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7章 僖公(起八年,盡二十一年)(4)

[疏]注“因本”至“在下”。解云:言此盟之前,相與于曹南矣。其實此盟在邾婁,故言實邾婁矣。

鄫子會于邾婁。其言會盟何?據言諸侯會盟不錄,及曹伯襄言會諸侯。

[疏]注“據外”至“會諸侯”。

解云:舊本皆無“及”字。言外諸侯會盟不錄者,正以竟《春秋》上下,無外諸侯會盟之文。若存“及”,宜下句讀之。

后會也。說與會伐宋同義。君不會大夫,剌后會者,起實君也。地以邾婁者,起為邾婁事也。不言君者,為襄公諱也。魯本許嫁季姬於邾婁,季姬淫泆,使鄫子請已而許之,二國交忿,襄公為此盟,欲和解之。既在會間,反為邾婁所欺,執用鄫子,恥辱加於宋無異,故沒襄公,使若微者也。不於上地以邾婁者,深為襄公諱,使若不為邾婁事盟,而鄫子自就邾婁,為所執者也。上盟不日者,深順諱文,從微者例,使君下執,不以上盟為辨也。會盟不日者,言會盟不信已明,無取於日,自其正文也。

[疏]注“說與會伐宋同義”。解云:即莊十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夏,單伯會伐宋”,傳云“其言會伐宋何?后會也”,彼注云“本期而后,故但舉會。書者,刺其不信”。

注“君不會大夫”。

解云:案莊九年春,“公及齊大夫盟于暨”,傳云“公曷為與大夫盟?齊無君也。然則何以不名?為其諱與大夫盟也,使若眾然”;又莊二十二年秋,“及齊高傒盟于防”,傳云“曷為不言公?諱與大夫盟也”,皆是君不會大夫之辭。

注“起實君也”。

解云:言起上宋人、曹人之屬,實是宋公、曹伯耳。

注“地以邾婁”。

解云:正以二十八年夏,“公會晉侯”以下“盟于踐土。陳侯如會”,傳云“其言如會何?后會也”。然則彼言陳侯如會,此亦宜言鄫子如會,而言于邾婁,起為邾婁事也。

注“不言君者”。

解云:上曹南之盟,不言宋公等是也。

注“季姬淫泆”至“微者也”。

解云:即上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來朝”,傳云“鄫子曷為使乎季姬來朝?內辭也。非使外朝,使來請已也”。

注“不於上”至“執者也”。

解云:上經云“盟于曹南”者,實是盟于邾婁,故以此解之。所以不於上經地以邾婁者,深為襄公諱,使若不為邾婁事盟,而鄫子自就邾婁所見執者也。

注“上盟不”至“日者”。

解云:《春秋》上下,微者之盟,例皆書時,而下文冬“會陳人、蔡人、楚人、鄭人盟于齊”之屬是。今此乃以不日為微者例者,正以宋襄賢君,雖使微者,有可采取,故宜書月。隱元年注云“微者盟例時,不能專正,故責略之。此月者,隱公賢君,雖使微者,有可采取,故錄也”是也。

注“會盟”至“正文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不信者日故也。言自其正文也者,謂既言會盟,即是不信之正文,不勞書日以見。

己酉,邾婁人執鄫子用之。惡乎用之?用之社也。其用之社奈何?蓋叩其鼻以血社也。惡無道也。不言社者,本無用人之道,言用之已重矣,故絕其所用處也。日者,魯不能防正其女,以至於此,明當痛其女禍而自責之。

