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表法身門(3)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
- 法崇
- 4731字
- 2015-11-24 14:39:05
述曰。第三舍鬼神身。文有六意。一阿素洛。二夜叉。三羅剎。四布單那。五羯吒布單那。六阿跋娑摩羅。言阿素洛者。經文所說多有不同。瑜伽論及佛地論說。天趣所攝。正法念經有二種。一鬼二畜生。如羅睺師子種也。依婆娑論言。修羅者(此云不端正也)為男則丑。為女則端正。以就男為名也。故名阿修羅也。今依伽陀樓炭經述之。伽陀經云。有天有鬼有畜三種不同。其修羅有五處。一在其地上諸山于中勢力最下。二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二萬一千由旬。有阿修羅王名曰華鬘。華鬘向下過二萬一千由旬。有阿修羅王名曰毗摩質多羅。各各統領無量阿修羅也。言毗摩質多羅王者。母是二禪中光音天種。為劫初之時。與諸天女于大海中洗浴。水觸其身遂失精氣。入于海中成一肉卵。經八千歲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頭。頭有千眼。有九十九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猶如猛焰。有二十四手。有九百九十腳。號為劣天。此游于浮水精入腹生肉卵。經八千歲生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有九頭。頭有千眼。口中出火。有九百九十九手。唯有六腳。其形四倍大須彌山。純食淤泥及以藕根。多共諸天斗諍。華嚴經云。如其不如。即入藕絲孔中以避其難。若據此說。即在大海之下。若依樓炭經云。在須彌山北海深四萬里。有阿修羅王。名沙多尸利。其城縱廣三百三十萬里。城有四門。一一門邊有三百阿修羅國。一一國亦有四門。一一門邊復有三十阿修羅小國。一切城壁七寶所成。有四種風持之。一者不可壞風。二者堅風。三者樹風。四者上風。此四種風持于城壁寄于水上。由如浮囊。此小不同。可更釋之。言夜叉者。此云輕捷。亦名勇健。言羅剎者。此云可畏。亦云暴惡。若是男名羅剎婆。若是女名羅剎你。布單那者。此云臭惡。亦云熱病鬼。羯吒布單那者。此云奇臭。言阿跋娑摩羅者。此云顛病鬼。亦名形影。亦云轉筋。鬼神等身者總結其類也。言此陀羅尼者。有如是業皆悉消滅。
蚊虻龜狗蟒蛇一切諸鳥及諸猛獸一切蠢動含靈乃至蟻子之身更不重受者。
述曰。第四轉畜生報也。
即得轉生諸佛如來一生補處菩薩同會處生或得大姓婆羅門家生或得大姓剎利種家生或得豪貴最勝家生者。
述曰。第五得生勝處。文中有三意。一明同受生。二明勝族生。三顯生因力。日照三藏翻云。恒與諸佛俱。或生菩薩勝族。或生婆羅門大姓剎利大姓。剎利婆羅門稱為上族。剎利貴姓。婆羅門凈行姓也。不食辛穢。旃陀羅不得親近。
天帝此人身得如上貴處生者皆由聞此陀羅尼故轉所生處皆得清凈者。
述曰。第六倍勝前生。十方凈妙佛國土也。
天帝乃至得到菩提道場之處皆由贊美此陀羅尼功德如是者。
述曰。第七舉后證果。言菩提道場者。即摩竭提國寂滅道場。俱舍論云。于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皆于此座起金剛定。
天帝此陀羅尼名為吉祥能凈一切惡道者。
述曰。第八重顯勝名。美其德也。
此佛頂尊勝陀羅尼猶如日藏摩尼之寶凈無瑕穢凈等虛空光焰照徹無不周遍若諸眾生持此陀羅尼亦復如是者。
述曰。第九摩尼贊德也言日藏摩尼之寶者。亦云摩尼珠。亦云無價神珠。真諦三藏云。寶珠有其三種。一者如意珠。二者水精珠。三者吐金珠。一言如意珠者。所求皆得諭于佛寶。二水精珠者。諭于法寶。三吐金珠者。諭于僧寶。就此吐金諭又有三品。上中下也。下者投一兩得千倍。中者投一兩得萬倍。上者投一兩金得無量倍。諭聲聞緣覺菩薩僧也。言日藏摩尼之珠者。有其三品。復下中上。下者能雨寶滿半閻浮提。中者能雨寶滿一閻浮提。上者能雨寶滿一四天下。今用日藏摩尼之寶以為諭。為更無過上也。言寶者有六義。一難得。二清凈。三威德。四莊嚴。五最勝。六不變。又大智度論云。寶又有三種。一者人寶。二者天寶。三者菩薩寶。言人寶者。得清凈光。得除毒除病除渴除饑除寒除熱除種種之苦。言天寶者。常逐天身輕而不重。與身不舍離。常與法語。言菩薩寶者。勝于天寶。今所說是菩薩之寶也。能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由如明鏡見其面像。故以此寶為喻焉。
