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表法身門(1)

怛你也他

唐云所謂之義。亦云即說之義也。

唐云三身義。亦云一切法不生。亦云無見頂相也。解曰。唵字者秘密不可翻也。以聲明意連帶解釋有三身義。一阿聲一切法不生二鄔聲流注分別。三么聲慈化等義。又云。空義此三聲連合故曰唵也。所謂一切法不生者本是法身。所謂分別者報身也。慈者化身義也。故云無見頂相義也。又三身義者如金光明說。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也。佛地論說。法性之身體常不變。非假所立非如余身合集所成。大功德法之處依止故。十力四無畏等名為法性。身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法性即身持業釋也。報身者。明受用身能令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成唯識說。自受用身將自受用廣大法樂。他受用身為十地眾現通說法。決眾疑網令他受用。其化身者。利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轉換舊形變無現有。化化多異神境勝化。名為變化事也。又解。修行愿滿不待時處。隨眾生類現五趣身。是名化身。又永斷惑障能現應身。業障凈故能現法身。依空出電依電出光。依法身故出應身。依應身故出化身。問。三身既然。土義如何。答。法性土者。非色所攝。不可說其形量大小。然依事相無量無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其報土之中又分二土。自受用土者。十地菩薩生大自在天宮。有十種果相。現大寶蓮華座。周圍如千阿僧祇百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塵數量出。第十地菩薩坐登正覺既成佛土。眾生莊嚴隨法性土量亦無邊。其受用土量亦無邊。其受用土隨十地菩薩所安而現大小。初地菩薩坐百葉蓮華。悟百法明門。百佛剎土王一佛國土三千世界。二地菩薩坐千葉蓮華。乃至十地見佛極大數微塵數蓮華登坐。其他受用土處所不定。或在色界凈居天上。或在西方無邊等處。又法性土一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土雖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礙。余二佛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同時同處。各變為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轉為增長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于一土有一佛。為現神通。說法饒益。如此土眾生。宜聞釋迦彌陀之化。即共變之。為諸有情無始時來更相系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是故真言行者。唵字加持深入瑜伽。齊修三密。即等多身。名毗盧遮那三身義也。又解。唵字者是灌頂義。如剎利澆頭王。欲登王位。取四大海水。香華七寶嚴飾灌頂。方號澆頭王。今此佛頂是一切如來灌頂之法。含無量義。一切鬼神龍天梵王帝釋聞者咸悉歸依。離諸災難。皆發善心。樂聞正法。問曰。陀羅尼密句自古不翻。何得今云有此解釋。答曰。梵音微妙。通語極寬。欲界色天。龍神八部。閻浮北郁眷屬等洲異類。天仙聞皆領會遞互相資。有漏諸天倍生歡喜。如翻此句雜語誦持。局在一方諸天領悟。以茲佛敕密化群迷。攝受加持專心梵誦。今但翻義句令物生解。誦持梵語不可輒移。謂此真言法爾成就第一義諦。仰生深信勿譯異。音猶如日輪唯假光明。而取照用。不可駐暗。專心領視也。

第三凈除惡趣門

尾戍馱野

唐云清凈也。解曰。凈除者。迷因二障苦果無窮。持此真言者深依必遣。

娑么三滿多縛婆娑

唐言普遍照曜也。

娑頗羅拏

唐言舒遍也。解曰。唵字加持已凈除二障煩惱所知。神力光明照曜舒遍。根本后得緣俗緣真。六趣稠林一切皆照。只為有情業重不遇真言。流浪三途不聞斯句。因粗果重出路無由。若得真言阿阇梨教照曜舒遍。必凈苦源。又解。舒遍者。以此陀羅尼光無有障礙。觸斯光者皆得凈除。若有先亡所在之處凈土一把。誦此真言二十一遍。散其亡者人身骨之體。即得離苦。具如下疏文解。平等照曜染凈不差。名言性空空何可得。照曜光發愚冥皆除。剎土現身所作無滯。

