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莊公(起八年,盡十七年)(3)

解云:禮,諸侯不生名,則書名者絕之,不以為諸侯也。獲也。獲,得也。戰而為敵所得。獻舞不言獲,故名以起之。

曷為不言其獲?據晉侯言獲也。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與凡伯同義。夷狄謂楚。不言楚言荊者,楚彊而近中國,卒暴責之,則恐為害深,故進之以漸,從此七等之極治也。

近,附近之近。卒,七忽反。

[疏]“不與”至“中國也”。

解云:秦亦夷狄而得獲晉侯者,非真故也。是以爵得稱伯,居舊土耳。

注“與凡伯同義”。

解云:即隱七年注云“中國者,禮義之國也。執者,治文也。君子不使無禮義制治有禮義,故絕不言執,正之言伐也”,“所以降夷狄,尊天子,為順辭”。然則此亦獲者治文,君子不使無禮義,制治有禮義,故絕不言獲,正之,所以降夷狄,尊中國為順辭,矣故云與凡伯同義。然則彼已有傳,此復發之者,彼是天子大夫,此則諸侯,嫌其異,故同之。

注“夷狄”至“極始也”。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楚屬荊州,吳屬楊州,所以抑楚言荊,不抑吳言楊者,正以楚近中國。恐為中國之害,故欲進之以漸,先從卑稱進之,若先得貴名而后退之,則恐害於諸夏故也。《運斗樞》曰“抑楚言荊,不使夷狄主中國”者,義亦通於此。戴氏云“荊楚一物,義能相發。吳楊異訓,故不得州名也”者,與何氏異。《穀梁傳》曰:“荊者,楚也。何為謂之荊?狄之也。何為狄之?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荊,狄之也。”與此異,不得合也。

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何以不言出?據衛侯出奔也。

譚,徒南反。

[疏]注“據衛侯出奔也”。解云:即僖二十八年“衛侯出奔楚”,襄十四年“衛侯衎出奔齊”之屬是也。注者欲據二人,故不道所奔國也。

國已滅矣,無所出也。別於有國出奔者,孔子曰:“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月者,惡不死位也。

別,彼列反。惡,烏路反。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敗宋師于鄑。

鄑,子斯反。

秋,宋大水。何以書?記災也。外災不書,此何以書?據漷移不書。

漷,火虢反,又音郭。

[疏]注“據郭移不書”。

解云:即襄十九年“取邾婁田自漷水”,傳云“其言自漷水何?以漷為竟也。何言乎以漷為竟?漷移也”,注云“魯本與邾婁以漷為竟,漷移入邾婁界,魯隨而有之”者是也。

及我也。時魯亦有水災,書魯則宋災不見,兩舉則煩文不省,故詭例書外以見內也。先是二國比興兵相敗,百姓同怨而俱災,故明天人相與報應之際,甚可畏之。

不見,賢遍反,下同。省,所景反。應,應對之應。

[疏]注“時魯”至“見內也”。

解云:案襄九年“春,宋火”,傳云“外災不書,此何以書?為王者之后記災”,與此異者,正以比年大水,水者,流通之道,可以及兩國,故得書外以明內矣。彼是火災,無及內之理而得書,見明為王者之后記災故也。若然,襄十九年傳云“漷移也”。亦是水災,何不書邾婁大水以見及內者?彼直移入邾婁竟內,故魯隨而侵之,實不及魯,寧得類此?

注“先是二國比興兵相敗”。

解云:即上所云“公敗宋師于鄑”,十年夏,“公敗宋師于乘丘”之屬是也。

冬,王姬歸于齊。何以書?過我也。時王者嫁女於齊,涂過魯,明當有送迎之禮。在涂不稱婦者,王者無外,故從在國辭。

過,古禾反。

[疏]注“在涂不稱”至“在國辭”。

解云:正以隱二年傳云“女在其國稱女,在涂稱婦,入國稱夫人”。今此在涂而不稱婦,故如此注也。云王者無外者,桓八年傳云“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后何?王者無外,其辭成矣”是也。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紀叔姬歸于酅。其言歸于酅何?據國滅來歸不書,酅非紀國而言歸。

