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6章 宣公(起十年,盡十八年)(2)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4516字
  • 2015-11-13 14:22:19

[疏]注“茅旌”至“至意”。解云:茅旌,祀宗廟所用云者,皆時王之禮。正以公羊子是景帝時人,是以何氏取當時之事以解其語。云用茅者,取其心理順一者,言茅心文理皆順無逆矣。云自本而暢乎末者,言其文理從本而申暢于末,無絕以絕之。

右執鸞刀,鸞刀,宗廟割切之刀,環有和,鋒有鸞。執宗廟器者,示以宗廟不血食,自歸首。

[疏]注“鸞刀宗”至“有鸞”。

解云:亦時王之制。《祭義》亦云“祭之日,君牽牲”,“卿大夫序從”,彼注云“序以次第從也”;“既入廟門,麗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鸞刀以刲取膟膋”,鄭注云“麗,猶系也。毛牛尚耳,以耳毛為上也。膟膋,血與腸間脂也”。又《祭統》云“鸞刀羞嚌”,是鸞刀為宗廟割切之刀矣。

注“執宗廟”至“自歸首”。

解云:言示以宗廟者,言示楚以宗廟血食之器也。言已宗廟將墮滅,斟酌在楚耳,故言自歸首矣。

以逆莊王,曰:“寡人無良邊垂之臣,諸侯自稱曰寡人,天子自稱曰朕。良,善也。無善,喻有過。言已有過於楚邊垂之臣,謙不敢斥莊王。

[疏]注“諸侯自稱曰寡人”。解云:《曲禮》文。

注“天子自稱曰朕”。

解云:時王之禮也。若古禮,自稱為“予一人”矣。

以干天禍,干,犯也。謙不敢斥莊王,歸之於天。是以使君王沛焉。沛焉者,怒有馀之貌,猶傳曰“力沛若有馀”。

沛,普蓋反。

[疏]注“猶傳”至“有馀”。

解云:文十四年傳文。

辱到敝邑。遠自勞辱到於鄭也。諸侯自稱國曰敝邑。君如矜此喪人,自謂已喪亡。錫之不毛之地,墝埆不生五穀曰不毛,謙不敢求肥饒。

墝埆,上苦交反;下音礐。

[疏]注“墝埆”至“肥饒”。解云:墝埆者,疆鹵之稱,若俗言墝埆矣。

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六十稱耋,七十稱老。綏,安也。謙不敢多索丁夫,原得主帥一二老夫以自安。

多索,所白反,舊本作“策”,音索。

[疏]注“六十”至“稱老”。解云:七十稱老,《曲禮》文也。案今《曲禮》云“七十曰耋”,與此異也。蓋何氏所見,與鄭注者不同,或者此“耋”字誤耳。

請唯君王之命。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亦莊王謙不斥鄭伯之辭。令,善也。交易,猶往來也。言君之不善臣,數往來為惡言。

屢往,力住反,又作“數”,音朔。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微,喻小也。積小語言,以致於此。

[疏]“是以使”至“玉面”。

解云:若《祭統》云:“故國君取夫人之辭曰:‘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廟社稷。’”鄭注云:“言玉女者,美言之也。君子於玉比德焉。”然則此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

莊王親自手旌,自以手持旌也。緇廣充幅長尋曰旐,繼旐如燕尾曰旆,加文章曰旂,錯革鳥曰旟,注旄首曰旌。

[疏]注“緇廣充”至“曰旌”。

解云:此注皆《爾雅·釋天》文。其間少有不同者,蓋所見異,或何氏潤色之。案今《爾雅·釋天》“繒”作“緇”字,孫氏云“緇,黑繒也”,郭氏云“帛全幅長八尺”;又云繼旐曰旆,孫氏云“帛續旐末亦長尋。《詩》云‘帛旆英英’是也”,郭氏曰“帛續旐末為燕尾者”,故此何氏云“繼旐如燕尾曰旆”也;又云有鈴曰旂,李氏云“有鈴,以鈴著旐端”,孫氏曰“鈴在旂上。旂者畫龍”,郭氏曰“縣鈴於竿頭,畫交龍於旒”,是以此注云“加文章曰旂”也;又云錯革鳥曰旟,李氏云“以革為之,置於旐端”,孫氏曰“錯,置也。革,急也。言畫急疾之鳥于旒,《周官》所謂鳥準為旟者矣”;又云注旄首曰旌,李氏云“以牦牛尾旌首者”,郭氏云“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是也。

左右捴軍,退舍七里。將軍子重諫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里,南郢,楚都,不能二千里,言數千里者,欲深感莊王,使納其言。

