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述曰。下顯造論悟.斷.得果。于中有三。初顯悟。次顯斷。后得果。此即初也 論言今者。正顯論主造論之時 造者。制作之義。敘理名述先來有故。作論名造今新起故。此上即是發端標舉。簡持。指斥 于者即是境上第七。非依第七。所迷謬故一切異生諸外道等。此愚癡類彼于二空全不解了名為迷者。聲聞.獨覺.及惡取空。邪解空理分有智故名為謬者。不解。邪解。合名迷謬或但不解無明名迷。若不正解邪見名謬。癡.邪見人名迷.謬者為令于彼二空真如。有迷謬者生正解故。制斯論也。正解體通無漏真智。及有漏智不迷謬者。即令迷者解生。謬者正解為者所為。濟益之義何謂二空。謂即生.法。先云人我今說為生。但說于人我不該余趣故。彼皆執有。此說為空。空即彼無。無別體也。智緣空起為所由門。顯二真如名二空理。理體雖有離有離空非性是空。說為二空從能顯說。梵言瞬若可說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顯實性。故言空者從能顯說。二空之性名二空性。依士釋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

問證二空性生解為何。

論。生解為斷二重障故。

述曰。此顯證空生解所由。下即第二顯其斷也 障言重者。毀責名也。由煩惱障障大涅槃流轉生死。由所知障障大菩提不悟大覺。一者猶如金剛。難可斷故。二者擔此難越生死流故。三者押溺有情處四生故。四者墮墜有情沒三界故。此上四義毀責過失故名為重。通二障解。五者或二障中我法二執。為障根本生余障類。但說二執名為重障。我法執之余末障皆輕故。此解正顯二空所斷。前四通取斷諸二障。即根本沉下名之為重 障謂覆礙。覆所知境令智不生。礙大涅槃令不顯證。故名為障 二障體.義。如下第九.佛地第七.別章等解。

問初四解重障義者。何故障理。但說二空空唯二執。生解。乃言斷二重障即兼余法 問第五解重唯二執。二障體斷亦通貪等。何故但說我.法二空。

論。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

述曰。此釋但說二執所由。答解初問云。且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故。證無我理我見便除。由根斷故枝條亦盡。此依見道.乃究竟位斷煩惱說。余位不然。先離八品煩惱。第九品時方斷我見故。第四地中我見亦爾。如第九卷資糧位中有其二解 所知障中類亦非一。法執為本余障得生。證法空時法執便斷。以根斷故莖葉亦除 正障二空謂我.法執。余障余惑是此等流。故于真理但說二空 又總解之不須別說。以執為根生余煩惱。故由二執具生二障。無有少障不依執生。說具生言意在于此。本既盡已末隨滅故。若證二空余障皆隨斷。障如從本但說二空。生解斷除兼余煩惱。非余障惑證空不斷。言執通取心心所法。隨義答上二問所征。今此總四句答第二問。若初二句但釋言二空。若后二句但釋斷重障。答第一問 問煩惱障中品類非一。可言本斷余惑不生。所知障中唯有法執殊無品類。何法為流。言根斷時莖葉亦盡 答六識執外五識等中法愛恚等。異熟生攝定下劣性能障定者。法執等流。所知障攝。故說根斷莖葉亦除 問定障是何 答據實通取染污心.心所能障定者。隨勝但取異熟生受 以何為證 雜集論說由受盡故得二無為。即其證也。此約離煩惱外異熟受。說得其無為。若煩惱俱者。與彼同斷 問既爾應斷所知障品亦得無為 下二障中自當解釋。此受俱品雖亦定障受為本故但說于受。修禪定時受為勝障。領受下劣生愛味故更不進修下二障中皆當廣說。

