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與葵丘會同義。
[疏]注“與葵丘會同義”。
解云:葵丘之會在上九年,“公會宰周公”以下“于葵丘”,彼注云“宰,猶治也,三公之職號尊名也。以加宰,知其職大尊重,當與天子參聽萬機,而下為諸侯所會,惡不勝任也”。此宰周公亦職大尊重,當與天子參聽萬機,而下聘諸侯,惡不勝任,故云與葵丘同義。
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為政爾。不從公政令也。時見使如京師,而橫生事,矯君命聘晉,故疾其驕蹇自專,當絕之。不舉重者,遂當有本。
橋君,居表反,本又作“矯”。
[疏]“大夫無遂事”。
解云:正以臣無自專之道也。
三十有一年,春,取濟西田。惡乎取之?以不月,與取運異,知非內叛邑。
惡,音烏。
[疏]注“以不月”至“叛邑”。
解云:昭元年“三月,取運”,傳云“運者何?內之邑也。其言取之何?不聽也”,注云“不聽者,叛也。不言叛者,為內諱,故書取以起之。月者,為內喜得之,故書月也。此不書月,與彼異,知非內之邑,是以傳云“惡乎取之”,猶言何處取之。
取之曹也。曷為不言取之曹?據取叢言邾婁田也。諱取同姓之田也。同姓相貪利,惡差重,恥差深。
惡差,初賣反,下同。此未有伐曹者,則其言取之曹何?據伐同姓不諱。即有兵,當舉伐曹,下日,若甲戌取須朐。
[疏]注“即有兵”至“須朐”。
解云:即文七年“春,公伐邾婁。三月,甲戌,取須朐”,傳云“取邑不日,此何以日?內辭也,使若他人然”,注云“使若公春伐邾婁而去,他人自以甲戌日取之”。
晉侯執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諸侯也。班者,布徧還之辭。
布徧,音遍,下文同。晉侯執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諸侯,則何諱乎取同姓之田?據晉還之得為伯。
[疏]注“據晉還之得為伯”。
解云:即上二十八年“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是也,何者?稱侯以執,伯討之文。然此傳云“晉侯執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諸侯”,正指上二十八年執曹伯以畀宋人之文。言晉還之者,謂執曹伯而還諸侯之田矣。
久也。魯本為霸者所還,當時不取,久后有悔,更緣前語取之,不應以復得,故當坐取邑。
公子遂如晉。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曷為或言三卜,或言四卜?三卜禮也,四卜非禮也。三卜何以禮?四卜何以非禮?據俱卜也。
[疏]“曷為或言三卜”。
解云:即襄七年“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是也。
“三卜禮也”。
解云:案《曲禮上》篇云“卜筮不過三”,是其舊典之遺存,鄭玄云“求吉不過三,魯四卜郊,《春秋》譏之”是也。三卜禮,謂是魯禮。若天子之郊則不卜,以其常事,但以魯郊非常,是以卜之,吉則為之,兇則巳之。
求吉之道三。三卜,吉兇必有相奇者,可以決疑,故求吉必三卜。
奇,居丑反。
[疏]“求吉之道三”。
解云:《周禮》大卜掌三王之龜易,義亦通于此。然三卜是禮,理應不書,襄七年“三卜郊”何以書?正以魯人之郊,博卜三正,襄七年乃在周之四月,以其不時,是以書也。
“禘嘗不卜”。郊何以卜?禘比祫為大,嘗比四時祭為大,故據之。
[疏]“禘嘗不卜”。
解云:即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太廟”;桓十四年八月,“乙亥,嘗”之類,皆不見卜筮之文,故言此。
“禘比祫為大”。
解云:禘之與祫雖皆大祭,但禘及功臣,於祫則否,故以禘為大,是以文二年“大事於大廟”之下,傳云“五年而再殷祭”,彼注云“謂三年祫,五年禘。禘所以異於祫者,功臣皆祭也。祫,猶合也。禘,猶諦也,審諦無所遺失”。《盤庚》曰:“茲予大享于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義亦通于此也。
注“嘗比四時祭為大”。
解云:以此傳配禘,禘既大於祫,則知嘗大于四時,且嘗是秋成,萬物薦馨,故以為盛也。
卜郊,非禮也。禮,天子不卜郊。
[疏]注“禮天”至“卜郊”。