數,所主反。諸大夫死者數人,廝役扈養死者數百人。艾草為防者曰廝,汲水漿者曰役,養馬者曰扈,炊亨者曰養。

扈養,馀亮反。艾,魚廢反。

[疏]注“艾草”至“曰養”。

解云:蓋于時猶然,是以何氏知之。

今君勝鄭而不有,無乃失民臣之力乎?無乃,猶得無。

[疏]注“無乃猶得無”。

解云:言得無失民臣之力乎?言其失民臣之力矣。

莊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於四方。杅,飲水器。穿,敗也。皮,裘也。蠹,壞也。言杅穿皮蠹乃出四方。古者出四方朝聘征伐,皆當多少圖有所喪費,然后乃行爾。喻巳出征伐,士卒死傷,固其宜也,不當以是故滅有鄭,恥不能早服也。

杅不,音于。費,芳味反。

[疏]注“杅飲水器”。

解云:其音于,若今馬孟矣。舊說云杅是“衧”字,若今食袋矣。案今音作于,則舊說非。

是以君子篤於禮而薄于利,篤,厚也。不惜杅皮之費,而貴朝聘征伐者,厚於禮義,薄於財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本所以伐鄭者,欲要其人服罪過耳,不要取其土地,猶古朝聘欲厚禮義,不顧杅皮。告從,從,服從。不赦,不詳。善用心曰詳。吾以不詳道民,災及吾身,何日之有?”何日之有,猶無有日。既則晉師之救鄭者至,荀林父也。曰:“請戰。”荀林父請戰。莊王許諾。將軍子重諫曰:“晉,大國也。國大眾彊。王師淹病矣,淹,久也。諸大夫廝役死者是。君請勿許也。”莊王曰:“弱者吾威之,彊者吾辟之,是以使寡人無以立乎天下。”以是故,必使寡人無以立功名于天下。令之還師而逆晉寇。言還者,時莊王勝鄭去矣,會晉師至,復還戰也。言寇者,傳序經意,謂晉如寇虜。莊王鼓之,晉師大敗。晉眾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時晉乘舟度邲水戰,兵敗反走,欲急去,先入舟者,斬后板舟者,指指隋舟中,身隋邲水中而死。可掬者,言其多也。以兩手曰掬。禮,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卿大夫方舟,士特舟。

可掬,九六反,注同。扳,普顏反,又必顏反。造,七報反。

[疏]注“禮,天子造舟”至“士持舟”。

解云:《釋水》文也。造,孫氏云“比舟為梁”,郭氏云“比船為橋”。舊說云以舟為橋,詣其上而行過,故曰造舟也。言以舟為梁,故謂之造。造,成也。諸侯維舟,孫氏云“維連四船”,《音義》曰“維持使不動搖也”者是也。大夫方舟者,李氏云“并兩船曰方舟也”。士特舟者,郭注云“單船”,李氏云“一舟曰特舟”是也。案《爾雅》下文云“庶人乘泭”,李氏曰“并木以渡,別尊卑”是也。此注引之不盡者,蓋何氏所見者無此文矣。案今孫、郭所注者,亦有其文。

莊王曰:“嘻!吾兩君不相好,敵大夫戰,言兩君者,林父本以君命來。百姓何罪?”令之還師,而佚晉寇。佚猶過,使得過渡邲水去也。晉見莊王行義於陳,功立威行,嫉妒欲敗之,救鄭雖解,猶擊之不止,為其欲壞楚善行,以求上人,故奪不使與楚成禮,而序林父於上,罪起其事。言及者,以臣及君,不嫌晉直,明晉汲汲欲敗楚爾。陸戰當舉地,而舉水者,大莊王閔隋水而佚晉寇。

而佚,音逸,注同。壞,音怪。

[疏]注“晉見莊”至“立威行”。

解云:即上十一年討夏徵舒,是其行義也。討陳既得,鄭人遂服,是其功立威行也。

注“救鄭”至“之不止”。

解云:上文“令之還師”之下,注云“言還者,時莊王勝鄭去矣,會晉師至,復還戰也”。以此言之,晉師未至之時,楚師已解去也,非謂晉人擊之令解也。言猶擊之不止者,謂欲一逐而擊之,非謂已擊也。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滅蕭。日者,屬上有王言,今反滅人,故深責之。

[疏]注“日者”至“深責之”。

解云:《春秋》之義,滅例書月,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之屬是。今乃書日,故解之也。言屬上有王言,謂適上文云“莊王曰:“嘻!吾兩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之還師,而佚晉寇”者,王霸之言也。王者之道,宜存人矜患,今反滅人,為過深矣,是故書日變於常例,故曰深責之耳。

