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8章 文公(起十年,盡十八年)(2)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4950字
  • 2015-11-13 14:22:19

解云:即《周書·作洛》篇曰“封人社壝,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于國中,其壝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釁以黃土。將建諸侯,鑿取其一面之土,苞以黃土,苴以白茅,以為社之封”,孔氏云“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土與之,使立社,燾以黃土,苴以白茅。茅取其絜,黃取其王者覆四方”者,是其茅土之文耳。

注“蓋以”至“子也”。解云:正以天子千里,方百里者百;周公七百里,方百里者四十九,大判言之,故得言半天子矣。

然則周公之魯乎?曰:不之魯也。封魯公以為周公。主然則周公曷為不之魯?據為周公者,謂生以養周公,死以為周公主。周公不之魯,則不得供養為主。欲天下之一乎周也。周公圣人,德至重,功至大,東征則西國怨,西征則東國怨。嫌之魯,恐天下迥心趣鄉之,故封伯禽,命使遙供養,死則奔喪為主,所以一天下之心于周室。

鄉,許亮反。

[疏]注“東征”至“東國怨”。解云:僖四年傳文。

魯祭周公何以為牲?據廟異也。周公用白牲,白牡,殷牲也。周公死有王禮,謙不敢與文、武同也。不以夏黑牡者,謙改周之文,當以夏辟嫌也。

[疏]注“不以”至“嫌也”。

解云:知黑牡為夏牲者,出《明堂位》文。正朔三而改,改天正十一月者,當以十三月為正,故言當以夏矣。

魯公用骍犅,骍犅,赤脊,周牲也。魯公以諸侯不嫌,故從周制,以脊為差。

骍,息營反。犅,音剛?!对姟纷鲃?,骍犅,赤脊也。

[疏]注“骍犅”至“牲也”。

解云:正以山脊曰岡,故知骍犅為赤脊矣。

群公不毛。不毛,不純色,所以降于尊祖。

[疏]注“不毛”至“尊祖”。

解云:正以牲用純色,祭祀之禮而言不毛,故以降子尊祖解之。

魯祭周公,何以為盛?據牲異也。

盛,成政反,又音成,粢盛也,在器曰盛。周公盛,盛者,新穀。魯公燾,燾者,冒也,故上一新也。

燾,徒報反,一本作“濤”,音同,冒也。冒,亡報反。

[疏]注“燾者”至“新也”。

解云:正以燾詁為覆故也。若似《周書》“燾以黃土”之類也。然則言周公盛者,謂新穀滿其器。言魯公燾者,謂下故上新,裁可半平。

群公廩。廩者,連新於陳上,財令半相連爾。此謂方祫祭之時,序昭穆之差。

廩,力甚反。財令,力呈反,下同。

[疏]“群公廩”。

解云:廩,謂全是故穀,但在上少有新穀,財得相連而已,故謂之廩。廩者,希少之名,是以鄭注《周易》云“廩讀如‘群公廩’之廩”者是也。

注“謂方”至“之差”。

解云:正以若其時祭,粢食精鑿,群公之饌一何至此?故知正是祫祭之時,序昭穆之差,所以降子尊祖故也。

世室屋壞何以書?譏。何譏爾?久不脩也。簡忽,久不以時脩治,至令壞敗,故譏之。言屋者重宗廟,詳錄之。以不務公室不月者,知久不脩,當蒙上月。

[疏]注“以不務”至“上月”。

解云:當蒙上月者,謂蒙上秋七月也。不務公室月者,即定二年“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傳云“其言新作之何?脩大也。脩舊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不務乎公室也”,何氏云“務,勉也。不務公室,亦可施於久不脩,亦可施于不務如公室之禮,微辭也。月者,久也,當即脩之如諸侯禮”是也。然則彼久不脩,是以書月。此亦久不脩,故知當蒙上月爾。

冬,公如晉。

衛侯會于沓。

沓,徒合反。

狄侵衛。

十有二月,已丑,公及晉侯盟。

還自晉。

鄭伯會公于斐。還者何?善辭也。何善爾?往黨,衛侯會公于沓,至得與晉侯盟。反黨,鄭伯會公于斐,故善之也。黨,所也。所,猶時,齊人語也。文公前扈之盟不見序,后能救鄭之難,不逆王者之求,上得尊尊之義,下得解患之恩,一出三為諸侯所榮,故加錄,於其還時皆深善之。

斐,本又作“棐”芳尾反。難,乃旦反。

[疏]“還者何”。

解云:正以不言至而言還,異於常例,故執不知問。

注“文公”至“見序”。

解云:即上七年“秋,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傳云“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是也。

