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表法身門(2)

唐云一切諸佛加持清凈也。解曰。一切諸佛者是十方諸佛也。為修瑜伽觀行三密齊修念誦功成身心清凈。諸佛歡喜云集道場。摩頂此人。故曰加持也。

嚩日[口*(隸-木+士)]

唐云金剛也。解曰。三乘行位。顯教具明五種菩提。彼以聊簡。今此明者。最上菩提萬德之源。眾行之本。性相清凈。圓滿月輪。堅若金剛。永無退轉。謂此真言加持有情。無礙神用起大悲心入一切智。名金剛菩提也。

嚩日啰蘗陛

唐云金剛藏也。解曰。金剛藏者。此是金剛頂瑜伽教也。謂從初發心精勤不退。積集萬行所證菩提。諸佛加持慈悲護念。事理堅密成金剛藏也。所謂金剛戒.金剛定.金剛慧.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金剛杵。一一金剛塵沙供具。金剛香云.華鬘.歌舞等。金剛無間金剛解脫。登金剛座。成金剛菩提。總成金剛藏。以此真言加持有情令最堅牢。故名不壞堅固密藏也。

嚩曰囕婆嚩都

唐云愿成如金剛也。解曰。真言念誦發起悉地。志誠希愿菩提。如金剛藏。前念后念一一金剛。我及有情皆愿成就也。

么么

唐云是我之義也。解曰。若自誦持。自稱名字。若為他人誦稱彼人名字。為一切諸法皆從想生。念想連持稱名不間。一一獲福自利利他。故稱名字也。

第九普證清凈門

薩嚩薩怛嚩難左迦野尾秫弟

唐云一切有情身得清凈也。解曰。前稱名字念誦加持自利利他。悲智成就相承便有此文來。一切有情愿皆清凈也。

薩嚩誐底跛哩秫弟

唐云一切趣皆清凈也。解曰。一切有情身既清凈。即正報圓滿自利也。

薩嚩怛他誐多三么濕嚩娑地瑟恥帝

唐云一切如來安慰令得加持也。解曰。持誦稱名意愿極廣。非但要身清凈。亦愿六趣悉皆清凈。若無外護而相攝授。云何自身能得成就。是以。諸佛一切如來同共加持。方有覆護。如人怖畏假勢乃安。亦如善住空中聞聲驚怖當來具申帝釋。帝釋速往轉問世尊。佛以慈悲冥加法力真言持誦諸苦悉除也。

沒地野沒地野

唐云所覺所覺也。解曰。重云所覺所覺者。覺我覺法。我法二執也。凡夫淪溺不覺不知。于法有迷于我不了。惛惛造業受苦無窮。菩薩修行方悟所覺。有不著于有。無不著于無。所覺之法得其本源。所覺之心不執我法。重言所覺意在如斯。又解。所覺者有其二種。一者明燈。二者眾色。所覺明燈既能破暗。所覺眾色因此得彰。亦知我法如幻如空。所覺真如能遍能廣矣。

冒馱野冒馱野

唐云能令覺悟。能令有情速得覺悟也。解曰。重呼能令覺悟者。此有二種。一者能覺事陀羅尼。二者能覺理陀羅尼。所言事者俗諦軌儀。所言理者實相真諦。事則百千儀軌。理則一道真如。以此二法事理圓融覺悟悉通。名重呼也。事之與理依主持業釋也(云云)。

三滿多跛理秫弟

唐云普遍清凈也。解曰。普遍清凈者。根本后得智。事理互緣自利利他。普皆清凈。又解。真言三昧令心等持。心境兩亡能所俱息。聲聞執境。緣覺舍心。不了所緣即生二妄。若悟總持修瑜伽觀。俱遣其執妄緣永斷。所執不生了本還源。是法平等。菩提煩惱生死涅槃。無始已來體本清凈。無縛無解由若虛空。持誦真言普皆清凈也。

薩嚩怛他誐多地瑟[女*它]曩地瑟恥多

唐云一切如來神力所持也。解曰。演釋同前不異。所以不再釋也。

摩訶母捺[口*(隸-木+士)]