亦如閻浮檀金明凈柔軟令人喜見不為穢惡之所染著天帝若有眾生持此陀羅尼亦復如是乘斯善凈得生善道者。
述曰。第十凈金為諭。言閻浮檀金者。大智度論云。金有多種。一切現在金不如佛在世金。一切佛在世金不如閻浮檀金。故以此金贊其德也。又說。其金在于水底光徹于外。輪王出世此金方現。
天帝此陀羅尼所在之處若能書寫流通受持讀誦聽聞供養能如是者一切惡覺皆得清凈者。
述曰。第十一廣顯流通。文中有六意。一書寫。二流通。三受持。四讀誦。五聽聞。六供養。又依無上依經云。有十種受持。一書寫。二供養。三流傳。四諦聽。五自讀。六憶持。七自誦。八廣說。九思惟。十修行。前七得文。后兩得義。第八廣說通得文義。此有三人。前七是能持人。第八是能說人。后二能行人。能行但自利。能說但利他。能持通二種。前八是福德道。第九加行道。第十治障道也。
一切地獄諸苦悉皆消滅者。
述曰。第十二能破惡趣也。言能如是書寫流通者。一切惡趣悉皆消滅。
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者。
述曰。第十三安置處所有其四處。一幢上。二山上。三樓上。四窣堵波中。安置此四處。有其二意。一高顯。二清凈。
天帝若有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族姓男族姓女者。
述曰。第十四顯能敬人。有其六種。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優婆塞。四優婆夷。五族姓男。六族姓女。有此六種。修行陀羅尼。
于幢等上或見或與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上幢等上塵落在身上者。
述曰。第十五塵影沾身。言如是等人乃至影沾身。所有諸罪皆悉消滅也。
天帝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消滅不為罪垢之所染污者。
述曰。第十六廣除多苦。所有如此惡業。若彼塵影沾身者。一切罪垢皆悉消滅。不能染污。
天帝此等眾生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記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述曰。第十七總明授記。言不退轉者。成就深心故名不退。依深心起勝進故名不轉。問曰。不退便足。何故更云不轉。答曰。不退者永斷勝障。身見等煩惱根本盡。故于修道中滅根本無明。不退者成就方便。不轉者成就般若。不退者成就十力。不轉者成就四無畏。不退者得初地菩提心不失因故。不轉者二地已上修行增長。是名不退轉差別。言阿耨多羅者無上。三者正藐者遍。三菩提者名覺。長耳三藏云。菩提有五種。一者發心菩提。二者伏心菩提。三者明心菩提。四者出到菩提。五者無上菩提。言發心菩提者。初發心于無量生死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從十信初心乃至十住。名發心菩提。言伏心菩提者。為斷分別煩惱降伏其心。行般若波羅蜜。從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賢位名伏心菩提。言明心菩提者。為觀三界平等得諸法實相畢竟清凈。從初地已上乃至七地。名為明心菩提。言出到菩提者。為于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滅一切煩惱。見十方諸佛。得無量忍出過到薩般若海。從八地已上乃至十地。名出到菩提。言無上菩提者。為坐道場成等正覺。從十地乃至等覺妙覺。名為無上菩提。長耳三藏云。習種性已前名發心位。次三十心名伏心位。入初地至七地明心位。入后三地名出到位。無明種除名無上位。諸門分別如玄樞述。上來雖有十七段文不同。總是第七廣陳多福竟。
天帝何況更以多諸供具華鬘涂香末香寶幢幡蓋衣服瓔珞作諸莊嚴于四衢道造窣都波者。
述曰。第八建塔尊人。此大節中有六段經文。第一持供造塔。第二安置神咒。第三呈恭修供。第四標人顯德。第五佛子住持。第六全身寶塔。此即第一持供造塔。文有三種意。一持供。二示處。三造塔。持供者。即華鬘瓔珞涂香末香寶幢幡蓋也。言示處者。即是四衢道中也。爾雅曰。一路謂之道。二路謂之旁。三路謂之逵。四路謂之衢。此即四達之道也。言造塔者。即于此處可建塔也。
安置陀羅尼者。