惡乎,音烏。惡無,烏路反。用處,昌慮反。

[疏]注“日者魯”至“自責之”。

解云:正以凡執例時,即上四年夏,“齊人執陳袁濤涂”之屬是也。今日,故解之。

秋,宋人圍曹。

衛人伐邢。

冬,公會陳人、蔡人、楚人、鄭人盟于齊因宋征齊有隙為此盟也。是后楚遂得中國霍之會執宋公。

。因宋征齊有隙,為此盟也。是后楚遂得中國,霍之會,執宋公。

[疏]注“因宋征”至“執宋公”。

解云:謂上十八年襄公征齊,齊與宋有間隙,齊遂搆會諸侯之人而為此盟,以謀宋矣。“霍之會,執宋公”,即下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霍,執宋公以伐宋”是也。

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據蔡潰以自潰為文,舉侵也。

[疏]注“據蔡”至“侵也”。

解云:即上四年春,“公會齊侯”云云,“侵蔡,蔡潰”是也。

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梁君隆刑峻法,一家犯罪,四家坐之,一國之中,無不被刑者,百姓一旦相率俱去,狀若魚爛。魚爛從內發,故云爾。著其自亡者,明百姓得去之,君當絕者。

[疏]“魚爛而亡也”。

注“梁君”至“絕者”。

《史記》、《春秋說》有此文也。

二十年,春,新作南門。何以書?譏。何譏爾?門有古常也。惡奢泰,不奉古制常法。

惡,烏路反。

[疏]注“惡奢”至“常法”。

解云:言其直是奢泰,不依古法,非僣天子也。隱五年傳云“始僣諸侯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則曷為始於此?僣諸公猶可言也,僣天子不可言也”。定二年“雉門及兩觀災”之下,何氏云“立雉門兩觀不書者,僣天子不可言,雖在《春秋》中猶不書”。然則此新作南門書之,知不僣天子也。

夏,郜子來朝。郜子者何?未有存文,嫌不名,故執不知問。

郜,古報反,姬姓之國,下同。

[疏]注“未有存”至“知問”。

解云: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隱二年傳云“始滅昉於此乎?前此矣”,何氏云“前此者,在春秋前,謂宋滅郜是也”。然則宋人滅郜在春秋之前,是以桓二年“取郜大鼎于宋”,自爾以來,不見存在之文。若然,則是失地之君,例合書名,而來朝不名,故執不知問。

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據鄧、穀名。

[疏]注“據鄧、穀名”。

解云:即桓七年“夏,穀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傳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是也。

兄弟辭也。郜、魯之同姓,故不忍言其絕賤,明當尊遇之,異於鄧、穀也。書者,喜內見歸。

[疏]注“不忍”至“絕賤”。

解云:即不書其名是也,何者?若非兄弟,宜書其名,絕而賤之。

注“明當”至“見歸”。

解云:正以穀、鄧書名,而此不名也。

五月,乙巳,西宮災。西宮者何?小寢也。小寢則曷為謂之西宮?有西宮則有東宮矣。魯子曰:“以有西宮,亦知諸侯之有三宮也。”西宮者,小寢內室,楚女所居也。禮,諸侯娶三國女,以楚女居西宮,知二國女於小寢內各有一宮也,故云爾。禮,夫人居中宮,少在前;右媵居西宮,左媵居東宮,少在后。

[疏]“西宮者何”。

解云:欲言是廟,不書其謚;欲言居寢,而書宮舉災,故執不知問。

注“西宮者”至“云爾”。

解云:案襄九年“春,宋火”,傳云“曷云或言災,或言火?大者曰災,小者曰火”,何氏云“大者,謂正寢、社稷、宗廟、朝廷也”。此西宮者,小寢內室,楚女所居也,何故不言火而書災?彼傳又云“內何以不言火?內不言火者,甚之也”,彼注云“《春秋》以內為天下法,動作當先自克責,故小有火如大有災”,是以雖小言災耳。

“禮夫人居中宮”。

解云:王者之制也。

西宮災,何以書?記災也。是時僖公為齊所脅,以齊媵為嫡,楚女廢在西宮而不見恤,悲愁怨曠之所生也。言西宮不系小寢者,小寢夫人所統,妾之所系也。天意若曰楚女本當為夫人,不當系於齊女,故經亦云爾。