[疏]注“據國”至“不書”。

解云:即上四年“紀侯大夫其國”,不書叔姬來歸是也。叔姬來歸所以不書者,江熙云“叔姬來歸不書,非歸寧,且非大歸”是也。然則紀國之滅在莊四年,至此乃歸酅者,江熙云:“叔姬守節,積有年矣。季雖有酅入于齊,不敢懷二,然襄公豺狼,未可闇信,桓公既立,德行方宣於天下,是以叔姬歸于酅,魯喜其女得申其志也。”

注“酅非紀國而言歸”。

解云:謂非國都,今又屬齊,如此注者,意決隱七年“叔姬歸于紀”之經矣。

隱之也。何隱爾?其國亡矣,徒歸于叔爾也。叔者,紀季也。婦人謂夫之弟為叔。來歸不書,書歸酅者,痛其國滅無所歸也。酅不系齊者,時齊聽后五廟,故國之,起有五廟存也。月者,恩錄之。

[疏]注“婦人”至“為叔”。

解云:《爾雅》文。即《曲禮上》篇云“嫂叔不通問”是也。

注“酅不”至“廟存也”。

解云:如此注者,正欲決昭二十一年“宋華亥”等“自陳入于宋南里以畔”之文矣。

注“月者,恩錄之”。

解云:即上元年注云“內女歸例月,外女不月者,圣人探人情以制恩,實不如魯女”。然則內女之歸皆書月者,悉為恩錄故也。是以此注云“月者,恩錄之”。

夏,四月。

秋,八月,甲午,宋萬弒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及者何?累也。弒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孔父、荀息皆累也。舍孔父、荀息無累者乎?曰:有。復反覆發傳者,樂道人之善也。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接,《左氏》作“捷”。仇牧,音求;下音木。舍,音舍,下“舍孔父”同。復,扶又反,年未同。覆,芳服反。驕樂,音洛,下“宴樂”同。

[疏]“宋萬弒其君接”。

解云:正本皆作“接”字,故賈氏云“《公羊》、《穀梁》曰接”是也。

“及者何”。

解云:尊卑灼然,而言及以殊之,故執不知問。

“孔父、荀息皆累也”。

解云:孔父之累在桓二年,荀息之累在僖十年。

“曰有”。

解云:欲指文公十八年叔仲惠伯被殺之事。

注“復反”至“之善也”。

解云:謂桓二年已有此傳矣。

注“孔子曰”至“損矣”。

解云:樂皆是發心之樂,唯有“禮”下一樂,是禮樂之樂耳。言樂節禮樂者,言樂得禮樂之節。言樂道人之善者,謂口道之道。言樂佚游者,樂欲游從。言樂宴樂者,樂欲安樂而好內矣。

