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莊公(起八年,盡十七年)(2)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4984字
  • 2015-11-13 14:22:19

注“戰不”至“知例”。

解云:六年“不得意致伐”之下,注云“公與一國及獨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今此亦不得意,合致伐,而不致伐者,既有我師敗績之文,不得意明矣,故言可知例。

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其言取之何?據楚人殺陳夏徵舒不言取,執齊慶封殺之言執也。

夏,戶雅反。

[疏]注“據楚”至“言取”。

解云: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是也。

注“執齊”至“執也”。解云:即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以下“伐吳,執齊慶封殺之”是也。

內辭也。脅我,使我殺之也。以下浚洙,知其脅也。以稱人共國辭,知使魯殺之。時小白得國,與鮑叔牙圖國政,故鮑叔薦管仲、召忽曰:“使彼國得賢,己國之患也。”乃脅魯使殺子糾,求管仲、召忽。魯惶恐,殺子糾,歸管仲,召忽死之,故深諱,使若齊自取殺之。

邵忽,本文作“召”,上照反。恐,丘勇反。

[疏]注“以稱”至“殺之”。

解云:謂不言齊鮑叔取子糾殺之,而言齊人,則知一人之號,二國共有。一人之號既二國共有,則知齊、魯皆有殺子糾之惡明矣,是以注者約之。

注“時小白”至“取殺之”。

解云:皆《世家》及《齊語》之事。

其稱子糾何?據不立也。

[疏]注“據不立也”。解云:正以下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傳云“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然則子糾者,嗣君之稱,今竟不立,得言子糾,故難之。

貴也。其貴奈何?宜為君者也。故以君薨稱子某言之者,著其宜為君,明魯為齊殺之,皆當坐弒君,因解上納言糾,皆不為篡,所以理嫌疑也。月者,從未逾年君例。主書者,從齊取也。

當坐,才臥反,后“當坐”之類皆放此。

[疏]注“故以君”至“言之”。

解云:取三十二年傳文。注“明魯”至“弒君”。

解云:魯所以當坐弒君,即《穀梁傳》云“十室之邑可以逃難,百室之邑可以隱死,以千乘之魯而不能存子糾,以公病矣”是。

注“因解”至“嫌疑”。

解云:此經若不言子糾,上納言糾,有當國之嫌,后人疑其篡矣。今作嗣君之稱,則知上經單言糾,作君前臣名之故也,故言所以理嫌疑也。

注“月者,從未逾年君例”。

解云:隱公四年春王二月,“戊申,衛州吁弒其君完”,注云“日者,從外赴辭,以賊聞例”。然則弒成君者,例皆書日,即宣二年“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獆”,宣四年“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之屬是也。今此子糾見弒而書月,故知從未逾年君例。若然,僖九年“冬,晉里克弒其君之子奚齊”,傳云“其言弒其君之子奚齊何?弒未逾年君之號也”,所以不月者,彼注云“弒未逾年君例當月。不月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若然,僖十年春正月,“晉里克弒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其逾年而不日者,彼注云“不日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鄉來所述,皆是外諸侯之例,若其內例,則異於此,是以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文十八年“十月,子卒”,皆是未逾年之君,而日或月者,彼自作三世之義。云云之說,已寫于上。

注“主書者,從齊取也”。

解云:言主書此事者,正欲從而罪齊,但因見魯之惡耳。

冬,浚洙。洙者何?水也。以言浚也。

浚,思俊反,深也。洙,音珠,水名。

[疏]“洙者何”。

解云:欲言城邑,而無營筑之文;欲言小水,更無比例,故執不知問。

注“以言浚也”。

解云:正以與《尚書》“浚畎氵會”之文同,故知水名。

浚之者何?深之也。曷為深之?據本非人功所為。

[疏]“浚之者何”。

解云:正以洙是舊水,今始言浚,故執不知問。

注“據本非人功所為”。

解云:正言畎氵會之屬,是人功為之故也。

畏齊也。洙在魯北,齊所由來。曷為畏齊也。據伐敗也。

[疏]注“據伐敗也”。

解云:即上傳云“內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伐敗也”,注云“自夸大其伐而取敗”是也。

辭殺子糾也。時魯新見脅,畏齊,浚之,微弱恥甚,故諱使若辭不肯殺子糾也,齊自取殺之,畏齊怒,為備,亦所以起上脅也。

[疏]注“亦所以起上脅也”。

解云:言今此畏齊者,由前被脅而殺子糾,因茲失操,遂深洙水矣。

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

勺,時灼反。

二月,公侵宋。曷為或言侵,或言伐?觕者曰侵,觕,粗也。將兵至竟,以過侵責之,服則引兵而去,用意尚粗。

觕者,七奴反,又才古反。

[疏]“曷為或言侵,或言伐”。

解云:即此文“公侵宋”,及上九年“夏,公伐齊,納糾”之屬是。

注“以過侵責之”。

解云:以其犯過而侵責之。

精者曰伐,精,猶精密也。侵責之不服,推兵入竟,伐擊之益深,用意稍精密。

[疏]注“侵責”至“益深”。

解云:推,猶舉也。言淺侵不服,則更舉兵深入其竟,而伐擊之,益深於前。

戰不言伐,舉戰為重,黎戰是也。合兵血刃曰戰。圍不言戰,舉圍為重,楚子圍鄭是也。以兵守城曰圍。入不言圍,舉入為重,晉侯入曹執曹伯是也。得而不居曰入。滅不言入,舉滅為重,齊滅萊是也。取其國曰滅。書其重者也。明當以重者罪之,猶律一人有數罪,以重者論之。月者,屬北敗彊齊之兵,南侵彊宋,南北有難,復連禍於大國,故危之。

