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第三地闇能障。于所聞思修法忘失者。何故初地名已得不退。此猶忘耶。又菩薩地云勝解行位于久所作所思所說法。有時忘失。入地不爾。如何今說有忘失耶。定位所得多分忘失。地前猶有。地上咸無名證不退。其聞.思.修所得。猶小有退忘非多。又無漏所得無忘。有漏所得三惠境猶忘。亦不相違。三定成無也。又應不是退也 何故諸地十障皆舉小分。唯第二第三地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障攝二愚皆盡。攝法盡故。唯有初四地有通有別。初地異生性本故。惡趣愚末故。此依前釋。若依后釋。即總攝盡更不須說。第四地障身見等不入二愚中。二愚不說為十障有何意也 答二愚據因。前地所起說與后為障。身見等據久遠所行名十障。又十障據因說。身見等能起諸煩惱故。后二為果正能障故說為二愚。不相違也。

何故九地障。三無礙解為一障。余一無礙解為一障。有何意也。要速前三方辦說故。前后輕重等故。開合不同。

第十地障神通為一。智云及所含藏為一者。內德.外業有差別故。

何故余地障皆有二愚。唯第四地障不即二愚。

異生既不斷粗重。云何二靜慮斷苦根粗重。二乘亦如是 今解。凡夫小伏現行粗重。二乘亦能分滅定障小分種子.苦根粗重。亦得何妨。如理應思。

第十卷

應說三乘斷見.修別。第七識頓斷中任運簡見道一切。內起簡修道外緣事獨頭貪.嗔.癡等。以此二義故無粗細。無粗細言。簡修道內外緣迷理身.邊二見.及此相應。九地斷有粗細故。如是總簡一切惑盡。

菩薩以煩惱助愿受生中。唯以現行勢力遠資。非如潤生愛等。如行殺生貪.嗔等惑方能利樂。未得無漏勝道利生。故以貪.嗔引無漏道。方始能利名為助愿。非如貪等潤生用之。由此應為四句分別。有唯現潤非種。謂七地前菩薩。有唯種潤非現。謂第三果。有俱潤。謂一切異生。有俱非潤。謂變易.及化身等。

俱生地前漸伏地上伏盡。此依六識為論 何故見所斷煩惱隨所知伏與不伏。俱生煩惱獨入地伏。不隨所知。所知后伏。煩惱先伏。見所斷不爾 見障利故同時。修障鈍故漸次。又見道猛。修道不爾。

故留煩惱本擬潤生。八地以去無分段死。不藉煩惱助潤。何故不斷耶 答如初地怖煩惱。即伏而受變易。亦如二乘有學回心即受變易。雖無分段不斷煩惱 所以者何 煩惱雖非親助潤變易如分段生。遠勢亦有。又惑種在變易時長。不假數資。若無惑種變易時促。如二乘無學愿數數資 然有四句。唯定勝無惑助。亦不長時受變易。如二乘無學回心。雖有惑種助。無勝定資。亦不長時。如二乘有學回心。有惑助及勝定資。即變易長時受。如十地菩薩。故愿留之。不同二乘斷之不得非故留也。又二乘但種助。不由愿資而不名留。菩薩正由愿資。傍由種助。故說留之。若即斷之于生無力。惑因亡果隨盡故。又由菩薩意樂菩提十地練根。不假斷煩惱。煩惱在不障得地故名留。

見道頓斷。五十九三心亦名頓。然所知.煩惱二障各分為二 云何為二。若以九品粗品先斷。即十地修道應先斷粗。若以隨所障道以辨粗細。九地不定。即煩惱品云何隨所知以明粗細。此義應思 今解云。如十地修道地地所斷。初為粗后為細。煩惱隨彼以說粗細。此亦應爾。見道中自分別力粗先斷。他引力細后斷。有先伏煩惱超得第二三果。無先伏所知而超入二地。然入地已如聞半頌以舍身亦有超者。然無超大劫。以極難斷故等。此義應思。

一類二乘三界九地品品別斷中有二義。一云闕無超人。二云此中兼盡。先世道亦九品。后不伏者亦九品故 菩薩利根見道既許分三。二乘根鈍見道應有三品。何故彼唯一此有三 菩薩二障為三。二乘一障為二。分粗細故。

六十九有前勝進即后加行。后所有道即前勝進文。與對法同。四道以諸門分別。作用二釋。

損力益能轉中。有懺悔罪滅。應敘。六十卷業有四。謂異熟決定.時決定.二俱不定.二俱定。及阿羅漢受殘苦等。處阿阇世王五逆業滅。瑜伽云。依未解脫者建立定業。為二解和會應知。

四智如佛地各有十喻。應勘敘之。

有漏曾習相執所引等者。今觀此意。有漏觀心由俱第七惑前相執勢所引故。乃順于障不斷隨眠。無漏不爾。

初有義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空能斷隨眠者。故六十四云。若安立諦已立為諦。何須復說非安立耶。答由安立諦取于有相。以有相故相縛未脫。相縛未脫故于粗重縛亦未能斷。由此準知。唯無分別智斷諸隨眠 第二有義后得無分別智。斷迷事隨眠者。解前文云。先據斷迷理隨眠非斷迷事。又前約斷究竟一切粗重。非因位中斷二障種語。又前約有漏安立及無漏安立諦語。非后得緣非安立語。亦無分別相故。即彼論云。若不要緣非安立者。有于凈定心順決擇分者轉緣諸諦時。應斷隨眠等。彼既不爾。故但簡有漏等。非為盡理。不果。披彼文應尋之。