有則此何以書?賢也。何賢乎仇牧?據與孔父同也。

[疏]注“據與孔父同”。

解云:案桓二年傳云“何賢乎孔父”,彼注云“據叔仲惠伯不賢”。今此傳云“何賢乎仇牧”者,亦與孔父同據,故言據與孔父同。

仇牧可謂不畏彊御矣。以下錄萬出奔月也。御,禁也。言力彊不可禁也。

御,魚呂反。

[疏]注“以下”至“月也”。

解云:即下文“冬,十月,宋萬出奔陳”,注云“月者,使與大國君奔同例,明彊御也”是。

其不畏彊御奈何?萬嘗與莊公戰,莊公,即魯莊公。戰者,乘丘時。

[疏]注“戰者,乘丘時”。

解云:即上十年“公敗宋師于乘丘”是也。

獲乎莊公。莊公歸,散舍諸宮中,散,放也。舍,止也。獲不書者,士也。

[疏]注“獲不書者,士也”者。

解云:《公羊》之例,大夫見經故也。

數月然后歸之。歸反為大夫於宋,與閔公博,傳本道此者,極其禍生於博戲,相慢易也。

數,所主反。公博,如字,戲名也。字書作“薄”。易,以豉反。

[疏]“歸反”至“於宋”。

解云:歸而反國,乃為大夫於宋矣。

婦人皆在側,萬曰:“甚矣!魯侯之淑,淑,善。魯侯之美也!美,好。天下諸侯宜為君者,唯魯侯爾!萬見婦人皆在側,故訐閔公以此言。言閔公不如魯侯美好。

訐,九列反,九謁反,一音九刈反;又一本作“揭”,其例、去列二反。閔公矜此婦人,色自美大於此婦人。妒其言,顧曰:“此虜也!顧謂側婦人曰:此萬也虜,執虜也。

妒,丁故反。爾虜焉故,爾,女也,謂萬也。更向萬曰女嘗執虜於魯侯,故稱譽爾。

爾女,音汝,下同。稱譽,音馀,又音預。魯侯之美惡乎至?”惡乎至,猶何所至。

惡,音烏,注同。萬怒,搏閔公,絕其脰。脰,頸也。齊人語。

搏,音博。脰,音豆,脛也。仇牧聞君弒,趨而至,遇之于門,手劍而叱之。手劍,持技劍。叱,罵之。

叱,昌實反。萬臂摋仇牧,碎其首,側手曰摋。首,頭。

萬臂,必賜反,本又作“辟”,婢亦反。摋,素葛反,又素結反,側手系也。齒著乎門闔。闔,扇。

著,直略反。門闔,戶臘反,門扇也。仇牧可謂不畏彊御矣。猶乳犬玃虎,伏雞搏貍,精誠之至也。爭搏弒君而以當國言之者,重錄彊御之賊,禍不可測,明當防其重者,急誅之。

乳,如住反。玃,俱縛反,又九碧反,一本作“搏”,又音付。伏,扶又反。貍,力之反。

[疏]注“猶乳”至“之至也”。

解云:言仇牧知力不敵而有討心,亦有精誠之至也。似若產乳之犬,不憚猛虎;伏雞愛子,投命敵貍之類,故比之。

注“爭搏弒”至“急誅之”。

解云:當國者,即言宋萬是也。故隱四年“衛州吁弒其君完”,傳云“曷為以國氏?當國也”者是也。

冬,十月,宋萬出奔陳。萬弒君所以復見者,重錄彊御之賊,明當急誅之也。月者,使與大國君奔同例,明彊御也。

見,賢遍反。

[疏]注“萬弒君”至“誅之也”。

解云:欲道《春秋》上下皆是弒君之賊,皆不重見,即宋督、鄭歸生、齊崔杼之屬是也。而宋萬、趙盾之屬復見者,當文皆有注,更不勞重說。

注“月者”至“御也”。

解云:《春秋》之例云,大國君奔皆悉書月,即桓十六年“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之屬是也。今此大夫而書月者,明彊御之甚故也。若然,昭二十年“冬,十月,宋華亥、向甯、華定出奔陳”,亦是大夫而書月,彼注云“月者,危三大夫同時出奔,將為國家患,明當防之”是也。而范氏此處注云“宋久不討賊,致令得奔,故謹而月之也”者,與何氏別。

十有三年,春,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婁人會于北杏。齊桓行霸,約束諸侯尊天子,故為此會也。桓公時未為諸侯所信鄉,故使微者會也。桓公不辭微者,欲以卑下諸侯,遂成霸功也。

鄉,許亮反。下,遐嫁反。

[疏]注“桓公時”至“會也”。

解云:言未為諸侯所信任而歸鄉之,是以諸侯皆使微者會,即宋人、陳人之屬是也。

夏,六月,齊人滅遂。不會北杏故也。不諱者,桓公行霸,不任文德而尚武力,又功未足以除惡。

[疏]注“不諱者”至“武力”。

解云:《春秋》為賢者諱,而不諱者,正以不任文德而尚武力故也。其武力者,即此滅遂是也。《繁露》云“論功則桓兄文弟,論德則文兄桓弟”是也。而《論語》云“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之力”,謂自此以后。

注“又功未足以除惡”。

解云:《春秋》褒貶,皆以功過相除計。桓公之立,雖有北杏之會,前有篡逆滅譚之非,論其功不足,而惡有馀,故不為諱也。而言未者,欲道其九合之后,功足以除惡也。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盟于柯。何以不日?據唐之盟日。

柯,音歌。

[疏]注“據唐之盟日”。

解云:即隱二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梓潼县| 当阳市| 广灵县| 东方市| 淮北市| 韩城市| 东阳市| 鹿邑县| 华安县| 中方县| 旬邑县| 同德县| 临漳县| 诏安县| 鹰潭市| 桂林市| 凤山市| 武安市| 吴旗县| 珠海市| 平潭县| 玉门市| 连州市| 阜阳市| 中卫市| 治县。| 金坛市| 莫力| 崇左市| 繁昌县| 澎湖县| 昌邑市| 滦平县| 广东省| 乌兰县| 嵊州市| 新干县| 江油市| 江孜县| 安新县|