數,所主反。屬,音燭。

[疏]注“月者”至“危之”。

解云:正以侵伐例時,即上九年“夏,公伐齊”之屬是也。今書月,故如此解。是以《穀梁傳》曰“侵例時,此其月何也?乃深其怨於齊,又退侵宋以眾其敵,惡之,故謹而月之”是也。

三月,宋人遷宿。遷之者何?不通也。以其不道所遷之地。

[疏]“遷之者何”。

解云:欲言其遷,不言于某;欲言不遷,經書遷宿,故執不知問。

注“以其不道所遷之地”。

解云:正以不言于某,知非實遷矣。

以地還之也。還,繞也。解上不通也。不通反為遷者,宋本欲遷宿君取其國,不知宿之不肯邪?宋逆詐邪?先繞取其地,使不得通四方,宿窮,從宋求遷,故得言遷。

[疏]注“宋逆詐邪”。

解云:謂宋人逆慮其不服,預詐而還之。

“宿窮從宋求遷”。

解云:謂宿君服去矣。

子沈子曰:“不通者,蓋因而臣之也”。以宋稱人也,宿不得通四方,宿君遷,宋因臣有之,不復以兵攻取,故從國辭稱人也。月者,遷取王封,當與滅人同罪。書者,宋當坐滅人,宿不能死社稷,當絕也。主書者,從宋也。

不復,扶又反。

[疏]注“故從國辭稱人也”。

解云:端拱取宿,不煩兵武,人人皆欲,故以國辭稱人矣。

注“月者”至“絕也”。

解云:《春秋》之例,大國之遷例月,即僖三十一年“十有二月,衛遷于帝丘”。小國時者,即昭九年春,“許遷于夷”之屬是也。今此宿是小國,宋人遷之而反書月,故云月者,遷取王封,當與滅人同罪也。其滅國書月,即下“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屬是也。若然,案僖元年“夏,六月,邢遷於陳儀”,邢是小國而書月者,彼注云“遷例大國月,重煩勞也;小國時。此小國月者,霸者所助城,故與大國同”是也。

注“主書者,從宋也”。

解云:言主書此事者,正欲從而罪宋遷取王封,但因見宿君不死社稷之惡耳。

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公敗宋師于乘丘。其言次于郎何?據齊國書伐我不言次。

敗不言乘丘。

乘,繩證反。

[疏]注“據齊”至“言次”。

解云:即哀十一年“春,齊國書帥帥伐我”是也。

注“敗言乘丘”。

解云:正以敗言乘丘,反次在郎,於義似乖,故難之。

伐也。時伐魯,故書次。郎,魯地。伐則其言次何?據齊國書伐我不言次。齊與伐而不與戰,故言伐也。此道本所以當言伐意也。齊與伐而不與戰,伐兵得成,故當言伐也。

齊與,音預,下及注同。

[疏]“齊與伐”至“言伐也”。

解云:若齊本與宋共伐,而但不與戰,故有書其伐耳。我能敗之,故言次也。此解本所以不言伐,言次意也。二國才止次,未成於伐魯,即能敗宋師齊師罷去,故不言伐言次也,明國君當彊,折沖當遠,魯微弱深見犯,至於近邑,賴能速勝之,故云爾。所以彊內,且明臣子當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折沖,之設反;下昌容反。

[疏]注“折沖當遠”。

解云:謂折服沖御之心當遠也。

注“至於近邑”。

解云:即桓十年傳云“郎者何?吾近邑”是也。

注“且明”至“其惡”。《孝經》及襄十四年《左氏傳》文也。言為臣子之法,宜行君父之義,順君父之美,即此上注云“賴能速勝之”是也。若見君父之惡,當正而救之,即上注云“魯微弱深見犯,至於近邑”是也。

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荊者何?州名也。州謂九州:冀、兗、青、徐、楊、荊、豫、梁、雍。

