓公率諸侯拜見,太子鄭再三謙讓,堅持要以賓主之禮相見。桓公道:“臣等愧居藩國,見太子如見周王,怎敢不叩首相拜!”太子感激道:“諸位請免禮。”當夜,太子鄭派人請桓公來到行宮,向桓公訴說了太叔帶想要侍寵奪位之事,桓公聽完道:“臣將與各國諸侯會盟,共同擁戴太子,請太子不必擔心。“太子鄭感激不盡,遂在行宮住下,各國諸侯不敢怠慢,紛紛前來拜見,進獻酒食。太子鄭不愿長久打擾各國,便想告辭返回周朝,桓公道:“臣等所以挽留太子,就是想讓天子知道我們大家愛戴太子,以便阻止太叔帶的奪位奸謀。現在盛夏炎暑,等秋天涼爽后,我等定當護送太子還朝。”周惠王見太子久不回返,知他受到桓公愛戴,心中很是不悅。這日太宰周公孔來見,惠王說道:“齊桓公雖然名義上降服了楚國,但實際上卻未能使楚國動搖。近來楚國忠誠順從,已大非昔比,不見得楚國就不如齊國。現在齊國又帶頭擁戴太子鄭,居心叵測,他們想將我置于何地!我打算請太宰寫密信給鄭國,讓他們背齊聯楚,削弱齊國勢力。”周公孔說道:“楚國恢復進貢,實是齊國的力量所致。主公何必拋棄親近屬國,而依附于南方的蠻夷之邦呢?”惠王道:“鄭國不離去,諸侯盟軍就無法拆散,誰能保證齊國不存異心呢?我此心已定,太宰不必再說。”周公孔不敢再勸。惠王于是寫下一道密旨,封好后交給周公孔,周公孔不知信中內容,只得星夜派人將密旨送交給鄭文公。文公見信中寫道:“太子鄭違背父命,結黨營私,無法再繼承王位。君若能背齊聯楚,共同輔佐次子帶,孤愿將國事相托。”文公大喜道:“先君武公莊公,幾世為周朝重臣,領袖諸侯,不幸中途衰落,以后厲公雖對周朝有大功,卻未受重用。現在周天子獨獨看中了我,要與我共商國事,各位可以向我祝賀了。”鄭大夫孔叔勸道:“齊國昔日為保護鄭國而出兵伐楚,現在我們若背齊聯楚,有背信義。況且擁戴太子繼位,天經地義,主公可不能一意孤行啊!”文公道:“追隨霸主桓公不如追隨周王。既然周天子不愿傳位給太子鄭,我又何必多事!”孔叔再次勸道:“周朝律例,王位只傳嫡親長子,幽王寵愛伯服,桓王寵愛子克,莊王寵愛子頹,都曾導致天下動蕩。主公不從天下大義,必蹈前人覆轍。”大夫申侯駁道:“天子之命,誰敢違背?我若繼續留在齊國聯盟,是背棄王命;我若離去,諸侯聯盟必會解體。況且太子雖得諸侯擁戴,可太叔也有朝內支持,二人誰勝誰敗,實在難以預料。我們不如暫且歸去,靜觀其變。”文公聽從了申侯之言,不辭而去。桓公聞訊大怒,即想以太子之名伐鄭。管仲勸阻道:“鄭國與周朝接壤,此事必有周室操縱。一人去留,不足以阻止聯盟大計,待諸侯盟誓后再商議對付鄭國也不遲。”桓公應允,于是便在首止的舊祭壇上歃血為盟,其中共有齊、宋、魯、陳、衛、許、曹七國參與,太子鄭親臨觀禮。盟詞是:“凡我同盟諸國,定當共同輔佐王儲,維護周朝王室,若有違背盟誓者,神明滅之。”儀式完畢,太子鄭拱手相謝,說道:“諸君不忘周室,我也決不敢忘諸君的恩德。”第二日,太子鄭歸周,各國紛紛派出車仗護送,齊桓公與衛文公親自將太子送出衛境,太子垂淚而別。史官有詩贊道:君王溺愛冢嗣危,鄭伯甘將大義違

首止一盟儲位定,綱常賴此免凌夷

鄭文公聽說諸侯結盟,且要討伐鄭國,也就不敢投靠楚國

卻說楚成王聽說鄭文公未參與首止盟約,大喜道:“我將取得鄭國。”于是便派遣使節與申侯串通,說要與鄭國結盟。申侯原曾在楚國作官,很有口才,為人貪婪,又極善奉迎,楚文王對他十分寵信。文王去世前,擔心后人容不下申侯,便贈白璧給他,讓他投奔別國避難。申侯逃奔鄭國,在櫟侍奉鄭厲公,又得到厲公寵信。厲公復國后,申侯被封為大夫。楚臣中許多人與申侯相識,所以今日打通這個關節,要申侯從中活動,使鄭文公背齊從楚

