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僖公(起二十二年,盡三十三年)(3)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4994字
  • 2015-11-13 14:22:19

楚殺其大夫得臣。楚無大夫,其言大夫者,欲起上楚人,本當言子玉得臣。所以詳錄霸事不氏者,子玉得臣,楚之驕蹇臣,數道其君侵中國,故貶,明當與君俱治。

道,音導。

衛侯出奔楚。晉文逐之。不書逐之者,以王事逐之,擇立其次,無絕之心,惡不如出奔重。

[疏]注“擇立”至“奔重”。

解云:立叔武是也。叔武,衛侯之弟,故曰其次耳。惡不如出奔重者,言文公逐人之惡,少於衛侯出奔之罪。

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陳侯如會。其言如會何?據曹伯襄言會諸侯。

[疏]注“據曹伯襄”。

解云:即下文“曹伯襄復歸于曹,遂會諸侯圍許”是也。

后會也。說與會伐宋同,刺諸侯不慕霸者,反歧意于楚,失信后會。會不致者,安信與晉文也。盟日者,譎也。衛稱子者,起叔武本無即位之意。陳歧意于楚,在二十七年。

譎,古反。

[疏]注“盟日者譎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不信者日,今而書日,故解之。而言譎者,正以孔子謂之“譎而不正”,故取其文。

注“衛稱子”至“之意”。

解云:衛侯為王伯所逐而立叔武,叔武即是成君,何不稱侯而作未逾年之君號?欲起其本無即位之心故也。無即位之心者,即下云“文公逐衛侯而立叔武,叔武辭立而他人立,則恐衛侯之不得反也,故於是已立,然后為踐土之會,治反衛侯”是也。

公朝于王所。曷為不言公如京師?據三月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天子在是,則曷為不言天子在是?據狩于河陽。不與致天子也。時晉文公年老,恐霸功不成,故上白天子曰“諸侯不可卒致,原王居踐踐土”,下謂諸侯曰“天子在是,不可不朝”,迫使正君臣,明王法,雖非正,起時可與,故書朝,因正其義。不書諸侯朝者,外小惡不書,獨錄內也。不書如,不言天王者,從外正君臣,所以見文公之功。

卒,七忽反,下“倉卒”同。見,賢遍反,下“不見”、“當見”、“見其”同。

[疏]注“時晉”至“錄內也”。

解云:皆《春秋說》文及《史記》文。《檀弓下》篇云“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鄭玄注云“孺,稚也”,孺子猶稚子,則於僖九年獻公卒時,仍謂之稚子。今得稱云年老者,正以《禮記》非正典,何氏不醇取之。云明王法,雖非正,起時可與者,言明王之法,雖以為非正,欲見當時事勢不得不然,是故遂書其朝。云公朝于王所,言因正其義者,欲道臣無召君之義,故不言王之所在。云不書諸侯朝者,正以諸侯朝王,不在京師,亦是其惡,但非大惡,當所傳聞之世,見在不錄之限,是以特書公朝,故隱元年“公子益師卒”之下,何氏云“於所傳聞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而后治外,內小惡書,外小惡不書”是也。

注“不書如不言”至“之功”。

解云:《春秋》之例,內朝言如,外來言朝。今此魯侯不言如,反言朝,故云從外正君臣,所以見文公之功也。不言天王,所以得正君臣。見文公之功者,以隱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下,何氏云“天王者,時吳、楚上僣稱王,王者不能正,而上自系于天也。《春秋》不正者,因以廣是非”。然則稱王為正,稱於天則非禮。今此經書不言天王者,亦是正君臣,以見文公之功也。

六月,衛侯鄭自楚復歸于衛。言復歸者,天子有命歸之。名者,剌天子歸有罪也。言自楚者,為天子諱也。天子所以陵遲者,為善不賞,為惡不誅。衛侯出奔當絕,叔武讓國,不當復廢,而反衛侯令殺叔武,故使若從楚歸者。復歸例皆時,此月者,為下卒出也。