解云:欲道天子之郊,以其常事,故不須卜。魯郊非禮,是以卜之,異於禘嘗耳。
卜郊何以非禮?據上言三卜禮。
[疏]“卜郊何以非禮”。
解云:弟子之意,以為上言三卜是禮,何言卜郊非禮乎?答者以為由魯郊非正,故須卜,何妨天子之郊不卜乎。
魯郊,非禮也。以魯郊非禮,故卜爾。昔武王既沒,成王幼少,周公居攝,行天子事,制禮作樂,致太平,有王功。周公薨,成王以王禮葬之,命魯使郊,以彰周公之德,非正故卜,三卜,吉則用之,不吉則免牲。謂之郊者,天人相與交接之意也。不言郊天者,謙不敢斥尊。
少,詩照反。太平,音泰。王功,于況反。
[疏]注“謂之郊”至“意也”。
解云:何氏以為《郊特牲》云“於郊故謂之郊”,《禮記》非正典,故不從之。
注“不言郊天者”至“尊者”。
解云:欲道禘于大廟,于莊公武宮之屬,皆斥尊言之。若然,“乙亥,嘗”,“己卯,烝”之屬,文不斥言者,以是時祭于大廟,小於禘故也。
魯郊何以非禮?據成公乃不郊惡之。
惡之,烏路反,下皆同。天子祭天,郊者,所以祭天也。天子所祭,莫重於郊。於南郊者,就陽位也。稿席玄酒,器用陶器匏,大珪不瑑,大羹不和,為天至尊,物不可悉備,故推質以事之。
稿,古老反。匏,白交反。瑑,大轉反。和,戶臥反。為天,于偽反,下“則為”、“本為”、“主為”皆同。
[疏]注“居南郊”至“以事之”。
解云:皆出《禮記·郊特牲》。彼文云“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陽位也”,又云“莞簟之安,而蒲越瑽鞂之尚”,“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大圭不瑑,美其質也”,“大羹不和,貴其質也”。鄭氏云“明水,司烜以陰鑒所取於月之水也。蒲越瑽鞂,藉神席也”;而彼文又云“祭天掃地而祭焉,於其質而巳矣”而云稿鞂神席者,正謂對不為壇,故言掃地,不全無席。
諸侯祭土。土,謂社也。諸侯所祭,莫重於社。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其先祖。
[疏]“諸侯祭土”。
解云:欲道魯郊為非禮之意也。
天子有方望之事,方望,謂郊時所望祭四方群神、日月星辰、風伯雨師、五岳四瀆及馀山川,凡三十六所。
[疏]注“方望”至“三十六所”。解云:舊說云四方群神是為四也。通日與月為六,星是五星,為十一也,辰是十二辰,為二十三,風伯雨師為二十五,五岳為三十,四瀆為三十四,馀小山川為二,是為三十六所。
無所不通。盡八極之內,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無所不至,故得郊也。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內者,則不祭也。故魯郊非禮也。
[疏]注“故魯”至“禮也”。
解云:正以其所主狹,是以不得祭天地也。曷為或言免牲?或言免牛?免牲,禮也。魯卜郊不吉,免之。禮,卜郊不吉,則為牲作玄衣纁裳,使有司玄端,放之於南郊,明本為天,不敢留天牲。
[疏]“或言免牛”。
解云:即成七年“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是也。
免牛,非禮也。免牛何以非禮?傷者曰牛。養牲不謹敬,有災傷,天不饗用,不得復為天牲,故以本牛名之。非禮者,非大牲不當復見免,但當內自省責而已。
復為,扶又反,下同。見免,賢遍反,下“以見”同。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則曷祭?祭泰山河海。曷為祭泰山河海?據郊者主為祭天。
大山,音泰,本亦作“泰”,下同。
[疏]“三望者何”。
解云:欲言祭名,文在免牲之下;欲言非祭,因郊天為之,故執不知問。
山川有能潤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此皆助天宣氣布功,故祭天及之。秩者,隨其大小尊卑高下所宜。禮,祭天牲角繭栗,社稷宗廟角握,六宗五岳四瀆角尺,其馀山川視卿大夫。天燎地瘞,日月星辰布,山縣水沉,風磔雨升。燎者,取俎上七體,與其珪寶,在辨中,置於柴上燒之。
繭,古典反。燎,力召反。瘞,於例反。縣,音玄。磔,陟百反。
[疏]注“禮祭天”至“大夫”。
解云:皆《王制》與《禮說》文耳。其馀山川視卿大夫者,小山川之屬,但牽牛而巳。
注“天燎”至“雨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