述曰。第二安置神咒也。
合掌恭敬旋繞行道歸依禮拜者。
述曰。第三呈恭修供。文中有六意。一合掌。二恭敬。三旋繞。四行道。五歸依。六禮拜。言禮拜者。大智度論云。有其三種。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言下品禮者但合掌。中品禮者胡跪。上品禮者五體著地。此修敬之至也。
天帝彼人能如是供養者名摩訶薩埵者。
述曰。第四標人顯德。若人能如是名摩訶薩埵也。此云大有情也。
真是佛子持法棟梁者。
述曰。第五佛子住持。言真是佛子者。為能紹隆圣種故名佛子也。梁朝攝論云。佛子有其五義。一以大乘為種。二以般若為母。三以定為胎。四以大悲為乳。五以諸佛為父。所以名為佛子。真諦三藏云。成眾生身必須五事。一父二母三種子四胎五乳。若有父無母亦不得。若有父母無種子亦不得。若有父母種子無胎藏亦不得。若有父母種子胎藏無乳母亦不得生。要須具此五緣方始成子。今者佛子亦復如是。
又是如來全身舍利窣堵波塔者。
述曰。第六全身寶塔。言舍利者。此云身也。窣堵波者是真塔。依涅槃經云。造塔有其四種。一輪王。二聲聞。三辟支佛。四如來。如此四種人應為起塔。又真諦三藏云。因緣說。明八種人應為起塔。一佛。二菩薩。三辟支佛。四阿羅漢。五須陀洹。六斯陀含。七阿那含。八輪王。言輪王塔者。一露盤見之不得禮拜。何以故。非圣塔故。須陀洹二露盤。斯陀含三露盤。阿那含四露盤。阿羅漢五露盤。辟支佛六露盤。菩薩七露盤。如來八露盤。問曰。何為造塔有此差別。答曰。有三意故。一表人勝。二令他信。三為報恩。佛者無上慈父。能生一切眾生二種身故。一者肉身。二者法身。肉身形像。法身智慧。言塔者墳墓也。安之在處。言父母者。但是寄生也。梵云設利羅。此云體也。即是舍利之體。今此塔中不須更安舍利。即是其舍利之塔也。與法華經供養塔無異也。上來雖有六段不同。總是第八建塔尊人竟。
爾時閻羅法王于時夜分來詣佛所到已以種種天衣妙華涂香末香莊嚴供養佛已者。
述曰。第九靜息護持。此大節中有五段經文。第一靜息嚴供。第二修敬歸依。第三述詞稱贊。第四隨逐守護。第五嘆人護念。此即第一靜息嚴供。以種種天衣妙華種種供養也。問曰。既是鬼主。云何得衣以為供養。答曰。大智度論云。由方便見敬物皆言天衣。為此妙衣故名天衣。又云。為佛說法。諸天雨衣散華供養如來。所以一切眾及諸鬼神皆悉得之。既得衣已還用獻佛。故言種種天衣而以供養。
繞佛七匝頂禮佛足者。
述曰。第二修敬歸依。文中有二意。一行道。二禮拜。言行道者。即繞佛七匝也。提謂經曰。行道七匝者。以應七覺分度七世父母也。禮拜者。有其三品。如上所述。
而作是言我聞如來演說贊持大力陀羅尼者。
述曰。第三述詞稱贊也。
我常隨逐守護不令持者墮于地獄者。
述曰。第四隨逐守護也。
以彼隨順如來言教而護念之者。
述曰。第五嘆人護念。上來雖有五段不同。總是第九靜息護持竟。
爾時護世四天王繞佛三匝者。
述曰。第十天王更請。此大節中有其兩段經文。第一天王修敬。初標天。后修敬。言標天者。即是四天王也。俱舍云。在須彌山第四層級。亦云住持雙山須上。其四天王在須彌山四面而住。樓炭經曰。須彌山東面有提頭賴吒天王城。以七寶莊嚴。七重城壁。七重行樹。其城四面有七寶池。此天身量長五百尺。壽命五百歲。人間五十年當彼天一日一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如是壽命五百歲。修中下品十善得生其中。其提頭賴吒天王管二部鬼神。東弗婆提不令鬼神損害。言二部者。一乾闥婆。二毗舍阇。須彌山南面有毗樓勒叉天王城。亦以七寶。亦有七重城壁七重行樹。其城四面亦有七寶池。此天身量長五百尺。壽命同前。修中下品十善得生彼天。其二部眾者。一鳩槃荼。二薜荔多。其毗樓勒叉管此二眾。于南贍部洲不令鬼神侵損。須彌山西面有毗樓博叉天王宮。亦以七寶所成。池樹城壁亦復如是。修中下品十善得生此中。亦管二部鬼神眾。擁護西衢那尼不令鬼神侵害。二部者。一龍。二富單那。北方毗沙門者。城壁身量壽命日月歲數并同。亦管領二部鬼神。擁護北郁單不令鬼神侵害眾生。言二部者。一夜叉。二羅剎。言修敬者。即是繞佛三匝也。提謂經云。三匝者。應三界滅三世罪。除三毒應三業也。
白佛言世尊唯愿如來為我廣說持陀羅尼法者。
述曰。第二請宣持法。上來雖有兩段不同。總是天王更請文竟。
爾時佛告四天王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宣說受持此陀羅尼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