晉人、宋人、衛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宋師伐陳。

[疏]“宋師伐陳”者。案諸家經皆有此文,唯賈氏注者闕此一經,疑脫耳。

衛人救陳。

十有三年,春,齊師伐衛。

夏,楚子伐宋。

秋,<蟲衆>。先是新饑,而使歸父會齊人伐莒,賦斂不足,國家遂虛,下求不已之應。

<蟲衆>,音終。

[疏]注“先是新饑”。

解云:即十年冬書饑是也。

注“而使”至“伐莒”者,解云:即上十二年“公孫歸父會齊人伐莒”是也。

冬,晉殺其大夫先縠。

十有四年,春,衛殺其大夫孔達。

夏,五月,壬申,曹伯壽卒。日者,公子喜時父也,緣臣子尊榮,莫不欲與君父共之,故加錄之,所以養孝子之志。許人子者,必使父也。

[疏]注“日者公子”至“使父也”。

解云:正以曹為小國,卒月葬時,即昭十八年“三月,曹伯須卒”,“秋,葬曹平公”之屬是。今而書日,故以加錄解之也。公子喜之讓,在成十三年“曹伯廬卒”處也。其傳云云之說,在昭二十年“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之下。云所以養孝子之志者,正以喜時之讓,而《春秋》尊榮其父,故曰養孝子之志也。云許人子者,必使人父也者,謂喜時為子,必使其人父亦尊榮,是以加錄之,似若襄二十九年傳云“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之類也。

晉侯伐鄭。

秋,九月,楚子圍宋。月者,惡久圍宋,使易子而食之。

惡,烏路反。

[疏]注“月者”至“而食之”。

解云:正以凡圍例時,即上十二年春“楚子圍鄭”之屬是。今而書月,故解之。言使易子而食之者,下十五年傳文。

葬曹文公。

冬,公孫歸父會齊侯于穀。

十有五年,春,公孫歸父會楚子于宋。宋見圍不得與會。地以宋者,善內為救宋行,雖不能解,猶為見人之厄則矜之,故養遂其善意,不嫌與實解宋同文者,平事見剌皆可知。

與,音預。

[疏]注“宋見”至“皆可知”。

解云:《春秋》盟會之義,以國都為地名者,皆是主人與之可知,即隱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注云“宿不出主名者,主國主名與可知,故省文,明宿當自首其榮辱也”。今宋見圍,不得與會,而地以宋者,正欲善內為救宋行,養遂其善意,故地于宋耳。不嫌與實解宋同文者,平事見剌皆可知者,魯春會楚子于宋,至夏宋、楚始平,忖度其事,則知魯人不能平得之,宋圍自解也。且下傳云“此皆大夫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平者在下也”,注云“言在下者,譏二子在君側,不先以便宜反報歸美于君,而生事專平,故貶稱人”。然則二子專平,口云易子析骸,明其急矣,遂不告君,是以見剌,被貶稱人。以此言之,宋圍不解,亦可知矣,故言平事見剌皆可知。舊云見剌者,謂魯人見剌也者,疑之。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外平不書,此何以書?據上楚、鄭平不書。

[疏]注“據上”至“不書”。

解云:適上十二年春“楚子圍鄭”之時,傳云“莊王親自手旌,左右偽軍,退舍七里”,是其平也。但經不書之,故難之。

大其平乎已也。已,二大夫何大乎其平乎已?據大夫無遂事。

[疏]注“據大夫無遂事”。

解云:即莊十九年傳云“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是也。

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於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闚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堙,距堙,上城具。

[疏]“軍有七日之糧”至“歸爾”。

解云:考諸舊本,或云軍有七日之糧爾,七日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即云更留七日之糧,有糧而不得勝,將去宋而歸爾。今定本無下“七日”二字。

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問憊意也。

憊,皮誡反。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析,破。骸,人骨也。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雖如所言。吾聞之也,圍者,古有見圍者。柑馬而秣之,秣者,以粟置馬口中。柑者,以木銜其口,不欲令食粟,示有畜積。

柑,其廉反,以木銜馬口。使肥者應客,示飽足也。是何子之情也?”猶曰何大露情。

[疏]“是何子之情也”。

解云:言是何者,猶言是何大然也。子之情者,言子之露情也。是以何氏云“猶曰何大露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安县| 贡山| 隆安县| 西宁市| 农安县| 林州市| 普兰县| 永丰县| 凌海市| 紫金县| 耒阳市| 道孚县| 遂宁市| 伊金霍洛旗| 台山市| 连平县| 平顶山市| 申扎县| 合水县| 民乐县| 新闻| 抚顺县| 松原市| 绥芬河市| 邵武市| 崇仁县| 安吉县| 中西区| 商都县| 鲜城| 彭泽县| 岢岚县| 绥德县| 洪湖市| 迭部县| 德州市| 永德县| 峡江县| 鹤庆县| 宝应县|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