申侯于是向鄭文公密諫說:“只有楚國才能抵抗齊國,何況還有周王命令?如果不與楚國聯盟,齊、楚兩國都將仇視鄭國,鄭國必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鄭文公聽信其言,便私下派申侯向楚國送禮進貢。周惠王二十六年,齊桓公率諸侯同盟討伐鄭國,包圍了鄭地新密。此時申侯仍在楚國,便向楚成王道:“鄭國所以歸服貴國,是因為只有楚國才可以抗拒齊國。大王若不出兵援鄭,臣將無法向我國國君交代。”楚王與群臣商議此事,令尹子文奏道:“召陵之戰,許穆公死于軍中,齊國因此對許國甚是優厚。許國追隨齊國最緊,大王如出兵攻許,諸侯聯盟必會回兵救援,那時鄭國之圍將自動解除。”成王聽從子文之計,親自率兵攻打許國,并將許國都城圍困。諸侯聯盟聞訊,果然回兵救許,楚國軍隊聞風撤退回國。申侯回到鄭國,自以為有保全鄭國之功,洋洋得意,滿望可以加官進爵,結果卻大失所望,于是便對鄭文公產生了怨恨情緒

第二年春天,桓公再次率師伐鄭。陳國大夫轅濤涂與申侯有仇,于是便致信孔叔,道:申侯從前拿鄭國討好齊國獨吞功勞。現在又拿鄭國討好楚國,使國君背上負義毀約之名,召致聯盟征討,使鄭國國家和百姓受害。請務必將申侯處決,那樣聯軍將不戰而歸

孔叔將書信呈給了鄭文公。文公為昔日沒有聽從孔叔勸諫,逃避盟誓而招致齊兵兩次攻鄭,心中正自愧疚,此時聞聽轅濤涂之言,便將一切罪責都推到了申侯身上,于是便命人將申侯召來,斥責道:“你說只有楚國才能抵敵齊國,現在齊軍幾次來伐,楚國的救援在哪里?”申侯剛想辯白,文公便命令武士將他拿下,推出斬首。文公將申侯首級裝入匣子,命孔叔將它送到齊軍。孔叔見桓公說道:“我家主公昔日誤聽奸賊申侯的讒言,脫離聯盟

現在已將申侯處決,派我前來向盟主請罪,請盟主寬大為懷。”桓公知道孔叔賢能,便答應與鄭國和解,同時傳訊各國諸侯在寧母再次會盟。鄭文公因有周天子密旨在手,不敢貿然赴會,決定派太子華代己前往

太子華與其弟子臧都是文公正妻所生,其母早先深得文公寵愛,故華被列為太子。以后文公又娶了兩位夫人,二人都有子嗣,原夫人漸漸失寵,不久即病死。南燕有姞氏之女在鄭宮做姬妾,一向未得文公召見。一天晚上,姞氏夢見一個雄壯男子,手拿蘭草對她說:“我是伯鯈,是你的祖先。今天以國香贈你為子,望他能昌盛你們國家。”說著便將蘭草贈給姞氏。姞氏醒來,感到滿堂生香,便將夢中之事告訴別人。同伴們嘲笑她說:“你將生貴子了。”這日文公入宮看到姞氏很喜歡她,見眾人向著姞氏發笑,心中感到奇異,忙問其故,姞氏便將夢中之事告訴了文公。文公道:“這是好兆頭

我將為你玉成此事。”于是當晚便召姞氏入宮侍奉,姞氏懷孕生子,取名為蘭。此后姞氏漸漸得寵。太子華見父親寵幸之人甚多,擔心文公日后廢己立他,便私下與叔詹商議,叔詹道:“國位得失,都是命中注定,你只管盡孝盡忠就行了。”華又與孔叔商議,孔叔也勸他以對父親盡孝為先。太子不樂而去。太子之弟子臧性情怪異,曾頭戴鷸毛作成的帽子招搖于市,師叔勸阻他說:“這種服飾不符合諸侯禮義,希望公子不要再穿戴。”子臧怨恨師叔公然責備自己,將此事告訴兄長太子華。因而太子與叔詹、孔叔、師叔三大夫都有了矛盾