問為何斷障。

論。斷障為得二勝果故。

述曰。下顯得果。

勝謂殊勝。果謂果利。即順益于因。三劫修因所得順益故。二乘二果非極圓滿。果而非勝 十地二法非已圓滿。勝而非果。

究竟二果過出于彼。立勝果名。斷二種障為得此果。

問雖言斷障得二勝果。而未分別斷彼二障得二果時。為總為別。故應分別。

論。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述曰。即顯障.果別斷。

別證。如瑜伽論五十九。說一切煩惱皆能續生。即是發業潤生煩惱。今此論中并皆名續 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故名煩惱。唯煩惱障發業潤生。體是縛法。其所知障義即不然。故續生言但在煩惱 言解脫者。體即圓寂。西域梵音云波利匿縛(去聲呼之)喃(奴緘一反)波利者圓也。匿縛喃言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舊云涅槃音訛略也。今或順古亦云涅槃。此有多名。如佛地第五。下轉依中說。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非解脫體即勝解數。解謂離縛。脫謂自在。障即煩惱名煩惱障。此持業釋。障蔽涅槃令不趣證。凡夫所修諸行暫滅。外道苦行計證涅槃。乃至有頂諸惑暫斷。所顯之理執為圓寂。今說。彼是彼分涅槃。雖理名真。種不斷故非真解脫。又二乘等雖得二滅。住此二中。非為不住。解脫非真以是假故。十地證如真非解脫。為簡于彼言真解脫。假體擇滅。實即真如。有.無余依滅所顯故。又總別于外道.二乘所得解脫。言真解脫。彼唯是假。非不住故。即斷煩惱別得涅槃 言所知者。即一切法若有若無皆所知故。了所知智說之為解 礙是障義。由法執類覆所知境。障礙正解令不得生 言正解者。正覺異號。梵云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末伽言道。游履義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由法執類覆所知境令智不生名所知障。此從所障以立障名。所知之障。依主釋也 二所障體即四智品。及四涅槃。下轉依中自當廣釋 異生雖作二種無我真如觀等。大非菩提 二乘之慧菩提非大 又異生外道雖有少智。非大菩提。二乘.菩薩有無漏惠。菩提非大。今簡于彼名大菩提。又但簡彼二乘之智菩提非大。菩薩之智大非菩提。凡夫之智俱非二種故 問此言二障各障一果。為定別障。為亦互通 答此不定或別.或通。此中且說定勝障故。說各別障。至下當知 又解為于二空有迷謬者者。是未入法時。有癡.邪見故 生正解故者。入見道前資糧.加行二位之時。雖未能證。深信觀心亦生解故。此即第一加行位也。所有資糧皆加行故。攝大乘中但說四位。勝解行地一向隨聞生勝解故 生解為斷二重障者。顯入見道。分別粗惑名為重障。此即第二通達位也 由我法執至彼障隨斷。顯于十地修道位中。所有二障二執為本。十地之中證空斷障至究竟位。此即第三修習位也 斷障為得二勝果故者。顯金剛心斷煩惱障證真解脫。斷所知障得菩提故。此即第四究竟位也 前文本解。上來第一生解斷障得二勝果。又有諸解。如樞要說。

論。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

述曰。自下第二令達二空證唯識性。此即先敘所為外執 開為初開。示為久示 諸內外道俱起邪智不正知故。謬執我法于二空門。真俗二法唯識真理不能了達。無明所盲殊不正解名迷唯識。為令達空方乃造論 者即假者。迷謬人也。

論。于唯識理如實知故。

述曰。此即正述達空所以。為外道等開顯此文。為內道等演示此義。令于唯識如實了知。不生邪智謬執我法。或內外道我法邪知。示令正知故名為示。于唯識理全未能知。開曉令知故名開也 智稱正理名如實知。此約小乘.及外道解。若大乘中諸空見師。唯識亦名謬。影互顯也。此中說有謬執我法。令謬不生。意在了空證唯識性。故與第一所說有殊 又以真如名迷悟依。迷真如故謬執我法。除迷令悟故與前殊。又如樞要說。

論。復有迷謬唯識理者。

述曰。自下第三為破邪執造斯論也 于中有三。初總舉迷謬。次別敘邪執。第三總結。此即初也 此四計中第一第四名迷唯識。全不解故。第二第三名謬唯識。邪分別故 清辨計言。若論世諦心.境俱有。若依勝義心.境俱空。經中所言唯心等者。識最勝故。由心集生一切法故。非無心外實有境也 德光論師先小乘學。造十地疏。釋一心言。如言王來非無臣從舉勝者故。非謂唯心便無境等。

小乘.外道雖多異執。總略勝者不過四種。

論。或執外境如識非無。

述曰。自下別敘邪執有二。初別敘四計。后例破余。此第一計。薩婆多等。依說十二處密意言教。諸部同執離心之境如識非無 彼立量云。其我所說離心之境。決定實有。許除畢竟無心.境二法隨一攝故。如心.心所。此皆依經說有色等。不能繁引。

論。或執內識如境非有。

述曰。此第二計。即學中.百清辨等師。依密意教說諸法空。便亦撥心體非實有 彼立量云。汝之內識。如境非有。許所知故。如汝心外境。清辨俗諦外境許有。今就中道無自違失。又掌珍中依勝義諦。說有為.無為并是空等。皆如彼說。

論。或執諸識用別體同。

述曰。此第三計。即大乘中一類菩薩。依相似教說識體一。攝論第四說一意識菩薩計。一依遠行.及獨行教。游歷諸境故說遠行。復言獨行無第二故。二依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教。三依六識身皆名意處教。四又解深密.瑜伽等。說如依一鏡上有多影像教。五如依一水中有多波喻教。此恐違至教故說有一識 有云。一意識。但說前六識為一意識 理必不然。此說八識體是一故。