疏中但有二乘用之非菩薩。今更解。菩薩亦用此智。十地中非念念唯斷法執故。亦別時斷法執所知障故。前師釋修道中世出世斷道者。此依菩薩修道有獨用無分別智。名世出世道。有真俗合用智斷。如舉勝者。下下地者斷障雖不由俗然必俱時。若不爾者。豈后勝地要唯無分別智。不與后得俱方斷惑耶。初唯出世斷通三乘。后兼菩薩故作是說。二理教齊。任情取舍。

大涅槃體有二義。一理三事即于真如有摩訶般若.解脫.法身三義故。二體三事。三體各別故。合名大涅槃。

十地不起無漏五識。比量云。十地有漏五根。必不能發無漏五識。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所攝故。如地前位。

說常樂我凈等。以除二乘四顛倒心故。二乘正證此法性者。非作常.無常等解。由加行心作此無常等解故入。后出觀時復觀前觀。不審所緣。便見加行。謂是真智所緣亦是無常等。便謂真實諸法無常等。諸加行心及有漏后得。雖非是執性皆是善。然由六.七法執未亡故。引有漏善心而作此解。于法執所引之果有漏觀心上。說能引法執障為顛倒。若無法執時此觀不生。故由前凡位起四顛倒.或十二倒。謂想.心.見等執身等為凈。佛為除彼說無常等行為非常等令其趣證。論其真理非常.無常。然二乘者由隨佛方便言及執引故。作無常等解。今為除彼令證極果。說此真如為常.我等。令起此行方便趣入證其法也。正證彼時非常.無常。諸佛或說我。或時說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余皆類然。此依護法唯六.七有染心有執為論。其八地以前。起下乘般涅槃障.細生滅等障。皆準此釋故。八地以去皆不論現行。觀心為障。

其安惠因中無漏一切有漏皆有法執故。說二乘無漏心等為四顛倒。八地以前說功用加行為障。不爾加行道應非二愚攝。由此一切有漏善心等及因無漏皆有法執。今論真理非常.無常等。為斷法執無常等故。說為常樂等也。眾善所依。顯性無貪.嗔.癡等種種煩惱。因之為善。能順諸善與善為依故具功德。

法身正自利言。顯不同利他展轉說故。其自受用身修因。本為利他故修。又為利他所依止故不說。對他受用等自利義微。所以不說。理亦不遮。

他受用變化。何故不說自利。諸佛利他即自利故。理亦應然。意為利他變現生故。從意樂說為利他故。前資糧位。云一切功德皆屬二利。隨意樂力。今此隨增上。故三身別。

自受用身如凈土量遍法界者。應作二解。一實爾。二依用說。智是佛故。以所證無邊故。如世間言所見處高言眼孔大。所學廣故說智惠大。

四智緣境門中。自受用土唯凈無漏。余不見故。唯佛所知。他受用土本唯無漏.凈。見者唯凈。一切不善諸異熟果皆已無故。然通有.無漏。第八.五識所觀有漏故。見者居穢土。利樂有情亦為現穢。見亦通穢。通諸識境。化土本唯無漏。然有凈.穢。見者亦爾。通有.無漏然有凈.穢。十地菩薩亦得見故。上知下故。然由本為十地菩薩現凈土故。論說化土有其凈言。化土本為地前等見。不別言凈。總說見身.土各據增勝。本為而說。亦不相違。下不知上故。地前.二乘必不見無漏凈土。

此中諸土皆四智境。由隨增勝本擊發因。說智別現。不爾便有非遍智過。若佛五蘊計是蘊等收。何故不許佛是有情攝。有情依異熟。佛非有情。攝持性名為法。佛可法所收。

純雜義解由增劣不同。但依親相分說若依影.質復說不同。影中自地變純。通力引雜。非通力中八緣現純。緣種雜。第七識中得名影純雜。影從見.質說性故。五識善惡心雜。無記心純。第六五俱等通。法應思準。假實中約識分別復別。有無對.有為無為對.有漏無漏對.自界他界緣對。思準純雜。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平| 东城区| 灵丘县| 陆良县| 凤阳县| 米泉市| 乳山市| 石林| 鸡西市| 石城县| 南木林县| 金乡县| 波密县| 越西县| 台中县| 扎兰屯市| 临邑县| 上林县| 莱芜市| 建水县| 杭锦后旗| 正定县| 西宁市| 奇台县| 册亨县| 琼海市| 渑池县| 介休市| 怀来县| 临洮县| 保康县| 阿勒泰市| 河南省| 达尔| 绥棱县| 甘肃省| 朔州市| 花垣县| 锡林浩特市| 叙永县| 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