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婁,取須朐。
朐,其俱反,《左氏》作“句”。
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
秋,八月,丁未,及邾婁人戰于升陘。
陘,音刑。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偏戰者日爾,此其言朔何?據奚之戰不言朔。
[疏]注“據奚之戰不言朔”。
解云:即桓十七年“五月,丙午,及齊師戰于奚”,《春秋說》以為五月朔日也。
《春秋》辭繁而不殺者,正也。繁,多也。殺,省也。正,得正道尤美。
不殺,所戒反,注同。省,所景反。何正爾?宋公與楚人期戰于泓之陽。泓,水名。水北曰陽。楚人濟泓而來。濟,渡。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迨,及。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吾雖喪國之馀,我雖前幾為楚所喪,所以得其馀民以為國,喻褊弱。
喪國,息浪反,注同。幾,音祁。寡人不忍行也。”既濟,未畢陳。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軍法以鼓戰,以金止,不鼓不戰。不成列,未成陳也。君子不戰未成陳之師。
畢陳,直覲反,下及注同。巳陳,然后襄公鼓之,宋師大敗。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言朔亦所以起有君而無臣,惜其有王德而無王佐也。若襄公所行,帝王之兵也。有帝王之君,宜有帝王之臣;有帝王之臣,宜有帝王之民。未能醇粹而守其禮,所以敗也。
王德,于況反,又如字,下“王佐”同。醇粹,音純;下雖遂反。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有似文王伐崇。陸戰當舉地,舉水者,大其不以水厄人也。
二十有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緡。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疾重故也。疾,痛也。重故,喻若重故創矣。襄公欲行霸,守正履信,屬為楚所敗,諸夏之君宜雜然助之,反因其困而伐之,痛與重故創無異,故言圍以惡其不仁也。
緡,亡巾反。重故,惡,烏路反。
夏,五月,庚寅,宋公慈父卒。何以不書葬?盈乎諱也。盈,滿也。相接足之辭也。襄公本以背殯,不書其父葬,至襄公身書葬,則嫌霸業不成,所覆者薄,故復使身不書葬,明當以前諱除背殯,以后諱加微封。內娶不去日,略之者,功覆之也。
慈父,《左氏》作“茲父”。復,扶又反。去,起呂反。
[疏]注“襄公”至“背殯”。
解云:即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說卒”,傳云“何以不書葬?為襄公諱也”,彼注云“襄公背殯出會宰周公,有不子之惡,后有征齊憂中國尊周室之心,功足以除惡,故諱不書葬”是也。
注“以后諱加微封”。
解云:謂以至功薄微,故加而為之諱而封之。其“封”字亦有下句讀之,非也。
注“內娶”至“覆之也”。
解云:即下二十五年夏,“宋殺其大夫”,傳云“何以不名?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內娶也”,彼注云“三世謂慈父、王臣、處臼也”。內娶而責其去日者,正以文七年“夏,四月,宋公王臣卒”,注云“不日者,內娶略文”;十六年冬十一月,“宋人弒其君處臼”,彼注云“不日者,內娶略賤之”。然則三世內娶,二人皆略,此獨書日者,明是覆之。
秋,楚人伐陳。
冬,十有一月,杞子卒。卒者,桓公存王者后,功尤美,故為表異卒錄之。始見稱伯,卒獨稱子者,微弱為徐、莒所脅,不能死位。《春秋》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貶稱子者,《春秋》黜杞不明,故以其一等貶之,明本非伯,乃公也。又因以見圣人子孫有誅無絕,故貶不失爵也。不名不日不書葬者,從小國例也。
始見,賢遍反。
[疏]注“桓公存”至“錄之”。
解云:正所以傳聞之世,小國之卒未合書見,故解之。
注“始見稱伯”。解云:即莊二十七年冬,“杞伯來朝”是也。
注“為徐莒所脅”。
解云:即十四年傳云“曷為城杞?滅也。孰滅之?蓋徐、莒脅之”是也。
注“貶稱”至“不明”。
解云:正以春秋之前,周王舊有黜陟之法,隱元年儀父稱字,上十七年春英氏稱氏之類。今杞公之爵雖為伯,仍恐春秋之前周王黜之,非為新周,故曰不明。
注“故以其一等貶之”。
