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 (唐)窺基
- 2936字
- 2015-11-23 14:47:47
三性凡圣境中。前后四文及應實說合五。如理應思。
應總立三假。謂應立一實.一假。真如實勝義故。如第一百卷說。余世俗假。或不待此余實如色受等。待此余假如瓶等。或不待名言實。謂一切法。待名言假。謂一切法。如雜集第三疏釋。
瑜伽六十解業.業道等。與唯識第一相違。勘之。
第九卷
問愚夫于彼增益妄執者。亦有邪見撥無。何故唯言增益 答以多分故。執我法門必增益故。說有三性遮損減門。說三無性遮增益門。
依他起無自然生者。自然有二。一無因自然生。舉此攝一切無因。二以自然為因生。舉此攝一切冥性等不平等因生。無此無因自然。及無不平等因自然生。故名自然無生 依他起中亦有無因.惡因非一橫執。何故唯遮自然生耶 答且舉自然。余不平等因皆是此收。此說三無性破非余增益。余損減門三性所違。故非破無因。
依他起性名勝義無性。論文但有無之言非勝義之性名勝義無性。亦有體是勝義無計所執名勝義無性。是后得智所行義故。如說是彼四勝義攝。論略無之。理亦有也。
唯識之中但有二對。何故不說前二以為虛妄。無漏有為非虛妄故。何故不說前二以為世俗對勝義。如說二勝義中。初亦名俗故 今據有體名世俗。彼無體故。理實亦有。準二諦故。此中實性唯取真如。但有常.無常門。不說漏無漏門者。無漏有為非實性故。
攝論說四位修唯識。如唯識章說。
理實威儀.工巧與所知障法執亦俱。今約孤行故。言非威儀等。亦不相違。據實執時非彼等心。是彼等心而不起執。
三十七品以九法為體。遍行一謂喜受。別境三謂念.定.惠。善有四謂信.進.舍.輕安。色法一謂道共無表。喜為一謂喜覺支。念為四根.力.覺.道各一。定為八四神足.根力覺道各為一。惠為九四念住根力覺支各為一。道支為二謂正見.正思惟。思惟自中是依惠尋。佛果唯惠。瑜伽五十七云。三十七品與五根云何相攝。道品攝根非根攝道。謂語.業.命.喜.安.舍。故正思惟其體即惠。信為二謂根.力。精進為八謂四正斷.根力覺道中各為一。舍為一謂舍覺支。輕安為一謂安覺支。無表為三謂正語.業.命。故九開成三十七 四攝事施以無貪.及三業為體。愛語以語業為體。利行.同事三業為性。謂無貪.及思。假實和合說故 四無量以三法為體謂無嗔.不害.及舍。喜以不嫉為體。體即無嗔。故唯三法。六度合以八九法或十一法為體。遍行一謂思。別境四欲.勝解.定.惠。善有四。信.精進.無貪.無嗔。并身.語業表無表色。如應當知。下自廣說同下六度中。
四善根既唯色界五地。卻照無色無無漏見道。故是有漏修也。如前說。
入見道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惠厭心非殊勝故者。此依所知障俱有煩惱障對治。或唯斷煩惱障入見道義。非依唯斷所知障對治義。以欲界見道煩惱。有不善.及五趣.四生。厭心可深能入見道。上界不爾。若唯斷所知障。不藉深厭心。但求菩提不折解脫。上界亦得故。有聲聞色界回心入見道等。此說直往。彼說迂會。亦不相違 七十三解無相取有數十番解。應勘敘之 問若許無分別智有見無相。如自證分。何不即緣自證。若以內外取故不得者。既爾應成相分所攝。即自體故不成相分者。即自體故應緣自證。若以相.性別故不得緣者。相.性別故應相分緣 彼無相故不可為例 又應無分別故說非能取實有見分。亦應無差別故名為無相實有相分 相謂相狀。狀貌。無此狀貌體相之法。非無境體。以無分別差別相故名無相分。見分之言通非分別。故彼智有。
見道二師說 勝進道緣何為境。即緣解脫道境。更無別行相。思之 有義漸者。依疏以三心為漸。五十九說三心為頓。準此文釋。頓通一心.三心。諸釋漸如別抄多小別引。
三心分粗細。如第一抄顯解。
