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7章 文公(起十年,盡十八年)(1)

文公卷十四(起十年,盡十八年)

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孫辰卒。

夏,秦伐晉。謂之秦者,起令狐之戰,敵均不敗,晉先昧以師奔秦,可以足矣,而猶不知止,故夷狄之。

楚殺其大夫宜申。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公子遂之所招。及蘇子盟于女栗。

女,音汝,本亦作汝。

冬,狄侵宋。

楚子、蔡侯次于屈貉。魯恐,故書,剌微弱也。

屈貉,居勿反,又音厥;下麥,又戶各反,二傳作“厥貉”。

十有一年,春,楚子伐圈。

圈,求阮反,一音卷,《說文》作“圈”,《字林》臼萬反,二傳作“麋”。

夏,叔彭生會晉卻缺于承匡。

秋,曹伯來朝。

公子遂如宋。

狄侵齊。

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于咸。狄者何?以日,嫌夷狄不能偏戰,故問也。

咸音咸。

[疏]注“以日”至“問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偏戰日,詐戰月,夷狄不能偏戰,今而書日,故執不知問。

長狄也。蓋長百尺。

[疏]注“蓋長百尺”。

解云:何氏蓋取《關中記》云“秦始皇二十六年,有長人十二,見於臨洮,身長百尺,皆夷狄服。天誠若曰:勿大為夷狄行,將滅其國。始皇不知,反喜。是時初并六國,以為瑞,乃收天下兵器,鑄作銅人十二象之”是也。其文《穀梁》、《左氏》與此長短不同者,不可強合。

兄弟三人,言相類如兄弟。

[疏]注“言相類如兄弟”。

解云:正以別之三國,不相援助,是以知其非親兄弟。

一者之齊,一者之魯,一者之晉。不書者,外異也。

[疏]注“不書者,外異也”。

解云:案上文“狄侵齊”,而云不書者,蓋以為侵齊之狄,非此等也。

其之齊者,王子成父殺之;其之魯者,叔孫得臣殺之。經言敗,殺不明,故復云爾。

復,扶又反。則未知其之晉者也。其言敗何?據敗者,內戰文,非殺一人也。

[疏]注“敗者”至“人也”。

解云:以《春秋》之義,內魯為王,王王於諸侯無敵之義,但當戰,戰則是內敗之文;言敗某師,則是內戰之文。今敵其一人而言“敗狄于咸”,作內戰之經,故難之。

大之也。長狄之三國,皆欲為君。長大非一人所能討,興師動眾,然后殺之,如大戰,故就其事言敗。

[疏]注“長狄”至“為君”。

解云:正以各之一國故也,何者?雖非兄弟,若不為君,群行亦得,即“長人十二,見於臨洮”是也。

其日何?據日而言敗,與公子友敗莒師于犁同,非殺一人文。

犁,力知反,又力兮反。

[疏]注“據日”至“人文”。

解云:即僖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犁,獲莒挐”,傳云“莒人聞之曰:‘吾已得子之賊矣?!郧筚T于魯,魯人不與。為是興師而伐魯,季子待之以偏戰”是也。

大之也,如結日大戰。其地何?大之也。如大戰,故地。何以書?記異也。魯成就周道之封,齊、晉霸尊周室之后,長狄之操,無羽翮之助,別之三國,皆欲為君,比象周室衰,禮義廢,大人無輔佐,有夷狄行,事以三成,不可茍指一,故自宣、成以往,弒君二十八,亡國四十。

行,下孟反。

[疏]注“魯成就周道之封”。

解云:正以周公相成王而致太平意,封于魯,故云爾。

注“齊晉”至“之后”。

解云:正以晉文、齊桓皆率諸侯尊事天子,此是齊、晉之君子孫,故云爾。

注“長狄”至“之助”解云:謂執持此意也。

注“事以三成”。

解云:即長狄之三國,共成其異是也。言不可茍指一者,明知其異,亦不茍指一事而已。

注“故自宣成”至“四十”。

解云:案今《春秋》之經,自宣、成以下訖于哀十四年,止有弒君二十,亡國二十四,則知此注誤也。宜云弒君二十也,“八”是衍字;亡國二十四也,作“四十”者錯也。其殺君二十:即宣二年“趙盾弒其君夷獆”;四年“歸生弒其君夷”;十年“夏徵舒弒其君平國”;襄二十五年“崔杼弒其君光”;“吳子謁伐楚,門于巢卒”,為巢人所弒;二十六年“衛甯喜弒其君剽”;二十九年“閽弒吳子馀祭”;三十年“蔡世子般弒其君固”;三十一年“莒人弒其君密州”;昭八年陳招殺偃師;十一年“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十三年公子比殺其君虔,棄疾殺比;十九年“許世子止弒其君買”;二十三年吳殺胡子髡、沈子楹;二十七年“吳弒其君僚”;定四年蔡殺沈子嘉;十三年“薛弒其君比”;哀六年齊陳乞弒其君舍之屬是也。其滅國二十四者:宣八年楚滅舒蓼,十二年楚滅蕭,十五年晉滅潞氏,十六年滅甲氏及留吁,成十七年楚滅舒庸,襄六年莒人滅鄫,齊滅萊,十年遂滅逼陽,十三年取詩,二十五年楚滅舒鳩,昭四年遂滅厲,八年楚滅陳,十一年楚滅蔡,十七年晉滅賁渾戎,二十三年胡子髡、沈子楹滅,二十四年吳滅巢,三十年吳滅徐,定四年蔡滅沈,六年鄭滅許,十四年楚滅頓,十五年楚滅胡,哀八年宋滅曹之屬,是其二十四也。然則三國變異,起自今年,而注者所以不言自今以后,而言自宣、成以往者,蓋以文公之年,巳過半以后,既不得其初,故遺去,其實楚人滅庸,宋弒處臼,莒弒庶其之屬,皆由此禍耳?;蛘邚s君二十八,亡國四十者,《春秋說》文。其間亦有經不書者,故不同耳。