解云:謂伯之與子,《春秋》合以為一而巳。杞君從伯至子,乃是同事之內,故云一等。
注“明本非伯,乃公也”。
解云:正以一等貶之,明是王者之后,本非伯爾。莊二十七年“杞伯來朝”之時,所以不稱侯,正欲此處以一等貶之,故彼不稱侯也。圣人子孫有誅無絕者,若其有過,但當誅責,不合絕去其爵,是以雖微弱見貶,仍但從伯至子,不失其爵矣。
注“不名不日”至“例也”。
解云:謂所傳聞之世,尤小國如此。若其曹、許之屬,仍自書名書葬,即上四年“許男新臣卒”,“秋,葬許繆公”,彼注云“得卒葬於所傳聞世者,許大小次曹,故卒少在曹后”也。
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夏,狄伐鄭。
秋,七月。
冬,天王出居于鄭。王者無外,此其言出何?據王子瑕奔晉不言出。
[疏]“王者無外”。
解云:桓八年傳云:“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后何?王者無外,其辭成矣”是也。
注“據王”至“言出”者。解云:即襄三十年“王子瑕奔晉”是也。
不能乎母也。不能事母,罪莫大於不孝,故絕之言出也。下無廢上之義,得絕之者,明母得廢之,臣下得從母命。
[疏]注“明母”至“母命”。
解云:正以襄王之母於今仍在,亦非繼母,與《左氏》異也。鄭氏《發墨守》云“圣人制法,必因其事,非虛之。《孟子》曰:‘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今襄王實不能孝道,稱惠后之心,今其寵專於子,失教而亂作,出居于鄭,自絕于周,故孔子因其自絕而書之,《公羊》以母得廢之,則《左氏》巳死矣”是也。襄王正是惠后所生,非繼母。又云“失教而亂作,自絕於周,從《左氏》”。鄭氏雜用三家,不茍從一。魯子曰:“是王也,不能乎母者,其諸此之謂與?猶曰是王也,無絕義,不能事母而見絕外者,其諸謂此灼然異居,不復供養者與!王書者,錄王者所居也。
與,音馀。復,扶又反。供養,九用反;下馀亮反。
[疏]注“灼然異”至“居也”。
解云:《公羊》以為此天王出居于鄭,不事其母,而自出居于鄭,《春秋》惡其所為,是以書出以絕之,實非出奔,故云灼然異居,不復供養者與。
晉侯夷吾卒。篡故不書葬,明當絕也。不日月者,失眾身死,子見篡逐,故略之,猶薛伯定也。
[疏]注“篡故不書,明當絕也”。
解云:正以惠公無立、入之文,於例去葬以絕之。
注“不日月”至“略之”。解云:大國之卒,例書日月,上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之類是也。
注“猶薛伯定也”。
解云:即定十二年“春,薛伯定卒”,彼注云“不日月者,子無道當廢之,而以為后,未至三年,失眾見弒,危社稷宗廟,禍端在定,故略之”。然則惠公之子,亦是不肖而以為后,未期之間,文公奪之,是以不書日月。
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衛侯燬滅邢。衛侯燬何以名?據楚子滅蕭不名。
燬,況委反。絕。曷為絕之?據俱滅人。滅同姓也。絕先祖之體尤重,故名,甚之也。日者,為魯憂而錄之。
為魯,于偽反,下同。
[疏]“滅同姓也”。
解云:《曲禮下》篇云“滅同姓名”是也。以此言之,則知《公羊》、何氏以為齊人滅萊,楚滅隗,晉滅下陽之屬皆非同姓,是以不名耳。
注“日者”至“錄之”。
解云:凡滅例月,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之屬是,而此書日也。
夏,四月,癸酉,衛侯燬卒。
宋蕩伯姬來逆婦。宋蕩伯姬者何?蕩氏之母也。蕩氏,宋世大夫。
[疏]“未蕩伯姬者何”。
解云:欲言婦人,而來逆婦;欲言大夫,而言伯姬,故執不知問。
注“蕩氏,宋世大夫”。
解云:正以稱蕩氏,若崔氏、尹氏之屬,文同也。
其言來逆婦何?據莒慶言逆叔姬。連來者,嫌內女,為殺直來也。
[疏]注“連來者”。
解云:弟子本意,據莒慶逆叔姬,難此逆婦之文,宜云其言逆婦何,而連來言之者,正以伯姬是內女,嫌經言來逆婦,為殺直來之恥,非實逆婦,是以連來問之。似若上五年“杞伯姬來朝其子”,傳云“其言來朝其子何”,彼注云“連來者”,“問為直來乎,為下朝出”之類。其直來者,即莊二十七年“冬,杞伯姬來”,傳云“其言來何?直來曰來”,彼注云“直來,無事而來也”是也。
兄弟辭也。其稱婦何?有姑之辭也。宋、魯之間,名結婚姻為兄弟。稱婦者,見姑之辭,以逆實文,知不殺直來也。主書者,無出道也。
見,賢遍反。
[疏]“其稱婦何”。
解云:隱二年傳云“在涂稱婦”,今此非在涂而稱婦,故難之。不注者,從省文可知也。
注“宋魯”至“兄弟”。
解云:蓋時猶然,公羊子,齊人,而取宋、魯間語者,正以蕩伯姬來逆婦,宋、魯之事,故使解之亦何傷?