誐底誐賀曩

唐言其義甚深。亦云六趣稠林也。解曰。甚深有二也。一者理甚深。所謂佛頂真言。二者事甚深。所謂六趣稠林。染凈因果。漏無漏殊。真俗二深。唯佛窮備。言六趣稠林者。一是人趣。居四天下。南瞻部洲三邊各二千逾繕那。南邊三百逾繕那。半北俱盧洲四面各二千。東弗毗提洲三邊各二千。東邊三百五十。西拘耶尼洲經二千五百由旬。周圍此三倍。天趣所居。欲界地居共有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四天。身異想異。翻此身想差別不同。如起世俱舍。修羅趣者有其三別。一天趣形。二鬼形。三畜趣形。雖是一異熟報差。貧富傲慢猛利劣弱一一不同。如起世。畜趣差別。多分身橫住無上方。水陸空等。餓鬼趣者。宿因慳貪喜盜他物。心多怯弱。形瘦貌丑。身心輕躁故名餓鬼。地獄者。此下過二萬逾繕那有阿鼻旨。深廣同前。余七地獄在無間上。一一各有四增。煻煨.糞屎.刀刃.烈河等。八寒地獄。如其次第繞四洲輪圍山外。極冥黑暗。若謗賢圣招如是苦。諸余孤露地獄別業招者。或近江河山間曠野。或在地下。十六別處各有異名。迷因起業感此稠林。事理未明。不能離縛。諸佛觀智速疾真言。六趣稠林凈除皆盡也。

娑嚩婆嚩尾秫弟

唐云自然清凈也。解曰。瑜伽普照。事理分明。習氣永除。自然清凈也。

第四善明灌頂門

阿鼻詵左[牟*含]

唐云引灌頂我也。解曰。所謂灌頂者有其五種。一光明灌頂。謂諸佛菩薩放光加持。二者甘露灌頂。謂以部主真言加持香水。三者種子灌頂。謂部主真言想布字門遍身分。四者智印灌頂。謂部主所執契印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真言及思中義運用加持。若初修道入真言門。先訪師主大阿阇梨。建立道場求灌頂法。入修三密愿證瑜伽。猶如世間輪王太子欲紹王位以承國祚。用七寶瓶盛四大海水。澆頭灌頂方承王位。如是真教入秘密門。同彼軌儀故號佛子。十方佛會五智成身。從灌頂為初聞瑜伽教。若先發心東方成就金剛智。創見道時超三賢位。名出到菩提。南方成就寶印智。修證十地平等功德。名灌頂位。西方成就蓮華智。轉妙法輪恒住觀察。名無量壽。北方成就業用智。住現化身大圓所作。總名灌頂相也。

素誐多

唐云善逝。解曰。善逝者。十號之中一名稱也。能引眾生皆歸凈土故名善逝也。

嚩啰嚩左曩

唐云殊勝教也。解曰。三乘之外別顯總持。顯密不同故曰殊勝也。

阿蜜[口*栗]多鼻曬罽

唐云甘露灌頂。亦稱云不死句。不死句者。解脫法身也。解曰。藥中最上者無過甘露。著毒之者服乃必除。闡提不信謗法尤深。灌頂加持定當不死。以真言甘露塵累清凈。執遣界空名為解脫。離縛得脫即顯法身。悲智雙修名不死句也。又解。天降甘雨草木生芽。灌頂潤身亦成證也。

阿賀羅阿賀羅

唐云唯愿攝授唯愿攝授。又云遍攘災難脫諸苦惱也。解曰。重言攝受者。至誠發愿懇切之辭。為是真言行者持誦策勤。祈愿加持速云攝受。諸佛慈念救護攘災得脫苦因名攘災也。又解。凡夫二念真妄參差。念誦持心功微力淺。若本尊攝受得入瑜伽。二心恬然。名曰攘災攝授也。

阿欲散馱啰抳

唐云堅住持壽命。解曰。諸佛既以攝受壽命即是住持。又解。報力住持唯是第八諸佛攝受乃得延齡。又解。持此真言延命增壽。不被諸魔奪其命根。如善住天子受持之力。其命轉增遠記菩提成無上果。