為適,丁歷反,又作“嫡”。

鄭人入滑。

秋,齊人、狄人盟于邢。狄稱人者,能常與中國也。

冬,楚人伐隨。叛楚故也。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衛。貶狄者,為犯中國諱。

為,于偽反,下“不為襄”、下文“為執”皆同。

宋人、齊人、楚人盟于鹿上。

夏,大旱。何以書?記災也。新作南門之所生。

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霍,執宋公以伐宋。孰執之?楚子執之。以下獻捷貶。霍,《左氏》作“盂”。

[疏]“會于霍”。

解云:《左氏》作“盂”,《穀梁》作“雩”,蓋誤,或所見異。

注“以下獻捷貶”。

解云:即下文“冬,楚人使宜申來獻捷”,傳云“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為執宋公貶”是也。

曷為不言楚子執之?據溴梁盟下執莒子、邾婁子,復出晉人也。

溴,古闃反。

[疏]注“據溴梁盟”。

解云:即襄十六年春,“公會晉侯、宋公”以下“于溴梁”,“晉人執莒子、邾婁子以歸”是也。

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不與執為重,復舉伐者,劫質諸侯,求其國事,當起也。不為襄公諱者,守信見執,無恥。說在下也。

[疏]注“劫質諸侯”。

解云:言劫諸侯以為質而求其國,事當起也,是以執伐兩舉,見其外貪利也。下云“楚人謂宋人曰‘子不與我國,吾將殺子君矣’”是也。

冬,公伐邾婁。

楚人使宜申來獻捷。此楚子也,其稱人何?據稱使知楚子。貶。曷為貶?據齊侯獻戎捷不貶。為執宋公貶。曷為為執宋公貶?據上巳沒不與執中國。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蓋鹿上之盟。

[疏]注“蓋鹿上之盟”。

解云:即上文春“宋人、齊人、楚人盟于鹿上”是也。言鹿上盟為此約。公子目夷諫曰:“楚,夷國也,彊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自我為之,自我墮之,曰不可。”終以乘車之會往,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詐諼劫質諸侯,求其國,當絕,故貶。

墮,許規反。諼,音許援反,詐也;又音援。宋公謂公子目夷曰:“子歸守國矣。國,子之國也。吾不從子之言,以至乎此。”公子目夷復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所以堅宋公意,絕彊楚之望。

[疏]“君雖不言國”。

解云:即言君假令不道是臣之國,今國當是為臣之國矣。所以堅宋公意,欲使宋公乃心在楚,不急求還。

注“絕彊楚之望”。

解云:欲絕楚人,使知宋難取,不復望之。

於是歸,設守械而守國。楚人謂宋人曰:“子不與我國,吾將殺子君矣。”宋人應之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巳有君矣。”楚人知雖殺宋公,猶不得宋國,於是釋宋公。宋公釋乎執,走之衛。襄公本謂公子目夷曰“國,子之國也”。宋公愧前語,故慚不忍反,走之衛。不書者,執解而往,非出奔也。

守,手又反,又如字。應,應對之應。

[疏]注“走之衛”至“奔也”。

解云:正決襄十四年夏,“衛侯衎出奔齊”也。

公子目夷復曰:“國為君守之,君曷為不入?”然后逆襄公歸。凡出奔歸書,執獲歸不書者,出奔巳失國,故錄還,應盜國,與執獲者異,臣下尚隨君事之,未失國,不應盜國,無為錄也。