文公派太子華代己與齊會盟,華擔心齊國責怪上次毀盟之事,不愿前往

叔詹趕來督促,太子心中更加憤恨。太子華見到桓公,請求屏退左右,然后說道:“鄭國事務多出于叔詹、孔叔、師叔三大夫之手,上次首止毀盟就是三人主使的。君若能憑借盟主神威,除掉這三人,我愿率鄭國依附齊國,甘當貴國的屬國。”桓公將鄭太子之言告訴管仲,管仲連聲阻止道:“行不得,行不得!各國諸侯之所以服從齊國,是因為齊尊奉‘禮’‘信’二德。現在鄭太子篡改父君之命,是大大的無禮;身為國家使臣卻企圖擾亂國政,是大大的無信。臣聽說叔詹、孔叔、師叔三大夫都是鄭國賢臣,深受百姓愛戴,被稱為‘三賢’,我們決不能做違背鄭國百姓心愿的事。臣觀鄭太子早晚必自取滅亡,主公千萬不可應允于他。”桓公于是對鄭太子說道:“太子所說的乃是國家大事,等我與你父親相見后一定與他好好商議此事。”太子華聞聽桓公此言,不禁嚇得魂飛天外。只得向桓公告辭,返回鄭國。管仲痛恨太子華奸惡,故意派人將其言行在鄭國散布開來,有人立即將此事報告了鄭文公。太子華回到鄭國,企圖欺騙文公,說:“桓公責怪父親沒有親自前往,拒絕與我們和解,我們不如與楚國結盟。”文公大怒喝道:“逆子幾乎出賣了我的國家,你到現在還敢以謊言騙人!”命令武士將華囚禁,華不甘心,企圖鑿墻逃走,被文公處死。公子臧也在逃奔宋國途中被文公派人追殺。文公感激桓公沒聽信華的讒言,再次派遣孔叔赴齊答謝,并請求重新加入聯盟

胡曾先生有詠史詩道:鄭用“三良”似屋楹,一朝楹撤屋難撐

子華奸命思專國,身死徒留不孝名

周惠王二十二年冬天,周惠王病重,太子鄭擔心繼后陳媯與太叔帶奪位,于是派遣下士王子虎趕赴齊國求援。不久,惠王駕崩,太子鄭與周公孔、召伯廖商議,決定暫不發喪,并派人連夜向齊桓公密報此事。桓公隨即召集諸侯在洮地會盟,鄭文公也親自趕來赴會。參加會盟的國家有齊、宋、魯、衛、陳、鄭、曹、許八路諸侯。會盟諸侯紛紛修書奏表并派重臣出使周朝。這八位使臣是齊國大夫隰朋、宋國大夫華秀老、魯國大夫公孫敖、衛國大夫寧速、陳國大夫轅選、鄭國大夫子人師、曹國大夫公子戊和許國大夫百陀。八國大夫并車而行,儀仗龐大,以向周天子問安為名來到周朝王城之外。王子虎先入城報信,太子鄭聞訊,先派召伯廖出城迎接慰勞八大夫,然后發喪。八大夫借機代表各國諸侯請求太子鄭繼承王位,接受百官朝賀。繼后陳媯與太叔帶見此情形,暗暗叫苦,不敢再存異志。第二年太子鄭改元,正式登基,史稱周襄王

襄王元年,春祭完畢,襄王命太宰周公孔赴齊封賜桓公,以表彰諸侯輔佐新王之功。桓公聞訊,立即傳書各位諸侯,準備在葵邱會盟。赴葵邱路上,桓公與管仲談起周朝國事,管仲說道:“周室嫡庶長幼不分,幾乎因此遭到禍亂。現在齊國的太子之位仍未排定,希望主公及早安排,以免后患。”桓公道:“我有子六人,但都是庶出,其中無虧年紀最大,昭為人最為賢能

長衛姬侍奉我最久,我已答應她傳位給無虧,易牙、豎人貂也主張立無虧,但我覺得立長不如立賢,因而心中猶豫難決。現在請仲父決斷此事。”管仲知道易牙、豎人貂為人奸詐,而且一向得寵于長衛姬,擔心無虧日后繼位,與他們內外串通,搞亂國家;而公子昭是鄭姬所生,鄭國新近加入諸侯聯盟,立公子昭還可以借機加強與鄭國的關系,于是答道:“繼承主公霸業,非選賢能者不可,主公既了解公子昭賢能,就應傳位給他。”桓公擔心道:“我擔心無虧日后以長子身份來爭奪國位。”管仲答道:“這次會盟,主公可以從各位諸侯中選一個最有威望的,將公子昭托付給他,就像當初周太子鄭托付主公一樣,如此定可免除后患。”桓公點頭稱是。桓公與各位諸侯會集葵邱,太宰周公孔也隨即到達。此時宋桓公御說已經去世,太子茲父打算讓位給公子目夷,目夷不接受,茲父這才繼位,史稱宋襄公。襄公尊從盟主之命,雖在新喪,也穿著喪服趕來。管仲對桓公說:“宋襄公有讓位之德,可算是一個大賢。現在又帶喪赴會,可見對齊國十分尊重。主公可以將公子昭托付于他。”桓公采納了管仲的建議,讓他去宋襄公住處致意問安。襄公親自回拜桓公,桓公拉著襄公之手,懇切地將公子昭托付于他,說道:“將來公子昭繼位掌國,就仰仗君侯的主持了。”襄公見桓公誠心相托,便應允了此事