第五神力加持門

戍馱野戍馱野誐誐曩尾秫第

唐云如虛空清凈也。解曰。詳觀此意。法諭雙彰二因滌除凈若空界。賢圣分位修證不同。唯有佛身如虛空凈。又解。一切諸法體性空寂。諸佛妙智依空而轉。所有建立及不建立。空與不空智相常住猶如虛空。然此虛空體虛非實。唯有妙智功用不窮。故假諭云虛空清凈也。

烏瑟抳灑

唐云佛頂。解曰。如敘釋也。

尾惹野尾秫弟

唐云。最勝清凈也。解曰。虛空寬廣體喻法身。佛頂最高名為報應。

娑賀娑羅啰濕茗

唐云千光明。解曰。千光明者諭化身。準此顯句釋三身密字之中。先以廣辨。若以虛空清凈持業釋云佛即虛空謬之甚也。

散祖你帝

唐云驚覺。解曰。既蒙光觸驚覺身心。懇切歸依有此來意。又解。光從頂發遍照剎塵。其光卻收還入佛頂。發起行者。持誦心開光觸有緣。故云驚覺也。

薩嚩怛他誐多地瑟姹曩地瑟恥多

唐云一切如來神力加持。解曰。一切諸佛神力難思。潛護加持必獲成就。覺性菩提四智心品。覺相如幻恒觀月輪。以菩提心大悲方便示教利喜。驚覺有情。名神力加持也。

母捺[口*(隸-木+士)]

唐云契印。解曰。契印者。諸佛如來契約印信。契即是發。印即是驗。所謂身印百千威儀語印無量真言心印。塵沙觀智一一指歸全剛秘決。于阿阇梨伏膺受訓。當自明了之。

嚩日啰迦野僧賀多曩尾秫弟

唐云金剛鉤鎖身清凈也。解曰。凡夫不防多有漏失。縱有少慎不出二乘。豈同殊勝秘密真言。若受得金剛鉤鎖契印而有妄失。豈不堅固耶。故身清凈猶若金剛。鉤鎖永牢而無有失。又解。欲令有情具無礙智。于空不滯。于有體虛。以五智相屈曲如鉤。能鉤眾生出牢有海。能鉤圣智入眾生心。若有菩薩作佛事時。布身鉤鎖。及持此鉤印。鉤于十方界諸佛菩薩。如風疾至。加持此身即成鉤鎖也。

薩嚩嚩啰拏尾秫弟

唐云一切障清凈。解曰。一切障清凈者。二障因緣輪回不息。受諸逼迫。累業難除。今遇加持真言清凈神力。能護苦報自消。又解。佛頂真言能除三惡。自性無染。如摩尼珠雖處污泥而不受染。所求皆遂成就無疑。又解。內外觀察。心色一如。障體幻空。緣生非有。亦謂聲聞欣寂。外道惡求執有執無各生異見。唯有真言菩薩。智慧善巧建立種種微妙相。用入佛境界。得佛加持。于百千三昧出入無礙。不動不沒入眾生界教化無盡。而其身心不著不礙無有間斷。即于此生滿足佛地。一切障礙皆得清凈也。

第六壽命增長門

缽啰底[寧*頁][革*(卄/(ㄇ人)/戊)]多野阿欲秫弟

唐云壽命皆得清凈也。解曰。真言力大持即報深。壽命延長故得清凈。又解。命欲將終還得增壽。縱生惡處惡滅善增。如大悲經云。說所生惡處有十五種。一者不被饑餓困苦死。二者不被囚禁楚杖死。三者不被怨家酬對死。四者不被軍陳相殺死。五者不為虎狼殘害死。六者不為毒蛇蝎所中死。七者不為水火焚漂死。八者不為毒藥所中死。九者不為毒害迷心死。十者不為狂亂失念死。十一者不為山岸墜落死。十二者不為惡人厭魅死。十三者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十四者不為惡病纏身死。十五者不為非分自害死。復得十五種善報。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國。三者常值好時。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清凈。六者道心純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者資具衣食具足。十者恒得他人扶接。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人劫奪。十二者意欲所求皆得稱遂。十三者善神衛護。十四者所生之處見佛聞法。十五者所聞正法悟甚深義。命欲將終生惡處等。以慈持念。其壽轉增惡境消滅。又妄念欲生。善念欲滅。是人臨終識性昏昧。被魔所惑也。而以陀羅尼力忽得回識也。