國為,于偽反,下“為襄”、“為公子”,注“為沒”、“故為”皆同。

[疏]注“凡出奔”至“為錄也”。

解云:正以桓十五年夏,鄭伯突云云,彼傳云“曷為或言歸,或言復歸?復歸者,出惡,歸無惡;復入者,出無惡,入有惡;入者出入惡,歸者出入無惡”,不應盜國盜國,即入與復入是也,《春秋》皆錄其歸以別之。其執獲而歸不書者,本未失國,無義可著,何錄之有?案下二十八年“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冬,“曹伯襄復歸于曹”,“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三十年“衛侯鄭歸于衛”;哀七年“秋,公伐邾婁。八月,己酉,入邾婁,以邾婁子益來”;八年夏,“歸邾婁子益于邾婁”。然則三者皆執獲而歸,所以書之者,曹伯之下注云“執歸不書,書者名惡當見”,其曹伯名者,剌天子歸有罪也;衛侯歸下注云“為殺叔武,惡天子歸有罪也。執歸不書,主書者,名惡當見也”;邾婁子益之下注云“善魯能悔過歸之”。

惡乎捷?捷乎宋。以上言伐宋。

惡,音烏。曷為不言捷乎宋?據戎捷也。為襄公諱也。襄公本會楚,欲行霸憂中國也。不用目夷之言,而見詐執伐宋,幾亡其國,故諱為沒國文,所以申善志。不月者,因起其事。

幾,音祁。

[疏]注“不月者,因起其事”。

解云:正以獻戎捷書六月也。起事者,正以《春秋》之義,滅國例月,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類是也。今此宋公幾亡國,是以為諱之,去其月以起其賢。

此圍辭也,曷為不言其圍?據上言守國,知圍也。為公子目夷諱也。目夷遭難,設權救君,有解圍存國免主之功,故為諱圍,起其事,所以彰目夷之賢也。歸捷書者,剌魯受惡人物也。

遭難,乃旦反。

[疏]“曷為不言其圍”。

案舊本傳注三者皆作“圍”字,唯有“守”下“知”上一“國”字,以其有皆作“圍”字者,誤。守國,即上傳“設守械而守”是也。

[疏]注“設權”至“人物也”。

解云:救君者,即上傳“宋公釋乎執,走之衛”是也。解圍者,楚人釋宋公,去而不復圍也。

十有二月,癸丑,公會諸侯盟于薄。言諸侯者,起霍之會諸侯也。不序者,起公從旁以議釋宋公,會盟一事也。言會者,因以殊諸侯也。

[疏]注“起霍之會諸侯也”。

解云:即上文“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霍執宋公以伐宋”是,上文序之,下文總之,故得起其上會諸侯也。不序者,若其序之云公會某侯某侯,即無以見公從旁別來。今諸侯不序,并作一文,別言公會,則知魯公從旁而來,是以不序諸侯,以起其義。

注“會盟一事”至“侯也”。

解云:上言會于霍,下言盟於薄,明其但是一出之行,而更言公會諸侯者,因以殊諸侯矣。

釋宋公。執未有言釋之者,此其言釋之何?據執滕子至言釋。

[疏]“釋宋公”。

解云:不言楚子釋宋公者,何氏《廢疾》:公羊以為公會諸侯釋之,故不復出楚耳。

注“據執”至“言釋”。

解云:即上十九年“春,王三月,宋人執滕子嬰齊”是也。

公與為爾也。公與為爾奈何?公與議爾也。善僖公能與楚議釋賢者之厄。不言公釋之者,諸侯亦有力也。

[疏]“公與議爾”。

解云:言魯公與為釋宋公之事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尚志市| 上虞市| 玉溪市| 乌审旗| 西乌珠穆沁旗| 温泉县| 房山区| 苏州市| 扬州市| 镇坪县| 伊宁县| 剑阁县| 天门市| 炉霍县| 忻城县| 邮箱| 鄄城县| 汨罗市| 广平县| 绵阳市| 文化| 东乡县| 隆昌县| 泰州市| 临桂县| 玉林市| 牟定县| 五河县| 福清市| 江达县| 奉新县| 汕头市| 高雄市| 金乡县| 铁力市| 宝坻区| 育儿| 涿鹿县| 大同县| 隆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