十有二年,春,王正月,盛伯來奔。盛伯者何?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辭也。與郜子同義。月者,前為魯所滅,今來見歸,尤當加意厚遇之。

[疏]“盛伯者何”。

解云:欲言諸侯,不見存文;欲言大夫,而經書伯,故執不知問。

“何以不名”。

解云:桓七年夏穀伯綏、鄧侯吾離來朝之下,傳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是以此處見道失地之君,即責云“何以不名”。然則何氏此處不言據穀、鄧名者,正以僖公二十年“郜子來朝”之下,巳注訖故也。

注“與郜子同義”。

解云:即僖二十年“郜子來朝”,傳云“郜子者何?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辭也”,何氏云“郜,魯之同姓,故不忍言其絕賤,明當尊遇之,異於穀、鄧也。書者,喜內見歸”是也。然則言同義者,謂尊遇兄弟異於他姓,是以不忍言其名,不謂朝奔之文相似。

注“月者”至“遇之”。解云:正以穀、鄧、郜子之屬皆書時,此特書月,故須解也。言前為魯所滅者,即莊八年“夏,師及齊師圍成,成降于齊師”,傳云“成者何?盛也。盛則曷為謂之成?諱滅同姓也”是也。

杞伯來朝。

二月,庚子,子叔姬卒。卒者,許嫁。

[疏]注“卒者,許嫁”。

解云:舊本皆無此注,且理亦不須,疑衍字。

此未適人,何以卒?許嫁矣。婦人許嫁,字而笄之,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其稱子何?據伯姬卒,亦許嫁不稱子。

[疏]“此未”至“以卒”。

解云:正以叔姬無所系,故知未適人也。

注“據伯”至“稱子”。解云:即僖九年“秋,七月,乙酉,伯姬卒”是也。

貴也。其貴奈何?母弟也。不稱母妹而系先君言子者,遠別也。禮,男子不絕婦人之手,婦人不絕男子之手。

[疏]注“禮男”至“之手”。

解云:《既夕禮》及《喪大記》皆有此文。

夏,楚人圍巢。

秋,滕子來朝。

秦伯使遂來聘。遂者何?秦大夫也。秦無大夫,此何以書?賢繆公也。何賢乎繆公?據聘不足與大夫,荊人來聘是也。

使遂,二傳作“術”???,音木。

[疏]“秦伯使遂來聘”。解云:《左氏》、《穀梁》皆作“術”字。經亦有作“術”字者,疑“遂”字誤。

“遂者何”。

解云:欲言微者,書名見經;欲言大夫,不錄其氏,故執不知問。

注“荊人來聘是也”。

解云:莊二十三年夏,“荊人來聘”,傳云“荊何以稱人?始能聘也”是也。

以為能變也。其為能變奈何?惟諓諓善竫言。諓諓,淺薄之貌。竫,猶撰也。

諓諓,徐在淺反,又子淺反,又音箋,《尚書》作“截”,淺薄貌也;賈逵注《外傳》云“巧言也”。善竫,在井反,撰也;本或作“讠扁”,皮勉反,又必淺反;本作“譔”,七全反,又仕勉反。

[疏]“惟諓諓善竫言”。

解云:謂其念有淺薄之善而撰其言也。

俾君子易怠,俾,使也。易怠,猶輕惰也。

俾,必爾反,注同,使也。易,以豉反,注同。惰,大臥反。

[疏]“俾君子易怠”。解云:能撰善言,故謂之君子。言使此君子易為輕惰,何者?自恃其善,而欲慢人以自尊矣。

而況乎我多有之,惟一介斷斷焉,無他技。一介,猶一。斷斷,猶專一也。他技,奇巧異端也??鬃釉唬骸肮ズ醍惗?,斯害也巳。”

一介,古拜反,一介猶一也,《尚書》音古貨反。斷斷,丁亂反,專一也,注同。技,其綺反。,古愛反。奇,其宜反,本又作“琦”,同。

[疏]“而況”至“有之”。

解云:我,謂秦伯也。言況於秦伯之懷,其善言無算,故曰多有之。

“惟一”至“他技”。

解云:秦伯之善,雖曰無算,若思念之,皆是一專一之事,更無奇巧異端之術。言其醇粹其善無擇矣。

注“斷斷”至“異端”。

解云:即鄭注《大學》云“斷斷,誠一之貌也。他技,異端之技也”,是與此合。

其心休休,休休,美大貌。

休休,許虬反,美大貌。能有容,能含容賢者逆耳之言。是難也。是難行也。秦繆公自傷前不能用百里子、蹇叔子之言,感而自變悔,遂霸西戎,故因其能聘中國,善而與之,使有大夫。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此之謂也。