三摩耶地瑟恥帝

唐云誓愿加持也。解曰。誓愿加持者。勸發進修普愿成佛。轉凡成圣故名誓愿加持。又解。真言行者修瑜伽時。無散動時。密念誦時。寂靜證得時。布金剛壇上正諦觀時。如來誓愿潛護加持也。

么抳么抳

唐云世寶。亦云法寶也。解曰。世寶者福德之因。法寶者智慧之果。由福因故進修萬行。由智慧故得大涅槃。又解。重言么抳么抳者唐云心意。第八識能含藏故名曰心也。第七識染污故名曰意也。今遇諸佛灌頂加持。妙觀平等現前鏡智棄染有漏無漏。劣心不生等遍虛空。故重呼之也。故云世寶法寶也。

第七定慧相應門

怛闥多部多句致跛哩秫弟

唐云遍凈也。又云真實。即是遍滿清凈也。解曰。人天福行皆有限量。雜業為因。皆招虛幻。豈同密教神力加持真實普緣皆遍清凈也。又解。怛闥者如如也。二心不生分別情息。真言智證名相皆如。心如色如。故重呼之也。又解。真實遍滿清凈者。此明心之實性非內非外隨薰習力似內外現。即迷心外執緣生法。妄成遍計空華夢等。如觀銅體不遍鏡外之像。以鏡外無像不可執其實有。以心之實性不礙緣生智鑒照然。故云遍滿清凈也。問曰。體自如如。云何妄想。答曰。匠成于器而非匠名。而器不能自成必有為器主。匠雖非器豈無為匠之功。成于器功歸于匠。妄心既謝還歸清凈也。

尾娑普吒沒地秫弟

唐云顯現智慧也。解曰。無明殼破。業累消亡。真實普緣。智慧顯現。又解。如蓮華開。如萌芽發。既除我法。覺夢知虛。實相朗然。即智慧顯現也。

惹野惹野尾惹野尾惹野

唐云最勝最勝。即是殊勝即是真俗二諦法門也。解曰。重言最勝最勝者。前云顯現即是真如也。此明二門。根本智后得智。為后得達俗根本證真自利利他。故言最勝。又解真言行者修此觀門事理加持故言最勝。緣此佛頂能摧四魔得免諸災。故言最勝。如經所說。卻后七日必當命終。應生不生應死不死。即蘊死二魔現成超也。修持不間。魔境不侵煩惱頓除。復超后二也。

娑么啰娑么啰

唐云念持定慧相應也。解曰。念者明記為性。持者不失為義。念持定慧與理相應。專注瑜伽心一境性。定以動搖。慧以拔離。浮沉平等不著有無。本尊常照持念增修。定慧相應故呼之也。又解。二乘樂寂壓離五塵。真言瑜伽智用無礙。于色常為佛色不礙有為。于心常為佛心不住無念。故定慧相應也。

第八金剛供養門

薩嚩沒馱地瑟恥多秫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德县| 正镶白旗| 庐江县| 杨浦区| 五河县| 星座| 小金县| 房产| 沧州市| 密云县| 封开县| 临沭县| 邹城市| 镇坪县| 平南县| 滦南县| 闸北区| 靖江市| 鄂托克前旗| 修水县| 连南| 宁城县| 昌吉市| SHOW| 星子县| 临漳县| 伊川县| 蓝山县| 石屏县| 滨州市| 来凤县| 铜陵市| 孟津县| 长汀县| 连平县| 汕尾市| 花莲县| 福建省| 定兴县| 小金县| 庄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