唐云即大印也。解曰。所謂大印。由入毗盧遮那曼荼羅受灌頂已。從師受得本尊瑜伽三摩地五智契印。相應身心。則同即大毗盧舍那佛身及大菩薩身。能現八相成道。名大印也。

第十成就涅槃門

娑嚩賀

又密句不譯。唐亦說云吉祥句也。

佛頂尊勝大心真言曰。

唵阿密哩多缽羅陛微布擇蘗陛缽羅菩提摩訶蘗陛都魯都魯娑嚩賀

尊勝小心真言曰。

唵阿密里多諦惹縛底娑嚩賀

尊勝心中心真言曰。

唵薩婆悉底雞輸陀尼娑嚩賀

興善寺大廣智三藏和尚以義解曰。娑嚩賀者是涅槃義。所謂四種涅槃。敵對顯句。言四種涅槃。一者有余依涅槃。二者無余依涅槃。三者無住處涅槃。四者自性清凈涅槃。是為四種涅槃也。標釋令知少分。若字一字密句解釋。皆實相勝義。般若波羅蜜義。無量三摩地門相應。仍總釋一切世間一切佛法。具三身功德四智菩提故。所謂大圓鏡智平等妙觀成所作智等綣誦憶持。及塵影沾身皆得滅罪。延壽增福不墮惡趣。獲得人天凈妙佛剎。若依法則受持念誦。一切災禍皆得消除。所求世間果報亦成就。證無上菩提。又解我。誦此一切如來心所持大印。印我身心。所有罪障皆得消滅。如是智印。由如智火一發之后草木俱焚。觸斯光者。罪無不滅。如經所說。罪從心生。還從心滅。火從木生。還從木滅。持誦功力福智無邊悉地皆成。名為娑嚩賀矣。地持論云。有四種陀羅尼者。一法二義三忍四咒也。言法者。文句中攝無量法。言義者教所詮義。于一義中攝無量義也。言忍者證忍真俗智也。以能證忍一切真俗也。言咒者述也。密語之言。大智度論云。如來有三種密。一身密。二口密。三意密。言身密者。或見如金。或見如銀。或見如雜寶色。或見長三尺。或見長丈六。或見長一里。或見長十里。或見百里。或見千里。或見萬億。或見無邊虛空身。或見百千契印。名為身密。言口密者。所出音聲。或大或小。或一念廣開。或多聞遍滿虛空。盡法界四生六趣一時普聞。是名曰口密百千陀羅尼也。言意密者。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百千三摩地。今此陀羅尼者。即是如來密意中說。為攝多功德故。所以除災卻障也。又解。陀羅尼略有三門分別。一名義。二體性。三問答。陀羅尼翻為總持。總持有其四種。一法。二義。三咒。四忍。忍亦名聞。法者為名。義者為理。咒者為詞。忍者為智。初三當體得名。由持法持義持咒故也。后一若當體得名。忍即是慧。為無生忍。般若為體。若云聞者方便得名。因聞故得。第二體性者。上古諸師三皆不同。一以定為體故。智度論云。由禪定力故得大智慧。二云以念為體故。智度論云。由念力故得命不失。三以慧為體故。智度論云。在菩薩心中名為般若。在妄人心中名陀羅尼。真諦三藏云。以慧為體。其取舍如理應思。第三問答者。問。此陀羅尼品類有幾。答。依莊嚴論。有其三意。一報得。由先世業力得故。二習得。由現在聞持力故。三修得。由依定力故。問。此陀羅尼有何業因。答。持法為立聞。持義為釋相。持咒為除障。持忍為入理。持法成法無礙。持義成義無礙。持咒成詞無礙。持忍成樂說無礙。問。此陀羅尼具幾因緣。答。地持論云。具四功德乃能得之。一不習愛欲。多欲心惛故不習愛欲。二不嫉彼勝。嫉有其二種。嫉貴則賤。嫉富則貧。嫉智則愚。愚則無智。三等施無悔。施食得辨。施法得智云云。四樂法深厚。地持論云。持法義之陀羅尼菩薩度初僧祇入凈心地。得因此法義修習三昧。因發善愿得后辭忍二陀羅尼。諸余問答如玄樞述。

爾時佛告帝釋此咒名凈除一切惡道佛頂尊勝陀羅尼能除一切罪業等障能破一切穢惡道苦者。

述曰。第五重顯神功也。此大節中有八段經文。第一顯名示德。第二多佛受持。第三如來智印。第四能破三途。第五救生死難。第六轉報受樂。第七滅惡業苦。第八標功總結。是即第一顯名示德。文中有其三意。一標名。二除障。三壞苦。此即總顯陀羅尼威也。

天帝此陀羅尼八十八殑伽沙俱低百千諸佛同共宣說隨喜受持者。

述曰。第二多佛受持。言殑伽者是河神名。依俱舍說。略而論之。從贍部洲北度九重黑山北有大雪山。高二十五由旬。積雪所成故名雪山。雪山直北復有香醉山。山高五十由旬。眾生聞香惛醉故名香醉山也。立世阿毗曇論云。有七種畜生王。于中止住。香山南雪山北有阿耨達池。縱廣正等五十逾繕那。八功德水遍滿其中。云何名八功德水。一者輕。二清。三濡。四冷。五香。六美。七飲時不損喉。八者腹不成病。其水有此八功德故。故名八功德水。亦云最勝也。自非得道之人余者不得到此池中。池中有大龍王。名曰阿那婆達多龍王。止住其中。此云無熱惱池也。大智度論云。是七地菩薩也。俱舍論云。此池四面流出四種大河。一者殑伽河。二者信度河。三者博叉河。四者徙多河。初殑伽河者。從池東面有金象口流出。二者信度河者。從池南面有銀牛口流出。三者博叉河。從池西面有吠琉璃馬口流出。四者徙多河。從池北面有頗胝迦師子口流出。其四面水各右繞其池一匝。當面入海。真諦三藏云。此四大河初出口如肘方一由旬。滿中細沙與水同流。凡夫二乘不知其數慧知其量。諸佛菩薩乃知其數。大唐三藏云。多舉殑河諭者。有其五義。一者由砂多。二者由世人共為福水入中洗浴滅罪生天。三者雖經劫不壞名字常在。四者佛常近其側宣說妙法。五者眾人共委知。是故經中多引為諭。故言殑伽河也。言俱低者。是西方之數也。俱舍論云有六十大數是也。今略述之。論云始無初故名為一。從一至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一俱低。此是西方大數名。無量諸佛同共宣說。隨喜受持。