注“后能”至“之難”。

解云:即上九年春,“楚人伐鄭。公子遂會晉人、宋人、衛人、許人救鄭”是也。

注“不逆王者之求”。

解云:即上九年“春,毛伯來求金”,經無不與之文是也。

注“上得”至“之義”。

解云:即“不逆王者之求”是也。

注“下得”至“之恩”。

解云:即公子遂救鄭是也。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晉。月者,為臣子喜錄上事。

為臣,于偽反,下“為后”、“當為”同。

[疏]注“月者”至“上事”。解云:出上文也。

邾婁人伐我南鄙。

叔彭生帥師伐邾婁。

夏,五月,乙亥,齊侯潘卒。不書葬者,潘立儲嗣不明,乍欲立舍,乍欲立商人,至使臨葬更相篡弒,故絕其身,明當更立其先君之次。

潘,普于反。更相,音庚,下“吳楚更”同。篡殺,申志反,下同。

[疏]注“至使”至“篡弒”。

解云:即下九月“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是其臨葬相篡弒之文。

六月,公會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癸酉,同盟于新城。盟下日者,剌諸侯微弱,信在趙盾。

盾,徒本反。

[疏]注“盟下”至“趙盾”。

解云:言信任在於趙盾,若如盟日定否趙盾制之然,是以下日以近之。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孛者何?彗星也。狀如篲。

孛,步內反,徐扶憒反。

[疏]“孛者何”。

解云:欲言是星,星名未有;欲言非星,錄為星稱,故執不知問。

其言入于北斗何?據大辰不言入,又不言孛名。

[疏]注“據大”至“言入”。

解云:即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是也。

注“又不言孛名”。

解云:謂昭十七年直言于大辰,不言所孛之星名。今此言“有星孛入于北斗”,故難之,何者?大辰非星名故也,是以昭十七年傳云“其言于大辰何”,彼注云“據北斗言入于大辰,非常名”是也。

北斗有中也。中者,魁中。何以書?記異也。孛者,邪亂之氣。篲者,掃故置新之象也。北斗,天之樞機玉衡,七政所出,是時桓文跡息,王者不能統政,自是之后,齊、晉并爭,吳、楚更謀,競行天子之事,齊、宋、莒、魯弒其君而立之應。

爭,爭斗之爭。

[疏]注“北斗”至“所出”。

解云:即《堯典》云“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逼哒^日月五星也。

注“齊宋”至“之應”。

解云:即下文九月“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十八年夏五月,“齊人弒其君商人”,是齊弒君事也。十六年冬,“宋人弒其君處臼”,是宋弒其君事也。十八年冬,“莒弒其君庶其”,是莒弒其君事。十八年“冬,十月,子卒”,傳云“子卒者孰謂?謂子赤也。何以不日,隱之也。何隱爾?弒也。弒則何以不日,不忍言也”者,是魯弒其君事也。

公至自會。

晉人納接菑于邾婁,弗克納。納者何?入辭也。其言弗克納何?據言于邾婁,與納頓子于頓同,俱入國得立辭。

捷菑,在妾反,又如字;下側其反,二傳作“捷菑”。

[疏]“納者何”。

解云:欲言得國,下有不克之文;欲言不得國,納者入辭,故執不知問。

注“據言”至“立辭”。

解云: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是也。此上言于邾婁,是其得國;下云弗克納,自相違,故難之。

大其弗克納也??耍瑒僖?。鄭伯以勝為惡,此弗勝,故為大。

[疏]注“鄭伯以勝為惡”。

解云:即隱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傳云“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已殺之,如弗與而已矣”,注云“克者詁為殺,亦為能,惡其能忍戾母而親殺之”是也。

何大乎其弗克納?據伐齊納子糾,恥不能納。

[疏]注“據伐”至“能納”。

解云:即莊九年“夏,公伐齊,納糾”,傳云“納者何?入辭也。其言伐之何?伐而言納者,猶不能納也”是也。

晉郤缺帥師,革車八百乘,以納接菑于邾婁,力沛若有馀,沛,有馀貌。

乘,繩證反。沛若,普具反,有馀貌。而納之。邾婁人言曰:“接菑,晉出也。玃且,齊出也。出,外孫也。

玃且,俱縛反;下子馀反。子以其指,指,手指。

[疏]“子以其指”。注“指,手指”。

解云:子謂卻缺,言子以手指,指麾于邾婁,令使納接菑也。

則接菑也四,玃且也六。言俱不得天之正性。

[疏]注“言俱”至“正性”。

解云:地四生金于西方,地六成水于北方,皆非天數也。言此者,喻皆庶子矣,貴則皆貴矣。

子以大國壓之,壓,服也。服邾婁使從命。

壓,於甲反,又於輒反,服也。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設齊復興兵來納玃且,亦欲服邾婁使從命,未知齊、晉誰能使外孫有邾婁者。

齊復,扶又反,下同。貴則皆貴矣。時邾婁再娶,二子母尊同體敵。

[疏]注“時邾”至“體敵”。

解云:蓋皆是古媵之子,或是左媵之子,言非侄娣所生也。舊云子以其指者,言凡立子之法,以其手指相似,則接菑猶人之四指,玃且猶人之六指,皆異於人,故曰俱不得天之正性也。雖然者,雖皆不得正性,但四不如六,故長者宜立矣。