二乘見道為唯安立。亦有一心非安立。有二說。或有。或無 其三心見道二乘者。唯斷人執。唯依二心非安立亦何妨 二種十六心。上下諦境在前作。初十六心在后作。初粗觀事。后細觀理故。又諸教唯說道類智名已知根。建立預流果故。今以相粗顯故。所以先說觀智。后說現前.不現前言。依欲界身入現觀論師于非色界入現觀亦爾。彼言下.上界別故 此十六心獨覺一坐圣者如何不說 亦作不出觀。期心未滿。雖至第十六心不名第三果。若非想斷九品障。無間.解脫剎那思之可知。若不作此相見道者有何意也。思之。
三種現觀勘抄敘。
圣性。有解。通取一切能生現行無漏種子。不同異生性。彼能發業招生品類故。唯見道故 八地已上菩薩不生欲界。何故不名不還耶。又有不定性欲還生欲界故。頓悟菩薩還于欲界利生故。
對法十三說十現觀。一法現觀。最勝順解脫分善根所攝清凈勝解。若準瑜伽六現觀。唯取喜受相應思所成惠。若準顯揚十八現觀。通聞.思.修最勝三惠。然對法解義現觀。由即于如上所說法中。如理作意增上緣力。故知法觀亦即思惠。如理作意故。今依唯識唯取思。二義現觀。即最勝順決擇分二坐暖為下品。頂.忍為中品。世第一法為上品。三真現觀。謂見道。四后現觀。謂修道。此二共唯識別。唯識約安立.非安立別。對法約道位別。亦不相違。五寶現觀。即信現觀。得四不壞信。唯別取無漏。瑜伽等寬。通有漏故。或能越惡。對法但說寶名。唯識通取一切信。六不行現觀。謂戒能遮犯戒非不行。七究竟現觀。同唯識。八聲聞。九獨覺。十菩薩。此三約能證乘別故。唯識但約所證行明廣名現觀。所以除決擇分。不約人為論。所以無三乘。對法不約廣略。但明明了親得名現觀。約人.法為論。所以有十亦不相違 顯揚十七說六及十八。六同此論。論十八者。一聞。二思。三修。四決擇分智。五見道。六修道。七究竟道。八不善清凈世俗智。九善清凈世俗智。十勝義智。十一不善清凈行有分別智。十二善清凈行有分別智。十三善清凈行無分別智。十四成所作加行智。十五成所作智。十六成所作后智。十七聲聞等智。十八菩薩等智現觀 此十八中分五位。初七約五道以明現觀。次三依真俗智以明現觀。次三依有無漏有分別無分別以明現觀。次三依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以明現觀。后二依上乘.下乘以明現觀。然此唯明惠觀。觀察諸法故不取信.戒。然解脫分智定.散有殊。三惠類異故分三種。真俗智中有漏唯世俗。無漏通二種。故合分三種。有分別無分別中。亦有有漏無漏別。無漏通二。有漏唯有分別。依三業行以顯智殊。此中成所作非四智中成所作智。乃是本期所作智。加行.正體.后得。如諸無漏智上乘.下乘因果通論。故但二種。故與唯識六現觀。對法十現觀。亦不相違。攝論第六現觀十一種差別。即對法第十三。聲聞.菩薩現觀差別有十一。更無別類。
建立六度中。度度三相。應互相攝。六度以八法為體。無貪.身業色.語業聲.意業思.無嗔.精進.惠.定。或十一。加欲.勝解.信。遍行一思。別境四欲.解.定.惠。善四信.勤.無貪.嗔。色法二身.語業。
三界九地行相。地前地上一一行相純四句。一一自為六度。相望為四句名雜。依種類福有四句。不依有無句。
六度五果。應諸不同。
異生性障即分別障種。三界具有名何異生。若取能生。有離下染上下分別染法皆起。名何異生。若取依此地第八有故得此地名。應第八識自名異生。何須障種。不爾菩薩十地。此地第八識未斷故應成異生。由此應知。取依此地第八分別二障種立。性唯染污。有覆性收。二障體定故。望二障亦爾應思之。
其惡趣果非染污法。云何見道說為斷也。如無余滅。
二地名離垢。無誤犯三業。初地誤犯。猶須思擇。此地不然。如行之時蟲自分路任運不傷。故無誤犯。初地不爾。猶有誤犯。何故十障但說邪行。二愚兼說誤犯三業。是根本故。彼亦邪行收。第二釋云或唯起業不了業愚。即邪行攝。更無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