莘,所巾反。雍,於用反。

[疏]“荊者何”。

解云:欲言是國,由來未有;欲言非國,而敗蔡師,故執不知問。

注“州謂”至“梁雍”。

解云:案《禹貢》“冀州既載”,鄭注云“載之言事,事謂作徒設也。兩河間曰冀州,不書其界者,時帝都之,使若廣大然”;“濟河惟兗州”,鄭注云“兗州之界在此兩河間”;“海岱惟青州”,鄭注云“今青州界自海至岱。東岳曰岱山”;“海岱及淮惟徐州”,鄭注云“徐州界又南至淮水”;“淮海惟楊州”,鄭注云“楊州界自淮而南,至海以東也”;“荊及衡陽惟荊州”,鄭注云“荊州界自荊山南,至衡山之南”;“荊河惟豫州”,鄭注云“豫州界自荊山而北至河”;華陽黑水惟梁州”,鄭注云“梁州界自華山之南,至于黑水也”;“黑水西河惟雍州”、鄭注云“雍州界至黑水而東至西河也”。然則何氏此注九州之名及次第皆依《禹貢》之州界,不敢依《職方》與《爾雅》何者?正以《禹貢》為正典故也。案《爾雅·釋地》云“兩河間曰冀州”,李巡云“兩河間其氣性相近,故曰冀州。冀,近也”;“河南曰豫州”,孫氏、郭氏皆云“自東河至西河之南曰豫州”,李巡曰“河南其氣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舒也”;“河西曰雝州”,李氏云“其氣蔽壅,受性急兇,故曰雝。雝,壅塞也”;“漢南曰荊州”,“其氣慘剛,稟性強梁,故曰荊。荊,強也”;“江南曰楊州”,李氏云“江南其氣慘勁,厥性輕楊,故曰楊州也”,孫氏、郭氏曰“自江至南海也”;“濟河間曰兗州”,李氏云“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謹,故曰兗州。兗,信也”;“燕曰幽州”,李氏云“燕其意氣要,厥性僄疾,故曰幽。幽,惡也”,孫氏、郭氏曰“自易水至北狄也”;“齊曰營州”,李氏曰“齊其氣清舒,受性平均,故曰營。營,平也。今為青州”,孫氏、郭氏曰“自岱東至海”;“濟東曰徐州”;李氏曰“濟東至海,其氣寬舒,稟性安徐。徐,舒也”,孫氏、郭氏曰“濟東至海也”。然則《爾雅》九州有幽、營,無梁、青,蓋是殷制,故與《禹貢》不同。案今《禹貢》則有梁、青,無幽、營,蓋是夏之法矣。其舜改九州而置十二者,則幽、并及營是。案《周禮·職方氏》云:東南曰楊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并州。然則《周禮》有青、幽、并也,若對《爾雅》,則長青、并,無徐、營;若對《禹貢》,則長幽、并,無徐、梁矣。但《職方》周法,何氏不取,故此注不依之耳。

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皆取精詳錄也。

[疏]“州不若國”。

解云:言荊不如言楚。

“國不若氏”。

解云: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

“氏不若人”。解云:言潞氏不如言楚人。

“人不若名”。

解云:言楚人不如言介葛盧。

“名不若字”。

解云:言介葛盧不如言邾婁儀父。

注“皆取精詳錄也”。

解云:正以貴重為詳錄,輕賤為略之也。字不若子。爵最尊,《春秋》假行事以見王法,圣人為文辭孫順,善善惡惡,不可正言其罪,因周本有奪爵稱國氏人名字之科,故加州文,備七等,以進退之,若自記事者書人姓名,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已之有罪焉爾,猶此類也。

見,賢遍反。孫,音遜。惡惡,并如字,一讀上烏路反。傳,有專反。

[疏]“字不若子”。

解云:言邾婁儀父不如言楚子、吳子。

注“春秋”至“王法”。

解云:即孔子曰“我欲讬諸空言,不如載諸行事”是也。

注“善善”至“其罪”。

解云:若其善善可正言其美,但以惡惡不可正言其罪,若正言其罪,則非孫順之義,故此何氏偏以其罪言之。若其備文,宜云不可正言其善惡矣。

注“因周”至“之科”。

解云:即隱元年注邾婁儀父云“稱字所以得為褒者,儀父本在春秋前失爵,在名例”之屬是也。

注“故加州”至“姓名”。

解云:所以必備七等之法者,正以北斗七星主賞罰,示法。《春秋》者,賞罰之書,故則之。故《說題辭》曰“北斗七星有政,《春秋》亦以七等宣化”,《運斗樞》曰“《春秋》設七等之文,以貶絕錄行,應斗屈伸”是也。

注“主人”至“焉爾”。

解云:定元年傳文,彼注云“此假設而言之,主人謂定、哀也。習其經而讀之,問其傳解詁,則未知已之有罪於是”是也。

蔡侯獻舞何以名?據獲晉侯不名。

[疏]注“據獲晉侯不名”。

解云:僖十五年“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是也。絕。曷為絕之?據晉侯不名絕。

[疏]“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山市| 温宿县| 景德镇市| 邹城市| 鄂托克前旗| 南投市| 句容市| 成都市| 五河县| 博白县| 丰宁| 高淳县| 自贡市| 青海省| 海晏县| 禄丰县| 昂仁县| 阿瓦提县| 额尔古纳市| 靖宇县| 南丹县| 临邑县| 冷水江市| 炉霍县| 南乐县| 乐清市| 土默特左旗| 孟津县| 开化县| 司法| 阳朔县| 铜山县| 玛纳斯县| 仁布县| 淮滨县| 开平市| 邢台市| 威海市| 镇安县| 凤阳县|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