雖然,玃且也長。既兩不得正性,又皆貴,唯當以年長故立之。

長,丁丈反,注同。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納也,義實不爾克也”。如邾婁人言,義不可奪也,故云爾。引師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弗克納也。大其不以已非奪人之是。此晉郤缺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據趙鞅納蒯聵不貶。

[疏]注“據趙”至“不貶”。解云:即哀二年夏,“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聵于戚”是也。

不與大夫專廢置君也。曷為不與?據大其弗克納。實與,弗克納是。而文不與。文曷為不與?大夫之義,不得專廢置君也。不復發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傳者,諸侯本有錫命征伐憂天下之道故,明有亂義,大夫不得專也。接菑不系邾婁者,見挈于郤缺也。不氏者,本當言郤婁接菑,見當國也。

見挈,賢遍反;下音苦結反。

[疏]注“不復”至“之道故”。

解云:欲道僖元年“救邢”、“城楚丘”之經,悉是實與而文不與,文與此同。其傳皆云“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今此不復言之,故云爾。言諸侯本有錫命征伐憂天下之道故者,正謂保五連帥,本有共相存恤之義,是以上無天子,下無方伯之時,容有存恤之道,是故異於大夫耳。

注“明有”至“專也”。

解云:言大夫若有專廢置君者,即是亂義,故曰明有亂義,大夫不得專也,正由大夫不得專廢置故也。

注“接菑”至“缺也”。解云:據僖二十五年納頓子系頓也。

注“不氏者”。

解云:據宣十一年“納公孫甯、儀行父于陳”皆言氏也。

注“本當”至“當國也”。

解云:即隱元年傳云“段者何?鄭伯之弟也。何以不稱弟?當國也”,注云“欲當國為之君,故如其意,使如國君,氏上鄭,所以見段之逆”是也。

九月,甲申,公孫敖卒于齊。已絕,卒之者,為后齊脅魯歸其喪有恥,故為內諱,使若尚為大夫。

[疏]注“已絕”至“大夫”。

解云:言已絕者,即上八年公孫敖奔莒是也?!洞呵铩分?,大夫出奔之后,即絕於大夫之位,不復書其卒,即公子慶父、臧孫紇之屬是,是以於此怪其書卒矣。言為后齊脅魯歸其喪有恥者,即下十五年夏,“齊人歸公孫敖之喪”,傳云“何以不言來?內辭也,脅我而歸之”是也。

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此未逾年之君也,其言弒其君舍何?據弒其君之子奚齊也。連名何之者,弒成君未成君俱名,問例所從也。

[疏]注“據弒”至“齊也”。

解云:即僖九年“冬,晉里克弒其君之子奚齊”,傳云“弒未逾年君之號”是也。

已立之,已殺之,商人本正當立,恐舍緣潘意為害,故先立而弒之。

[疏]注“商人本正當立”。

解云:正以弒舍不書日,見不正遇禍,則知商人本正明矣。

成死者而賤生者也。惡商人懷詐無道,故成舍之君號,以賤商人之所為。不解名者,言成君可知。從成君不日者,與卓子同。

惡,烏路反。卓,敕角反。

[疏]注“從成君”至“子同”。

解云:即僖十年春,“晉里克弒其君卓子”,彼下注云“不日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

宋子哀來奔。宋子哀者何?無聞焉爾。

[疏]“宋子哀者何”。

解云:欲言宋君,經書子哀;欲言大夫,文不言氏,故執不知問。

“無聞焉爾”。

解云:即隱二年注云“言無聞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時遠害,又知秦將燔《詩》、《書》,其說口授相傳,至漢公羊氏及弟子胡毌生等,乃始記於竹帛,故有所失也”是也。

冬,單伯如齊。齊人執單伯。齊人執子叔姬。執者曷為或稱行人?或不稱行人?此問諸侯相執大夫所稱例。

稱行人而執者,以其事執也。以其所銜奉國事執之,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是也。

[疏]注“晉人”至“是也”。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是。

不稱行人而執者,以巳執也。巳者,巳大夫,自以大夫之罪執之。分別之者,罪惡各當歸其本。

別,彼列反。單伯之罪何?道淫也。惡乎淫?淫乎子叔姬。時子叔姬嫁,當為齊夫人,使單伯送之。

惡,音烏。然則曷為不言齊人執單伯及子叔姬?據夫人婦姜系公子遂。

[疏]注“據夫”至“子遂”。

解云: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山丹县| 玉溪市| 洛隆县| 垣曲县| 潜江市| 道真| 南平市| 社旗县| 武威市| 惠安县| 文登市| 秦皇岛市| 铜山县| 南京市| 和顺县| 右玉县| 包头市| 襄汾县| 丰镇市| 吉林省| 黔东| 昂仁县| 银川市| 五家渠市| 宜兰市| 周至县| 花莲市| 铜梁县| 南平市| 长岛县| 准格尔旗| 攀枝花市| 泗洪县| 疏附县| 乳山市| 韶关市| 沅江市| 潞城市| 永善县| 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