如來大智印印之為破一切眾生穢惡道義故者。

述曰。第三如來智印。此彰決定之德。

為破一切地獄畜生閻羅王界眾生得解脫故者。

述曰。第四能破三途。文中有其三意。一破地獄。二破閻羅王界。三破畜生。閻摩路伽者。準樓炭經述。此閻浮提下有閻羅王大城。縱廣正等二十四萬里。有七重城壁七重行樹。門戶堂殿皆以七寶莊嚴。其閻羅王每日三度受苦。時于其中有大猛火柱赫奕自然化出。王即恐怖悶絕躄地。獄卒羅剎以鉗開口。灌以洋銅。五臟燋爛。如是日夜三時受罪。余時依法治罰罪人。死至彼王前。五度勘問。問已訖方始受苦。言此陀羅尼悉能破故等皆解脫。

臨急苦難墮生死海中眾生得解脫故者。

述曰。第五救生死難。俱舍論云。生死者譬之于海。由彼眾生沉溺于中。是故如海。

短命薄福無救護眾生者。

述曰。第六轉報受樂。言此陀羅尼能轉現世之苦。

樂造雜染惡業眾生故說者。

述曰。第七滅惡業苦也。

又此陀羅尼于贍部洲任持力故能令地獄惡道眾生種種流轉生死薄福眾生不信善惡業失正道眾生等得解脫義故。

述曰。第八標功總結。上來雖有八段不同。總是第五重顯神功竟。

佛告天帝我說此陀羅尼付囑于汝汝當授與善住天子者。

述曰。第六專念授與。此大節中有五段經文。第一付囑傳授。第二重誡令持。第三廣傳瞻部。第四宣示諸天。第五殷勤付囑。此第一付囑傳授。文中有二意。初付囑天帝。后付囑善住。

復當受持讀誦思惟愛樂憶念供養者。

述曰。此第二重誡令持。敕令修學。有其六意。一受持。二讀誦。三思惟。四愛樂。五憶念。六供養。受是從他聞。持是自力讀誦書寫。齊一系心名為思惟。不舍戀著名之為愛樂。在心不忘名之為憶念。此五種能具五相應消息之。言供養者。依地持論說。有其三種。一者財供養。二者恭敬供養。三者行供養也。

于瞻部洲一切眾生廣為宣說此陀羅尼者。

述曰。第三廣傳瞻部。

亦為一切諸天子故說此陀羅尼印付囑于汝者。

述曰。第四宣示諸天。

天帝汝當善持守護勿令忘失者。

述曰。第五殷勤付囑。誡令不忘也。上來雖有五段不同。總是第六專令授與天帝竟。

佛告天帝若人須臾得聞此陀羅尼千劫已來積造惡業重障者。

述曰。第七廣陳多福。此大節文中有其十七段經文。第一聞咒滅罪。第二不墮三途。第三舍鬼神身。第四轉畜生身。第五得生勝處。第六倍勝前生。第七舉后證果。第八重顯勝名。第九摩尼贊德。第十凈金為諭。第十一廣顯流通。第十二能破惡趣。第十三安置處所。第十四顯能敬人。第十五塵影沾身。第十六廣除多苦。第十七總結授記。此即第一聞咒滅罪。

應受種種流轉生死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者。

述曰。第二能破三途。文中有四意。一破生死。二破地獄。三破餓鬼。四破畜生。顯陀羅尼神力能破此三途苦也。

阿修羅身夜叉羅剎鬼神布單那羯吒布單那阿婆娑摩羅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砚山县| 阳朔县| 砚山县| 长兴县| 泾川县| 开平市| 泊头市| 申扎县| 小金县| 山丹县| 兴国县| 田东县| 永靖县| 丰都县| 奉节县| 云霄县| 海南省| 中方县| 边坝县| 榆中县| 湘乡市| 北安市| 河西区| 桐柏县| 正镶白旗| 桦甸市| 宁明县| 蕉岭县| 尼玛县| 嵩明县| 禹州市| 达尔| 安乡县| 宣化县| 含山县| 富源县| 栾川县| 台安县| 衡水市| 湄潭县|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