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曰:邪客于足陽明之經(jīng),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力已。左取右,右取左。
《靈樞》曰: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上齒痛亦如之。齒痛惡清飲,取手陽明,下齒痛亦如之。
手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luò);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甲乙經(jīng)》曰:頰腫口急,頰車痛不可以嚼,頰車主之。
上齒齲腫,目窻主之。上齒齲痛,惡風(fēng)寒,正營主之。齒牙齲痛,浮白及完骨主之。齒痛,顴髎及二間主之。上齒齲,兌端及耳門主之。齒間出血者,有傷酸齒床落痛,口不可開引鼻中,齦交主之。上齒齲痛,惡寒者,上關(guān)主之。
失欠,下齒齲,下牙痛,(出頁)腫,下關(guān)主之。齒牙不可嚼,齦腫,角孫主之。下齒痛惡寒,(出頁)腫,商陽主之。齒齲痛惡清飲,三間主之??邶X痛,溫溜主之。下齒齲則上齒痛,液門主之。齒痛,四瀆主之。齒齲痛,合谷主之?!疽蛔魃俸!?上牙齲痛,陽谷主之。 【一作陽溪】
《千金方》曰:厲兌、三間、沖陽、偏歷、小海、合谷、內(nèi)庭、復(fù)留主齲齒。
浮白主牙齒痛不能言。大迎、顴髎、聽會、曲池主齒痛惡寒。陽谷、正營主上牙齒痛。陽谷、液門、商陽、二間、四瀆主下牙齒痛。角孫、頰車主牙齒不能嚼。下關(guān)、大迎、翳風(fēng)、完骨主牙齒齲痛。曲鬢、沖陽主齒齲。
《得效方》曰:齒痛灸列缺七壯,永不疼。又灸肩髃七壯,又灸耳垂下牙盡骨上三壯。
齒痛,以線量手中指至掌后橫紋,折為四分,去三分,將一分于橫紋后臂中,灸三壯,隨左右。
《古今醫(yī)統(tǒng)》曰:列缺二穴,在手太陰肺經(jīng)與陽明經(jīng)相連,叉手取穴,中手盡處,看其浮脈丫叉之間,灸七壯,痛立止,永不再發(fā)。
合谷二穴,治齒齲痛,灸之。內(nèi)庭治下齒痛,針灸皆可。陽谷治上牙。太淵治風(fēng)牙。肩髃二穴,灸七壯,隨左右灸之。耳垂下盡骨上穴,灸三壯,痛即止,如神。
《醫(yī)學(xué)正傳》曰:齒蝕生瘡,灸承漿。
《醫(yī)學(xué)綱目》曰:牙痛牙糟,取太溪灸之。治上牙齒痛,二間灸之。治下牙齒痛,委中針之。又足內(nèi)踝兩尖,灸之,治上牙痛。龍元在列缺上青脈中,灸之,治下牙痛。承漿、風(fēng)府、合谷、內(nèi)庭治上牙痛。
按《資生》方,牙疼屈手大指本節(jié)后陷中,灸三壯。初灸覺牙疼,再灸覺牙有聲,三灸疼止,永不復(fù)作??质顷栂ㄒ?。左疼灸右,右疼灸左。
《本草拾遺》曰:取年深既古且闊三角土瓦一塊,令三姓童子,候星初出時,指第一星下火于瓦上灸之。
《景岳全書》曰:足內(nèi)踝二尖,治上牙痛,灸之。足三里治上齒痛,灸四十九壯。手三間治下齒痛,灸七壯,列缺灸七壯,永不發(fā)。合谷,齒齲灸之。內(nèi)庭,下牙痛,針灸皆可。陽谷治上牙痛,在手外踝骨尖,左灸右,右灸左,十一壯,屢驗神效。太淵治風(fēng)牙,肩髃七壯隨左右灸之,耳垂下盡骨上穴,灸三壯,痛即止,如神。
一切牙疼,以草量手中指至掌后橫紋止,將草折作四分,去三留一。于橫紋后,量臂中,隨痛左右,灸三壯即愈。
又經(jīng)驗法:于耳前鬢發(fā)尖內(nèi),有動脈處,隨痛左右,用小艾炷灸五七壯,神效。亦不必貼膏藥。如再發(fā),再灸,即可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