當復,扶又反。令,力呈反,下“令自”同。

[疏]注“言復歸”至“歸之”。

解云:《春秋》文。是以傳云“然后為踐土之會,治反衛侯”,何氏云“叔武訟治於晉文公,令白王者,反衛侯使還國也”。天子有命歸而言復歸者,正以衛侯出惡歸無惡故也,何者?正以衛侯初出之時,晉文以王事逐之,是其出惡;及其歸國,得天子之命,是其歸無惡矣。桓十五年傳曰“復歸者,出惡歸無惡”是也。

注“名者”至“罪也”。解云:諸侯不生名,若其生名皆欲絕之,不以為諸侯,是以莊十年“蔡侯獻舞”之下,傳云“蔡侯獻舞何以名?絕也”。今此衛侯王事不供,而為伯者所逐,故當合絕,但天子歸之,失誅臣之義,是以書名剌天子也。

注“自楚者,為天子之諱也”。解云:正以自者有力之文,故言自楚,得為天子諱者,若似自得楚力而歸然。注“復歸”至“出也”。解云:案桓十七年秋,“蔡季自陳歸于蔡”;下三十年秋,“衛侯鄭歸于衛”之屬,是歸書時也。其復歸書時者,即下冬,“衛元咺自晉復歸于衛”之類,是例合時,而此月,故知為他事出也。

衛元咺出奔晉。

咺,況元反。

陳侯款卒。不書葬者,為晉文諱,行霸不務教人以孝。陳有大喪,而姜會其孤,故深為恥之。宋襄亦背殯,獨不為齊桓諱者,時宋襄自會之。卒不日者,賤其歧意于楚。

[疏]注“卒不日者”。

解云:以大國之卒例書日,巳說于上。

秋,杞伯姬來。

公子遂如齊。

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婁子、秦人于溫。

天王狩于河陽。狩不書,此何以書?據常事也。不與再致天子也。一失禮尚愈再失禮重,故深正其義,使若天子自狩,非致也。魯子曰:“溫近而踐土遠也。此魯子一說也。溫近狩地,故可言狩。踐土遠狩地,故不言狩也。公以再朝而日言之,上說是。

[疏]“溫近而踐土遠也”。

解云:近,讀如附近之近。遠,為遠外之遠。

注“公以”至“上說是”。

解云:正以上朝不日,而下朝始日,危錄內再失禮,則知此書狩者,不與再致天子也,故言上說是。

壬申,公朝于王所。其日何?據上朝不日。錄乎內也。危錄內再失禮,將為有義者所惡。不月而日者,自是諸侯不系天子,若自不系於月。

惡,烏路反,下“惡衛”同。

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歸之于者何?歸于者何?歸之于者,罪巳定矣。歸于者,罪未定也。罪未定,則何以得為伯討?此難成十五年“晉侯執曹伯歸于京師”。

難,乃旦反,下“方難”同。

[疏]“歸之于者何”。

解云:欲言伯執,晉不稱侯;欲言非伯,而云歸之于京師,似得伯執之義,故執不知問。

歸之于者,執之于天子之側者也。罪定不定,巳可知矣。歸之者,次絕之辭。執于天子之側,巳白天子,罪定不定,自在天子,故言巳可知。

歸于者,非執之于天子之側者也。罪定不定,未可知也。未得白天子分別之者,但欲明諸侯尊貴,不得自相治,當斷之于天子爾。大惡雖未可知,執有罪,當為伯討矣。無罪而執人,當貶稱人。

別,彼列反。衛侯之罪何?殺叔武也。何以不書?據殺大夫書。為叔武諱也。《春秋》為賢者諱,何賢乎叔武?據失兄意。

為叔,于偽反,下“為賢”、“為叔武”及注“而為”、“深為”皆同。讓國也。其讓國奈何?文公逐衛侯而立叔武,叔武辭立而他人立,則恐衛侯之不得反也,故於是巳立。故上稱子。然后為踐土之會,治反衛侯。叔武訟治於晉文公,令白王者反衛侯,使還國也。叔武讓國見殺,而為叔武諱殺者,明叔武冶反衛侯,欲兄饗國,故為去殺巳之罪,所以起其功,而重衛侯之無道。