到了會盟之日,諸侯們先讓周朝使臣周公孔登上祭壇,然后才依次上壇

壇上設有周天子之位,眾諸侯依照周朝禮儀,向北叩首拜禮。太宰周公孔捧出周王所賜祭物,向東而立,宣讀了新天子的詔令。桓公想要走下臺階拜領,周公孔連忙阻止:“天子有令,桓公年邁有功,不需下拜領賞。”桓公正欲從命,管仲在一旁奏道:“天子雖謙讓,臣子可不能不敬。”桓公于是說:“小白不敢不遵臣子職守。”說著走下臺階,叩首再拜,然后才登臺接受封賞。眾諸侯均佩服桓公對周室禮數周到。桓公趁諸侯們未散,再次重申了八國的盟約,并帶頭起誓:“凡我友好盟邦,定當不計前怨,重歸于好。”與會諸侯無不信服。髯翁有詩贊道:紛紛疑叛說春秋,攘楚尊周握勝籌

不是桓公功業盛,誰能不歃信諸侯?會盟完畢,桓公忽然問周公孔道:“我曾聽說夏、商、周三代都有封禪之事,其中都有什么儀式禮節,太宰能否說給我聽?”周公孔說:“古代封禪泰山、梁父,在泰山筑土為壇,祭拜上天叫封,在梁父清場辟地,祭拜土地叫禪。三代王室接受天命,興邦立國,獲得天地佑助,都是誠心禪祭的報應。”桓公說道:“夏朝都城在安邑,商朝都城在亳,周朝都城在豐鎬,泰山、梁父距他們很遠,他們還來封禪,現在二山都在我的封地之內,我也想舉行這一曠世大典,太宰你看如何?”周公孔見桓公趾高氣揚,大有矜持高傲之色,于是答道:“君認為可以,誰還敢說不字。”桓公說:“等明天再與諸侯商議此事。”諸侯們散去。周公孔私下對管仲說:“封禪大典,不是諸侯應該談論的。您為何不出言勸勸你們國君呢?”管仲說:“我家國君性情好勝,不能當眾駁他,我可以私下勸勸他。”當夜,管仲來到桓公面前,問道:“主公真想舉行封禪大典嗎?”桓公答“是”。管仲說:“古代封禪泰山、梁父,從無懷氏到周成王,共有七十二家,他們都是在承受天命后才舉行這一盛典的。”桓公不高興地說:“我南征楚國,北伐山戎,西涉流沙,九次會盟諸侯,使天下得以安寧,三代雖稱受命于天,也未曾建立如此功業

我封禪泰山、梁父,昭示子孫,有何不可?”管仲說:“古代受命于天的,先有禎祥之兆出現,鄗上長出飽滿的黍米,北里生出茁壯的稻禾,江淮之間出現生有三脊的‘靈茅’,更有東海的比目魚,西海比翼鳥不招而來,然后準備物品,才可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而如今鳳凰麒麟不來,卻有貓頭鷹一日數至,稻禾不長,只有蒿草遍地,在這種情況下舉行封禪大典,豈不被人笑話?”桓公無言對答,從此不再提封禪之事

桓公歸國后,自以為功高無比,開始大興土木,營造豪華宮殿,并比照周天子,增加了車仗儀式,結果引起國人議論。管仲見無法勸阻,只得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再說太宰周公孔從葵邱返周,半路與趕來赴會的晉獻公相遇,周公孔說:“盟會已經結束。”獻公對沒能參加盛會很是失望,周公孔勸道:“君侯不必感到失望。現在桓公自認功高蓋世,驕傲自大。古人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我看齊國衰落的日子已經不遠了。”獻公于是驅車返回,途中染病,回到晉國后就病死了,晉國從此大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陇西县| 信丰县| 西安市| 广灵县| 手游| 芷江| 宜兰县| 珲春市| 常宁市| 宜宾市| 凤庆县| 安福县| 和林格尔县| 界首市| 尤溪县| 鄂托克前旗| 清涧县| 微山县| 弋阳县| 望江县| 文化| 山丹县| 乌兰浩特市| 临西县| 眉山市| 海淀区| 黄山市| 鄂托克旗| 临泽县| 北流市| 定襄县| 富民县| 延寿县| 德州市| 嘉义市| 洪江市| 河北区| 宿迁市| 九台市|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