論。或執離心無別心所。

述曰。此第四計。即是經部.覺天等執。經部師說。佛說五蘊。故離心外唯有三心所。一受。二想。三思。更不說余心所名蘊。故離三外更無余所 覺天所執亦依經故。經說三法和合名觸。乃至廣說。又說土夫六界。染凈由心。故無心所。彼說唯有受.及想.行信思等心更無余法。隨心功用立心所名。亦恐違至教。故說無心所 如上所說四種計執。初之二種小大二乘。執境執心非無非有。后之二種大小二乘。執心執所非多非異 然清辨計總撥法空。為違中道強立唯境。諸心所現即是唯境。有何心也 順世外道。亦立唯有四大種色 若依此義四句分別。清辨.順世有境無心 中道大乘有心無境 小乘多部有境有心 邪見.一說都無心境。總是第一別敘計也 又四句分別。有見無相。謂正量部師。不作相分而緣境也 有相無見。謂清辨師 相見俱有。余部及大乘等 相見俱無。即安惠等 又有別解如樞要說。

論。為遮此等種種異執。

述曰。第二例破余小乘外道等也。小乘.外道。不知唯識境離心無妄計便起。且外道中。于能所緣皆執我法。迷唯識故。如僧佉等。計思是我心有實體。即計能緣為我法也。如吠世等。別有我體。非即是思實有諸法。即于所緣計我法也 其小乘中犢子等計。我為能知者。亦執有法。法藏部計心緣相應。化地部執緣俱有法。法救說心所體即是思。此等種類非唯是一。故今論言種種異計 破境實有。在此卷末。及后卷初。下第四卷。第七卷中唯識處說。破心是無。諸識用別體唯是一。及執離心無別心所。皆如第七卷說。例破余計在此卷中.及后卷說。讀者知之不能繁敘。此中皆應敘比量破。尋下敘之。

論。令于唯識至故作斯論。

述曰。此即第三結作論也 深妙理者。唯識道理 如實解者。正智生也。有漏.無漏解唯識智名如實解。如其境實正解生也。

上來長行及與初頌。合是第一文前敬敘。自下第二依教廣成。科此本教有三種三。且一三云。前二十四頌宗明識相。即是依他。第二十五頌明唯識性。即圓成實。后之五頌明唯識位。即十三住。諸異生等無始時來。不能了知心虛妄性。執離心外有別實境。執離彼境有別實心。妄計二取為真為實。故頌說言唯識無境界。以無塵妄見。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執我執法具生二障。冀諸智者授法妙藥令障斷除。小圣邪師智尚微闕解生迷謬。菩薩大悲為欲除彼我法執故。顯離妄心無別二取說唯有識。是故最初種種方便。廣分別說識相令知。遣生厭斷。即依他起令除二取。雖知此心虛妄顯現。而未了達真性是何。若未知真不了妄故。是故經言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是故次初明唯識性即圓成實。顯如一味故一頌明。前世俗諦。后勝義諦。為除二取廣說諦也。意令有情斷妄成佛。如來功德殊妙無邊。非少修行可能圓證。故次第三明唯識位。彼修行時經三大劫。總十三住。略為五位。謂資糧等。要無邊因得無邊果。故時長遠修行斷障。方能證得菩提.涅槃。今論所明意在于此。勸諸智者應勤修學。故為三分科釋本文。下第九卷五位初。云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于幾位如何悟入。即依彼文判頌意也 第二三云。此三十頌分初中后。初一頌半。略標離心無別我法。以彰論旨辨唯識相。次有二十三行頌半。廣明唯識若相若性。釋諸妨難。后之五頌。明唯識行位大意同前。故第十卷論末說云如是三分成立唯識。即依彼文釋為三也 第三三者。雖無文說。準諸經論判此有三。初二十五頌。明唯識境。次有四頌。明唯識行。末后一頌。明唯識果。先觀所知方起勝行。因行既備果德乃圓故為三也。此皆準釋瑜伽.攝論故有此判。然初境中。有世俗諦有勝義諦。一切所知唯此二故 且依第一判頌三分。初二十四頌明識相者。于中有二。初一頌半略釋外難略標識相。余二十二頌半廣明識相 第二三分判其頌者。此一頌半即初分也。依境.行果科二諦者同初性相。判文可知。余如樞要 然解第一一頌半中文分為二。初將發論端寄問征起第二舉頌依義正答。

論。若唯有識至說有我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梁河县| 盐城市| 洛南县| 郸城县| 申扎县| 南木林县| 双鸭山市| 宝丰县| 巍山| 九龙县| 五指山市| 洞口县| 纳雍县| 株洲县| 南丹县| 丹阳市| 塔城市| 老河口市| 张家港市| 延安市| 饶平县| 九江市| 丹东市| 阿拉尔市| 伊宁市| 龙海市| 偃师市| 鹰潭市| 盐源县| 房山区| 鲁山县| 思茅市| 武邑县| 西林县| 孙吴县| 威信县| 呼和浩特市| 中宁县| 黔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