為去,起呂反。衛侯得反,曰:“叔武篡我。”元咺爭之曰:“叔武無罪。”終殺叔武,元咺走而出。此晉侯也,其稱人何?此以伯討而何貶者,言歸之于伯討,明知坐他事,故更問之。

篡,初患反。

[疏]注“此以伯討而何貶者”。

解云:上四年“齊人執陳袁濤涂”之下,傳云“此執有罪,何以不得為伯討”。然則此傳宜云此執有罪,何以不稱侯?而云此晉侯也,其稱人何?問其貶者,正以言歸之于者,罪定巳可知,即是伯討明矣。知稱人更有所為,故問其稱人之義。

貶。曷為貶?據他罪不見。衛之禍,文公為之也。文公為之奈何?文公逐衛侯而立叔武,使人兄弟相疑。《春秋》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文公惡衛侯大深,愛叔武大甚,故使兄弟相疑。

大深,音泰,下同。放乎殺母弟者,文公為之也。文公本逐之非,故致此禍也。逐之文不見,故貶。主書者,以起文公逐之。

放乎,甫往反。

[疏]注“文公本逐之非”。

解云:上注文公以王事逐之,而言非者,雖王事不供,罪不至逐,而文公逐之,疾惡大甚,故以為非也。案《論語》云:“人而不仁,疾之巳甚,亂也。”

注“以起文公逐之”。

解云:其主書者,即文公執衛侯之事是也。今執衛侯,貶文公稱人,見其失所,是故貶以起文公逐之。

衛元咺自晉復歸于衛。自者何?有力焉者也。有力焉者,有力于晉也。言恃晉有屬巳力以歸,方難下意,故於是發問。

屬,音燭。

[疏]“自者何”。解云:文公賢伯,而有力於惡人,似非其義,故執不知問。此執其君,其言自何?上元咺出奔晉,而文公執衛侯,知以元咺訴執之,怪訴其君而助之。為叔武爭也。解文公助之意,以元咺為叔武爭訴,以為忠於巳而助之。雖然,臣無訴君之義,復於衛非也,悖君臣之義,故著言自,明不當有力於惡人也。言復歸者,深為霸者恥之,使若無罪。

爭,爭斗之爭,下注同。悖,必內反。

諸侯遂圍許。

曹伯襄復歸于曹。

遂會諸侯圍許。曹伯言復歸者,天子歸之也。名者,與衛侯鄭同義。執歸不書,書者,名惡當見。本無事,不當言遂,又不更舉曹伯者,見其能悔過,即時從霸者征伐也。霸兵不月者,剌文公不偃武脩文以附疏,倉卒欲服許,卒不能降,威信自是衰,故不成其善。

降,戶江反。

[疏]“曹伯襄復歸于曹”。

解云:天子歸之,以得天子之命,其罪可以除,故言復歸,作入無惡之文矣。上衛侯之下,注云“言復歸者,天子有命歸之”,不言衛侯。而此處著言曹伯者,正以文承元咺復歸之下,辨嫌也。

注“執歸”至“言遂”。

解云:正以上二十一年宋公被執而歸,經不書之,故知執歸不書。今書者,其名之惡當須見之。

注“又不更舉曹伯者”。

解云:謂何以不言曹伯遂會諸侯圍許,正以言遂,又不更舉曹伯,皆是風疾之義,故可以見悔過,即時從霸者征伐也。

注“欲服許”至“其善”。

解云:正以上文溫之會,許男不至,是不慕霸者而從于楚,故因而服之。云卒不能降者,正以二十九年春經書“公至自圍許”,作不得意之文。莊六年“秋,公至自伐衛”之下,傳云“得意致會,不得意致伐”,今此不致會,知卒不能降也。