[疏]注“秦繆”至“言之”。

解云:事在僖三十三年。

冬,十有二月,戊午,晉人、秦人戰于河曲。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敵也。曷為以水地?以水地者,謂以水曲折,起地遠近所在也。據戰于泓不言曲。

折,之設反。

[疏]“此偏戰”。

解云:以其書日,故知之。

注“據戰于泓不言曲”。

解云:即僖二十二年冬,“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是也。

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河曲流,以據地明,故可以曲地,因以起二國之君,數興兵相伐,戰無已時,故不言及。不別曲直,而地以河曲,明兩曲也。

數,所角反。不別,彼列反,下同。

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運。帥帥師者,剌魯微弱,臣下不可使,邑久不脩,不敢徒行,興師厲眾,然后敢城之。言及者,別君邑臣邑也。

運,二傳作“鄆”后皆爾。

[疏]注“書帥”至“城之”。

解云:如此注者,正見隱七年“夏,城中丘”之屬,皆不言帥師故也。言臣下不可使者,即上八年“公孫敖如京師,不至復。丙戌,奔莒”,傳云“不至復者何?不至復者,內辭也,不可使往也”之屬是也。

注“言及”至“邑也”。

解云:正見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彼傳云“其言及防茲來奔何?不以私邑累公邑也”,何氏云“公邑,君邑也。私邑,臣邑也。累,次也。義不可使臣邑與公邑相次序,故言及以絕之”是也。

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午,陳侯朔卒。不書葬者,盈為晉文諱也。晉文雖霸,會人孤以尊天子,自補有馀,故復盈為諱。

盈為,于偽反,下文“盈為”、“為周公”皆同。復,扶又反。

[疏]注“不書”至“盈為諱”。

解云:盈者,相接足之辭。晉文於僖二十八年之時,此朔之父陳侯款夏六月卒,至冬末未葬,而晉文會諸侯於溫,經有陳子,是強會人孤,令失子行,亦是文公恥之,是以《春秋》遂卒,竟不書款葬,深為文公諱也。今若款之子陳侯朔書葬,則文公之惡還見,是以此處須去朔葬,使若陳國之君例不書葬然,故言盈為晉文諱。故僖二十八年夏,“陳侯款卒”之下,注云“不書葬者,為晉文諱,行霸不務教人以孝,陳有大喪而彊會其孤,故深為恥之”是也。

邾婁子蘧篨卒。

蘧篨,其居反;下直居反。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公子遂所致。

世室屋壞。世室者何?魯公之廟也。魯公,周公子伯禽。

世室,二傳作“太室”。

[疏]“世室者何”。

解云:欲言君寢,於例不書;欲言宗廟,未有世室之名,故執不知問。

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少差異其下者,所上尊周公。

大廟,音泰,下同。

[疏]“周公稱大廟”。解云:即僖八年“禘于大廟”,文二年“大事于大廟”是也。

“魯公稱世室”。

解云:即此經是也。

“群公稱宮”。

解云:即武宮、煬宮之屬是也。

注“少差”至“周公”。

解云:正以廟者,尊卑達名,鬼神所居之稱。今此稱異其名,知上尊周公故也。

此魯公之廟也,曷為謂之世室?世室猶世室也,世世不毀也。魯公始封之君,故不毀也。

[疏]“世室猶世室也”。

解云:言謂之世室者,猶世世室也。

周公何以稱大廟于魯?據魯公始封也。封魯公以為周公也。為周公故,語在下。周公拜乎前,魯公拜乎后。始受封時,拜于文王廟也?!渡袝吩弧坝妹p于祖”是也。父子俱拜者,明以周公之功封魯公也。

[疏]注“尚書”至“於祖”。解云:《甘誓》文也。

曰:生以養周公,生以魯國供養周公。

以養,馀亮反,注皆同。供養,九用反,下同。死以為周公主。如周公死,當以魯公為祭祀主。加曰者,成王始受其茅土之辭?!抖Y記·明堂位》曰:“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蓋以為有王功,故半天子也”。

死以為,如字,注“死以為周公主”同。乘,繩證反。王,于況反。

[疏]注“加曰”至“之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和县| 渭源县| 班玛县| 石楼县| 察哈| 大姚县| 青铜峡市| 丹巴县| 新和县| 梨树县| 通山县| 华阴市| 安吉县| 安化县| 治多县| 河北省| 高淳县| 于都县| 玉山县| 龙门县| 广河县| 城固县| 永昌县| 罗田县| 双峰县| 恩平市| 溆浦县| 崇义县| 辽源市| 车致| 奈曼旗| 平泉县| 银川市| 云阳县| 进贤县| 洪洞县| 布尔津县| 紫阳县| 延寿县| 毕节市| 石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