注“主書者,無出道也”。
解云:言伯姬無逆婦之道,是以書而譏之。
宋殺其大夫。何以不名?據宋殺其大夫山名。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內娶也。三世謂慈父、王臣、處臼也。內娶大夫女也。言無大夫者,禮不臣妻之父母,國內皆臣,無娶道,故絕去大夫名,正其義也。外小惡正之者,宋以內娶,故公族以弱,妃黨益彊,威權下流,政分三門,卒生篡弒,親親出奔,疾其末,故正其本。
去,起呂反。
[疏]注“三世”至“臼也”。
解云:即上二十三年夏,“宋公慈父卒”;文七年夏,“宋公王臣卒”;文十六年冬,“宋人弒其君處臼”是也。
注“外小惡正之者”。所傳聞之世,外小惡不書故也。
注“威權下流”。
解云:謂君之威權下流于臣,而臣下用之也。
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何以不言遂?據楚子、鄭人侵陳,遂侵宋。兩之也。微者不別遂,但別兩耳。別之者,惡國家不重民命,一出兵為兩事也。納頓子書者,前出奔當絕,還入為盜國當誅,書楚納之,與之同罪也。主書者,從楚納之。頓子出奔不書者,小國例也。不見挈者,故君不可見挈於臣。
惡,烏路反。
[疏]注“頓子”至“例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小國出入不兩書,桓十五年夏,“許叔入于許”,注云“不書出時者,略小國”,是例也。
注“不見挈者”。
解云:故君不可見挈於臣者,案桓十一年“九月,宋人執鄭祭仲”,“突歸于鄭”,傳云“突何以名?挈乎祭仲也”,彼注云“挈,猶提挈也。突當國,本當言鄭突,欲明祭仲從宋人命提挈而納之,故上系於祭仲,不系國者,使與外納同也”。案莊九年“夏,公伐齊,納糾”,傳曰“何以不稱公子”,彼注云“據下言子糾,知非當國,本當去國見挈言公子糾”。此若作挈文,宜言楚人納某甲于頓,去其國爵,以見挈于楚矣,故君不可以見挈於臣。
葬衛文公。不月者,滅同姓,故奪臣子恩也。
[疏]“主不月者”至“恩也”。
解云:卒日葬月,大國之常。案桓十二年冬十一月,“丙戌,衛侯晉卒”;十三年“三月,葬衛宣公”之類是也。
冬,十有二月,癸亥,公會衛子、莒慶盟于洮。莒無大夫,書莒慶者,尊敬婿之義也。洮,內地。公與未逾年君、大夫盟,不別得意,雖在外猶不致也。
別,彼列反。
[疏]注“書莒”至“之義也”。
解云:即莊二十七年冬,“莒慶來逆叔姬”,傳云“大夫越竟逆女,非禮也”。
注“公與未”至“致也”。
解云:案莊六年注云“公與二國以上出會盟,得意致會,不得意不致”,謂與諸侯會時然也。今此衛子、莒慶皆是卑者,得意不得意亦可知,故言不別得意耳。今洮是內地,位不合致,假令在外,亦不致之,何者?正以其與卑者會盟,得意不假別之,如定十二年冬,“公至自圍成”,成是孟氏之邑而書致,彼注云“天子不親征下土,諸侯不親征叛邑,公親圍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國為家,甚危,若從佗國來,故危錄之”是也。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衛甯遬盟于向。
遬,音速。向,舒亮反。
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巂,弗及。其言至巂弗及何?據公追戎于濟西,不言所至,又不言弗及。
巂,戶圭反,又似兗反。侈也。侈,猶大也。大公能卻強齊之兵。弗者,不之深者也。言齊人畏公士卒精猛,引師而去之,深遠不可得及,故曰侈。不直言大之者,自為追,唯臣子得褒之耳,不得與追戎同也。言師者,侈大公所追也。國內兵不書而舉地者,善公齊師去則止,不遠勞百姓,過復取勝,得用兵之節,故錄詳之。
侈,昌爾反,又昌者反,大也。卒,子忽反。自為,于偽反,下“深為”同。
[疏]“主不直言”至“錄詳之”。
解云:案莊十八年“公追戎于濟西”,傳云“此未有言伐者,其言追何?大其為中國追也。此未有伐中國者,則其言為中國追何?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其言于濟西何?大之也”,彼注云“大公除害,恩及濟西也。言大者,當有公賞也”。然則彼為諸侯追,於王法當有功賞,故得云大。此則自為巳追,但臣子得褒之,故傳不言大以見義。云言師者,侈大公所追也者,正以上言“齊人侵我西鄙”,下言“公追齊師”,與上文異故也。
夏,齊人伐我北鄙。
衛人伐齊。
公子遂如楚乞師。乞者何?卑辭也。曷為以外內同若辭?據《春秋》尊魯。
[疏]“乞者”至“若辭”。
解云:案成十六年夏,“晉侯使欒黡來乞師”;十七年秋,“晉侯使荀罃來乞師”,外亦言乞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