二十有九年,春,介葛盧來。介葛盧者何?夷狄之君也。何以不言朝?據諸侯來曰朝。

介葛,音介,國名。

[疏]“介葛盧者何”。

解云:欲言諸侯,文不言朝;欲言大夫,文不書聘,故執不知問。

不能乎朝也。不能升降揖讓也。介者,國也。葛盧者,名也。進稱名者,能慕中國,朝賢君,明當扶勉以禮義。

[疏]注“進稱名者”。

解云:正以下三十年秋,“介人侵蕭”不名,故知此稱名是其進。

公至自圍許。

夏,六月,公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于狄泉。文公圍許不能服,自知威信不行,故復上假王人以會諸侯,年老志衰,不能自致,故諸侯亦使微者會之。月者,惡霸功之廢於是。

故復,扶又反,年未同。惡,烏路反。

[疏]注“月者”至“廢於是”。

解云:正以月非大信之辭也。

秋,大雨雹。夫人專愛之所生。

雨,于付反。雹,步角反。

冬,介葛盧來。前公圍許不在,故更來朝。不稱字者,一年再朝不中禮,故不復進也。

中,丁仲反。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狄侵齊。

秋,衛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衛侯未至,其稱國以殺何?據歸在下。道殺也。時巳得天子命還國,於道路遇而殺之,坐之與至國同,故但稱國,不復別也。言及公子瑕者,下大夫別尊卑。

復,扶又反。別尊,彼列反。

衛侯鄭歸于衛。此殺其大夫,其言歸何?據未至而有專殺之惡,與入惡同。

[疏]“其言歸何”。解云:正以歸者,是出入無惡也。

注“與入惡同”。

解云:正以復入者,出無惡,入有惡。今此衛侯未至而殺,故宜與入惡同,不合言歸,故難之。

歸惡乎元咺也。衛侯歸殺無惡,則元咺之惡明矣。曷為歸惡乎元咺?據師還。

[疏]注“據師還”。

解云:即莊八年“秋,師還”,傳云“還者何?善辭也。此滅同姓,何善爾?非師之罪也”,彼注云“明君之使重在君”。然則彼魯公遣師滅同姓,歸善于師,而歸惡于公,此衛侯即歸惡于元咺,與彼義違。

元咺之事君也,君出則巳入,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元咺自晉復歸于衛,恃晉力以歸是也。

[疏]注“恃晉”至“是也”。

解云:即彼傳云“自者何?有力焉者也”,注云“有力焉者,有力于晉也。言恃晉有屬已力以歸”是。

君人則巳出,衛侯鄭自楚復歸于衛,元咺出奔晉是也。以為不臣也。故不從犯伯執,為天子所還,言復歸,從出入無惡言歸,以見元咺有出入罪,衛侯得殺之,所以專臣事君之義。名者,為殺叔武之惡天子歸有罪也。執歸不書,主書者,名惡當見。

以見,賢遍反,下同。為,于偽反。惡天,烏路反。

晉人、秦人圍鄭。

介人侵蕭。稱人者,侵中國,故退之。

[疏]注“稱人者”至“退之”。

解云:正以上二十九年來朝稱名,今不名,故知此稱人者,退之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丹县| 丰宁| 多伦县| 桓仁| 蛟河市| 和静县| 佳木斯市| 通道| 乐安县| 德惠市| 团风县| 商河县| 连山| 鄂托克前旗| 班玛县| 定安县| 新安县| 靖远县| 全南县| 于田县| 合作市| 通道| 毕节市| 天峨县| 宁波市| 新昌县| 乌恰县| 马关县| 临漳县| 阿克苏市| 皮山县| 松溪县| 玉林市| 乡宁县| 来凤县| 株洲县| 财经| 永康市| 台山市| 榕江县|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